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和储六月见他过来,就迎了过去。
二牛,你这么快就好了?陈丽娟问道。
那人我认识,让他给我插队了。
李二牛得意洋洋的笑道。
你认识的人还挺多的。
动不动就听他说认识这个,又认识那个的,也不知道他都咋认识的。
我以前赶集卖柴火,经常跟他一起玩。
跟人家一起斗蛐蛐吧?储六月一点不客气的戳穿了他。
嘿嘿……李二牛挠挠头,傻笑了笑,我那就是闲着无聊……不过那蛐蛐可有趣了,真的。
改明我抓两只斗给你们瞧瞧,特有意思。
此话一出,遭到她俩一人一记大白眼。
李二牛兴致勃勃,却遭到白眼,正如被泼了头冷水似得,脸立即耷拉着,鄙视她俩,就你俩那眼神,一看就没见过世面。
……我们是没见过世面,就你见过行了吧!真不知道谁给他损人的勇气。
我的米面是哪个?储六月在车子上找了找,发现上面口袋里的粮食都差不多多。
这边两袋是你的,靠这边的是我家娟的。
李二牛道。
二牛,我的咋那么多呢?陈丽娟一眼就看出来那口袋里的粮食比来之前都多,要知道,这会可是脱了壳的,分量应该减少了才对。
就你磨的那点,都不够我一人吃。
我又给你从粮行里买了点加进去。
李二牛知道他们家里没粮食,就算有,也舍不得一下子全吃了,他这个准闺女婿,自然要表示一下。
虽然说嘴上处处防着给未来丈母娘送年货,但其实实际上并没有少送。
你俩现在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呀。
储六月在旁打趣道。
啥……啥叫一点通呀?李二牛没听过那词,但是听着好像挺厉害样子。
刚刚丽娟还说想再买点米面添进去,转眼你就帮她买了,这就叫心有灵犀。
简单点说,她想什么你就知道什么的意思。
那肯定得一点通。
这要是不通了,那将来还能猜谜过日子呀。
李二牛理所当然的说道。
他还以为很厉害的一句话,结果也就那么回事。
……储六月发现自己竟无言以对了。
好吧,他说什么都对。
谁叫他是李二牛呢!米面这些大件都准备足了,接下来……储六月忽然想到了什么,对了,你刚刚说还要准备什么黏米(俗称糯米),要弄汤圆什么的。
这句话是对陈丽娟问的。
对,我们这过年要吃汤圆,得买点黏米去磨黏面去。
陈丽娟说道。
汤圆储六月当然是知道的,现代的时候也吃过,但是具体是怎么弄的,那她就真不知道了。
那要去哪买黏米去呀?储六月问。
粮行我看见就有。
要我说,不如直接买黏面算了,省的还要去拿回家泡发啥的。
这句话是李二牛说的。
那直接买多贵呀。
贵一点也省事呀。
我不怕麻烦,能省一点是一点。
陈丽娟坚决不听他的。
这次我支持丽娟。
储六月表明立场。
不管怎样,要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
最后,她跟陈丽娟一人买了五斤黏米。
她俩也算是头一次购这些东西,所以对分量每个底,感觉差不多就行了。
回头要是不够的话,大不了再买点现成的。
反正都要经历一次,下次心里就有个底了。
置办好了米面这些大件,接下来就是糖果糕之类的,当然,鞭炮也是少不了的。
不够这个年代并不流行烟花炮竹,顶多就是一些纯粹的鞭炮。
这个陈丽娟比较有经验了,通常都是大年初一放比较大的鞭炮,年三十和初五放的小一点的鞭炮,十五则是有的放有的就不放了。
反正四挂鞭炮是绝对够了。
切糕和糖果她们暂时没有买,因为切糕密封不好的话,就干硬掉了。
不过储六月还是买了一点,首先是她自己也比较好奇那切糕,上面又是红绿的糖丝,又是五仁,看上去好像很好吃的样子。
她在现代的时候,很钟爱年糕,所以对这个切糕也满怀期待的想尝尝味道。
其次是,豆子和贺之之盯着那切糕,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这种东西,估计也就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一次。
最后,她还是买了一块。
人家给切好了,储六月就迫不及待的拿了一片尝尝。
味道甜甜的,不像年糕那么糯,但是味道也很不错。
俩吃货分了点,又给陈丽娟和李二牛分了点,一块就剩下一半了。
嫂子,我不吃。
我要吃的话,就自己买了。
陈丽娟哪好意思自己不买蹭人家的吃呀,赶忙把她递来的切糕给推回去。
吃点尝尝味道,我没吃过这个东西,所以不知道这味道算不算好;要是好的话,咱下次还来他这里买。
储六月说道。
切糕味道其实都差不多的。
不过,我也有几年没吃过切糕了。
陈丽娟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因为家里条件不好,也舍不得买这些东西吃。
小的时候,林小凤会给她送一点尝尝,后来长大了,也就没吃过了。
这算起来,起码也有好几年没吃过了。
储六月更是觉得难为情,她以为这些东西都是每年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没想到弄的陈丽娟听难为情的。
那你更应该尝尝了,看看跟以前有没有变化。
她把一块切糕塞进陈丽娟手里。
陈丽娟还想说什么,但是储六月先开口,哎呀,一切切糕而已,又不是一块金子,瞧把你给为难的。
这么说,陈丽娟就笑了笑,给接了下来。
这切糕做的可比以前细腻多了,而且更甜了,不愧是大家伙的生活水平都好了。
陈丽娟尝了一片之后,感慨的说道。
……储六月两眼发直。
这生活水平还叫好?那是因为她不知道前些年头的生活水平。
那时候干生产队还不是算钱的,而是算工分,家家户户每年的吃喝拉撒都是靠干活的工分换来的。
吃的用粮票,穿的用布票,买啥都是凭供销社给发的票。
就算是有钱,也卖不到东西,除非是花高价钱去黑市里买,没有熟人什么的,人家信不过你,不肯卖给你。
当然,有钱的真心是没几家。
基本上都是靠工分换点吃的用的,那时候,家家户户哪个不是把裤腰带勒的紧紧的过日子。
也就这两年生产队刚改革,在生产队挣工分可以兑换票券和现钱。
有些人家粮食够吃了,就换点钱回来。
外面买东西也再是只能用票券买,所以生活才稍微改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