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帝 > 第 11 章 第十一章

第 11 章 第十一章

2025-04-02 00:54:36

谢谨自始至终都没有插手谢家二公子的事情。

无论是被搜罗出所有的罪证押回建康,还是穷凶恶极被判斩首,她没有发表任何的意见,让一群人看好戏的心情都落了空。

谢二公子被判斩首的时候,谢四叔又找谢谨闹过,谢谨根本没见他,此事一出,陈郡谢氏上下对谢谨的惧怕更甚于从前。

谢鸣和谢鸢也来找了谢谨。

怎么,你们也想替二哥求情?不是。

四姐,我是来跟你道谢的。

这次二哥的事情给我提了醒,多亏你上次叫人替我说了好话。

要不然我就活不到今日了,我保证日后一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再也不给你添麻烦了。

这是突然良心发现了啊。

谢鸣,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帮你处理烂摊子却不帮二哥吗?谢鸣摇摇头。

因为你只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没有去害人,你在心思纯良的基础上做了不对的事情,这我觉得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谁都会犯错,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不肯帮二哥最大的一点就在于他完全凭借自己的心意去害人,他丝毫没有念及自己的身份,用所谓的权势当作自己的??还屡教不改,谢鸣,不管怎么样,原则性的问题不能犯。

谢鸣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然后问了一个很不合适的问题。

四姐,你当年屠城的时候,还有毕云关那一战,杀了那么多人是什么感觉?谢鸢都被气死了,狠狠的打了谢鸣一下,怎么能问这种问题!杀人的时候在想什么?谢谨不太清楚,她淡淡的回了一句:谢鸣,有些人,是必须死的。

她从不否认自己的狠毒和残暴,没有丝毫掩饰的坦荡有时真的会让人害怕。

那时候谢鸣还小,不懂谢谨话中的深意。

直到他也正式踏入朝堂,接手朝中大事,他才明白这世上有很多事是无可奈何而又必须去做的。

谢二公子的问斩之日很快到来,寒冬腊月,风雪刺骨,铺天盖地的轻雪覆上了枝头,檐角,还有地面,许多人家选择在屋中烤着炭火,抱着手炉,围坐在一起话家常。

当然,这只是权贵人家。

八壹中文网更多的平民忍受着凛冽的寒意。

哪怕在这霜寒露重的天气也要上街去做生意,穿着厚实的几层衣裳,寻一处避风的角落坐下,搓着手哈着气,试图远离一些寒冷。

谢氏很多人都去了菜市口,尤其是谢四叔在看到穿着单薄的囚衣被按在刑台上的谢二公子时,眼泪止不住的流,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可是自己的儿子就要在自己面前死去,怎么会不伤心。

父亲,儿子不孝,让您失望了。

如果真的有后悔药,他一定不会再去做那些事。

谢二公子的目光缓缓投向了谢谨,高挑英气的女子逐渐靠近他,解开身上的大氅为他披上。

二哥,很抱歉,我不愿意帮你。

人之将死,思路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谢二公子无声的掉着眼泪,艰难的扯出一个笑容来:四妹,二哥不怪你,是二哥犯错在先的,二哥让陈郡谢氏蒙羞了,你做的很对,不能给别人留下谢氏的把柄。

只是,以后还需你辛苦辛苦,帮二哥照顾一下父亲母亲了。

若是能早点醒悟,又何至于落到这样的下场。

谢谨喉头有些干涩,她声音微不可闻,好。

她走下去的时候,听到了手起刀落的声音。

听到了头颅在地上滚动的声音,也听到了谢四叔还有谢家人哭泣的声音。

终于,她的手上也沾了谢家人的血。

父亲,你当年杀谢家人的时候,也和我一样难过吗?她自己选的路,走着走着还是会觉得累。

这件事情过去还没多久,任命王绪之为定远将军镇守北境的口谕就下来了。

谢谨初听闻,忍不住皱了皱眉,她的反应还算平静,有臣子直接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疑惑:陛下,王氏素来出文臣,王四公子是个儒雅才高的读书人,让他前往边境,这是否不太妥当。

他话说的好听,夸赞了一下王绪之再开口,也是怕触了王氏的霉头。

正是因为王氏素来出文臣才需要有一些改变,王四公子才智过人,北境近年也无战事,让他去历练些时日,日后也可成为我大魏的将才。

m.81ZW.??m桓景听见将才两个字忍不住笑了下。

论将才,何人能比得上谢谨,王绪之这纯粹是去找死。

谢谨在朝会上并不怎么说话,没什么大事的情况下也就走马观花一般听完全场,她扭头看了下王延之,神色晦暗。

王延之从那眼神中读懂了些什么。

没有恶意,只有疑惑。

他回想起前几日和王绪之的交谈。

你要上战场当武将?不可!阿兄,我要去,我一定要去,谢谨之所以能那么猖狂就是因为她手里有兵,谢氏总揽军政这么多年才有了和王氏并肩的资本,王氏文臣太多,需要一个武将去巩固。

若是将来有一日我也能做大将军,王氏就不需要再看谢谨的脸色了,那时候我们也可以为父亲和族长报仇。

绪之,你不会武功,于排兵布阵之道更是一窍不通,这条路走起来会很艰难。

我不怕,我也愿意学,我在王氏的庇佑下安好无恙的活到今日,我也想为王氏做些什么。

少年的眼中满是坚定,也只有在此刻王延之才真的觉得他的弟弟长大了。

好,我会同陛下讲的。

朝仪大夫真的放心让四公子去边境吗?他不卑不亢,从容淡定,颇有几分像王韫之。

没什么不放心的,绪之已经长大了,也该让他出去历练历练,当日司空在王氏灵堂说的那一番话确实点醒了我和绪之,司空能做到的事,绪之也可以。

看来朝仪大夫很信任令弟。

自然。

那我就便好心提醒一句,北境没有大的战乱,可是多有流民闹事,最好不要让四公子在那边的官府下榻,免得被流民误伤,还有那边的吃食不太好。

若不想让王四公子受累的话,王家给他备一个厨子吧。

司空知道的这么清楚。

自然,我镇守北境的时候,朝仪大夫和王四公子应当还在学斋里读书。

直到她离开,王延之还不能平复心里隐隐的纠结。

一个女子,十五六岁就征战沙场,镇守边疆了。

谢谨确实很厉害,在女子为弱,男子为天的世道里,谢谨靠着自己杀出了一条血路,王延之永远都不能否认这一点。

在没有战乱的情况下,大魏还算是安宁的,日复一日,岁月更迭,很快又到了选官的日子,姜则封了王绪之为尚书右丞,让他和桓景一同担任中正官。

大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倒还是根据家世品德才能并重来选的,越到后来越重视门第,提拔的官员几乎都是从士族中出来的。

[1]按理说以王延之的品阶不足以担任中正官,可他在姜则那里的地位逐渐上升,加之他本就是琅玡王氏新任的家主,日后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也没人说些什么。

待到品评文书下来的时候,谢谨看到只能无奈的嘲讽。

当真是胡来,便是这几个人在建康城内的名声风评都差成什么样了,半点才学都没有,竟还能得天材英博的评语,也不怕让人笑掉大牙,我看王延之和桓景也是失了神智了。

将军,这些年来都是如此,也不能怪中书令和尚书右丞的。

从选官制度建立至今,太多的变数让它早已崩坏,维持到如今也还算好的了。

毕竟大魏存活的根基就在于士族。

若不用这些士族子弟,难以确保士族地位的。

哪怕是谢氏,也需要这个。

道理谁都明白,这些年大家也都是看破不说破,总归还有人在上面撑着,不会出什么太大的问题,所有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谢谨再看了下那名单,尤其有几个人的名字看的她糟心不已,正是有这些人的存在,大魏才衰败成现在的样子。

若是我有心改变呢?改掉九品中正制,选出真正德才兼备的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