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抱起手炉笑而不语,他自然不会喜欢,如今他识字了,画册这种东西只是忽悠人的时候翻翻,平日里,专抱着那些史书策论瞧,甚至动了看大臣们折子的心思。
只可惜折子这玩意儿崇宁实在弄不到,他也只好暂时放弃。
正无聊,崇宁就看见了带回来的《归宋神谕》,这书是渠英直接给她的,似乎是一直揣在怀里,就等着见着了就给她一般。
拿过来翻了翻,上面的内容崇宁并不感兴趣,也就是锦润看完了先前的书,还想再看,她才会去找淮寅借的。
只是翻了两页,崇宁就发现了不对劲,书上很细致的进行了批注,瞧笔墨像是新落的,批注解释的很详细,似乎很担心看书的人不解,有的地方还夹带了纸条,细细写了哪些地方有佐证。
嘶~往别人的书上批注,什么臭毛病?崇宁嫌弃的翻了两页,又觉得不像。
书上的字迹很熟悉,看了一眼丢进炉子里的条子,崇宁这才明白过来。
这是抄本,大概是渠英自己抄的,抄完了又在每一处都细细的进行了批注。
怪不得他说把书给他就行了,原来是他的啊。
瞧着那些批注,崇宁渐渐有了心思,翻书的速度也慢了下来,她对大梁历代先帝并不感兴趣,但是谁能拒绝看这些帝王的密辛呢?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下来,锦润披着一身风雪回来,在明堂解下狐裘,掀起夹棉帘子进来,过来看了一眼便站在炉子边暖身。
飞燕说皇后赏了一尊送子观音?嗯。
她抬手指了指:龛已经设好了,你可以去拜拜,让观音大士保佑你子嗣兴旺,香火永继。
锦润翻了个白眼,坐下来便一把抱住她,手穿过她的腰腹,抱住她的手炉:瞧什么呢,这么入迷?就是给你借的那本书,这是太子的抄本,不是淮寅那本。
崇宁翻给他看:喏,人家还做了批注,我记得这几本书家里没有,明日我就让人去书铺瞧瞧,你也好比对着来看。
他点点头,下巴垫在崇宁肩上,安静的看起来。
要不我再看一遍?不用我后面自己看就好。
崇宁也就不说话了,继续看自己的,无非将就他看的慢一些罢了。
飞燕领着丫鬟们来摆膳,掀起帘子见他们坐在一处,笑了笑才开口:王爷,王妃,膳食已经摆好了。
就来。
锦润应了一声,扭头看着崇宁:我今晚不想去别处了,你留我可好?崇宁把书合上:我今日才在宫里听了一耳朵,说长安伯夫人到处宣扬你宠爱侧妃呢,你不趁热打铁?打屁的铁,我都快熬死了。
他把脸埋在崇宁脖颈,很是委屈:半个月日夜颠倒,谁熬得住啊?这话说得太逗人了,崇宁把他推开:行吧,我觉得差不多了,飞燕,明日就把年赏例银发下去,问问侧妃和那几房小妾,有什么需要的让人并着年货一块添了,算官中的银子。
哎。
飞燕挑起帘子等他们出来。
用过膳,更衣洗漱后,崇宁就伸着懒腰走向床榻:今日去谢恩,坐的我腰疼,你给我揉揉呗?锦润一言不发的过去在榻边坐下,等崇宁趴好了才把手放在她腰上,却也只是轻轻揉着,并没有其他动作,即便瞥见她的衣角掀起来了,也只是替她拉下去。
没一会儿崇宁就昏昏欲睡了,翻身滚进被窝里,锦润这才躺下去,伸开胳膊她就自己贴过来了,锦润这才抱住她。
次日一早,飞燕就把各院的年赏例银送过去了,程翎先谢了恩,亲热的拉着飞燕笑问:姑娘,昨晚王爷是不是歇在主院了?嗯,侧妃有事寻王爷吗?飞燕含笑看着她。
程翎摇摇头:我还以为王爷又去了别处。
别处,自然就是那几房小妾屋里。
不来程翎院子时,锦润去了两个小妾那,不过没干巴巴的坐着,而是让人家给他找了被子,他在矮榻上睡,说是认床,那两个小妾事后得了赏赐,都不敢把事说出来,生怕被人笑话。
但这事让程翎很吃心,明里暗里的针对起那两房‘受了宠’的小妾。
如今年下了,若无其他事,王爷该是都会歇在主院。
飞燕很是看不上她针对人这一点,自家公主都没有给那些小妾立规矩,程翎反倒给小妾立规矩起来了。
一直歇在主院?程翎有些不乐意,却又不敢当面显露,只好笑了笑。
自常珊阁出来,飞燕就瞧见一个丫鬟在院子里缩头缩脑,她多看了两眼没有说话,这几日,来找侧妃娘娘讨赏的人可多了,门房一日能见三四个,并不稀奇。
丫鬟进了屋,扫了一眼还没收起来的年赏例银就说:侧妃,外面又来了两个人,拿的林家的帖子,知道侧妃有福,来讨恩赏。
还来?程翎心头升起无名火:自进了腊月,前前后后来了十几人,有完没完?他们林家就穷到连赏人的钱都没了?身边的陪嫁丫鬟莹儿忙劝:侧妃莫恼,新年讨吉,这些人一年到头也就这个月能添点油水了。
劝完,她扭头问:各府都会安排人准备银子打发上门讨赏的人,王妃可安排?丫鬟嘟囔:王妃说了,咱们王爷又不在朝中当差,平日里又没来往,她犯不着打点宫里的奴才,且她恶名在外的,都这么说了,谁敢找她讨赏?这...莹儿难住了,府上不给恩赏,她们就是想冒名糊弄也糊弄不了。
程翎烦不胜烦:算了算了,所幸刚送了年赏例银来,拿去赏他们些。
是。
丫鬟拿了钱赶忙出去。
看了看桌上几个银锭,莹儿替她忧心:侧妃,离着除夕还有半个月呢,这些钱怕是不太够。
钱不够,便只能典当东西了。
想想自己那些新得的首饰,程翎一肚子火:等下你就传话给我母亲,让她去林家好好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