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帝 > 第 41 章 第四十一章

第 41 章 第四十一章

2025-04-02 00:54:36

庾识年知晓耽搁不得,快步跑出殿外,恰巧王韫之也来了,庾识年冲上前去把人给带走了。

两个人在内宫中拉扯了一番,搞得王韫之失措不已。

你做什么!我要去找陛下!别去了,你立刻去着手祭天一事,我去看住那些士族,以免此时有人想散布谣言!祭天?庾识年能想到的王韫之自然也能想到,他只来得急在心里感叹一句此法妙哉。

反应过来后王韫之和庾识年默契的兵分两路,一个去找了陆与珩赶往太常寺,一个找了谢沉抽调宫中禁军。

这一日注定又是不太平的一日。

总有些人不怕死,想顶风作案。

景陵坍塌这样大的事情,自然不是庾识年想瞒就能瞒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

塌了?塌的好啊!立马安排人去市井茶肆酒坊宣扬此事,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天子残暴上天示警,再放任此等残酷暴君,大魏国运堪忧,把这些话都传出去,往重里说,快去!前些时候被谢谨压的狠的那些士族歪脑筋都冒出来了,他们默认为这是扳倒谢谨的最佳时机。

快去把消息知会其他几家,立马去大司马门,群臣死谏,君王失德降下天罚,以此逼谢谨退位,我倒要看看她如何堵住悠悠众人之口。

然而他们的人还没出去,谢沉带着宫中禁军已然守在了他们门前。

玄色甲胄整齐威严,矛盾在手气势雄浑。

谢沉面若寒冰,神情冷肃。

奉陛下之令,全城戒严,文武百官不得擅自离府,如有违者,格杀勿论。

动乱一直持续着,总会有漏网之鱼四散留言,恐慌席卷了整座都城,百姓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他们也害怕降下天罚生灵涂炭。

人都是自私的,他们不希望自己丧命。

陛下派了宫中的禁军出来,是想逼死我们吗!自她登基以来,杀人如麻,血腥不断,此等暴君,怎堪帝王之位!上天都给了预警了,就是因为她厉行,我们不要这样的皇帝!藏匿在人群中央的的士族眼线调动着民怨,有些念头只要冒出来就再也收不回去了,他们要做的就是让没有的有,让有了的更加坚定。

女子为帝本就是前所未有,这才惹了神灵怒火,今日是景陵塌陷示警。

若是再放任下去,天灾一出,我等焉能留下性命!若是陛下真的心系万民,为了我们着想,她就应该退位让贤!没错,退位让贤,她不配当皇帝!一个人说了就会有两个人说,三个四个,以致无数个。

到最后,茶肆酒楼里到处都嚷着谢谨退位让贤,更甚至已经往大司马门跑,企图发动百姓死谏。

王延之看着这出闹剧,寒意席卷全身上下,他忽然生出些讥讽苦笑的冲动。

这就是谢谨为之出生入死的子民。

迂腐愚昧,蠢钝无知。

他承认曾经的他和这些人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半年多了,谢谨用实力向他证明了一切,没有人比谢谨更适合成为现在的大魏的皇帝,说她德不配位,真是天大的笑话。

传我令,琅玡王氏所有族亲整肃衣冠,随我入建康宫奉迎天子。

那些人不承认,琅玡王氏会承认。

王延之去找了谢鸢。

你现在立马回谢氏,召集谢氏族亲入宫。

再者去通知谢鸣,让他带着御史台的属官去找桓景,把桓氏的罪证都说出来,太常寺卿是桓家的人,祭天一事绝对不能再出乱子。

你跟谢鸢一起去,保护好你夫人。

谢鸢和王绪之昨晚没有在一起,但是现在也不是他们闹别扭的时候。

二人在王延之走后立马出了府去。

此时此刻,龙亢桓氏。

桓景脸黑的如同锅底一般,对着面前官服齐整,身形颤抖的谢鸣,有苦说不出。

很好,特别好,他记住王延之了。

每一次都拉他出来挡灾,就他聪明,就他脑筋转的快,桓家已经不想再掺和这些事了,王延之就是不肯放过他。

桓景越想越来气,尤其谢鸣和御史台的人手里还捧着桓家的把柄。

之前桓景还能骂人两句,今时今日这番气力都没了。

滚。

谢鸣知趣的离开,也是松了一口气,桓景看他那眼神像是要剁了他一般,现在不走更待何时。

太常寺卿是桓氏的族长,他捋着胡子看向桓景。

此事当要如何办?不能出一点纰漏,能多诚恳就多诚恳。

以前是谢谨拉着他们这些人上贼船,桓景躲着没上去,这一次王延之算是亲自动手把他给推上去了。

以后在其余世家的眼里,四大士族就是真正的彻底绑在一处,不可分离。

谢谨一直在太极殿等着,各家的动静早就传到了她这里。

自始至终她没下过什么命令。

直到宦者来报大司马门前已经围满了百姓。

她想起在她还没有称帝的时候,百姓都是很爱戴她的,他们说她是大魏的保护神,让每个人因她的存在而骄傲。

后来她成了皇帝,起初还好,他们依旧充满善意,到如今是什么都变了。

女子为帝,有失体统;篡权夺位,幽禁皇族,令人不齿;嗜杀成性,残暴无德,不配为皇。

怎么就那么短的时间变的那么快呢。

心头好像被什么堵住了,闷闷的,让谢谨说不出话来,她一直都很坚定,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魏,她认为自己是对的。

可是现在,她不确定了。

不过是塌了个皇陵,那些陈腐的思想真的那么重要吗,重要到可以抹杀掉她曾经牺牲的一切。

王韫之看到她的时候,有一瞬间觉得很陌生。

孤独,无助,茫然,这些本不应该出现在谢谨身上的东西此刻全都有了。

因为以前再难,反对她的只是愚昧无知的朝臣。

而现在,那宫城外的是她用命保护的子民,支撑她走到今天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背叛了她。

信仰的倒塌,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

王韫之忘了自己本来要说什么了,他站在殿阶下,抬头看着谢谨。

此情此景,倒是让我觉得有些熟悉。

当年先帝在位的时候,我看到他向你跪下,那时我的心情应该和你此刻差不多,拼命想要留住的,想要保护的,想要看到的,都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意而来,数年的坚持只在那片刻之间变的毫无意义,没有怨恨和破口大骂,只是感觉失去了希望和前进的勇气。

谢谨,当初是你叫我不要放弃的,所以我跟随你走到现在。

我们已经走了很远了,一切都在朝着我们希望的那个样子变化,这已经很好了,你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人,你还没有看到真正的天下太平,你舍得放弃吗,你愿意就此倒下吗?81Zw.??m谢如琢,你不可以倒下,你还没有看到山河无恙,海晏河清,你也不会倒下,大魏的战神,谢家的嫡女,不会输。

王韫之眼中有些湿润,他逐步走上殿阶,靠近着谢谨。

我认定的谢谨,永远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止步不前,现在一切都准备好了,你应该站起来,走出去,去祭天,去告诉全天下的人你的雄心壮志,去承诺你我一直盼望的大魏!你有这个能力,你可以去解释,你可以让你的子民真正看清他们的君王,可以让王延之,让庾识年,让陆与珩,让谢沉,让谢肆谢陆,让所有跟随支持你的人知道他们的选择没有错!谢谨,起来。

王韫之把手伸向了谢谨。

谢谨嘴唇微微翕动,眼眶酸涩的厉害,她没有落泪,坍塌了的信念似乎又在慢慢的聚集,慢慢成长着,越来越坚固,比从前还要坚定宏大。

她觉得身体好重,连站起来这样轻易的动作都格外的艰难。

最终,谢谨握住了王延之的手,用力握紧,指尖发白。

没错,大魏的战神,谢家的嫡女,永远不会倒下,我会向所有人证明,我是对的。

王韫之笑了,这才是他认识的谢谨啊。

换上最庄重的大裘冕,乘金银车,谢谨自司马门出,太常寺卿,四大士族随驾。

动乱百姓被禁军隔开,他们远远看到车内的谢谨,威严逼人,气度庄重,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认识过这位女帝,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最初的信赖和尊敬到现在已经不剩下什么了。

中间夹杂着各种难听的话语,谢谨全部收入耳中,也没有动怒。

她身前和身后跟着的完全是两拨人。

跟随她的是王谢桓庾四大士族还有亲信,拦住她的是半数朝臣。

他们跪在地上,神色不屑或憎恨,嘴里说着让她退位让贤,敬畏神灵,做出视死如归的样子,也只是为了让一个谢谨退位。

当着这天下百姓的面,他们要让谢谨万劫不复。

这一回,谢谨没有选择杀了他们。

谢沉,请诸位大臣随驾前往南郊祭天。

天子,朝臣,士族,百姓,这是大魏最盛大的一次祭天。

谢谨立于寒风之中,高挑纤瘦,脊背不曾弯曲,迎帝神,奠玉帛,进俎,行献礼,送神,燔燎,她神情严肃,将这场祭天仪式做到了最完美,敬畏神灵,敬畏上天。

她做到了,如果诸神有灵,就应当知道她之本心,会给她一个交代。

1祭台上,谢谨转身,冠冕挡住了她的视线,她也可以看清下面芸芸众生,惊才绝艳,狼子野心,高门权贵,平民百姓,众生皆是她的子民。

朕登基以来,改革吏治,修订律令,推行重商,免减赋税,铲除蛀虫,算不得万世明君,也自认为无愧祖宗天地,追忆三代,大魏君王无一人如朕一般作为深重。

念及往事,十年来,朕灭北方七国,诛西戎蛮夷,杀敌无数,镇守边疆,军纪严明,保大魏子民以平安,朕问心无愧,为臣为君皆无惭愧之处。

然今天神降罚,皇陵塌陷,却为上天予朕之告诫,这是告诫朕要励精图治,再接再厉,治国理政,还大魏百年昌盛,朕才学不精,却也能在此立下重誓。

十年之内,朕会让大魏无冻馁之患,无流离之民,无冤屈错案,无压迫剥削,如有违此誓,甘受万世唾骂,不得好死,这是朕给天下人的交代。

谢谨后退半步,对着下方万千百姓行跪拜大礼。

君君臣臣,本为一体,无民则无君,供养着他们这些人的是天下百姓。

不知道是谁开始的,一个又一个子民跪在地上,双手覆盖头点地。

陛下千秋无期!他们好像终于想起来了,这么多年保护着他们的是谢谨,现在给他们承诺的也是谢谨,处君王之尊却对所有子民怀有感恩的还是谢谨。

从百姓到侍卫到朝臣再到陆与珩那些人,跪拜和高呼都没落下。

何其有幸,能追随这样的君王。

王延之双手抬着,眼中蓄满欣慰和释然。

从此以后,琅玡王氏以谢谨为尊,她会是琅玡王氏永世追随的君主。

他很感谢谢谨,在他愚昧糊涂的时候拉了他一把,让他找回了自己的本心。

八壹中文网南郊祭天,这成为了日后史书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君王臣民,敬畏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