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神算子

2025-04-01 07:49:17

启禀陛下,事情就是这样,这是他们往来的罪证!汾阳王把那些账单呈了上去。

而皇上越看账单越生气。

高公公……高公公……这个高公公真该死!哐当——水杯使劲摔到地上,陛下却觉得无法泄愤,仍然不断地在台上来回踱步。

太后节俭,没想到全让太后身边的高公公挥霍了去!汾阳王也知道陛下的气从何处来。

如果说走私官员的人不是陛下身边的人那还能够原谅。

没想到,越近越信任的人就越容易犯错。

高公公是太后身边的老人了,朕记得朕小时候他还伺候过朕,那个时候,那个时候……皇上似乎回忆到了什么,他越来越生气。

皇上,太后极其信任高公公,若我们贸然把这些证据呈给太后,恐怕太后一味地包庇,待到那时,太后就是高公公的护身符,我们想抓他,也得得到太后的同意呀!高公公伺候太后几十年。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虽然说私自贩盐是犯法的,但到了太后那里,也许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嗯,这件事必须从长计议,你们且不可声张!是!下床了这么长时间,谢行之的脸色也好了很多。

行之,你的脸色怎么了?其实从谢行之一进门,皇上就看出谢行之的状态不对,自从进门后,他一言不发,皇上这才问起。

回皇上的话,略有晕船,缓一缓就好了!皇上这才放下心来。

行之,你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才,务必要保重好身体!谢陛下关心!自从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也被囚禁起来,也只有陛下才会这么关心他。

前几天朕让小顺子去平安火锅城送了一份礼,朕实在太喜欢那个姑娘了!皇上不由得感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有什么样的气魄才能写出这样的诗!这是李平安在诗会上随意念出的一句,没想到传到了陛下那里。

皇上再次感叹。

怪不得你与那姑娘走得亲近,看来,她却是满腹文采!就连站在一旁的汾阳王也在旁边附和。

那个姑娘我知道,不光有文采,而且还是神医,小义的病就是被他治好的!哦?皇上倒也听说皇甫义的病被治好了,可是只是听说是被揭皇榜的神医治好的,并没有人向他提起那个治好皇甫义的人是李平安呀。

那姑娘竟然还有这本事?绝对是人才呀!是呀,虽然她屡次声明她不会医术,可小义的病确实是被治好的!陛下又感叹了一番,最后给谢行之说。

等到二月初二,朕的生辰宴,务必要请这位李姑娘到场!是!谢行之和汾阳王退了下去。

走出大殿后,汾阳王忍不住开口。

谢大人与李姑娘关系匪浅呀!谢行之不置可否,虽然脸色依旧苍白,却已经恢复了不少气色。

前些日子本王王妃还与本王商量,那个平安小姐与小义走得近,她有意撮合他俩呢!汾阳王说完这句话后就一直盯着谢行之,不错过他的任何一个表情。

而谢行之的表情不变。

李平安是不会喜欢皇甫义的!以李平安的性格,要么孤独终老,要么选一个良配,绝对不会因为小世子的身份而委身于他。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谢大人感觉如何?汾阳王并没有从谢行之脸上读取到任何信息,索性开口询问。

不妥!这是为何?皇甫义不适合她!谢行之停下,直视汾阳王。

而汾阳王也确切地领略到了谢行之给人带来的压力。

就在谢行之盯着他的一瞬间,他仿佛被一只豹子给盯上了。

呼吸紧促。

气氛紧张。

似乎只有一瞬间。

谢行之转过身去,无比自信地离开了。

而汾阳王却惊出了一身冷汗。

此子,此子,绝非凡人!就算谢行之一次又一次刷新汾阳王对他的看法,汾阳王却仍旧发出这一声喟叹。

谢大人等等!汾阳王紧走两步赶了上去,直到与谢行之并排,他才停下。

前两日的那个案子,有结果了!案子有结果了,就是李平安开业那天,郑琛杀了李朝阳?郑琛为什么杀李朝阳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怀疑他这里有了问题!汾阳王指了指脑子。

而那几个鬼鬼祟祟拿着武器的人才是真正要杀李朝阳的人!谢行之此时才重视起来。

毕竟这件事关乎李平安的安危,他不能草率。

到底怎么回事?那几个拿着武器的人是奉命来射杀李朝阳的,也是他们千方百计地把李朝阳从监狱里弄出来,放到了平安火锅城门口,可是也不知道怎么的,也许是阴差阳错,他们竟然把人跟丢了,这才让郑琛有了可乘之机!想要把李朝阳从监狱里弄出来光靠他们可不行!谢行之与汾阳王边走边说。

那群杀手背后之人是谁?汾阳王知道谢行之敏锐:你可以猜一猜!谢行之从善如流。

想要在平安火锅城搞出一点动静,目的就是为了前朝太子府,而盯着前朝太子府的人太多,但是突出的也就那么几个!谢行之分析得条条是道。

而与李平安有仇的,对她的事了如指掌的,就只有郑家,所以,这件事肯定与郑家有关,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郑琛的父亲郑昌元!简直太神了。

汾阳王可是连一句话都没说。

光靠郑昌元,恐怕也办不成事,郑昌元身后肯定还有人!既有能力把李朝阳安全地劫出监狱,又有能力把人带出地宫,没有皇上的手谕就得有大理寺的手谕,若是他们两个人的手谕都没有,皇后或者太后的也可!谢行之看了一眼汾阳王。

我猜得对不对?这一点汾阳王还真没想好:这件事我还在调查,并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若这件事也是高公公做的,就说明郑家已经投靠了高公公!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郑家还有一个老太爷在家里坐镇,怎么允许自己儿子在外面胡闹?而在谢行之这里,高公公肯定插了一脚。

光靠郑昌元也办不成事,而且当初说有两个人落荒而逃,我猜那个人一定是个文弱书生,也许是——赵卓!简直太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