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桑都,并不如天气这般沉闷,城里的百姓,每日穿梭于大街小巷,为将近的年关忙忙碌碌,冬日的街道洋溢着一丝节日的喜庆。
姜家管家站在厅堂内,指挥着左来右往的下人,搬府内新添置的年货,忙进忙出。
每年此时,各房都会聚在姜夫人房内,商铺老板会送来上好绸缎丝绵和最新式样的钗钿钏珰供大家挑选。
姜府共一子两女,姜一梅和姜雨晴都带着各自丫鬟拿着各色布料往自己身上比画。
负责为姜府裁衣的是,桑都有名的丽华阁,这里的面料种类多,绣娘手艺好,做出来的衣服样式新颖,来这里订衣服的非贵则富,姜府四季衣服大多出自这里。
姜府的规制,嫡子,嫡女每季各四身衣裳,庶女是每季两身衣裳,首饰基本是每年两套。
当然除了这些,各自母亲也会用私房银子添置一些。
如姜一梅她除了大账分的这些,姜夫人也经常用私房为她添置。
姜雨晴虽是二夫人所生,这二夫人来自商户人家,娘家经营着桑都最大的酒楼,家里虽富,但只有这一个独女,嫁入姜府做妾,只不过为了求个庇护,所以这姜雨晴的吃穿用度都堪比嫡女。
姜夫人身边的常妈妈,抱着一匹华彩映辉的布,走了进来,姜夫人招呼丽华阁的管事:张师傅,你可认得这个?他大步上前想伸手触摸一下那绚丽的布料,又赶紧收回了手:这是浮光锦,之前我们莫娘子曾为曹太师家的小姐做过一件,鄙人有幸见过。
浮光锦是外邦进献之物,浮光锦丝,以紫海之不染其色也,以五彩丝蹙成龙凤,各一千二百络,以九色珍珠。
为朝日所照,光彩动摇,观者眩目。
穿着这种锦制作的衣裳,光影浮动,如波光粼粼。
放眼这天桑国统共也找不出几匹。
这浮光锦是我们老爷因伤回京述职,那年先皇赏的,姜夫人接着说道,统共就这么点,约摸着能裁出两身衣裳。
她指了指姜一梅和念若:你给这两丫头裁了吧,也劳烦你们的莫家娘子为她们俩亲自缝制。
丽华阁管事忙点头回复:好嘞,这珍贵物当然得莫娘子亲自动手,这位小姐看着眼生?他第一次见念若,生意人知底细才能察言观语。
姜夫人笑着朝站在边上的念若摆摆手,示意她过去:这是我们府上的表小姐。
念若走近后,她满脸疼惜,顺了顺念若额角的发丝:这孩子,我比自己女儿都疼,以后她的吃穿用度跟一姐儿一样。
管事是眼色人,立马招呼手下女师傅:快过来为表小姐量尺寸。
姜雨晴愣了一下,回头瞪了念若一眼,没有做声,她放下手里的面料,走到二夫人身后站住。
二夫人上前一步,说道:夫人,妾站得久了脚有点疼,就让雨姐儿扶我先回去。
说话间转身往外走:至于雨姐的衣服,你们挑剩下的料子看着给做两身便可;反正我们雨姐儿的吃用都是我贴。
姜夫人看了她一眼,没理会她,接着对念若说道:念姐儿,你莫理会,她就这性子,你拿这里当自个家。
念若乖巧地点了点头,其实有没有这浮光锦,对她来说是不当紧的,姜夫人提出为她做衣裳,她却不好婉拒,更不好由她说把衣裳让给姜雨晴。
等都定好衣裳样子,丽华阁人撤走以后,已到午时。
姜夫人吩咐厨房,留下姜一梅和念若一起用饭,饭后夫人打发她们各自回院休息。
回去路上姜一梅跟念若透露道:表姐,过几日丞相府承办赏梅家宴,到时桑都够得上头脸得人家的少爷,小姐都会去。
你看你整日闷闷地,你要活开了,吃得,玩的只要喜欢别拘着自己。
念若能感觉出来这个表妹是诚心待她,姜夫人虽有几分客套面子,对她也算是尽心尽力。
此时,姜夫人房里,常妈妈把手里的消食茶汤递给夫人,感叹道:这表小姐也是命苦,你看十五的年纪了,瘦小地看着只有十二三,再看咱们姐儿,风华娇嫩。
姜夫人房里有两位妈妈,两个大丫头,另外三个粗使丫头。
这常妈妈是姜夫人出嫁带过来的陪嫁丫头,她带过来的陪嫁丫头一共两个,另一个姜夫人为她梳了头,给了姜老爷做妾,就是现在的姜府三夫人。
常妈妈许配给了姜府管家,所以她一直没有出府,一直贴身照顾姜夫人。
要不是这层关系,谁敢私下嚼主子的事。
咱们姜府人丁单薄,几代男人都是常年在外守边,女人独自守着这一府繁华,如若不是这样,孩子也不会这么少。
姜夫人放下手里的茶盏接着说道:府里统共就这一位姑奶奶,姑奶奶又只有这么个独苗,咱们好生给养几年,大了操持着寻个好人家给嫁了,走动着也是一门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