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后薛宝儿就要去宫学报道,薛母也不好继续留住在贾府遂向贾母和王夫人辞行。
贾母象征性的挽留了一番,心里却松了口气,薛家虽是商户又是孤儿寡母的投奔到此,究竟家资尚在,不似那些沾上了就得让你扒层皮的穷亲戚。
看薛母的眼神越发慈爱起来。
王夫人真心觉得对不住薛母。
当年王家挪用官银做生意出了亏空被先帝问责,王家老太爷便私下与薛家老太爷商定,王家嫡女下嫁薛家嫡长子,薛家出资帮王家度过难关。
那时王夫人和薛母都待字闺中,王夫人比薛母还大两岁,按理说这桩婚事理应落在她头上。
官家小姐嫁入商门,等于明月陷沟渠,她宁死不从。
王家老太爷在王家向来说一不二,在家族安危面前,怎能容她胡闹,便撂下狠话,她就是死了也要把牌位摆到薛家去。
最后还是薛母心软怕她真出什么事,主动向王家老太爷表示自愿代替姐姐嫁到薛家。
这份情王家的兄弟们都没忘,她自然更不能忘,所以这些年他们都尽力扶持薛家,几乎有求必应。
当初她邀请薛家人到府中做客也存了亲上做亲的念头,就差在书信中明言了,所以薛母才拖儿带女抛家舍业地投奔过来,可当她看到薛宝儿那副病弱的模样实在舍不得宝玉,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也不知薛母心里是否怨她,是夜王夫人又宿在了梨香苑。
如今宝丫头得了德宁长公主的青眼,都是她自己的造化,我也没帮上什么忙。
王夫人侧过身对薛母说,眼中似有泪光闪动:我们姐妹多少年才见上一面,你为何非要回去住?都中的宅院再好,哪里比得公府里住得舒坦?我一想到当年若不是你自愿替我……薛母越听越不对劲,忙伸手掩住王夫人的口,声音低不可闻:陈年旧事,姐姐还提它做什么,仔细叫下人们听了去。
想起这些年在薛家的生活,薛母笑得温和:姐姐知我自小木讷,不懂看人脸色,心软耳根子也软,即便嫁入高门也是活受罪。
薛家没那么多规矩,公婆妯娌都高看我一眼,丈夫体贴,儿女双全,我很知足。
薛母说的这些王夫人都知道,这些年她们一直有通信的习惯,可听她亲口告诉自己,心里终于好受了一些。
从小一起长大,薛母了解她这个姐姐,不等王夫人开口又道:姐姐也说宝丫头是个有造化的,能陪郡主入宫读书,得宫里教习嬷嬷指点规矩,等将来学成也算是当过女官的人,谈婚论嫁时自然无人敢小瞧了她。
她目光柔和地看向王夫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门第越高规矩越多,姐姐有太多身不由己,我都懂。
翌日,薛母带着薛宝儿给贾母请安,没坐一会儿薛蟠来接,薛母、薛宝儿起身告辞,王夫人带着贾宝玉及一众女眷出门相送。
忽然起风将贾宝玉的披风掀起,披风一角正好抽在晴雯眼睛上,晴雯不防诶呦一声,唬得众人忙回头去看。
贾宝玉转过身见晴雯疼得直揉眼睛,赶紧去拉她的手,鼓起嘴巴就给她吹眼睛,好姐姐好晴雯地一通赔礼。
王夫人看了直皱眉,袭人赶紧将二人拉来,让晴雯先回屋歇着。
薛母看见这幕闹剧,又联想起那日薛宝儿说过的话,轻轻扯了扯王夫人的袖子,用两个人才能听见的声音委婉道:宝玉大了,太太还要早做打算。
这话若换做旁人说,王夫人定要恼怒,以为别人讥讽她不会管教儿子,可薛母对她向来不存私心,也是为着宝玉好。
更何况薛母说的没错,宝玉成日价窝在脂粉堆里终究不像话,要是老爷一时寻不到合适的西席,也该让他去族学里熏陶熏陶。
至于他身边那些莺莺燕燕……便是老太太赏的,也要寻个机会打发了,不能让那起子狐媚的把好好的爷们儿教坏。
送走薛家母女,王夫人回到院中开始盘算,午饭时与贾政达成共识,让宝玉去族学读书。
贾政老早就提过宝玉去族学的事,王夫人总不放心帮着宝玉打掩护,不是今天病了就是明天摔了,加之贾母疼爱,愣是把宝玉读书的事耽搁到现在。
没想到王夫人转变这样快,当即投过去一个赞许的目光,中午就歇在王夫人房中商量如何联手说服贾母。
下午给贾母请安时贾政提起宝玉读书的事,一听说要把宝玉送到族学里,贾母唇边笑纹肉眼可见地淡了淡:让你给他寻个西席,你寻不到,原来是憋着让他去族学读书。
大冷的天,宝玉身子骨又弱,一来一回冻病了得不偿失。
身体不好,读再多的书有什么用?这事不急,等明年开春再说吧。
一杆子支到明年去了。
贾政看了王夫人一眼,王夫人心领神会:西席老爷也在找呢,上回王儴来,我也让他带话给哥哥了,请他们也帮忙物色着,看看是否有合适的人选。
贾母一听王夫人对这事挺上心,还请托了王子腾,王子腾办事素来周到又稳妥,想来很快就会有回音。
见他们夫妇二人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贾母心情转好,又想起王家三个嫡出的孩子都有才名在外,就连独女王熙鸾都是都中小有名气的才女,不免生了些好胜攀比之心。
论门第,论容貌气度,宝玉一点不输王儴。
出生自带祥瑞,也曾轰动整个京城,若读书再用心些,自然不会比王家的孩子差。
想着听王夫人又道:自从上个西席还乡,宝玉也歇了不少时日,怕新的先生来了不适应,便想着先让他去族学里温习一下。
贾母虽疼宝玉,到底只是祖母,如今人家父母一条心为儿子打算,她还反对个什么劲?贾母无趣地朝身后的迎枕靠过去,半倚半靠道:罢了,你们既然都商量好了,也都是为着他好,去就去吧。
多派几个小厮伺候着,若把他折腾病了,我可不依。
算是答应了?王夫人和贾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喜悦。
商量完宝玉读书的事,贾母又想起林黛玉来,与王夫人道:姨太太回家住了,黛玉总不能一个人住在梨香院,你是怎么想的?这几天事太多,王夫人都快把黛玉给忘了,见贾母问起,低眉顺眼道:全凭老太太的意思。
贾母满意地点点头,她的亲外孙女自然要她亲自安排才妥当,问王夫人纯粹是走个过场。
还是让她跟我住吧。
贾母说。
王夫人忽然福至心灵,忙接过话头:老太太的院子虽宽敞,可住着宝玉和三个姑娘已是满了的,若再多一个林姑娘怕是挤了些。
贾母见她对黛玉还算上心,笑道:不妨事,让宝玉跟着我睡里间,把黛玉暂时安置在碧纱橱里,等来年开春再分房屋安置。
老祖宗,我住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就很好,何必要进去扰您清净。
宝玉忽然插嘴道。
原来贾政夫妇与贾母说话时,他就在旁边玩耍,听贾政说要他去族学里读书,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可贾政在又不敢反驳,只能寄希望于太太和老太太谁知太太和老爷竟然是一副心肠,都逼着他读书。
到最后老太太也被说动了。
贾宝玉很绝望,直到听说林妹妹要过来同他一起住脸上才有了点笑模样。
这两天也不知哪里得罪了林妹妹,她总躲着他,不肯与他一处玩闹,委实无趣。
等她搬过来自然要好好问问,问清楚与她赔罪就是了。
贾母笑嘻嘻看着他,刚要答应就听王夫人抢先道:宝玉要去族学读书,早起晚睡怕打扰老太太清净,不如让他挪出来,我院子里也有现成的地方给他住。
见贾母蹙起眉,王夫人求助地看向贾政,贾政没想到王夫人跟他想到一起去了,忙跟着帮腔:男女七岁不同席,宝玉实在不宜继续与姐妹们同住。
不如搬到太太的院子里,也方便我悉心教导于他,也方便他去族学读书,两相便宜。
贾宝玉听说要搬到太太的院子里每日面对老爷,顿时吓得体如筛糠,眼泪汪汪地望着贾母。
贾母为难地叹口气,听王夫人感慨道:是呀,孩子们转眼都大了。
按规矩男子十岁便要搬去外院独居,迟早要分开的。
人家父母一唱一和,开口就是男女大防,最后把家规都搬出来了,贾母再是不舍也难说出反对之言。
贾母靠在大迎枕上,心累地闭了闭眼:罢罢罢,这事你们自己定吧。
王夫人喜上眉梢:宝玉搬出来,林姑娘搬进去,老太太的院子一人未增一人未减,照样热闹。
几个小姑娘住在一起读读女四书做做针黹女红,也省得黛玉一个人冷清。
岂不是一举两得?想起临别时薛母的话,王夫人亲热地挨过去给老太太捶腿,贾母睁开眼,笑问她:还有什么事,一起说了吧。
王夫人陪笑:也没甚大事。
我想着林姑娘从扬州带来的人老的老小的小都不合用,便想给她添几个人使唤,不知老太太意下如何?亏你替她想着。
贾母想起黛玉又是一阵心疼,王嬷嬷年老昏聩,雪雁还不如黛玉大,确是不中用的。
不如从外面买几个回来?王夫人试探着问。
贾母果然摇头:外头买回来的不懂规矩,□□也费时间,这样吧,从我屋里挑两个能干的过去服侍。
王夫人笑道:宝玉屋里的袭人和晴雯都是您赏的,您屋里的亏空还没补上,如何再给林姑娘?这话正中贾政下怀,他本来就觉得宝玉屋里伺候的丫鬟忒多,宝玉整天和她们在一起调胭脂制蜜粉忒不像话。
三个姑娘屋里各有几个丫鬟伺候?贾政抽冷子问。
王夫人翘起唇角,回答:按例各有两个大丫鬟,五六个粗使丫鬟。
贾政又问:环哥儿、兰哥儿呢?王夫人猜到贾政下一步要说什么了,赶紧回话:兰哥儿跟着他母亲住,李氏爱清静,也没多添人手伺候,比照几位姑娘的例。
环儿由赵姨娘伺候着,屋里的下人还要少些。
贾政磨了磨牙:那宝玉呢?王夫人立刻道:宝玉身子弱,老太太怜惜,下面伺候的人自然多些。
多些是几个?贾政有点不耐烦。
王夫人故意语焉不详:……十几个。
十几个太多了!贾政平素不理庶务,竟不知道宝玉如此作威作福,闻言横了王夫人一眼,生硬道,从里面挑几个去伺候林姑娘,比照家里三个姑娘的例。
王夫人故作为难地看向贾母,贾母盯着贾政看了一会儿,见他脸色不好看,只得退一步给儿子脸面:就挑两个过去给林姑娘使。
王夫人趁热打铁:老太太看晴雯、碧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