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牙书院位于安涞城东郊,成立至今四百余年,比铎国历史还长。
起先为私学,后来育出许多贤才,越来越为国家重视。
安涞作为铎国首都被攻破之后,宣太祖颜枭本打算将龙牙书院解散,众臣反对,言书院可为宣国教化育才。
因此龙牙书院不仅没被取缔,反而蒸蒸日上,今时有门生一千二百多人。
这些我知道。
燕三郎对于龙牙书院早有耳闻,只是知之不多,恩师连容生提过,龙牙书院可为书院典范,作育人才、大公无类,并为学子立学舍,给膏火钱,以广栽培之。
龙牙书院的名气很大,只要考核入学成功,学子不仅就学食宿全免,书院还给他们发膏火钱,也就是生活补助费,以免其后顾之忧,专心治学。
这对寒门学子是大利好,自然人人踊跃。
十年前推动龙牙书院改为官办的,就是现任山长布库。
他是布吉伦长子,任龙牙书院山长已有十四年,一手将龙牙书院变作宣国北部最大的书院,学风优良、育才济济。
听起来是个好山长。
燕三郎把头发束好,取水洗脸。
民间和学子都喜欢他。
怎奈布吉伦因贪腐落马,布家被查抄,布库的履历就有污点了。
霍东进耸了耸肩,龙牙书院也不能有个坐牢的山长,所以现在这肥缺是暂时空出来了。
燕三郎取了件外衣自穿,特地选了高领,以挡住颈上的红痕。
自他醒后就没听见千岁的声音,也不知躲在木铃铛里还是附在猫身上。
昨晚……想起昨晚她的热情,燕三郎不觉失神。
千岁是不是也有些不好意思,今晨才避而不见?霍东进等了一会儿,见他穿好衣服后就怔怔发呆,不由得试探一声:少爷?哦。
燕三郎回过神来,面不改色接着问,如是区区一个山长之位,怎么能劳动拢沙宗派人来争?连端方都亲自来了。
端方作为韵秀峰峰长的潜在继承者,其身份和能力早被拢沙宗认同。
如是小事,他不会被派过来。
龙牙书院虽然规模名气都很大,但说到底也就是个书院。
拢沙宗怎么会那样重视山长之位?并且燕三郎听颜焘的回答也是模棱两可,可见慎重。
我打探到一个数据。
尽管周围没人,霍东进还是压低了嗓音,过去七年,宣王廷新任命和指派的官员,近两成都出身龙牙书院。
燕三郎微微一怔:这么高?布库把龙牙书院的宗旨发扬光大,有教无类,惟才是举,平民子弟一样可以进入书院就读。
霍东进继续道,是以这些年群情踊跃,听说龙牙书院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入考格外热闹,考试只取二三十人,但往往有数千学子应试。
龙牙书院的地位和开出来的条件,足以让它有资格优中选优。
录取标准呢?燕三郎指尖在桌上敲了两下,官定还是书院自定?不,由夫子自定。
燕三郎微微动容:这样开明?如是奉公移来,夫子可以不收,书院支持。
燕三郎也不由得感叹一声:这可真是少见了。
所谓奉公移来,简单来说就是官派生,开着领导的介绍函来的。
这样的学子在龙牙书院反而不受待见。
燕三郎知道这有多不容易。
如厉鹤林这样的名师大家也跳不出人情的圈子,有时收取的徒弟实是碍于面子。
龙牙书院学风蔚然,那是顶着多大的压力。
也正因如此,书院正本清源,才能教出一代又一代好学生。
这其中又有许多人有几率被举荐入廷,成为国之栋梁。
这般说来,龙牙书院在民间口碑极好,对王廷影响又大,甚至超过了宣国本身的官学。
燕三郎点了点头,也难怪摄政王重视。
这么重要的一座学府,当然是要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的。
霍东进又道:龙牙书院的经费由来,一半由王廷划拨,另一半却是拢沙宗筹捐,这是当年拢沙宗援助颜枭光复童渊族开出来的条件之一。
听说书院山门前两块碑石并立,分记二者。
学子拜入山门的头一天,人人都要来这里念诵碑文,以示不忘前师。
此后进进出出,也都会见到。
拢沙宗出一半,还要广而告之?燕三郎懂了,嗯,这样学子才会感其恩德。
布库与其父一样,都是拢沙宗人。
学识无国界,但是山长有立场。
因此布库要学子们牢记,拢沙宗也是出钱让他们做学问的东家。
燕三郎虽然没有进入任何一个书院就读,但他常听连容生讲述其他书院闲事,里面就提到公认的一点:书院派。
书院出身的学子,致仕之后往往也打上书院的烙印,护其利益、为其发声,甚至时常捐款。
卫国也有书院。
有的相互之间不对付,而从这些书院出身的朝臣,彼此也会互相攻讦,从而分出了派系。
在卫国,这种情况并不严重,因为卫王的统治非常牢固;可是大宣立国不到二十年就危机四伏,这也成为它薄弱的一点。
霍东进再进一步,布库这山长是颜枭亲自任命,十多年来桃李半天下。
颜枭去世后,摄政王独揽大权,但想要拿走布库的山长之职却不容易。
他干得太好,在民间和王廷都是声望卓著。
燕三郎笑了笑,颜烈想弄掉他不容易,这回终于找到一个由头。
别人都是坑爹,但布家却是老子坑儿子。
燕三郎和霍东进又商量救出玉太妃的正事,但说来说去,都没有可执行的计划。
霍东进跟在得胜王身边,从前也是胆大妄为惯了,但一出山就要执行偷走宣国太妃这么个任务,对他来说也堪称惊悚了。
安全起见,知道燕三郎目标的仅限他和金羽两人。
正说话间,伙计来送早饭了。
霍东进很识趣,站起来告辞走了。
和早饭一起来的,还有从窗户里跳进屋子的白猫。
喔,男主人还活着!芊芊高兴极了,赶紧去蹭他小腿以示亲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