袁府里面,去外头打听情况的下人回来了,正在对袁存孝回禀着。
如今昭王殿下刚从国子监祭酒陈大人府中出来,正在往下一户人家去。
下人说道。
陈大人捐了多少银子?袁存孝连忙问道。
陈府捐了十八万三千两,不过手上没有现银,要过两日才能筹齐。
听了这话,袁存孝摸了摸自己的胡子:与本官平级的都捐了十万到二十万两之间,本官出十五万两,不至于太出挑,也不会得罪人,正好!大人英明!下人奉承了一句。
袁存孝满意地笑了笑,刚要坐下,门外风风火火进来一个中年妇人。
夫人怎么来了?袁存孝连忙起身道,夫人若是有事,让人叫为夫一声便是,这样热的天,夫人当心中暑!袁夫人一把拉开椅子坐了下来:我问你,你打算捐多少银子?夫人也知道朝廷筹银子的事了?袁存孝怔了怔。
整个京都现在都传遍了,谁不知道?袁夫人翻了个白眼,不耐烦地说道,你到底打算捐多少?袁存孝也不瞒她:这样的事不好出风头,为夫打算捐十五万两,不惹人注意。
不行!袁夫人却一口否决了,十五万两太少了,最少要五十万两!五、五十万两?!袁存孝吓了一跳,夫人呐,虽说是为了百姓,可也不必捐这么多啊……谁说是为了百姓了,袁夫人扫了一眼旁边的下人,下人立刻便出去了,我父亲差了人来说,今日在胭脂铺里听到个消息。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朝廷筹银子并非是白白要了银子去,后面可是大有好处的!有什么好处?袁存孝心中存疑。
袁夫人得意一笑:你可知道罗家捐了多少银子?四十万两。
在宫中他便知道了。
罗家是皇后娘娘的外祖家,到了皇后娘娘这一辈,除了皇后娘娘之外,没有一人入朝为官,听外头的人说,罗家这一代的子嗣没有一个能立得起来的,等罗将军挂帅之后,罗家再无人能顶替他的位置了,袁夫人说道,可皇后娘娘又怎么会眼睁睁地看着罗家败落?据说这次筹银子,皇后娘娘也是为了自家人铺路呢!她凑在袁存孝的耳边说道,四十万两,朝中再无人捐这样多了吧?到时候皇上回来了,嘉奖此次出钱多的人家,第一个不就是罗家?罗家出四十万两,咱们就出五十万两,到时候皇上若想奖赏罗家,就绕不过咱们去!袁夫人说道。
袁存孝有些犹豫:咱们袁家又没有年纪合适的子嗣,何必争这个?袁夫人狠狠地在他腰间掐了一把:你袁家是没有,我家可还有个弟弟!袁存孝想起了自己那个扶不上墙的小舅子,立刻打了退堂鼓:算了算了,阿武文不成武不就,真要是得了什么差事,恐怕根本应付不了……这不是还有你吗?你这个做姐夫的,难道就不会提点他些?袁夫人见他脸上仍是一副不情不愿的模样,立刻竖起了眉毛,袁存孝,这么多年来我父亲给了你多少银子上下打点,如今只不过是让你挂个名头,所有的银子都是我父亲出,你竟还这样推三阻四!这样的日子我是过不下去了,你再不应,咱们就和离!哎哟夫人我错了,袁存孝一听她喊,头立刻大了起来,听你的,为夫全都听你的!……另一边的徐家,徐思敬也听下人说了外面的情形。
他不紧不慢地喝了一口茶:皇后娘娘倒是打了个好算盘。
那咱们这里……徐夫人在一旁坐立不安地问。
咱们就出一万两。
徐思敬淡淡地说道。
可是传出去的话,外面只怕有人要说些不好听的……徐夫人小声说道。
徐思敬笑了一声:任他们说去。
若是前两年,他还会在意自己的名声,可自从投靠了姜丞相,他已经得了准话,等王大人致仕之后,他便是下一任的户部尚书。
已经到了手的东西,又何必再为了那虚无缥缈的名声花银子?徐夫人心中苦涩,他可以不在意,可是自己往后还要与旁人来往,到时候只怕会处处被人讥讽。
只是她习惯听从夫君的,到底也不敢再说什么,只能低着头喝茶。
大人,二老爷来了。
下人进来回禀道。
哦?他不是忙着,怎么有时间过来?徐思敬挑了挑眉,让他进来吧!很快,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便大步走了进来,一见了他,开门见山地问道:大哥,宫中筹银子,你打算捐多少钱?徐思敬心中不满,可这些年里,一直是他这个弟弟供着徐府一大家子,他也不好多说什么。
一万两。
他不咸不淡地说道。
不行!徐二老爷喊道。
有什么不行?徐思敬的不快再也掩盖不住了,不满地看着他,这个家还是我当家做主!大哥!徐二老爷叫了一声,急切地说道,你也是知道的,今年不太平,大周与匈奴间常有摩擦,我手底下的几支商队,从年初到现在,只平安回了一批货,赔进了近百万两银子去!这事徐思敬也是知道的,听弟弟说起来,不由皱眉道:这与朝廷筹银子有什么关系?况且我正是因为知道你今年赔了不少银子,所以才连自己的名声都不要,想着能为你多省下一点!徐二老爷险些一口血吐出来,他说的倒是好听,这一年下来,光是孝敬给姜丞相的,就足有几百万两之多,好处全让他得了,自己出了钱,却半点好处都没有!如今他还口口声声说替自己省银子,难道自己还要感激他不成?大哥,徐二老爷沉下脸来,这银子你必须多捐些,否则,今年我的生意将会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