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支持爹的工作

2025-03-31 10:08:48

看余欢根本不理会她,气的余迎原地蹦了起来,边蹦边指着余欢的背影吼叫,余欢,你牛什么牛,你别因以为这是你命好,我是对付不过你了,你小心点,会有更厉害的人对付你。

听到这话,余欢好像明白些什么了?余迎口中的别人,她也应该知道是谁。

所以,她不但没有害怕,还把头扭了过来,看着余迎笑了笑,余迎,你给我听好了,我不管什么妖魔鬼怪,你们只管放马过来。

说完,哼着小区去了知青点。

刚到了知青点门口,就看到薛毅匆匆忙忙过来了,好像这家伙是故意等她的。

他走到余欢面前,就笑着问道,余同志,那天掉水里没啥事吧?晚上没发烧吧?余同志?余欢听到这个称呼惊呆了,这家伙救她的时候,不是喊她欢欢吗?今天又突然冷漠的喊她余同志,真不知道,他到底是咋想的?就因为这个称呼,余欢有点不高兴了,用眼睛撇了他一眼,冷漠的回应道,薛同志,我没事,很好,夜里没有发烧,谢谢你还惦记着。

嗷嗷,没发烧就好。

薛毅笑着说道。

余欢不高兴了,他再高兴也尴尬,薛同志,你还有事吗?没事的话,我要先去上班了。

其实,薛毅在这称呼余欢为余同志,就是不想让人议论她,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她,谁知道,还让余欢误会了。

本来薛毅想多跟余欢聊两句,看到余欢不是很热情,他就不好意思了,看着余欢摇了摇头,不……没事了,没事了。

恩,那我先过去了。

余欢说完,背着书包去了他们的宣传室。

余欢离开后,薛毅再想,为啥余欢今天不是很高兴,难道是哪个林义,又骚扰她了。

本来他是要每天接送余欢的,可是找了几天理由,就被余欢发现了,知道薛毅是故意接送她的,她就不好意思了,告诉薛毅不用接送,害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薛毅就只好听余欢的,就没有再去接送她。

看余欢进了办公室,心存疑惑的薛毅,只好摇头离开了。

………晚上,家人坐在一起吃饭,余父看着大家说道,上级又派下来十来个驻对知青,说是明天就到了……余父话没说完,就被好奇的余三民接话过去了,爹,啥是驻队知青呀?知青不都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吗?怎么又多些驻队的?他们到底是干嘛的?看余三民一脸的疑惑,余父瞪了他一眼,教训起来。

三民呀!你以后要跟你妹子学学,看看你妹子都看的啥书,你也翻着读读不行吗?你看看你,年纪轻轻的,除了会干点农活,什么都不懂,以后那个女孩子会看上你呀?余三民不懂就是问问,没想到余父,又把他找不到对象的事连起来说了,余三民一听,又联系上了他是私事,他立刻就闭嘴了,再不敢问话了。

看到三哥一脸的委屈,余欢看着他笑起来,边笑边给她解释,三哥,驻队知青,说白了,就是有技术的,他们过来的任务就是帮助农村进步的,他们的工作地点,不是知青点,是在咱们村里工作,吃住也都要在村里,听说费用是上级拨款。

余欢解释到这,看着余父问道,爹,我跟三哥解释的对吗?是这样的吗?余欢是余父,余母的心肝宝贝,再加上余欢就是懂的多,父母哪能不喜欢她?听到余欢反问,余父面带微笑的说道,对,就是这个意思,你理解的很好。

夸赞完余欢,又看着余大民,余三民,王梅说道,你们几个,以后多给你妹子学学,有啥不懂问问你妹子。

他们三个,看着余父点了点头,爹,我们知道了,你赶快往下讲吧?听到几个孩子提醒,余欢又继续说起驻队知青的事。

爹是这个村里支书,又是村里的老党员,咱们思想觉悟得上去,所以,这次驻队知青,爹准备带个头,咱们家领个知青来家住。

余父话刚落,家里人就表态了,首先是大嫂王梅,看着余父说道,爹,你是老支书,咱们是应该带这个头,这样,社员才有这个觉悟吗?其实,刚才余父说这个事时,他就担心大儿媳妇王梅会不同意,毕竟她是儿媳妇,家里做饭的家务,都是她帮忙打理的。

没想到,大儿媳妇王梅,思想觉悟这么高,人家考虑都没考虑直接答应了,这让余父很欣慰,觉得王梅真是个贤惠懂理的儿媳妇。

大嫂发了,他们三个也跟着表态了,爹,我们也同意,你就只管领回来。

几个孩子都同意了,余母当然是支持他们家老头了,她就看着老头说道,她爹,你只管去领个回来,不就做饭多添碗水的事吗?咱们家刚好二民搬走了,空了一间房子出来,住的地方是有。

余父真没想到,家里人这么支持他的工作,高兴的呵呵的笑着。

第二天吃过早饭,余父就看着三民下命令了,三民,今天爹不给你派活了,你今天给爹进城,去接驻队知青去。

余三明一听,看着余父询问起来,爹,我跟你一起去接驻队知青,这是算我有工分呢?还是没工分,算请假呢?余父瞪了他一眼,好了,别贫了,天天就你算的精,爹给你算上工,工分全拿,这样行了吧?余三民一听,当时就高兴的蹦起来,这个差事管干,不但能跟着队里人到县里逛逛,中午听说还管顿饭,家里的工分还能照拿不误,想想就觉得非常的美 。

爹,那先谢谢你了!你放心好了,我肯定会把接待的事搞好,不会让你脸上丢了面子。

余三民笑着保证。

听到余三民承诺,余父瞪了他一眼,好了,好了,别贫了,咱们去村头等车去。

说完,提着办公黑包,领着余三民往村头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