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你就不想知道我们到底是因为什么吵架的吗?我若问了, 你会说吗?徐瑶看着公园的雪景,有几枝腊梅横斜溢出,正好落在了镂空的窗景处, 看着颇有一种红梅出墙的味道。
若是你, 我自然不会隐瞒。
徐瑶笑了笑, 不答。
这种情人之间的事, 全看双方之间的交情,昭兰若是拿她做朋友,她自然也会倾心待之。
更况她本是羁旅人, 若非这些朋友, 人生未免太无趣了些。
说来我和歆承吵架却是为了一件极小的事, 前些日子,我因为报社的事冷落了他,他写的信未来得及回,他便恼了。
说我心里全然没有他, 若是有他, 怎么会看了信后不回,白白的叫他侯着, 让他的一番热情被一盆凉水浇灭。
我给他解释, 他非但不听,反认为正是这报刊的事业影响了我和他的感情, 你说他这不是胡闹么?徐瑶听着这剧本实在是熟悉的很, 抿着嘴笑, 又觉得在好友正烦恼时, 笑有些不好,只好轻咳一声,端起茶杯详装喝茶。
别装了, 说吧!这很好笑吗?徐瑶也不装了,索性笑得眉眼弯弯,她今日未施脂粉,只是一层薄薄的雪花膏,但因为她常日待在书斋中,皮肤总比旁人要白皙些。
这样一笑,正好在冬日的暖阳的映射下,就像白玉一般剔透,昭兰看着,也被逗笑了。
我笑昭兰是身在此山,浮云遮望眼,我瞧着你们小两口是到我这撒狗粮来了,是不?昭兰奇了,虽然不知道撒狗粮什么意思,可徐瑶说这话时分明是戏谑,心中有些不满,却也不好因为这个和徐瑶生气,只好耐着性子,问道:你这话从何说起?你刚刚说你们是因为他怨你没有及时回信么?这可不就是情侣之间正柔情蜜意的表现吗?昭兰看着徐瑶,噗嗤一声也笑了,捏了捏徐瑶的脸蛋,道:你这张嘴啊!当真是让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徐瑶伸手拍掉昭兰捏自己的手,眉眼一弯,露出几分天真的笑容,我张嘴是林妹妹的嘴,你这才学可就是宝姐姐的才学啰!就知道贫。
先给我出个主意呗!我现在心里乱的很,你要是再这样胡搅蛮缠的,小心报社的事我让你一个人去做。
徐瑶哈哈大笑起来,昭兰气鼓鼓的瞪着徐瑶,徐瑶笑够了,才为昭兰出主意道:这件事你和歆承沟通一下,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定下一个章程,不就解决的事。
你二人既然真心相爱,又共同走过了这些岁月,如今同在燕京,也是难得的缘分,难道真要因为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散了不成?昭兰听着像想起了什么,神色一变,她与歆承,虽然彼此相爱,但双方家庭其实并不同意。
你说得是,这段感情难得,我回头找歆承谈谈。
徐瑶点点头,两人了会茶,赏了雪景,因为冬日实在是寒气袭人,不耐久在室外,两人便慢悠悠的向报社走去。
到报社,昭兰先拿出最新的报纸来看,这些报道时事的报纸,因为门道比较多,消息也比其他的报纸来得快些。
昭兰连看了几篇,发现这几分报纸都报道了一件事,渐渐皱起了眉头。
徐瑶让门房将炭炉移到屋子里来,又在炉子上烧了一壶开水,接着又弄了半盘瓜子花生,和五六个柑橘。
怎么呢?徐瑶注意到了昭兰脸上的异色,将手中的柑橘放在火边烤着,接过昭兰递来的报纸,连看了几份,明白过来原因了。
原来这些报纸都再大加赞扬一件事,是有关于贞节牌坊的,政府公然给一位守寡半辈子的议员老母颁发的。
听说就是这几日的剪礼,对于这位老母,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在大加褒扬,而且还邀请了几家的记者去现场观看。
昭兰,你说这么有意思的事怎么能少了我们呢?昭兰其实看完之后是五味杂陈的,对于贞节牌坊这样东西,她心里明白是对于女性的一种束缚,可又不忍去苛责那些已经半世风霜的可怜之人。
忽然听见徐瑶说要凑这个热闹,抬起头,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的问道:你又想搞什么鬼?徐瑶笑而不答,昭兰知道徐瑶必然是不赞同这件事的,可是这次一反常态的没有开口大骂,只怕心里又有什么新的主意了。
像这样的盛事,他既然邀了不少报刊记者,我们《平权报》何不也凑这个热闹,让人去拍几张照片,现场跟踪报道。
昭兰见徐瑶剥着橘子的皮,将剥好的橘子辦成两瓣,递了一瓣给她。
一面笑意盈盈的说着,点点头,这件事她是无所谓的。
因着这样的事向来是徐瑶负责的,若论女性思想解放,徐瑶可比她要激进许多,其中有着不少惊世骇俗的观点。
徐瑶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基本上都是这周从各地投来的稿子,大部分都是女学生投来的。
徐瑶一份份看着,只是粗略的看了一遍,大致筛选出可以用的,而不能用的,则另外放置。
咦!这里竟然有一段戏评。
《平权报》成立这许久,从最开始大多是自己写稿子,到如今每次收到的稿子还有剩余,实在是经历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每周一期,几乎没有停刊的时候。
但这数月以来,《平权报》给人的感觉并不像是报纸,更像是杂志,里面很少有对于时事的报道,更多的是对于某一事实的评价。
而且因为徐瑶这个总编辑的喜好,《平权报》总体来说是比较严肃的,很少涉及娱乐行业,对于戏剧可以说从不涉及了。
戏评?我看看。
两人虽然都会去看戏,但对于戏曲,实在是一窍不通,再加上戏院嘈杂,实际上去的次数有限。
是关于一个叫秋玉容的花旦的,上面说她的一出《胭脂虎》唱的极好,三月绕梁,余音不绝。
徐瑶对于戏曲实在是是个外行,看着这通篇的称赞,只是一脸疑惑。
她去听戏,从来都是碰运气的,遇到哪出戏便是哪出,也听不出什么好坏,若是遇见熟悉的剧本,还可以听个一二;若是不熟悉的,便只听得咿咿呀呀的了。
依着她这种外行人,自然不会去打听这台上演戏的谁是谁,厚厚的油彩涂在脸上,也让人一时无法分辨谁是谁。
这秋玉容不知是何人?竟让人这么称赞,难道说真的有这么好的嗓子,不知和梅大师相比如何?昭兰听着徐瑶的话,斜看着徐瑶,抿着嘴笑,用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用手遮挡着牙齿,露出了一抹轻笑。
想不到竟然还有你不知道的东西,这戏剧界估计也就知道一个梅大师了吧!徐瑶诚实的摇头道:戏剧我确实不了解,你给我讲讲呗。
你知道这京中专有一批纨绔子弟最喜捧戏子的不?这些人多少京中的遗老遗少,因为旧日的关系,最喜听戏逗鸟。
这个我倒是有所耳闻,据说这京中的八旗子弟以前是白领薪水,不干活的,说是他们的活全让他们老祖宗在入关的时候干完了,所以到他们便只剩下吃喝玩乐了。
正是因着这个老风俗,到了清政府后期,有不少旗人其实已经落魄了,却因为不会一技之长,而沦为了帮闲。
徐瑶虽然在京中多年,对这一段历史却并不算了解,这京中的旗人虽多,和她有关系的却屈指可数。
跑题了。
徐瑶善意的提醒道,昭兰看着徐瑶正剥着花生,一副听故事的样子,无奈的继续道:说来这捧角一事原不过是富人之间的一场游戏罢了。
这些年轻的刚刚上台没几年的戏子,正是半青不熟的时候,被一帮富贵闲人给看上了,就拿出钱来捧这些戏子。
或是送花篮,或是请客吃饭,或是做两套头面首饰,或是完整的一套戏服,然后再花重金在报上鼓吹,这名声也就出去了。
如果是遇见像你这种不懂行的人,必然会以为这是一位真正的名角儿,实际上却还差得远呢,只不过是一群捧角家的游戏罢了。
徐瑶听着倒联想到现代的造星,和这个时代这些捧角家捧角,想来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想来这人造偶像原是历来有之,也算不得什么新鲜事。
只是这些捧角家怎平白无故的就要捧一个不相干的人为角?我听着这些捧角家似乎一直在为角出钱出力,可未见着得到什么。
昭兰听着徐瑶这天真的话语,果然是个外行人,无奈的摇头,继续解释道:这捧角家本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想着这些小有名气的戏子,大多姿容艳丽,这背后未必不是冲着这幅皮囊来的。
徐瑶突然倒是明白了过来,这不就和现代的追星是一样的道理吗,因为喜欢某个明星,便乐意为他花钱,花精力 。
这样想来,确实是没什么稀奇的呢 。
原来这古今的道理却是一样的 。
徐瑶想着别人笑了笑,只是抬眼一看,见昭兰的神色有异,心中诧异,边笑着道 :自古是美人,没有人是不爱的去也算不了什么稀奇 ,只是有趣罢了 昭兰摇摇头,苦笑道 :这是哪有你想的那么简单,若真的是爱美之心,倒也罢了。
只怕这背后的龌龊……昭兰说到这,便不愿往下说了,她虽然受过新文化的洗礼,到底还是有些传统的,有些话语是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