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032

2025-04-02 00:58:12

脚还没进到屋里, 就听到老太太的声音:快快快,让我瞧瞧安哥长大了没有。

是以,当安哥刚迈脚进去, 老太太看见他的模样,便落下泪来。

她是安哥母亲的娘亲,也是安哥的外祖母。

此刻, 她拉着安哥的手,苏苏落泪, 回忆已经过世的女儿来。

旁边人怕老太太过节哭伤身子眼睛,忙一个个开口宽慰,不是夸安哥母亲昔日聪慧伶俐,生得冰雪聪明,就是夸安哥长得肖似母亲, 眉眼鼻子皆有旧人痕迹。

老太太听得心里更难受,泪几乎止不住。

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最是疼爱的便是小幺女,谁知道幺女竟早早去了, 她留下的骨血若不是前些日子迟娘找上门,她竟不知他们过得那般艰难。

都是她这个当外祖母的没尽心啊。

许意迟在旁看着,老人家情真意切,眼泪也掉得实在, 实不像演戏之人。

那么, 为何安哥母亲会带着安哥住外头而非家里呢?这是个谜。

不着急解。

眼下,她也劝老太太:外祖母您莫哭了,想来娘在上头看见您见到安哥这般难受, 必是得训安哥。

您若这般伤心, 我们往后也不敢多来看您了。

好, 听迟娘的,不哭不哭。

老太太从嬷嬷手中接过手帕,轻轻揩泪,另一手拉着安哥仍不放。

她把手帕回递给嬷嬷,抬手拉过许意迟的手,把她的手放在安哥手背上,自己两手覆在两人手上。

你们常来,我且安心。

老太太声音哽咽,你们有什么需要,皆和祖母说,莫要自己担着。

安哥听了些母亲小时的趣事,不禁也有些黯然,闻言道:外祖母放心,我们过得很好。

迟娘很厉害。

老太太不知想起什么,黯然了一瞬,连连道那便好那便好。

趁得空,许意迟从宋观手里接过装粽子的篮子,跟老太太说这是送他们的端午节里。

她详细讲哪些是肉粽、哪些是甜粽,甜粽和肉粽分别各有什么馅儿。

有人眼尖,瞧见另一篮子里的竹筒,问:这又是什么?竹筒粽。

许意迟介绍道,竹筒粽相比这些粽子,会沁一股竹子的清香,吃起来口齿萦绕绵远清香之感,感受竹子的风骨。

这个寓意好。

老太太赞不绝口,对旁边的丫鬟道,你把这些捡出来,送到老太爷那去。

老太太怕他们不清楚老太爷的身份,低头给安哥讲了一遍。

许意迟瞬间明了。

感情现在何家的当家人是安哥的曾外祖父,而非外祖父。

老太爷这个时候会有学生老友以及儿子孙子陪在左右,老太太的两个儿子即安哥的两个舅舅也在那边。

但这两个舅舅不甚争气,年近四十,堪堪是个举人罢了。

是以,何家除了老太爷,最整齐的竟是二房庶子。

老太爷担心他去后,何家没落得更甚,有意扶二房当家。

从这些弯弯绕绕的信息透露出来,许意迟大约懂了当初余母为何没直接住在何家了。

老太太问了一些安哥读书的事,安哥对答流畅,有理有据,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不停夸安哥是个出息的。

她又问了一嘴宋观,知晓安哥有在正经读书,很是欣慰。

于是,在丫鬟提那一篮子粽子将出门时,她叫住对方:你带安哥过去罢,记得说这是安哥送的。

丫鬟恭敬应是。

老太太抬手拍拍安哥的肩,鼓励道:乖孩子,去吧。

安哥是知道宋观跟在他们身边的目的,也知晓迟娘故意做这些竹筒粽是为应好,意在引起他那个曾外祖父的注意。

他现下意外得了机会,主动开口道:外祖母,可否让我书童陪着同去?老太太一看见他,就想起自己早逝的幺女,自然对他的话能应之而无不应。

于是,安哥带宋观过去,走前给了许意迟一个眼神。

读懂了他眼神的许意迟:……行吧,这次就算你厉害了。

许意迟留在这儿,安静听老太太和媳妇、孙女们唠家常。

她不主动插嘴,默默听着,只他们说的花样子胭脂之类她实不感兴趣,乖巧地缩在一角,走神了也不叫人看出走神的模样。

不知道是谁提了句西风,又提起东市街新出的三个小摊,老太太的孙女们倒很有些遗憾,她们想去尝尝这些市井小吃,可惜身份不允许,即使何家不同往日,也不许她们当街买些不入眼的吃食,省的堕了名声。

两个儿媳对东市街的小吃大肆贬低,不想老太太突然道:其实不尽然,比方说那个米粉,滋味尚可。

谁不知老太太挑嘴,她说一句尚可,便意味着真还不错。

这倒不是最惊讶的,最惊讶的是老太太竟然知道那个滋味?两个儿媳很是尴尬,讪笑着打圆场。

孙女们羡慕不已,想问又不敢问。

老太太倒也没藏着掖着,直说了那日许意迟带明七上门的事,她方有幸尝一碗米粉:这吃食虽不精致,米粉软滑弹腻,滑溜溜的,带着点米香。

那个浇头不错,肉软烂可口,不费牙。

可惜略肥了些。

她不说还好,一说顿时勾起其他人的馋虫。

照这个意思,这屋里就两个人吃过米粉。

她们听完老太太描述,又眼巴巴看向许意迟,似在等她说点什么。

她们刚也非故意忽视她,实在是她不掺合,倒也不知说什么好。

且她身份尴尬,是安哥童养媳,与她们也差着岁数。

这会儿就不一样了,她吃过米粉!许意迟倒是意外这一屋子吃货?她们想听,她也不吝啬,讲她爱吃的那口。

外祖母说得倒是,那回是招牌卤肉浇头,是汤版米粉,汤底咸稠,搭配圆粉。

其实那家还有种扁粉,扁粉煮好过凉水,沥干水捞出放在青花大瓷碗中,素色青花瓷映着宽白米粉,再放上酸辣鸡杂、虎皮鸡爪、五香豆干,干拌。

米粉和鸡杂合二为一,一口米粉的细滑一口鸡杂的酸爽。

面前还得摆一碟子红辣子经典臭豆腐。

嗦一口粉,有鸡杂、酸豆角、豆干的滋味,再来一块臭豆腐,里头藏的汤汁牙关一挤一碰就出来了,满嘴的鲜香清辣,可谓是妙极!老太太并孙女儿媳们一致地吞咽了口水。

咽完口水,互相看看,顿觉刚才行为不妥。

可她们没忍住啊。

这样的市井小吃实在太诱人了。

一时之间,那几个孙女的眼神皆有点委委屈屈,可怜巴巴,尤其是被她们的母亲暗地里瞪了几眼后。

许意迟咋也没想到能给人馋成这样。

要知道,她肯定不说啊。

说得像她炫耀似的,她忙道:姐姐妹妹们,其实这些吃惯了,也没什么的。

说完,她没意外收获了许多充满怨念的眼神。

许意迟:得,这句更凡尔赛。

连老太太都忍不住说:这些市井吃食,最是有烟火气,人神往之啊。

许意迟讪笑,忙转移话题。

她聊不上衣服首饰,三言两语又拐到吃上,不由把话题转到她带的粽子来,顺道说了几个不同口味粽子的典故由来,有趣又新鲜,众人听得认真,待典故故事说完,她们把目光投向许意迟带来的粽子,充满期待。

毕竟这些粽子花样,她们也是没听过的。

其中一个年纪大些的姑娘笑问:迟娘怎地懂这么多?她们日常也都看书,左右看的那些也没这般丰富精彩。

许意迟对此早有准备,一说是父亲母亲教的,二说是自己寻常爱看些话本游记等闲书,闲书看得多了,也便知道些有趣的且不辨真假的故事。

众人神态不一,有羡慕、有不以为然,也有意外。

这不影响她们吃粽子,何况是她们没见过的新鲜粽子。

这些粽子是放在井下冰镇过的,带着丝丝凉意,不似刚煮出来的那样氤氲着白汽,剥掉粽叶,粽子有的晶莹白中缠绕些青色纹路,有的黄褐色上像覆了一层油衣,有的紫红紫红的点缀着各种杂果。

许意迟同他们一一说了分别是何味道,老太太感叹:这些倒稀罕。

老太太看着这些凉粽子,起了好奇心,遂让人也把留下的几个竹筒粽剥开。

不同凉粽的沉淀感,竹筒粽甫一剥开,热气卷着粽香、竹香、米香和肉香、果香袭来,引得人口水一忍再忍终是再也忍不住。

许意迟:竹筒粽需在白糖里一滚,白糖沾在糯米上,有的化了有的没化,一咬下去脆生生的咔嚓作响,嘴里甜滋滋、糯叽叽的,想来应该不错。

老太太一锤定音:便按迟娘说的。

竹筒粽不多,不够一人一个,便一个粽子没人分一小块,几种口味尽量每人皆可分到,不偏不倚。

然后是凉粽,这个数量多,老太太就由她们挑喜欢的口味,她自己则甜粽和咸粽各选了一个。

嬷嬷在旁提醒,担心她吃这些不消化积食。

老太太不甚在意,她肯定不会全吃完,尝尝味儿罢了,剩下的赏给嬷嬷吃便是。

想是如此想,不知不觉她就吃完了眼前两个粽子,仍觉意犹未尽,想去再拿一个,才发现篮子竟是空了。

举目望去,她便看到平日里规矩行事的儿媳们、孙女们吃得欢畅,眼神透着愉悦,有甚者咂巴了下小嘴,似乎和她一样没尽兴。

这更别说分得那一口竹筒粽了,早在开始就没了。

她们吃完,才算回过味儿,自然也意识到刚才有多失态,可又看看姐妹母亲的模样自己差不多,心里生出诡异的安慰,倒是不再为刚才的失态纠结,反而细细在脑中回忆那肉那米那豆那枣的滋味。

那肉啊,有着沉淀后的紧实感,咸香醇厚,油脂丰润。

那米啊,沁透着油脂的香气,绵远清淡的米香中和了油脂的黏腻,在二者中达到一种奇异的平衡,在黏糯香软中很是享受了一把油脂带来的满足感。

那红豆绿豆黑豆花豆等,口感又沙又甜,富有豆香,与糯米黏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口感体验,想想就觉得……好丰富?那蜜甜蜜甜的小枣,吃到嘴里像是喝了蜜一般,甜滋滋的,裹着米的清香,胃里一下就平衡了,熨贴满足得很。

真真是好吃啊。

不想粽子刚吃完,老太爷那边竟派人过来,也想拿些粽子过去。

众人愣住,回禀来人。

仆从回去回话,老太爷听闻颇为遗憾:竟是吃完了?春柳捋胡子哈哈大笑。

又胜这老家伙一筹,畅快!作者有话说:老太爷:幼稚!可笑!你看我像馋那一口吃的吗?春柳:你嘴硬的样子真叫人心疼哈哈哈哈老太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