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一听这话,忽然静默了几息,紧接着便是震天的呼声。
陛下万岁,康王千岁!徐城主听到的时候也是为之一愣,他默默抬头,不可置信的看着窗外。
那些黎民百姓的呼喊声击碎了他最后一道防线,让他一个过了不惑之年的中年男子都眼眶温热。
吸了吸鼻子,徐城主紧咬着后槽牙回想了一番这些年的所作所为。
他,依旧不曾后悔!康王继续对外面的百姓道:本王以王位担保,不负各位的重托,定然会保住徐城主一命,不过徐城主与三合帮勾结是证据确凿的事实。
至于他的罪名,将会由圣上定夺。
百姓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他们想要保住的是徐城主,最主要是城主!徐城主若下台,那下一位城主是否会像徐城主一般全心全意照拂蓉城?如果非也,那与惩治徐城主又有何不同?有读过书的士子蓦然起身,清瘦的身影在人群中异常显眼。
他对着客栈二楼的方向深深一拜,清润的嗓音被寒风带入厢房里所有人的耳中。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1)。
吾等蓉民困于江边,水匪一日不销声匿迹,吾等一日饥寒交迫。
徐城主虽有过错,然,扶活万千子民,一功将抵十过啊!说完,那名士子再次跪下叩首。
百姓跟随他的话,循序重复着:一功将抵十过啊!康王入仕不久,显然没过如此上下两难的场面。
他心底已经判了徐城主有功,也猜想到父皇也会饶恕徐城主的罪过。
不过越俎代庖,是父皇的禁忌。
他担心因为自己的自作主张会让父皇的反感,弄巧成拙的害了徐城主。
是以,他根本不敢妄下定论。
徐城主忽然起身来到窗边,他身子上还捆着拇指粗细的麻绳,外表看去极为狼狈。
可他的眸色却坚定不屈。
父老乡亲,请听我徐某一言,徐某做官的宗旨就是百姓至上,今日父老乡亲们肯冒雪替徐某求情,徐某万分感激。
不过,功我会领,罪,我也会承担。
用父老乡亲真觉得是在为徐某着想,就不要为难康王殿下,相信陛下会给许某一个公道,给蓉城一个生机!苍劲有力的声音在整个街道上方盘旋,最远处的人,也依然能清晰地听见他的话。
阵阵抽泣声开始在人群中传出,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只不过,求情的声音却是沉默了。
康王见势,立即吩咐人去疏散百姓。
关上门窗,康王命人将徐城主解绑,他长叹一声:多谢徐城主了。
殿下言重了,都是下官应该做的。
徐城主面露苦笑,心底却如炎炎夏日一般温暖。
无论将来他的罪名是什么,有百姓记挂在心的滋味不正是他当时入仕的初衷吗?……接下来的三日,谢云烬辅佐康王,亲自坐镇码头,将堆成小山的尸体尽数处理。
康王负手而立,面向一望无际的江面,淡淡说道:有了三合帮作为突破口,相信接下来的水匪也会很顺利的剿灭。
此事——谢云烬看了眼不远处正指挥人手修补船只的沈玉,幽幽的道:那一日应该不远了。
本王要尽快带着沈珏和徐城主回京都复命,不知谢大人接下来打算如何?康王收回目光,郑重的问向谢云烬。
谢云烬故作轻松的道:此次离开京都来到蓉城,实则是去安华的。
安华是座小县城,隶属兖州。
与金井镇大同小异,是相邻契丹的一处边境。
不过那里算是祁国的最南方,气候可远非金井镇能相比的。
安华有谁,康王心知肚明。
何院首妙手能回春,相信谢大人的记忆很快就能找回来的。
谢云烬弯唇一笑。
借殿下吉言。
翌日,康王带着沈玉兄弟,还有徐城主,先一步出发离开蓉城。
宁姝谢云烬目送康王离去之后,也登上了去兖州的马车。
一路走走停停,大雪也由纷飞变成了细碎。
直到大半个月过去,道路两旁竟有着隐隐的新绿乍现。
惠风时不时闯进马车,让宁姝微微犯困的双眼忽地精神起来。
大概还有多久能到安华?谢云烬摇了摇头,昨日你已经问过了,玄风说大约还有三日左右。
就这么着急去见外祖父?宁姝撇了撇嘴,是我外祖父。
谢云烬:……这么说你和我也有过过命的交情,即便——咳,那我们也算是至交了,你的外祖父就是我的外祖父。
宁姝强忍心中笑意,佯装愠怒的别过了头。
自从离开蓉城,二人的相处模式就是互相斗嘴。
宁姝企图用这种他们初识的方式来刺激谢云烬尽快的回想起曾经的点滴。
然而,谢云烬的反应却和当年大有不同。
他会让着自己,偶尔还说一些服软的话来。
这种感觉就像——她重新结识了一遍谢云烬。
或者说,当初她结识的是谢云烬隐藏起的性格,而眼前的谢云烬才是大多数人认知的谢云烬。
你觉得,陛下会放过徐城主吗?宁姝止住了那个话题,正色问道。
谢云烬点头,如果陛下是你给我讲述的那种人的话,我想应该会的。
那沈玉呢?后宅女子不可接触朝中之事。
宁姝也无心过问那些缭乱复杂的官事。
碍于和沈玉接触甚多,就如谢云烬所说,多多少少与沈玉也算是一个相熟的朋友了。
关心一下,在所难免。
谢云烬面色一僵,眼神渐渐沉了下来。
我有一件事一直想问问你。
宁姝对他神情的变化毫无察觉,你说。
谢云烬欲言又止了很久,最终还是开口问道:你觉得沈玉这人如何?宁姝:嗯?微垂的眼眸缓缓抬起,顺着谢云烬玄色的衣衫渐渐向上,落到了他的脸上。
他的五官还是那么俊美无俦,相对于曾经的谢云烬,少了些许锋芒毕露的张扬,但宁姝觉得眼前的谢云烬正好,懂得收敛戾气。
只是,他问出这话是何意?*1)出自诗经《汉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