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春宵,沈小文迷迷糊糊的只觉头痛欲裂、腰酸背痛,慢慢睁开了眼睛就见白冰正含笑看着她。
沈小文突然觉得很不对劲,低头发现自个居然和这厮在同一个被窝里,撩开被子一看,沈小文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呼喊声。
小姐,怎么了?你没事吧?小春在外面焦急喊道。
没事,一只老鼠而已,你快去打水过来给你家小姐洗漱一下。
白冰立马喊道,小春应了一声立马打水去了。
你这无耻之徒,居然趁人之危!沈小文羞愤的说道。
夫人,昨晚可是你先主动的,你现在是准备赖账吗?白冰无辜的说道。
沈小文仔细回想了一下,好像还真的是自己亲了这厮,然后就想不起来了。
这时白冰已经起身了,穿好衣服以后笑着说道:夫人慢慢想,要是想不起来为夫不介意晚上再帮你回忆一下。
说着就开门走了,留下满脸通红的沈小文。
沈小文发现自个知道失身后除了羞愧外并不觉得厌恶,看来不知不觉间自己也喜欢上那个人了吧!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白冰食髓知味,天天晚上缠着沈小文,沈小文实在招架不住,夫妻俩过了一段没羞没臊的日子。
春去秋来,已经到了秋收的日子,李墨老早就兴奋的来找过沈小文,告诉她荒地种红薯基本上成功了,百姓种的红薯都早已经长了红薯藤,而且长势不错,然后又约了沈小文今儿个一起去看看这荒地种的红薯产量如何。
白老将军一听这事也很是关注,就打算也一起跟去瞧瞧,这可关系着允州百姓以后的生计啊!一行人来到了一个离县里不远的村子,李墨派人去找了里正,村里的里正一听大将军和县令大人来了,立马迎了出来。
里正,你们村今儿个有没有村民收红薯的,快带本官和大将军去一户村民家的红薯地看看产量。
李墨开口说道。
大人,请跟我来,我们村的村民把红薯都种在南边的一个山坡上,咱们过去就能看到谁家在收红薯。
里正笑着说道。
恩,那你快带路吧!既然都在一个山坡上,那咱就多看看几家的产量吧!李墨立马说道。
于是一行人跟着里正去了南边的山坡,这山坡被村民开垦后,变成了一个个梯形的地,许多村民已经迫不及待的在挖红薯了,毕竟这也是自家一家人辛苦开荒种的红薯,都很是好奇地下红薯长得好不好。
里正领头走到了离得最近的一户村民那里问道:赵老大,你家红薯产量如何?快和大将军、县令大人禀报一下。
那赵老大第一次看到做官的,吓得直发抖,颤着声说道:里正,咱家好像没犯事啊!怎么大人要收咱家的红薯啊?这位赵大哥,你不必紧张,我们不要你家的红薯,只是想了解一下今年的产量如何?你家的红薯起了吗?李墨笑着说道。
赵老大看县令大人和蔼可亲的,就没那么害怕了,缓了缓高兴的回答道:大人,这红薯今年种在荒地也是高产啊!刚刚我起了一拢地叫我家老二先背回去了,这红薯长得可好了,和种在地里差不多,以后咱家就可以吃饱饭了。
李墨心情很是激动,立马说道:里正,咱们再去别家看看。
一行人看了好几家,毫无例外每家每户红薯的产量都很是不错。
这红薯在荒地种植成功,今年这允州百姓就算交了一成的税赋也不用饿肚子了。
白老将军欣喜若狂。
李墨准备回去就把这事写份奏折报上去,若是此法在各地推广实行,那燕国将再无饿死之人,而这些都是自个以后的政绩,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自己的前途将一片光明。
少夫人,我记得你上次说做了个新吃食,不知道现在你是否还要大量收购红薯?李墨看到一旁的沈小文突然想起说道,这小文若是能够大量收购红薯那就真的是锦上添花了。
当然要收,我连作坊都早就起好了,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红薯成熟了。
沈小文笑着说道。
孙媳妇,你那作坊能不能年前在每家都收购一点,这样才能让允州百姓今年都能过个好年。
白老将军一脸讨好的说道。
老将军,这样收的话可要麻烦多了,我怕到时候容易出乱子,而且我这人手也不够。
沈小文故意为难的说道。
那还不简单,我回去就调二百个士兵过来,让小武带着他们给你收购红薯,你有什么事尽管吩咐小武就行。
白老将军大手一挥说道。
沈小文心里一喜,这免费的劳力不要白不要,于是开心的说道:老将军,那就没问题了,今年就按您说的先每家收个一百斤。
沈小文上次收葡萄的时候就大概估算过了,这允州差不多有一万五千多户人家,现在离过年还有二个多月,一百五十万斤的红薯应该都能做成粉条,就算来不及做完,只要放在地窖里,至少半年也不会坏。
作坊第一次挖的地窖放满了葡萄酒,沈小文就叫人在另外两个院子里又挖了两个很大的地窖,肯定够地方放收来的红薯了。
沈小文回去后就和白老将军说好明天就可以让那两百多人过来做工了,白老将军也不含糊立马就派人去通知人了。
第二天一大早沈小文就去了作坊,院子里两百多个人背着自个的包袱铺盖已经兴奋的等着了,沈小文看了一圈,满意的点点头,这次来的两百多个人有一大半都是壮劳力,还有八十多个婶子,五十多个半大的丫头小子,沈小文还在其中还看到了石大嫂母子,看来都是让家里能干活的人过来了。
沈小文叫那些老兵和王大叔带着他们去了住宿的地方,并给他们都安排好了房间,众人看着自己住的居然是新房子都很是开心。
等众人整顿好后,作坊外面已经有许多百姓送红薯来了,沈小文让小武带着二百个士兵负责收购红薯,并且把收来的红薯都搬到地窖去。
因为是第一天开工,沈小文先安排了八十多个大婶都去村里的小溪边洗红薯,五十个壮劳力去磨红薯浆,其他人就叫他们也一起收红薯搬红薯去了,由于收红薯的人太多,一天的功夫就把两个地窖都快放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