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女帝带货很专业

2025-04-01 07:48:03

和园晚宴,在湖边举行,早秋天气不冷不热,微风轻拂,非常舒适。

虽然顾安然同时邀请举人和富商,还有科学院和护理学院的老师们,但她知道想一下子让读书人和商人平起平坐是不可能的。

所以两方人分别在湖的左右,离的甚远,都看不清对方。

就连入园,商人携带重礼走南边,举人要留墨宝就从东门进。

老师们和竹光一起坐在顾安然左右,平常皇家宴会,吃不是重点,主要是社交以及参加皇宴的这份荣耀。

而今天,重点就是吃!合唱团在对面唱了几首歌之后,宴会就正式开始了。

凉拌海带丝、海带玉米排骨汤、海带红烧肉,土豆香菇炖鸡,清炒土豆丝,肉酱土豆泥、辣炒土豆片。

全是众人从未见过从未吃过的菜色,不像传说中的皇宴,菜品好看不好吃,这些菜闻着就香啊!喝的是岭南的荔枝酒和荆州的米酒,同样是为了带货啊!顾安然高举酒杯,大家以为女帝要来个长篇大论,已经坐稳了身子,准备聆听。

虽然不争气的口水直往嘴角溢,好担心这从未尝过的美食凉掉会影响美味,可在女帝面前绝不能失礼!结果顾安然端起酒杯就一句:海带是岭南的海货,土豆是西北的新农作物,酒是荆州的,大家趁热吃趁热喝。

然后坐下自已喝起了海带汤,杨芳华和竹光愣了几息才反应过来,举杯敬酒: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众举人和富商有样学样,站起来敬酒,就这一轮酒之后,大家就开始低头海吃起来。

这海带是听说过的,海边百姓捞起来喂猪的, 怎么被皇家厨子一煮变得这么好吃呢?这土豆也听说过,一亩地能产千斤呢!比麦和稻都要高产,本以为这么高产味道定不好, 没想到这么软糯香甜!顾安然自己吃饱了就准备离席,不过走之后她再次举杯笑道:着实美味!叶文朗有心了!杨相,朕要跟岭南订购海带,就五千斤吧!全宫上面这么多口,少了不够吃啊!杨芳华同样笑道:确实美味!臣之前还不信,这海中的草也是美食。

臣也要向叶州牧订购一些,我家人少,就订三千斤吧!三千斤海带杨芳华几辈子也吃不完,她不过是跟着顾安然,在火上加点油。

竹光眼珠一转,瞬间明白大姐和杨相的意思,忙起身笑道:这海带自带盐味,煮菜都不用另外加盐了。

小妹的科学院人多,长冬将至,菜蔬渐少,就订两万斤!这边的举人还在懵懂,那边的富商却听懂了女帝的意思,有人带头笑道:这海带着实美味,小民也想让家中亲友尝一尝,也订三千斤!很快,你三千斤、我五千斤,当场订了几十万斤,顾安然也没要太高价,三十文一斤,跟山珍差不多的价格。

人家海带好歹也是海味,太便宜了不是掉身价!这边举人面露羞愧,他们已然明白,女帝是想帮岭南百姓谋福利,从这些富商身上为百姓赚过冬的钱。

可他们没能力买这么多海带,买回来也没处放啊!幸好杨相及时解围,请他们将今天的宴会以文章或是诗词给写出来,到时候专门出版一期皇家宴席的周报。

重点介绍一下这个海带和土豆。

众举人这才欢喜起来,当场就讨论文章该怎么写?顾安然离席后,大家没了拘束,席面就热闹起来了。

菜撤下来之后,又上了茶水点心。

众举人在这边赏景吟诗,相互切磋。

伶俐点的富商去找杨芳华,表示自家有商行可到岭南,不知能否与叶州牧搭上话,好将更多的岭南特产卖出去。

宴席直到月上中天才结束,当夜竹光和杨芳华都宿在皇宫,竹光好奇地问:杨姐姐,这海带在岭南要多少钱一斤来收?运到内地应该需要很高的成本吧?竹光觉得卖便宜了!杨芳华忍笑道:叶州牧说这海带在岭南,就跟草原上的草一样多,给渔民一点辛苦钱,就能一船一船地捞上来。

就是成本费也要不了多少,海带晒干之后非常轻便,走海运也快。

竹光笑道:也就是说海带不需要多少成本,只要卖出去就全是赚的!杨芳华连连点头:这些富商都有自己的商行,这一次不光是让他们花钱买,也是为了传播广一点。

等再高价卖给士族和百官一批,明年就能用平民价,全国各地的卖了。

两人说着说着都笑了起来,对于坑士族银子这事,大家可是喜闻乐见的。

两场宫宴,为西北的土豆粉和岭南的海带找到了销路,也为推广土豆和玉米打下的基础。

很快科学院的土豆粉工具大批制造完成,杨芳华与镇守泰安的丁青沟通好,就在泰安办土豆粉工坊。

因为泰安在西北居中,路修的也是最好的,不论是北上的丰州还是南边的楚州,把土豆运过去都方便。

事情和顾安然预料的一样,一开始百姓对收粮一事是抵触的,虽然官府再三说土豆储存不当会出芽有毒。

可百姓还是觉得放在地窖没问题,就算了芽,把芽眼挖掉也能吃!这好不容易有了一年大丰收,全家寒冬也能吃饱饭,可舍不得把粮食卖掉。

不过在听说因为女帝收的农税低,导致今年的军粮都不够,而朝廷的百官还在找女帝麻烦,想让女帝提高粮税。

泰安的百姓都是之前跟着顾安然的流民,他们一听立即就不干了!女帝这是因为缺粮被那些官老爷欺负了啊!也不知道女帝在宫里有没有饭吃?百姓思想单纯,他们敬女帝归敬女帝,因为女帝是他们亲眼看着,一步步从走出来的。

而别的官员在他们心目中,依旧是高高在上,以剥削百姓为主的。

顿时有人跑到官府去问清楚,我们女帝是不是被欺负了啊?哪个官说要提高粮税的啊?……当得知只要把家里的存粮卖一小部分,就能让女帝度过这次缺粮的危机时,家家都推着板车把土豆往土豆粉工坊送。

官府也不小气,一斤三文,比豆菽还贵一些。

当他们发现卖了钱之后,转过来就能去买豆菽和麦等粮食。

更愿意把土豆卖出去了,这东西虽好吃,可想想吃一个长冬也难受啊!不如卖了再买别的粮食存着。

事情从泰安往西北各地传开,之后土豆粉工坊门口就天天排长龙。

与此同时,岭南沿海的百姓几乎全体出动捞海带,就那喂猪的海白菜,州牧竟然花一文三斤地收购!这不是给我们送钱吗?随便一天捞个几百斤,晒干之后哪怕重量少了近七成,那卖的钱也比他们打鱼、煮盐要高太多啊!顿时海边的人家全家出动,青壮出海捞,老人孩子在家翻晒,整个海边的村落,都挂满了晒海带的绳子。

张浩带人去巡逻,回来跟叶文朗笑说:再这样下去,这海白菜也得人工养了。

陛下就是厉害啊!海边人家喂牲口的海草,也能卖出高价。

叶文朗盘算着海带的利润,这下凑够出海的船资,可以派船到地图上的那些岛域收稻了。

并且海带的利润是源源不断的,而海里的海味多不胜多,晒干之后同样能高价卖到中原一带。

之前的大周贵族不喜吃干海货,带动着有钱人都不爱吃,觉得腥气重,哪有吃鲜活的东西好。

而现在女帝为了帮岭南卖货,并且女帝还知道很多食材的吃法,所以肯定能卖出去!岭南只有一个军港,连个商用海港都没有,岭南山多路险,道路难修,想大规模通商,只有走海运。

叶文朗已经计划好了,不论是海带还是白糖、盐,甚至陈雪颖那即将推出的香水,都用做出海。

毕竟大夏国现在最缺的是粮食,他得赶紧替陛下弄几船粮食回来。

后面赚的银子,就是修海港,打开商道。

岭南的好东西再多,运不出去都是白搭。

答应女帝的三年兴岭南,眨眼已过小半年,除了带百姓捞海白菜,他还一点别的政绩也没做出来,叶文朗压力山大啊!泰安的土豆粉工坊和岭南的海带都走向正常,顾安然稍稍轻松了一点,因为这只是一道口子。

她已经让富商们看到未来风向,后面不用她动手,只需要不时推动一下,这些商人就会把事情做了。

眨眼到了中秋节,顾安然再次宴请群臣,这回带的是科学院的货。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玻璃器皿,经过顾安然拿玻璃跟蕃人换了那么多东西,又在海尔的帮助下找做玻璃的配方和材料。

科学院终于把玻璃给做出来了,不过不是纯透明的,而是带点绿色半透明的,即便如此,在这个时代也是非常精致的好东西。

好东西当然要卖给狗大户,这场晚宴所有器皿都用的是玻璃制的,酒杯、碗、勺子、盘子,每桌还有一件玻璃器摆件。

女帝非常大方地送了群臣一瓶酒,让其带回家和家人共饮,那酒瓶就是玻璃做的。

但是想要用玻璃酒杯来装,你就得去买了。

做出玻璃后,竹光才知道这玩意的原材料竟然都是那么普通的东西!她想大规模生产,代替糊窗户的纸,让天下百姓都能安上玻璃窗。

被杨芳华劝阻了:一步步来,先做精品为国库赚些钱。

再为海商准备一些,拿到海带换粮食。

等国库充盈些,再将此物变成平民价。

竹光认同了,所以暂时做的玻璃器都是精致的器皿和摆件,当然还有首饰。

金镶玻璃珠子,比镶宝石还受贵妇们喜欢。

女帝专业带货,一请客就为国库赚到大笔钱,中秋一宴,单玻璃赚的钱就让杨芳华喜笑颜开。

陛下多请客吧!请一回客,赚的钱就够修一州的国道了啊!中秋之后很快就开始秋收,而顾安然决定现在就迁都燕京,顾林松来信,燕京已建好大半,完全可以迁都了。

她提前迁都是为了一路能边走边看,说到底她去的地方也不多,并且去到哪都是杀人打仗的,真正的江山还未好好看过。

只有看过了,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怎么改变?若是只听官员上报,只看奏折,她是不信的。

迁都一事杨芳华和陆谂早有准备,百姓劝阻压根没用,都不用他们干什么,主要的活都是军部干了。

旧城都的皇宫顾安然本来想给科学院,被杨芳华劝阻了,此举会将科学院放在火上烤,会被天下读书人攻击的,不如明旨是做行宫,但长公主住在里面,怎么用就随长公主了。

没错,竹光暂时不跟着迁都到燕京,因为科学院的摊子才支起来,她不想离开。

而留守旧城都的将军是若宇辰。

准备等旧城都的科学院走上正轨,她再到燕京开分院。

顾家其他亲人都随顾安然迁到燕京,中途他们还会回一趟老家,看一看家乡变成什么样?特别是三叔,想在老家打听家人的消息。

虽然少年军已经将找人的消息传遍天下,却没得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顾爷爷和顾奶奶对能回一趟老家非常开心,他们甚至想留在老家不去京都,不用要大行宫,只要有一所宅子住就行了。

顾四叔很认真地跟他们解释,安然是一国之君,这样对长辈会有不孝之嫌,会被百姓责骂的。

爷爷奶奶这才放弃这个打算,四叔也不去帝都,他要随蜀军回蜀中去。

迁都是大盛事,就在整个朝廷都在为这件事做准备的时候,又有事发生了。

别说是一个诺大的帝国,就是四口之家,每天也会有各种事发生。

顾安然的帝王气质已然养成,除非是类似于天灾战乱之类的大动乱,会让她情绪有起伏,一般事件,她都能很平静地听着。

户部几个重要官员,小心翼翼地请示:已有十三州官员连续上奏,百姓皆言陛下不公,他们怕动静越闹越大,还请陛下示下,该如何解决。

顾安然低头看向桌子上的折奏,在她几次重罚责骂之下,现在官员写奏折清简多了。

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开篇几百字引经据典,再来几百字颂赞她,再来几百字表忠心,然后只有几十字说事情。

开国时她看奏折,瞬间有了明太祖当初的感觉,也恨不得把写折子的大臣暴打一顿。

不过她忍住了,而是下圣旨,更改奏折格式,上报事件,都给我详说重点!再敢卖弄文采,写一大堆废话,让我从废话里面找重点,先打一顿再说!一开始改变不大,她因此打过几次人,报纸又重点报道之后,官员们才战战兢兢地改变了写折子风格。

就像现在,顾安然很轻松地看完了几份折子。

不禁好气又好笑,因为百姓说她不公。

竟然是因为泰安的土豆粉工坊!朝廷在泰安高价收粮,没错,那么便宜的土豆在百姓看来,已经是高价。

就像一文三斤收海带,岭南的百姓觉得是叶州牧做好事一样。

从泰安开始到楚州、献州、丰州,几州的百姓在卖过夏粮后,又卖秋粮,都变成了小富农。

家里盖新宅子,娶媳妇,竟然还一月吃两回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