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12-6 19:12:57 字数:4410夜深,平阴县城东谢郎巷中,聂家后院,聂家昌正与妻子秦氏商议正事。
他道:我看过外甥女儿带来的两个仆从了。
那老张往年来过咱们家几遭,是顾家的家生子,倒还罢了,他老婆娘家却是顾家长房的人,不大可靠。
外甥女儿曾提过,她家通共就三个仆从,老张管赶车和做粗活,他老婆是厨娘,除此之外,只剩一位赵嬷嬷,是老太太的陪房,年纪一大把了,干不了什么活。
外甥女儿在家里,竟是连个侍候的人都没有,这回出来带了两个人,还要从别的族人家里借人侍候她祖母,这怎么行?!咱们家论门第远不如顾家,这几年也不如先前宽裕了,但小书还有两个大丫头、四个小丫头侍候呢,做粗活的婆子也有几个,出门时跟车的至少有四五个人。
外甥女儿却这般可怜,我做舅舅的看了也不忍心。
秦氏叹道:这有什么法子?我白日里悄悄问了她家里的情形,才知道她家的祖产都叫族里收回去了,连宅子也分了一小半给别的族人,祖孙俩不过是靠着两个陪嫁庄子上的入息过活,只好削减家中人手。
虽说族里会发钱粮,衙门还会送诰命俸禄过来,但她们俩无依无靠的,那点银钱能顶什么用?能不能按时送到还是两说。
外甥女儿这回过来,老爷兴许没留意到,我却发现了,她的裙子是去年时兴过的款,衣裳却是用小姑的衣服改小了的。
所幸料子好,又有八成新,倒不显眼。
只是我看在眼里,心里着实难受。
她家原来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咱们早该打发人去看外甥女儿的!聂家昌冷哼一声:都是顾家老太太固执!若不是她拦着,我早就见到孩子了!还说会好好教养孩子,不用我们操心,她就是这样养孩子的!他早窝了一肚子火。
秦氏只得柔声劝道:老爷跟我说说就罢了,当着外甥女儿的面,可千万一个字都别露出来,不然孩子听了,心里会难过。
其实顾老太太也是无奈,她家没了男丁,族里要收回祖产,也是规矩,不过是怕将来孩子出嫁了,祖产会便宜了外人罢了。
我只是不明白,老太太为什么不在族中选个嗣子?将来有人送终,香火得继,外甥女儿出嫁了,也有个依靠。
聂家昌摇摇头:这件事你千万别提,当年我也是提过的,被老太太骂了回来,说若不是妹妹,他家也不会绝嗣。
我虽然生气,但现在想想,也觉得实在可惜……夫妻俩感叹一番,聂家昌才道:我告诉你这件事,就是想跟你商量,送一个能干的丫头给外甥女儿使。
一来,外甥女儿在家里可以添个帮手,也有人照料衣食起居;二来,咱们给的丫头,自然是向着外甥女儿的,若是孩子受了委屈,丫头捎了信回来,咱们就知道了,也好及时为孩子做主,你觉得如何?秦氏想了想,点头道:老爷说得有理,既这么着,就从我的丫头里挑吧?我倒是看着阿樱好。
聂家昌道,你的丫头都是你细心调教出来的,平日里管家正得用,小书身边的大丫头,年纪都不小了,做不了陪嫁,陪房的家人你又已经挑好。
这阿樱阿桃两个,将来是不会跟着小书出门子的,不如匀一个给外甥女儿。
其中阿樱是咱们家的家生子儿,阿桃是外头买来的,不如阿樱可靠。
秦氏有些迟疑:那小书怎么办?阿樱管着小书的饮食和四季衣裳,一向是得用的,阿桃一个人如何做得了这么多事?要不……从珩儿那里挑一个?他屋里有四个大的,我瞧着海棠就不错,细心稳重,又比阿樱老成些。
聂家昌摇摇头:咱们儿子还要她照看呢,难得这海棠是个老实的,处事公正,又能压得住底下人,我还想着日后让她给儿子做内管家呢,没了她,儿子屋里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秦氏犹豫再三,点了头:那就阿樱吧,小书身边的小丫头里,佳蔓、名儿两个也有十三岁了,我瞧着还算伶俐,就选一个提上来好了。
这些事你看着办就好。
聂家昌目标达成,舒心地给自己倒了杯茶,小书年纪也不小了,再过两三年就该说亲了,也当学些管家的事,免得还象个孩子似的,天天就知道吃喝玩耍。
文怡比她小几个月,倒比她还稳重呢。
秦氏闻言抿嘴笑道:老爷还说我?平日我要管教孩子,是谁拦在头里?又是谁说,孩子还小,不必拘得太紧了?聂家昌咳了两声,低头喝茶。
秦氏暗暗笑了一会儿,才道:外甥女儿的性子虽稳重,却太安静了些,想来平日在家中也少见人。
明儿亲戚们过来了,我叫小书带着她跟其他姐妹们见见,一处玩耍才好呢。
聂家昌点点头,犹豫了一会儿,为难地道:那年提过的……珩儿跟文怡的亲事……你看如何?秦氏慢慢收了笑容,低头沉默半晌,方才道:老爷先前不是说……斯雅不错么?聂家昌咳了声:你的亲侄女儿,自然是不错的,只是文怡那孩子……我实在不放心,若是能落在咱们家,就近看着,倒还放心些。
秦氏没吭声。
秦斯雅是她弟弟的长女,今年虚岁十三,无论才貌都与她儿子相配,两个孩子相处得也好,她早有心亲上加亲,但丈夫对外甥女儿的看重,她也是心知肚明,她便是再不愿意,也不好说出口。
父亲,母亲。
门外传来聂珩的声音,夫妻俩吃了一惊,秦氏忙起身开门,将儿子拉了进来,仔细查看他身上穿的衣裳,责备道:夜深露重,不是早叫你晚上别出屋子么?!有什么话,不能明天再说?!言罢转身寻了件衣裳给他披上。
聂珩微笑着安抚住母亲,扶她到桌边坐下,方才正色道:父亲,母亲,儿子愿意将顾表妹当成亲妹妹一般爱护,还请二老成全。
聂家昌一听,便知道夫妻俩方才的话已经叫儿子听见了,心下有些不悦:你顾表妹有什么不好?!叫你嫌她?!聂珩忙道:顾表妹处处都好,只是……她年纪还小,又长得瘦弱,儿子见了,只觉得心生怜惜,盼着她能平安喜乐,婚姻之事,却是从未想起。
聂家昌也知道这表兄妹俩年纪相差太大,只是他觉得儿子很好,外甥女儿也很好,年纪差上几岁,又有什么要紧?便不以为然:你顾表妹如今年纪是小些,但因你生得弱,大夫说不该早娶。
等到你及冠,她也到出嫁的年纪了,哪里还小?!如今不过是先说定罢了!难不成你心里其实是念着你秦表妹,所以不愿意娶顾表妹?!秦氏忙劝他:老爷这话说得不妥,孩子们都是知礼的,怎会有这样的念头?!聂家昌也知道自己失言,沉着脸不说话。
聂珩低头道:不论是秦表妹,还是顾表妹,在儿子心里,都象是妹妹似的……儿子一日未养好,都不敢说娶妻的事,生怕……日后连累了表妹们……秦氏眼圈一红,哭道:你这是什么话?!年纪轻轻的,怎能有这样的念头?!聂家昌更是憋红了脸,想要破口大骂儿子一顿,但见他面色苍白,身形单薄,又心痛不已,最后只骂了一句:你在胡言乱语些什么?!聂珩勉强笑了笑,跪下道:是儿子失言了,请父亲母亲莫怪。
其实……不论是哪位表妹,都是好姑娘,只是现下说这个也太早了,兴许表妹们会有更好的姻缘呢?这种事……原不由咱们家做主。
聂家昌脸色稍缓和了些,将儿子拉起来,沉色道:再不许说这样的话了!前些天为父寻来的方子,你可吃过了?聂珩乖乖点头:方才海棠侍候儿子吃过了,儿子吃着,倒觉得晚上安稳些,只是那药汁子味道古怪,儿子不习惯得很。
秦氏忙道:怎的不早说?才从外头买了些果脯,甜滋滋的,原是为了明儿待客用,我叫人送些给你,只是记得睡前漱口。
聂珩顺从地点了头,又笑道:方才听到父亲和母亲说起给顾表妹送丫头的事,单送阿樱一个有点少了,我那里的人多,事又少,不如再添一个吧?只是送了表妹丫头,每月工钱仍旧从咱们家出才好,不然,以表妹家里的情形,多了这一笔花费,反倒给顾家添麻烦了。
派人送工钱去的时候,也好顺便打听顾表妹的情形。
若是顾家短了什么衣裳吃食之类的,母亲以长辈的名义给表妹送些去,顾家老太太也不好说什么的。
秦氏忙点头:这话有理,就这么办!还有补药,也要送些。
瞧那孩子单薄成什么样了!聂家昌仍旧沉着脸:这些事我跟你母亲会办好,你少操些心,少看书,得了空闲,陪你母亲妹妹说说闲话,或是到花园里散散步都使得的。
你这个病迟迟不能好,就是从思虑过甚上来!聂珩低头微笑着,秦氏怕丈夫再骂儿子,忙拉了儿子到一边坐下,细细问他这几天的病情如何,夜里醒了几回,早上几点起来,吃的哪样东西好克化,哪样东西不爱吃……零零碎碎,聂家昌听着,无奈地摇了摇头,随手拿起一本医书翻着,心里却隐隐生出一丝阴影。
儿子说的话,虽叫人伤心,却也是实情……次日七月初四,正是聂家昌四十三寿辰,因不是整寿,聂家不曾大肆操办,只是在前院摆上四桌酒,又在内院摆了两桌,请了几家来往较多的亲戚好友来吃席。
聂家昌亲自带着儿子在前门迎客。
不知是不是因为吃的药管用,或是前一天晚上睡得香,聂珩今天的精神极好,脸色也带了几分红润,衬得整个人越发清俊。
来客见了,都忍不住夸上几句,笑称聂家昌有个俊俏儿子。
文怡留在后院,跟表姐凤书在一起。
因她是客,并不曾担起什么迎客的职责,看到舅母与表姐招呼客人的忙碌模样,心里虽有几分不安,却也不敢多嘴。
她带到平阴的行李,早随坏掉的马车一同到了聂家,只是衣裳多数沾了尘土,洗了来不及干,因此她现在身上穿的,是表姐凤书未穿过的一套新衣裳。
嫩红色的衫子,淡黄的百褶裙,衬着她细白的肤色,越发可人。
来做客的堂客们都纷纷打听她是哪家的姑娘,得知是聂家外甥女儿,出自百年望族顾氏,都叹道:原来是他家?怪道这通身的气派,一瞧就知道必定出身不凡。
文怡红着脸与她们一一见礼,又得了一番称赞,表礼更是堆满了阿樱满怀——今日一早,舅母秦氏就将阿樱指过来侍候她起居,换下了原本的小丫头。
文怡心下惴惴的,小声让阿樱将自己带来的荷包等物取来,送给客人中几位未出阁的女孩儿,充作见面礼。
秦氏生怕别人小看了文怡似的,特地将她连夜赶工所制的寿礼指给众人看。
那原是卢老夫人备下的一只玉珠串成的枕头,还有几幅好料子,都是文怡家里收藏多年的东西,为了不失礼,卢老夫人才忍痛舍了的,却因为中途遇匪,玉枕上串连珠子的丝线断了,玉珠散落下来。
文怡便栽下一块料子,在上头绣上寿字纹样,并将玉珠一颗颗钉上去,再在周边绣上花草祥云,只当是一块绣屏。
早上送给舅舅时,聂家夫妻都称赞不已,但又责备她不该费心劳神。
她心里只觉得安心,没想到舅母却在来客前提起这件事,惹得众人注目,她不由得羞红了脸。
来客中有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女,是秦氏内侄女,名唤斯雅,看到文怡的模样,微笑道:顾妹妹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以你的年纪,这样的女红功夫,真真比咱们强得多了!我才要不好意思呢,今年过了大半年,我一只荷包都没绣完。
凤书抿嘴笑道:秦表姐,这种话,你也好意思说?平日里人人都说我不如你聪明,可我上个月,就做了两个荷包了!别人都笑道:这叫五十步笑百步,一个月做两个荷包,难道还是能干人不成?!众人笑成一团,又欣赏起文怡的绣屏,赞叹了一番。
太太奶奶们说起了闲话,凤书悄悄拉了文怡和秦斯雅,到内室坐下吃茶。
文怡听说秦斯雅之父是城中方志名家,平阴、平阳两地方志,都是他所作,佩服不已,忙向她打听些两地的风土人情、人文秩事、各乡出产。
秦斯雅有问必答,小小年纪,竟然十分博学,文怡心下叹服,不由得生出亲近之心。
正说得兴起,前院有人来向秦氏禀报:太太,老爷说,前头来了一位客人,是少爷的同窗,说是昨日救了表小姐的。
老爷让太太带着表小姐到前头致谢呢!文怡在里间听见,愣了愣,猛地站起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