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新都祭典,民为重

2025-04-01 07:48:03

燕京城是与旧城都完全不同风格的城,建筑雄伟,道路宽阔。

四通八道的主干道,分左右各能行两辆马车,再旁边还有宽大的人行道,小商贩摆摊也不用担心会影响马车行驶。

车行道是用水泥修的,白晃晃的还用黄漆标了线,头一回看到这主道的人都不敢相信,这是大路!就地当床睡也行啊!又干净又平整!人行道是用砖铺的,与车行道中间还载了矮松隔着。

顾安然一进燕京城门,就喜欢上这大道,有了那么一点后世城中路的模样。

看来竹光很用心地从船舱书籍上找城主规划图,而顾林松又非常配合,把竹光画的建筑图给修建了出来。

主城区是扩大版的泰安城区,占地约八百亩的荆棘广场,是这座城的中轴,也是皇城正门前的大广场,竖了一排的荆棘女王旗。

修着五层高的大门楼,以后这里会是举办全国性庆典的地方,阅兵、祭祀、动员大会都将在这里举行。

杨芳华皇城门是皇帝威严的象征,除了皇帝之后,就是百官也只能走侧边小道。

顾安然摇头笑道:那朕修这么大的个广场,天天就清冷地闲置着啊?传朕旨意,荆棘广场大夏百姓皆可往来!朕宁愿坐在高高的城楼上,看到的是热闹繁华的帝都城,是往来不息的百姓,也不要看到清清冷冷的大广场。

顾安然又效仿后世,每天随着太阳升起之时,荆棘广场升起女王旗,合唱团唱军歌,百姓可在指定区域观看。

进了皇城门,走过五道拱门天台,是能容纳万人的大会堂。

以后顾安然将在这里上早朝,也会在这里接受万国来朝。

大会堂右侧是大夏博物馆,专门用来放传承下来的各种文物,这些东西本来是放在皇帝库房的。

顾安然发现各代皇帝对于保管传承文物这件事,不怎么尽心。

明明春秋时代就有的琉璃,传绝了。

典辕犁,也绝了。

老祖宗传下来的各种好东西,在一代代王朝更迭中,消失了。

各代帝王又因喜好不同,收集的东西也不同,至于无数珍宝遗失海外,或是埋入地下。

顾安然对收集宝物这件事,还没有收集粮食来的感兴趣。

全国无粮的时候,金银再多,一样饿死人。

所以她建了这座博物馆,专门用来放置传承文物。

除此之外,还有一座万书楼,藏书数万册,楼高为五层,每天都有不同的大儒在楼中公开授课。

只要有书生身份,都能免费进入听课、借阅。

另有科技馆,里面全是科学院推出的各种新发明,每七天开一次发布会,百姓可来观摩,商人可来投资新推出的产品。

还有翰林院、国子监等等传统王朝必备机构。

还有消防局、医院、烈士陵园等等属于泰安特色的机构。

总体来说,这是一座结合了旧王朝与新王朝特色的新城都,就是那些古板的儒生或是士族,能在这座城找到旧城都的影子。

而更多的人则是看到一座新式的,空前绝后的科技大都城!除了皇城区的宫墙,燕京城甚至还未修城墙,因为女帝说的,帝都城肯定会一年一扩建。

会像泰安城一样,一年扩一环,那城墙建了还要拆,不如不建。

就这样四通八达,不断扩张,如大夏王朝一样,充满活力。

迁都第一场大祭祀,在祭天祭祖之后,顾安然又加一样。

祭奠为建设大夏而牺牲的将士,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百姓,是谓——祭民。

她不光要祭,还要天下来祭!让大夏子民在享受着太平岁月时,也不要忘了那些战死的将士,那些枉死的百姓!祭文甚至印成册子,全国各地的百姓都要看到。

很明显,比起祭天和祭祖,女帝对祭民更用心。

此举果然不出顾安然所料,百官非常不喜,若非她过于强势,估计又有御史死谏抗议。

女帝重民是好事,可她太过重民,甚至重要影响朝廷的权威!一再提高民的地位,天下人生来分九流,可她一上任,就将下九流全给弄成良民。

再这样下去,这天下百姓就要和官员平起平坐了啊!还有武将,女帝自己带过兵,便对武将过分宠信,自古以来哪有君王如此重视武将的?多少王朝开国之后,皇帝就是清算武将,甚至有的王朝还会将兵籍划到贱籍里。

就为防武将拥兵自重,特别是驻守边关的武将,不光要将家人留在帝都,皇帝还会派心腹入驻以实时监控武将。

而女帝呢?对那岭南的叶文朗和张浩,全权信任。

已经有不少岭南官员上奏,叶文朗专横专权,又与张将军情如手足,与商贾同流合污,如此一来,怕是岭南要裂土啊!结果女帝看了奏折竟然哈哈大笑,将上奏的官员全部罢免,还给了叶文朗自己任五品以下官员的权力。

那丰州徐友清,不过是个秀才,因从龙之功一路高升到一州州牧,文武一肩挑。

女帝对其的信任陆度,更胜叶文朗,给了徐友清掌兵权,还不派朝廷官员入职丰州。

导致朝廷百官除了杨相,其他各部对丰州的了解,都是他徐友清说啥是啥。

女帝当年起兵之地龙牙谷,本是一普通山谷,现在也成了一县城。

而县令就是当年追随女帝的普通百姓,听闻那县令连认字都是后来才学的。

女帝对这些人的信任已经超出百官的认知,历朝历代,有皇帝与武将关系如此好的吗?杨芳华对朝堂上百官的心态,越了解越担忧,春闱之后,一定要多提拔寒门官员。

绝不给这些旧朝臣和士族抱团的机会!否则,他们将是女帝推行新政最大的阻力!京都祭典之后,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虽然还未有地方上报雪灾。

杨芳华和李玉成已经先一步,派监察院到各地巡查,一旦有灾情,会第一时间上报朝廷。

因为有了热气球,就算是大雪封山封路,消息也能送出来。

燕云郡在未被女帝选中建京都之前,是个很贫瘠的州城,就算是现在有皇都,除了京都之外,别的地方依旧贫瘠。

所以顾安然这个女帝隔三差五就会出宫,亲自到各地巡视。

杨芳华自然是留在宫里处理政务,其实那些老臣对处理政务非常有一手,他们只要不把心思用在政治斗争上面,朝政是很清明的。

顾安然非常清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许多政务都由杨芳华和百官处理的。

看似她这个皇帝懒政,没有天天批奏折到三更天,实则她对大局把控非常一清二楚。

所以杨芳华和陆谂对于她经常出宫一事是支持的,只是希望她能带上莫鱼和亲卫,而不是像之前那样不重视自己的人身安全。

这一天她又和莫鱼在城都巡视,这一回她去的是平民区,这里的房屋更密集,道路更窄。

住的百姓非常多,分区分街,每一条街住的百姓都是不同的。

像这条街都住的是铁匠,入冬以来铁匠的生意就红火了,全是订制煤炉的。

出了平民区就有煤球工坊,往来运煤的驴车络绎不绝,煤球的出现大大缓解了百姓缺柴的困局。

也让顾安然替未来帝都的天气担忧,得做好排烟防污染啊!临着煤球工坊的是百姓救助社,之前的流民办改的名,现在已经没有流民了,都是大夏子民。

一些没有门路的底层百姓来到帝都,就能到这里寻找救助。

许是因为才迁新都,还未有太多底层百姓,来这里的人还不多。

顾安然进去看了一眼,小吏一眼就认出来是女帝,忙战战兢兢地介绍自己的工作。

最近来领最多的就是过冬的物资,陛下请看,这是今天发出去的八百床被褥登记,都是切实考察过的。

先用工分借的,待开春之后百姓会还。

救助社也不是白给东西,百姓拿身份牌可以提前预支工分换物资。

这时顾安然听到婴儿的哭声,那小吏忙道:昨天捡了三个女婴,入冬之后,弃婴也多了。

救助社兼援救老人和收养弃婴,虽然大夏律法有严明,不得丢弃子女,不得买卖子女。

但是这种事总免不了,这年头又没有高科技来查找孩子的亲生父母,只能官府养着。

莫鱼见顾安然脸色不好,忙小声劝道:比起之前将孩子溺毙,送到救助社也算好的。

顾安然轻轻点头:照顾好这些孩子!走出救助社,她回头看一眼社大门,太小了!比起越来越大的帝都城,这小小的救助社能援助多少人?这时,一个皇宫护卫匆匆寻来:陛下,宫中有急报。

顾安然和莫鱼回到宫中,杨芳华带着几个大臣已经在等着了。

陛下,盛州发生白灾,三县道路被堵,冷死牛羊无数,房屋倒塌,百姓等待朝廷救援。

顾安然看一眼李玉成,见他轻轻点头,她镇定地道:启动天灾应援计划。

众官员迷惑,这是什么计划?从未听说过啊!却见杨相自信应道:诺!臣请旨,即刻启动天灾应援!顾安然长袖一挥:拟旨!很快,百官就见识了一下大夏国是如何应对天灾的?天灾这东西,他们太熟悉了,先周朝就因为天灾垮了一半。

天子无德,四方皆有灾祸。

水患、地动、旱灾、虫灾……这次盛州雪灾,第一个出乎百官意料的是,消息传的太快了!若是先周时,从盛州到帝都,雪灾传来也要一个月,然后朝廷拟定救灾策略,筹备物资,也要一个多月。

说实话,先周救灾不能叫救援,只能叫重建。

因为那些受灾百姓,没能自己逃出来的,都死了。

而救灾的款项和粮食,从来都是贪污首先。

最容易贪了,粮食贪下来一半,掺一半沙子,百姓都照吃。

要是有百姓暴动,派军平叛,不光能要一笔军银,还能有政绩。

先周还未到灭亡的时候,听到天灾,百官心里第一个盘算的就是,能在这一场灾难中捞多少好处?至于百姓的生死,除了个别官员是真心考虑,更多的则是:百姓如野草,死一批,来年就有新的一批,无妨!而这大夏朝对天灾的应对政策,完全不同于大周!各地驿站有监察院的一条快线,利用热气球升空传出消息,再由驿站的快马和信鹰,不论是全国哪个地方,最多几天就能传到帝都。

传到帝都之后,女帝下达天灾处理机制,朝堂上的官员要做的就是配合准备物资。

而这批物资并非救援物资,从帝都运到灾城,百姓怕是已经饿死冻死完了。

这批物资是应补物资,随后送到灾区即可。

真正的救援,在顾安然下达命令之后,盛州监察属就联合州牧与驻军,极速开始救援。

首先将灾区百姓转移到安全区域,医院负责救治伤者,州牧有权向附近州城调拔紧急物资,包括粮食、衣物、药物等急用物资。

官府安抚受灾民众,处理遇难人员善后事宜,与军队配合重建家园。

组织受灾百姓开展自救互救,不会因为灾情引发绝望情绪,引发冲突。

分析灾情,谨防天灾扩散。

提前将可能受灾区域百姓转移。

……一句话概括,官府要谨记,民为重!天灾时,百姓第一重要!另有关于救灾流陆的各项批示和指导,包括有官员滥用职权,或是瞒报灾情情况;商人哄抬物价,在灾区敛财;引导灾民暴乱等等行为。

皆处以重刑!而在灾情中立功人员,则有重赏。

条条规规,几乎将天灾中会遇到的各种情况,都写成明文规定。

盛州雪灾是顾安然第一次启动天灾救助计划,结果还不错,救援很及时,百姓死伤不多。

并且科学院提供了新式的清理积雪的机械,让道路及时畅通,积雪及时清理,灾情并未扩散。

灾情之中,因为报纸切时地报导灾区情况,引发全国百姓对灾区的怜悯,各地商人为重建灾区捐钱捐物资。

大道上插着女王旗,写着‘某某商行援驰灾驰’的马车,连络不绝。

朝廷又派钦差亲临盛州,听取百姓的心声,以助百姓重建家园。

钦差这个角色的安排比较敏感,若是派皇族亲王,皇帝会担心他在地方的名声过大。

若派朝臣,则又起不到皇族亲民的效果。

可在顾安然这里,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不过派谁去还是得考虑一下,杨芳华是走不了的,朝政离不开她。

陆谂的话,两人还没成亲,身份不好说。

最后是林松自荐,该由他去。

他即是女帝的亲弟弟,正儿八经的皇族亲王,又是少年军将领之一,最亲民的军队。

顾安然还担心顾爷爷和顾奶奶不同意,怕林涛太小,盛州又远又穷又有灾情之类的。

结果两位老人家比她想像的明理:让林涛去吧!他也大了,该替你分些担子。

就这样,女帝的亲弟弟视察灾区,让天下百姓感动不已!女帝是真爱百姓啊!这要搁前朝,只要是皇亲国戚,哪个舍得去灾区?就这样,大夏开国以来第一场大天灾,还没让那些蠢蠢欲动想借题发挥的士族,搞出点事情。

天灾之祸就平息了!并且女帝表扬了捐款的商人,让更多的富商加入捐款行列,这场天灾,压根没让朝廷损失多少钱和粮!某个地下室,一位书生才写好的天灾乃天子无德之兆的长篇大论,墨还未干,就听到主人咬牙切齿的声音:撕了吧!用不上了!这场天灾不仅没让百姓感觉是‘天子无德,反而对女帝更拥戴,更忠心了。

而女帝快捷有效的办事方案,也让百官折服,原来只要把事情提前拟定成章陆,事发之后,就不会慌乱,不会引发纷争啊!这次都不用顾安然和杨芳华演双簧,百官很痛快地在’天灾救援方案书‘上签了名。

随即由监察院根据不同灾情,分门别类,拟定成册,发放各州各县。

…………泰安文化部,中午饭吃的是烧白菜,没有一点油星。

老黄将手中的硬面饼子沾点菜汁泡软来吃,这时听着一个小伙子抱怨:家里家里没油星, 这里也没油星,嗓子都干了,咋唱歌啊?有人道:忍几天,大家都把干肉捐灾区了。

有人笑道:队长家不是才杀的猪吗?队长,请我们到你家吃晚饭呗?老黄抬头看向这群毛头小子,之前都是唱戏的,下九流中的末流!没想到合唱团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不光成了良民,还非常受欢迎。

想到家里的半扇猪,老黄也想吃肉,可是……没了,早上俺亲自扛到救援站,捐了!众人一脸失落,紧接着老黄又宣布第二个消息:上头让咱们合唱队去盛州表演,慰问受灾百姓。

大家准备准备,跟着救援车队一起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