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文听说村民不愿意种植红薯很是奇怪,这粮食都不够吃快要活不下去了,怎么村民还在意吃啥?然后从刘家人口中了解到了事情的始末,原来红薯是十年前朝廷从番邦引进来的,虽然种植产量高不过朝廷也不是很重视这红薯,主要因为这红薯吃多了烧心不舒服,还容易放屁,所以百姓还是习惯吃米饭,不愿意吃红薯,条件好的人家更加不会买红薯吃,只有穷苦人家才会偶尔把红薯当主食吃,所以红薯的价格极低,开价两文钱一斤都没什么人买,而不像精米可以卖十二文一斤,糙米卖六文一斤,恶性循环之下红薯就几乎没什么人种植了。
允州百姓倒是不介意吃红薯,只是脑子没转过弯来,总想着红薯没人要就是不值钱的东西,自然不舍得自家珍贵的土地用来种植红薯,于是就只有十几户人家在官府的说服下愿意试一试。
这刘家有十一口人,往年收成一千二百斤的大米,都会卖掉三百斤换成银子,剩下九百斤的大米就只能省吃俭用一天两顿吃白粥了,一家人虽然饿不死但每天都吃不饱。
去年秋天刘家按照县令的法子种植收了三千多斤红薯,六百斤大米,还是卖掉三百斤大米,每天的主食就改成红薯粥,红薯量多还顶饿,一家人终于能吃饱饭了。
今年开春很多人家听说后都有意自家也这样种植,已经在培育红薯苗了。
白老将军听后很是开心,仰天大笑道:这新来的县令不错,很有想法,哪天我要见见他,好好和他聊聊。
老将军,那赶巧了,我听说这县令正好在我们村子里视察呢!正是为了这红薯的事情。
刘大叔立马说道。
白老将军一喜,那就不用改天了,立即吩咐道:小武,你快去把县令大人请来,我今儿个就想见见他。
小武答应一声立马去了。
没多久小武就带着县令过来了,沈小文没想到这县令居然还是老熟人,来人正是李思思的二哥李墨,沈小文很是疑惑,里正叔不是说他去南方当官了吗?怎么跑允州来了。
李墨看见沈小文也很是惊讶,不过现在不是说话的时候,他还是得先和白老将军行礼打招呼。
白老将军看到县令居然这么年轻,暗道真是后生可畏啊!两人客套了几句后,白老将军问道:李大人,那红薯的法子是你自个想出来的吗?你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回老将军,这红薯的法子只能暂时解决温饱问题,我听说朝廷已经下令要恢复允州交税了,若是这样的话这个法子可就大打折扣了。
李墨担忧的说道。
为何?白老将军疑惑道,这法子不是挺好的吗?老将军,朝廷交税只能用银子或米粮,这百姓就只能天天吃红薯,这没米粮垫着只吃红薯百姓可吃不消。
李墨说道。
白老将军一听还真是,那不是允州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嘛!都怪户部的老匹夫,若是用这法子让允州再缓两年就好了。
为何不开荒地种红薯呢?这时沈小文忍不住说道。
这红薯种荒地还能养活得了吗?李墨惊讶道。
沈小文记得后世红薯可是不挑地方,哪里都能种活的,这古代引进红薯不久,而且引进后又不受重视,所以才没人知道红薯可是很好养活的。
不过沈小文这也不好解释为什么她知道能养活,于是想了想找了个借口胡诌道:我记得有一年家里培育了红薯苗,但有许多棵焉掉了,爷爷就让我拿去给小山坡的猪吃,我扔在小山坡的一边就给忘了,结果几个月后居然长了红薯藤,于是我就挖开一看,下面居然还长了许多红薯。
小文,你那小山坡地质如何,可是和田里一样?李墨急忙问道。
李二哥,那哪能和田里相比,就是村里的一座小荒山。
沈小文笑着道。
老将军,如果这红薯真的可以在荒地上种植的话,那允州可就有救了。
李墨情绪激动的说道。
白老将军一拍大腿笑道:李大人,那可真是太好了,那你赶紧去办,这马上就春耕了,你让村民们都去开荒种红薯,这田地还是老样子都种稻米。
李墨立马兴冲冲的和白老将军告辞回官府写告示安排去了,临走前还和沈小文说好明儿个去他府上聚聚,沈小文笑着点头答应了。
白冰看着沈小文和李墨有说有笑的,突然觉得很不顺眼,心里堵得慌,暗自骂道:这丫头不知道男女有别,要避着点嘛!哼!也没见你对自个笑得这么开心过。
沈小文可不知道白冰的想法,说到红薯她突然想到了另一个财路,不过她要买点红薯带回去先试着做做看,于是就和刘家人商议买个二百斤的红薯带回去,刘家人一听老将军的孙媳妇要红薯,立马从地窖搬了二百多斤的红薯出来,直说道红薯不值钱,不愿意收沈小文的银子,不过沈小文还是坚持留了银子下来。
白老将军以为沈小文只是想吃红薯了,也没在意她带那么多红薯回去,现在他正高兴解决了允州的一个大问题,果然带着这丫头来允州是正确的选择,没想到这才来几天,出门一趟就出了这么好的主意,这丫头就是个福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