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沈小文吃完早饭就兴致勃勃的去了放置红薯浆水的房间,和小春一起合力倒掉了一盆水,木盆下面已经沉淀了一层厚厚的红薯淀粉,看来做得很顺利,这下已经成功了一半。
沈小文把所有木盆的水都倒掉了,毫无意外木盆下面或多或少都是厚厚的红薯淀粉,不过现在这些淀粉还都是湿粉,接下来就要把湿粉都铲出来晒干才行。
正好今天是个大晴天,沈小文叫小春、小秋一起把淀粉都拿到了院子的大太阳下好好晒晒,再晒个两天应该就能干了。
趁着这两天还没晒好,沈小文就去铁匠铺定制做红薯粉条的工具了,她知道一个比较方便又快速的方法,特别适合量多的时候用,比用漏勺做省力简单多了,不过却需要后世那种刨丝器,就是不知道这古代能不能够做出来。
沈小文画了一个刨丝器的样子去了县里的铁匠铺,铁匠看了一会不明白这是个啥,沈小文耐心的解释了半天,铁匠终于明白了,不过古代手工做要费不少时间,铁匠让沈小文六天后再来拿。
过了三天红薯粉终于晒干了,沈小文拿了红薯粉带着小秋去了将军府的厨房。
让厨房里的人都先退了出去,找了个干净的盆子,沈小文就把红薯粉倒了几斤进去,然后倒入水搅拌成粉糊,再拿了前两天定做的一个大大的四方形瓷碗当模具,这样蒸出来的红薯块就四四方方的,刨出来的粉条才能长短一样,沈小文试着用瓷碗蒸了一下,没一会还真的蒸出了一个厚厚的四方红薯块。
因为这个法子很简单,小秋在旁边看了沈小文做了一遍就知道怎么做了,然后小秋就赶紧上手来蒸红薯块,沈小文就把做好的一个个红薯块都拿出去晾晒,等刨丝器做好就可以把红薯块直接刨成粉条了。
终于又过了几天刨丝器做好了,红薯块也已经晒好,于是将军府当天晚饭的时候就多了一道主食酸辣粉!孙媳妇,这是个什么?看着像面条,口感又好像不是,酸辣鲜香,简直是人间美味啊!白老将军吃完一大碗酸辣粉后赞道。
不如您老猜猜看!沈小文神秘兮兮的说道。
这我老头子怎么猜得出来,你这丫头就不要卖关子了,快说说这到底是什么?白老将军笑着道。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红薯做的吧!白冰这时突然开口道。
这怎么可能,那红薯怎么可能做成这么好吃的东西。
白老将军立马反驳道。
不瞒老将军,这还真的是红薯做的。
沈小文奇怪白冰怎么知道,不过还是实话实说道。
这红薯还能做这么好吃,小丫头果然厉害啊!白老将军赞叹道。
老将军,你也觉得这红薯好吃,你说若是拿去卖,那些达官贵人,大户人家会买吗?沈小文故意问道。
那肯定的,我老头子都喜欢吃的东西,还会卖不出去了。
白老将军得意的说道。
那我想在府里先搞个小作坊,先做一批拿去卖不知道行不行?沈小文笑着问道。
怎么不行,将军府好几个院子都空着呢!你自己随便挑一个,不过以后你要多给我老头子煮这酸辣粉吃。
白老将军讨价还价道。
那没问题,不过我这作坊还缺几个人手。
沈小文又说道。
小武在一旁听沈小文这么一说,吓得默默的躲到了角落。
可终究还是躲不过,白老将军指着小武说道:这小武不是闲着嘛!就给你干活去,家里的下人也随便你使唤。
家里的下人都各司其职的还是算了,小武给我忙活一段时间,明天我想再去买几个下人来作坊干活。
沈小文想了想说道,家里就那么几个下人,卖身契还都在白家那里,沈小文想着还是自个去买几个下人回来使唤起来比较方便,不过还是得和白老将军打声招呼才行。
随你,允州这边的将军府以后就归你管,你想怎么着都行。
白老将军无所谓的说道。
得了白老将军的应承,沈小文就放心多了,于是第二天就让人收拾了一个府里较大的院落当了作坊,然后又去了铁匠那里再定了几个刨丝器,还去买了个石磨和两头拉磨的驴,在院子里另起了六个炉灶,这作坊就一切准备就绪了。
作坊收拾好了沈小文带着小武和小春跑了趟牙行,牙人听说是将军府的自然不敢怠慢。
沈小文看来看去最终选了一家五口的人家,夫妻两个都姓王,二个儿子王小东和王小南,一个女儿王小西。
选好人沈小文就去官府办理了卖身契,现在她已经可以把下人都归在自个名下了,办理好卖身契正好来了府衙,沈小文就想着去找李墨问问收红薯的情况。
可惜李墨不在府衙,沈小文留了口信只好在家里等消息,过了两天李墨终于派人送来了两万多斤红薯,主要允州的百姓去年种红薯的本就不多,到现在也吃的差不多了,所以只能收到这些了,若不是李墨帮忙,沈小文一下子还收不来这么多。
沈小文给了送红薯来的管事四百多两银子,然后就叫小武和王大叔一家开始干活了,第一天安排小武和王大叔负责赶驴推石磨,王氏和小西、小春、小秋主要负责洗红薯,小东小南负责过滤和洗红薯。
沈小文合计了一下上次带回来的二百斤红薯最后出了差不多四十斤的红薯粉条,那这二万多斤应该可以出个四千斤的粉条,现在离秋收只有四个多月,应该差不多够茶楼和悦来酒楼卖了。
于是作坊日夜赶工,半个月就把一万斤红薯做成了两千斤的粉条,因为这半个月后面有几天一直下雨所以耽误了晒红薯块,不然可以更快的。
装好红薯粉条,沈小文就买了五辆骡车,叫小武带着家里的四个下人先运送这两千斤粉条去往青港镇给三郎,还写了封信说了酸辣粉的配方叫小武一起带给了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