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至此,我们就需要介绍一下这九殿下,为何常年住在姜府而非宫中。
之前我们有介绍过,我们的元光帝是七皇子,乃皇后所生,从两岁起就跟皇后生活在佛桑寺中,直到元昌帝封他为太子,才离开寺院,搬入太子宫。
当年皇后携子离宫,也并非对外宣称的那样。
大皇子殇后,皇后认为都是纯贵妃的错,如若不是皇上为了讨纯贵妃的欢心,而经常把大皇子带到齐眉殿,自己孩子也不会出事。
皇后恨纯贵妃,认为她要为皇长子的去世负责,她一心寻机要报仇。
可是仇还未报纯贵妃就有了身孕,元昌帝怕自己的白月光有风险,就遣了皇后和七皇子出宫,对外宣称,皇后因丧子之痛身体欠佳去寺院静养。
自古美人薄命,这纯贵妃,自打有喜,接连出了几次意外,一次是被宫人撞到,还有一次竟然中了毒,险些流产。
大大小小的意外,她是风险不断。
元昌帝千小心,万留意,战战兢兢,才勉强保她生下九殿下。
自古帝王偏爱之人便是众矢之的,深宫寂寥的漫长岁月,更是加深了这种女子之间的恨。
九殿下出生后,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发生不可控的意外,纯贵妃本就身体羸弱,加之心力交瘁,九殿下九岁那年纯贵妃撒手人寰。
弥留之际对元昌帝留下两个心愿,一希望来生两人作对平凡夫妻;二要元昌帝保护自己的皇儿平安长大,再则不希望自己的皇儿继承王位,一生被羁绊。
纯贵妃薨后,元昌帝一夕白发,纯贵妃发丧后,元昌帝召姜将军入宫,命他带九殿下回姜府。
九殿下在姜府一待就是十一年。
你可能要想,皇帝这么爱纯贵妃,他去世为什么不安排好九殿下?在元昌帝心里,亲儿估计只有九殿下吧。
带九殿下出宫也是万不得已,他知道是因为他的爱,让所有的目光都焦聚纯贵妃身上。
纯贵妃的离去让他一下丢了一半儿的魂,他做不到面面周全,保护尚幼的爱子。
姜将军把他带到府里代为抚养,这是对外公开九殿下不再是承继大统的人选,这样他的健康,他的生命都对其他皇子家族没有任何威胁了,同时也全了纯贵妃想让他自在生活愿望。
自九殿下后,宫内再无一子出生,元昌帝对那些后宫女人无爱,纯贵妃逝去后,更是添了恨吧。
所以他接回了皇子光,立为太子,把皇后之子放到舞台上。
他像一个观戏的,看着各宫院,各家族,你方唱罢,他方登场。
元光帝能继位不是因他是皇后生的,而是我们的元光帝冷冽,阴鸷,沉静,心深不可测,他也最像元昌帝。
最后他能顺利登基,是因朝堂原本就被他控制了一半。
至于九殿下的未来,元昌帝是因疾突然暴毙,容不得他再安排九殿下的未来。
他撑着最后一口气,没有传唤九殿下入宫,反而只是传了太子。
太子来到龙榻前,他让太子跪下,什么都没有交待,只是看了太子许久,才缓缓说道:我就要走了。
他没有再自称朕,而是用了我自称:这万里江山给你,我只需要你放瑞儿(九殿下名瑞)一生自由,保他富贵安康。
元光帝点头允诺后,元昌帝吐出了最后一口气,薨了。
咱们话再转回九殿下这次入宫这事。
九殿下自从在这姜府住下,再也没有回过皇宫,元昌帝每年会,几次微服到姜府看他,其余时间都是姜将军定期入宫向元昌帝汇报九殿下的生活起居情况。
皇上这次传唤,专门派了宫中车驾来接九殿下,就在府门口候着。
九皇子带着贴身照顾他的小松子坐上车就往宫里去了。
姜将军和夫人在府门口看着马车远去,心事重重回到府中。
两人回到房间,姜将军落座后,姜夫人端起茶盏递过去,她心里惴惴不安:老爷!你说皇上这次为什么传九殿下进宫?姜将军事先也没有听到任何风声,他无心饮茶,把茶盏直接放到桌几上,摇了摇头。
九殿下在姜府生活了这么些年,懂事,聪敏,有才学,还心地善良,姜夫人很喜欢他。
担心地追问道:不会有啥事吧?姜将军还是能笃定皇上不会加害九殿下,元光帝虽性子冷冽,心思深,但是不是那种刻薄,心胸狭隘之人。
他约摸着这次见面,是关于九殿下以后的安排,他担心九殿下应对不好。
他安慰夫人道:不会有事,九殿下大了,在咱们姜府不是长久之计。
他稍微停顿,又接着为夫人分析道:九殿下是皇子,他早已成年,按道理已该婚配,因一直在我们姜府把这个事都耽误了。
眼见几个孩子年岁大起来,姜夫人也愁这个,因九殿下住在姜府,他比姜一旻还大,他不订婚,他们也没敢为姜一旻订婚。
她坐直身子,望着他家老爷,希望他再详细分析一下。
姜将军见夫人也忧心,便接着为她分析:这次让皇上和殿下敞开了谈一下也好,咱们静待结果。
姜将军起身走到窗前,负手而立望着窗外的天空:先皇将九殿下托付于我,我自然要担起这个责任。
……此时的九殿下已经到了一心殿,四喜公公早在门口侯着,此次元光帝宣九殿下进宫,是为叙兄弟情。
这么些年九殿下在姜府,从未染指宫里那些事,一心只做富贵闲人,如今朝局已定,一个皇子不能久居朝臣家中,元光帝准备册封他为贤王,赐王府府邸。
兄弟两人聊得不错,元光帝留着九殿下用过午膳才使人送回姜府。
回到姜府事情言明后,将军和夫人很是高兴。
几个小的心里又开心,又难过,开心的是九哥哥成了九贤王,难过的是,他要另立府邸,大家不住在一起,见面不方便了。
第二天一大早,四喜公公就携旨来了姜府,九殿下不但封了贤王,赐了府邸,还赏赐了很多珠宝,黄白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