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三郎问,你们到千渡城多久了?他在桃源就差遣红隼,飞去盛邑召集人手。
想拿下青云宗,光凭他一个人可不行。
在他前往火桐城时,金羽等人也出发了,目标就是千渡城。
昨天早晨到的。
傅小义接过话头,这儿真是个好地方。
有甚收获?他派金羽过来打头阵,先收集一点本地情报,尤其关注河边渡口。
现在是何家坞最繁忙之时。
金羽往外一指,再有个把月就进入汛期,到时候风高浪急,未必能再走船。
有经验的商队多半挑在这时候赶来竞渡。
走商就是和时间赛跑,若是撞见汛期停航,那么改走回陆路反而耗时更长。
所以眼下的何家坞才这般热火朝天。
燕三郎将铎人奇袭童渊军后方粮仓之事说了,而后道:铎人应该就在这里下水乘船。
嗯,客人多但船有限。
着急上船的,就得——傅小义左右看了看,搓了搓手指,多花点。
燕三郎往渡口方向看去,果然人头攒动。
得掏多少钱?每人一两银子,船上就能有空位,人多还能打折;如果是走货的,那可就贵多了,视货物大小和体积而定。
小二走过,金羽又向他要了两个茶碗,有的商队上百号人押着七八车货,想都挤上船可就花费巨大。
饶是如此,愿意掏钱的旅客也不在少数。
如果走陆路,骡马的口粮、货车的折损、一路上住店的开销,数额更大。
更不用说陆运风险不定,道路塌方、盗匪水火,时有发生。
有些人员的薪酬还是以天计算的,所以越早抵达目的地,赚头才越多。
当然,水上行船多风雨。
不过走商本来就是靠天吃饭,千渡城的航线又比较稳定,走的人多了,自然相对安全。
小二刚倒完茶水,金羽端起来咕嘟咕嘟一口气喝光。
待第二碗倒好,他把小二赶走,这才道:我和小义昨天就去渡口搭船哩,说自己没路引子。
让你们上船了?燕三郎让他们早一步来这里做个试验。
没有,不让。
傅小义摸了摸鼻子,我们本打算另觅他法,不过还没走出驿站,就有人找过来了,说是能帮我们顺利登船。
我们提了要求,得有正经渡租的凭据,以备审查。
金羽递来一张文契,蜈江每隔十几里就有卡哨,还有专人在河面上巡查,只是混上船而没有凭证的话,被逮住了直接送监法办。
燕三郎接过来一看:路引?这有个火印。
金羽指了指右下角,就是缴过渡租之后才加盖的印章。
他在自己碗里蘸一点茶水,滴在火印上。
红色的火印立刻就变青了。
这是防伪之法。
等水渍干了,印章又变回红色。
金羽介绍道,行船时检验起来也非常方便。
千岁笑道:这倒很像卫国从前的攒金令。
为了防伪,各国各势力都煞费苦心哪。
燕三郎关心的焦点随后转移:这路引哪里来的?金羽路引上的名字叫作王守仁,想来是他随手捏造的。
花钱办的。
几个茶客走过身后,金羽等他们走出大门才继续道,找到我们那人说,上船一个价,盖火印一个价;如果没有路引,那么做好路引再盖火印,又是一个价——无论远近,三十两银子。
三十两现银,就是三万钱。
燕三郎挑了挑眉:如果执路引到渡口那里正常登船,也不插队呢?视行船距离而定,最近的一程,渡租是十文起。
十文和三万,相差这么大?燕三郎往窗外看去:看这般人头攒动,不加钱插队根本上不了船。
是。
傅小义赞同,昨天我们也试过了,要是不掏钱光排队,得排到三天以后。
越靠近汛期,人就越多。
这种专门收钱带乘客插队过关的人自称买办,可外人都喊他们是‘渡鸦’。
一共有多少人?乌鸦可是又贪婪又钻营的鸟类。
燕三郎已经琢磨出味儿来了,都有专用称呼了,应该不止三五个。
我们看了两天,粗算起来至少有十几个。
金羽抖了抖手上的契约,这个火印真地好使,我们上船走了一程,也就是不到五十里,遇到两次巡船。
那都要登船检查的,发现没盖火印的,立刻就撵上岸去;有一支队伍三十人,其中二十五个都没盖火印,不知道从哪里偷溜下水,结果整船人都被扣押带走。
查得好生严格。
铁太傅啧啧两声,铎人队伍就算伪装成商人上船,没有火印也会被识破。
所以问题聚焦在这里了:铎人乘船多半执有火印,才能在蜈河通行无阻。
那么,他们的火印是谁给加盖的呢?摄政王在世就多次下令,宣国内部的混水,青云宗不许掺和,尤其战时禁止宣人入境。
铁太傅直言,这些铎兵不是本地人,又从青云宗地界西侧入境,多半连路引都是伪造的,否则青云宗不会放行。
燕三郎问金羽:这些买办各自为战,还是有组织行动?还未查清。
金羽苦笑,我们离船登岸,刚从下游返回。
他们也就比燕三郎早一天到达,又没有明确的调查目标。
行。
燕三郎向铁太傅道,再有半个时辰就天黑,我们先找地方吃饭,那时候再行动。
……毕竟只是个渡口,这里可没有专做精馔的大酒楼,反倒是各式酒摊饭铺林立。
在这里过夜的客人也没别的地方去,到摊子上要一角子酒,点两个小河鲜做下酒的小菜,将就着也就对付过一个晚上了。
是以酒摊子们的生意普遍都不错。
酒摊子都挤在拐角,燕三郎走出茶馆,傅小义就领着他们往前走了几步,伸手一指:喏,左迁在那里了。
燕三郎举目一看,那摊子前摆着四五张小桌,最是酒瓮环绕、杯盘狼藉的那一桌坐着两人,其中一个正是左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