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音其实也不是不喜欢做编辑,作为糊口工作,图书编辑加班少不外出工资说不上高但也不算太低,是个很合适的工作,起码不用担心职业生涯因为年纪增长而被迫停止。
可她就是对这工作没有太多的激情,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也少,虽然如此,但她还是认真工作,只是不够有冲劲,或者说一阵一阵的,间歇性斗志昂扬,持续性应付了事。
但眼下,她又重新燃起了斗志,她做了一个一直以来都想做的选题。
就我走访调查的十家书店来说,儿童书籍大致分为三种,一种面向3-7岁幼童,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童话寓言哲理小故事,一种是趣味3D立体图书,以动图推拉形式讲述故事重在视觉体验,一种面上7岁以上的大龄儿童卖精华版名著,课内阅读延伸,每种种类我都带了几本回来。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书籍内容简单千篇一律,所以我想编纂一套带有传统文化的益智童书,分为两册,一册面向3-9岁低龄儿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我们自己的童话故事,从忠义礼信的荆轲刺秦、尾生抱柱、退避三尺、曾子杀猪到古往今来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古典神话,再到割席断义、断齑划粥、画荻教子、孙康映雪的名人故事,再加上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解说,请画手参照古典工笔画来画相应人物。
一册面向9-15岁大龄儿童,也是以传统文化为基调,但框架我目前是设定了两套,一套是从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入手归纳收集一些相关典故及资料做成百科科普的形式,比如麻衣、蓑衣、布衣、丝衣、绢衣的区别以做法,一套是按照历史脉络归纳各个朝代的相关典故,把同一个朝代的成语俗语名人故事放一起增加历史连贯性与趣味性,比如,同为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与大多数人有诗文往来,为何与同朝为官的王维从无交集;苏轼不仅与王安石有仇,更和沈括分道扬镳被他弹劾。
目前,我还没确定是用一套,还是两套融合,希望大家也给点意见。
我这边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报告,受访者是24-36岁的家长,超过七成的家长有较大意愿购买带有传统文化的儿童书籍。
严音将问卷结果投影到幕布上,我认为这套书有市场潜力能带来营业额,目前市面上的儿童故事书大多以西方故事为主,中式故事里囊括种类不全,插图不精美没有古典感也没有色阶变化。
现在的8090后很多都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不说汉服古风圈,就是在抖音上发个戏曲唱腔都有好多人赞赏。
何止没有古典感,我上次在我堂姐看的故事书,明明讲华佗的故事画的人却是三角脸欧式眼。
说话的是竹下编辑,我赞成严音的方案,孩童时期的审美能奠定一个人文化底色,我可不想让披着西式风的中华故事给孩子行成潜移默化的效果,以为三角脸欧式眼才是我们的祖先。
秋三编辑也帮腔:不要小看现在的小孩子,他们比一些大人都通透,而且让孩子从日常中感受到传统文化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习得一些技能。
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我爸的木匠书,里面的画了榫卯怎么合,我跟着书上写的自己做了一座阁楼出来。
说到你的第二册书的框架,不好糅合的话,可以当成补充点放在最后,比如文中涉及到官员的时候可以就官员品阶的穿衣制度简单的说上几句作为延伸科普。
严音觉得这个提议可以:这个提议不错,我回头看下可行性。
主编也不是不同意严音的提案,只是担忧成本问题:这想法不是不可以,但你有考虑过投入产出比吗?你第一册书内容是公版书,公版书难赚钱,还要往里搭成本,如何维持收益?插画要精美要有色调变化那就不能用印刷得请插画师,画一册书的插画需要请多少插画师,单独再请设计师又得加多少成本?插画师我想请美院的学生合作,这样成本能降一些,先看样稿,合适的话再签协议,我尽量把成本压在4万以内,设计师不单独请,由编辑和插画师自由设计。
回答完成本问题后严音又说,正因为公版书难赚钱有些出版社对内容不上心,我们这本书有特点在同样的公版书中能脱颖而出。
严音又举出数据说话:2020年的图书销量调查中,除却网文小说社科书籍占据大半江山,经典图书的比例又上升了11个百分点,小众的古籍影印也增加了三个百分点。
近两年随着新书IP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出版公司和平台下场做公版书,在喜马拉雅上三国论语等公版书也一度成为热门。
看她数据都拿出来了,主编不说第一册书开始说第二册书:那再说你第二册书,你目前的主题很宽泛不够具体也没大纲,按照你这样的策划思路,投入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相对较高,而且也没那么容易找到相应的作者来写,与我们合作的作者里很少有写历史的,你从小说网站上挖掘作者按照你的框架来写,作者容易有画地为牢的感觉,不利于写作,就他写的内容,要是达不到你的要求,又得消耗时间来沟通,具体出来的效果不一定能保证。
先做第一册,第二册你先完善大纲再出一个详细方案出来,到时候看第一册销售情况再做打算。
主编一锤定音。
严音也说不上不高兴,第二册确实难搞,耗时也长,允许做第一册已经很好了,她应下:好,我先做第一册。
会开完,回到工位校对看稿,没看多久就下班了,站了大半天的严音懒得出门叫了外卖,拿外卖的时候顺手在袋里一捞,什么都没有,忘了,早就说了让方昭不要给自己点外卖。
捞空的感觉一直影响着严音,以至于下班后,她不自觉来到了中午点外卖那一家饭店,看着门外熟悉的招牌,她想起她之前来过一次,当时想进去来着但只是站在门口张望,这次——她进门了!但她也不好意思直接问只好要了碗粉,一边吃一边盘算着待会怎么问,慢吞吞吃完后她慢吞吞付钱,付完钱还不好意思开口,站在那不想走又没理由呆,很是尴尬。
好在老板娘是个心细的,看她踌躇,主动问她:怎么了?老板娘温厚的声音和带笑的脸给了严音些许勇气,她低下眼细声问:那个,我是,我是想问一下,之前是不是有个高高瘦瘦的男人来这里放了一些纸条啊,就是……你是严音?老板娘笑着点头,是,那个男人长得斯文,写的字也好看,还写的是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有文化哩,不好意思啊,不是我故意看的,就是有时候打包的时候拿多了两张,放回去的时候有卡片被风吹开了看到了一些字。
是个好男人啊,不过,前阵子他过来不用再送了,不知道是不是闹什么矛盾了。
老板娘看向低着头红着脸的严音,你等一下啊,我有东西给你,对了,你是严音吧?觉察到好奇的目光,严音羞得脸红,但她又想知道是什么东西,拿出手机打开美团地址,点点头。
老板娘很快抱了一个小木盒子出来:上次我家厨师不小心把盒子掉地上沾了水,拿起来晒干了,上次他来的时候忘记还给他了,眼下你来了,还给你也是一样的。
老板娘又掏出五百块钱:还有这钱,上次还给他,他不要,你拿着。
严音只接了木盒:谢谢姐,钱就不用了,该付的,东西搭放在这还要经常照看本就该付钱。
老板娘强塞不过,笑得更欢了:他也是这样说的,你和他真配,吵闹了也可以讲和嘛,碰到一个知心人很难得。
严音再次道谢后离开饭店。
在晚风的吹拂下,脸上红潮褪去,严音拿起卡片,上面写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下面画的是两个牵手的人。
再拿一张,写着: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下面没有画画,只是写了严音两个字。
看着被写得郑重的名字,严音笑了,整个人放松下来,被一股暖流包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