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给你们报社投稿, 好不好?自然是求之不得,你的文字我很喜欢,若是能给我们报社投稿, 我们自然得刊登在头版头条。
几人又闲聊了一会, 徐瑶见时间不早了, 下午两点的时候, 还要继续做事,便匆匆辞别了何剑山。
我看这孩子竟是个单纯的,要不回头我们将他约出来去玩, 如何?也行, 等这段时间忙过了, 也该给报社的人放假了,就给他们三天假期,由着他们去玩,我们姐妹也好放松一下。
两人正说着, 便已经回到了报社, 便住了嘴,各自去做自己的事了。
等编完手中的稿子, 已经是晚上□□点钟的时候, 王妈送来了夜宵,煮的馄饨, 招呼着众人吃着。
徐瑶靠在一张大桌子上, 喝着汤, 随口和众人提及,下周给他们放一次假,秋景难得,别辜负了。
经过几个月的忙活, 《平权报》总算是在燕京城立下了脚,至少不会面临倒闭的危机,众人也连轴转了好几个月,都盼望着怎么一天。
吃完夜宵后,徐瑶亲眼盯着样稿出来后,一字一句的校正检查。
不亏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依我看一会淑贞的文可直接用了,竟是一字也不用改。
昭兰看着阮淑兰的稿件,一面看一面惊叹着,徐瑶低头看看整个报纸的排版,笑道:淑贞的文章我一向是直接用的,她写的文,我放心,只可惜淑贞要专心学业,不让我真想拉她和我们一起做。
听说她最近要准备月考,看来下一期又少了一份优秀的稿件,她的‘韵味’板块得重新找人了。
我倒是有个人可以推荐,只怕……徐瑶从手中的样稿中抬起头,目光炯炯盯着昭兰,淡眉轻舒,白玉一般臂膀抱着,斜倚着,有种说不出的轻松惬意,笑道:怎么了?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吗?这人文章虽做得好,却是个守旧的,只怕与我们报纸的办报宗旨并不相符。
李昭兰说着还摇摇头,能让她摇头的可见也是个愁人的,徐瑶对于复古倒没有太多的反应,毕竟她自己也是复古派出生。
他文章当真可与淑贞相比?能不能和淑贞相比,我不知道,但反正比我强,他家世代耕读,也算是书香世家了,古文的功底自然是不错的。
这次来京,原本是要谋个职缺的,只是遇到些事情,职缺没谋成,自己也陷入了困顿,如今正靠着写稿子维持生计,颇有些困难。
徐瑶闻言,思考片刻后,道:你既然觉得他合适,就让他来试试呗,只是得说清楚,我们报社的编辑薪水可是有限的。
两人弄好后,第二日一早便让人将样报送到了印刷厂,才算了结了。
一会儿去哪儿?这会九点了,我十点还有两节课,得到学校去了。
既然这样,我就不约你了,正好我也好困,回去补会觉,下午我也有课。
两人在街头各自别离,徐瑶叫了人力车,敢去了学校,正好碰到学生下课。
老师好!正值十五六岁的孩子,下课后在走廊上说说笑笑的,忽然见到老师,一时间有些拘谨,想老师鞠躬问好后,匆匆的就跑了。
同学们好。
徐瑶点头还礼,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向她问好的学生,徐瑶一一笑着回应着,来到办公室,打算整理一下一会要讲课的讲义。
易之,你不会昨晚又熬夜了吧?可要注意休息。
徐瑶笑着感谢袁姐的关心,袁姐是教美术的,是教会女子大学毕业的,比她要大上个两岁。
易之,你最近可要小心些。
怎么了?徐瑶整理着讲义,突然听袁姐这样说,好奇的看了说去。
袁姐故意压低声音说:我听说最近学校在严查,不让老师宣扬什么革命、民主的,你是国文老师,这方面可尤其要注意。
徐瑶闻言,气笑了,这都什么和什么!在如今这个社会激烈变化的年代,竟然想让学生安心的做木偶,这可能吗?可是,我们现在的政府不就是推翻清政府才成立的吗?这是什么?自己反自己?袁姐无奈的摇摇头,左顾右盼后,示意徐瑶别往下说了,徐瑶会意,长叹了一口气。
两人说了一会话,就到了上课的时候。
虽然伴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小学的启蒙课本已经开始改用了白话文了,重新选用了白话文教材。
但高等学校的国文课本,仍旧以古文为主。
当初徐瑶第一次拿到国文课本时,心中也是一惊,这连篇累牍的古文,看着就挺让人头痛的。
这节课讲的是《战国策》中的《王斗说齐王》,徐瑶先让学生们自己梳理一遍文章的大意。
接着重点标出了几个文言字词,让学生着重注意一下。
因为时代的原因,徐瑶讲国文很少需要在文言字词上下功夫,主要是讲述这背后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劝谏君王的故事,徐瑶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着手,讲的并不复杂,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
下课前,突然有一个同学举手,老师,我们现在都已经是民国了,为什么还又必要学习这些劝谏君王的文章?徐瑶看着站起来义愤填膺的学生,她知道这些学生有不少都是爱国社团的,并且坚定的反对封建的。
对于国文课,这些人中有不少是不屑的,他们认为国文课本中有着的古文就是些糟粕。
打倒孔家庙这个呼号在青年学生中流传极广,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陷入了片面化的思维误区。
这位同学问的很好,请坐,老师相信不少同学也和这位同学一样有着相同的疑问吧。
徐瑶其实一直想找个机会来好好讲一下这个问题的,看着这群可爱的学生她想到了当初的自己。
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以为华夏文化如何?这……徐瑶的这个问题一下子就让人愣住了,在这个传统与变革激荡的时代,身为学生的他们还未曾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
老师以为,华夏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仁义礼智信,就是融入我们文化身处最美好的东西。
今天西方讲民主,可我们之间的文化中难道就没有了吗?民生,这种思想在我们的文化中流传了千年。
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思想一直在流传着,同学们,别忘了,我们的文化曾经引领过世界的潮流。
大汉的气度,盛唐的繁华,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岂能一言以蔽之。
或许在漫长的岁月中,或许我们曾失路迷途,今日的华夏是还不够强大,但若因此就自卑舍弃了自己的文化便是真正的不值当。
今日有同学问我,为何今天还要学习古文,我想学习这些不是为了让你复辟的,而是为了让你看到那些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性和对于社会的美好愿景。
为国为民,忠君忠国;今天我们没有君王,这是历史的必然,可我们有国有民,难道我们不该将这样的精神运用到家国之中吗……徐瑶说了很多,最后又拿戊戌六君子来举例子,让学生明白古文教学的必要性和精神传承的重要性。
下课铃响的时候,徐瑶其实还有很多话要说的,关于古文的教学,有着诸多的感触。
不过徐瑶并不是一个喜欢拖堂的老师,下课给同学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就结束了。
徐瑶让学生们写一下自己对于古文教学的看法,文言白话不限。
徐瑶放下讲义后,伸了一个懒腰,这个时候正是吃午饭的时候,袁姐便约着徐瑶出去吃饭。
你今天讲课的时候,我看校长在外面呐。
两人点了两个菜,在等菜的过程中,袁姐对徐瑶说,徐瑶闻言一震,回想着自己刚刚应该没讲过什么过分的话吧,袁姐见徐瑶面色凝重,笑着说:放心吧,我看校长离开的时候心情还不错。
徐瑶这才松了口气,她讲课真的很容易跑偏,在课堂上宣传民主平等思想是常事。
我听说好像有人向校长告状,说你上课宣传激进思想。
谁呀?这么无聊!徐瑶眨眨眼,真没觉得她讲课有宣传激进思想,不过就是正常上课,偶尔有感而发罢了。
袁姐笑了笑,问起徐瑶今天上课讲什么了,校长笑得那么开心,脸都皱在一块了。
徐瑶简单的说了一下,袁姐听了只叹徐瑶的运气是真的好。
到了金秋十月的时候,阮淑贞考试结束后,便约着徐瑶和昭兰一同出去玩。
几人先去了吃了饭,商量着一会去何处玩。
明都大学的学生好像新排了一出新戏,我们去看看,怎么样?要不约上静宜一起吧,说来我也有一个月没见着她人影了。
她呀!马上就要结婚了,哪有时间和我们耍。
昭兰捂着嘴笑着说道在,这话一时间激起了徐瑶和淑贞的好奇心,忙拉着昭兰,问个究竟。
她家中给她定了一门亲,是政府的官员,据说是个督军,年纪轻轻,好像还留过洋了。
想不到我们之中竟是静宜先踏入婚姻,想着当初在学校的日子,当真是隔世烟云。
阮淑贞叹了一会,口中颇有些惋惜。
那纪先生了?徐瑶想起上次去看望静宜时,静宜内心的纠结,原打算后面再去看的,可学校和报社的事不少,一来二去,便耽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