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 他这招以退为进之后,滞销的《食闻散记》全部卖出去了?许意迟问向同来这里八卦的春柳和花娘子。
他们两个跟约好了似的,在名扬四海的动静出来的第一时间, 便过来和她说当时的情况。
春柳沉吟,比较保守道:不能说全卖完,七七八八吧。
花娘子:嗤, 他带来的人当时都给抢光了,那就是全卖完了!春柳:……许意迟意外看了眼花娘子。
他们两个别完嘴, 又不约而同说起王扬名的骚操作。
这操作在许意迟听来,的确是秀啊!想出这种的,堪称一个人才。
她隐约猜到名扬四海书铺的人和逍遥子脱不了关系,确切说她认为逍遥子就是书铺的人,在听说王扬名推成顺家的来顶罪之后, 便确定了之前的猜测应是没错。
很可能王扬名就是逍遥子。
至于成顺家的,她相信也许跟她有关系, 她也在其中出了不少力,比如说《食闻散记》与第二卷相似的部分, 有可能是来自成顺家的描述,加之逍遥子与她共同经历的现代(从《食闻散记》的行文以及宣传语那种营销风格断定这人穿越之前也是活在现代),方才使得《食录散闻。
在一开始陷入被动境地。
但成顺家的风格和能力她再清楚不过——没有写书的能力,也无法驾驭完整的一本《食闻散记》, 从而印证背后有人。
正因为背后人不敢站出来, 且推成顺家的顶缸,又有王扬名借助此法脱罪,将自己也放在受害者和无辜者的角度, 博得同情, 并以一种人们不会厌恶的方式, 销售出原本会砸在手里的书。
如此综合判断,王扬名是逍遥子。
否则真有一个逍遥子存在,推一个成顺家的出来,他也可以找人弥补损失,而非现在如此。
至于这招高不高明?且看他的销量就知道。
在抄袭事件反转之后,《食闻散记》被众人排斥,根本卖不出去不说,还面临不少激进分子损毁的可能,现在呢?那种热血沸腾、心怀天下的话语一出,谁又能没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既然有,就会为之花钱,贡献一份力量。
许意迟分析王扬名心理和身份的时候,如她所料,三大书坊的人也气得不行。
良好开局,被《食闻散记》一搅和,好好的潜力股变成滞销货,还要承受来自读者的怒火,等到这个事情好不容易迎来转机,一波销量冲上去的时候,结果名扬四海书铺又走了这样一步棋。
若说这对他们是致命的打击吧,那倒不至于。
名扬四海拿的更多是同情分。
越是同情分,越是气人。
这些人怎么当初没可怜可怜我们?偏生可怜‘名扬四海’?我看那个王扬名编的瞎话,也就糊弄糊弄不知情的百姓们,想要糊弄我们根本不行。
什么心怀做书理想,一直郁郁不得志,还不是他老子本身资质太差,又耐不下心踏踏实实干?老白最为气愤,言语间对王扬名的态度很是看不上,咱们这一行,又不是非天才不可的行当。
只要沉下心,踏踏实实干个一二十年,一本接一本,哪怕是只有小范围受欢迎,也不会像他嘴里说的那么惨淡。
老南随之附和点点头,说起来我倒有听过友人提起过王扬名的父亲,确如老白说的那样,那位是个想挣大钱,做传世书的主儿。
他一门心思汲汲营营,看不上我们这些,又不愿踏踏实实的,听说一心想让他儿子考科举,好从朝廷里接书来承制。
老白不屑啧了声:他可真是脸大如盘,想得不要太美了。
他怎么不上天呢?要我说,他儿子比老子更讨厌,还说什么为了梦想放弃科举,我看根本是考不上吧?正常人但凡长了个脑袋,也知读书人地位,再有钱的商贾也是拍马难及啊!老袁一脸若有所思:耽误之急,是如何稳住我们的书,尽量少受他的影响。
老白、老男:说的是,可有什么法子呢?老袁深沉道:得想,不能干问。
总有法子的,其实按理说,我们第一波印制的书应该卖得差不多了,这几天卖完后,难卖的是第二批。
虽说百姓们对王扬名多有同情,才去买他的书。
我们须知,百姓手中可用的钱财有限,他们买了一样,未必会有多余的银钱去买第二种差不离的,尤其是我们两者之间有相似性。
老白有些慌了:那怎么办?老袁掀眼皮看他一眼,想办法吧,还能怎么办。
对了,你那里的人处理得怎么样了?闻言,老白神情讪讪。
之前他们猜测,可能书坊这里也有人出问题,他信誓旦旦保证,绝对不可能是他这里,也非常不满老南和老袁直接认定他这里有问题。
刚开始确实没查出问题,后来事情发生变化之后,查来查去,的确是他这里出了问题。
原来是一个书稿编辑喝酒时,故意和人炫耀,然后偷偷把书稿给外人看——这是不符合行业规范的,书稿在正式出版前,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可以因需求需要相关的人来看,而不能给不相干的人来看。
这不,就导致了有心人的利用。
王扬名很可能看过几页书稿——说到这里,老白很庆幸,当时那人炫耀的只有几页稿子,而不是完整书稿,不然怕是真说不清了,或者说把那几页书稿全部拿走,才有了《食闻散记》中有第二卷相似和一样的内容。
老白理亏得很,以为尽量不谈这个问题,老南和老袁便不会提。
已经辞退了,本来想赔钱的,但那人家里也很难,不好赶尽杀绝。
他这种事出来,我们三家书坊不用,以后应该也没人会用了。
老袁一针见血指出:那不见得,‘名扬四海’会用。
这倒的确有可能。
想到这种可能性,老白心里有说不出的不舒服,可是正如他所说,那个编辑虽有刻意炫耀之心,若不是被人灌醉,也不会丢稿子,当然他丢了稿子不敢吱声也不对就是了,所以他只能自己憋闷,别无他法。
老袁指出这个事,就是不想看他太得瑟。
但他太沮丧,也没必要,于是给了老南一个眼神,后者宽慰几句,接着把话题转回去,商讨如何卖书一事。
许意迟这边三人在八卦完了之后,也忧心忡忡他们的销量。
被《食闻散记》顶上去的热度,如果就被一本抄袭书这么收割的话,的确有些不甘心。
王扬名这一做法很高明,也很聪明,挽回了自己的损失,但许意迟知晓,他不过是权宜之计,之后他会拿出多少银钱来做好事,也全由他自己说了算,其他人根本无从监督。
他要的就是既能挽回损失,又能赚钱,还能在赚钱之余挽救岌岌可危的名声。
一举三得。
眼前局面正如他所愿。
其实不用慌,我们也可以按照我们的节奏来走,不要受他影响。
上次我们是按部就班卖书,卖得就很不错,这回也可以玩点新花样。
春柳:什么新花样?首先,从作者方来说,可以搞限时的签名版,比如亲签、特签,再来to签。
许意迟给他们解释了特签、亲签、to签的区别:亲签,即作者的亲笔签名,拿出一部分书,写上他们的签名;特签,即作者的特别签名,至于特别之法,可以在签名之外附赠一句话,这句话可以引自书里,算是一个意外的小惊喜;to签,即专门写给某一个幸运作者的签名,写上读者的名字,再写上一句话祝福语,最后署名。
由三者的不同,可看出其中份量。
根据这几天热热闹闹的反馈,她觉得这种法子也很可行。
毕竟粉丝的热烈程度,远超她所想象。
其次,可以从书的形式来入手,我们之前是文字版,接着可以出图文版、定制版、典藏版。
图文版,他们书中有风景、美食、人物,可以请画师画不同的小画,以作书中的插图,让书中那些抽象的风景和不可看见的吃食具像化,艳丽丰富的色彩,亦能叫人心情美好。
定制版,有点类似于给专属平台或对象的,这放在现代可行性更高——比如专门给卖书的电商,定制了一版本,附赠作者的手稿;专门在众筹平台,也有特别版本;还有在自媒体平台,也有不同的版本。
当然这些无一例外的是,其实书稿内容没啥差别,书籍的装帧一般也不会变化很离谱,多是在赠品上面会有差别。
既然如此,这样也可作为典藏版的范围。
把装祯做得精致华美,再配以赠品、插画,甚至选几本出来做to签,都可成为一种营销手段。
至于典藏版可以附赠什么赠品呢,比如食物明信片、风景明信片,然后在定制什么木雕、版画,以及刺绣帕子之类,内容和花样皆取自于书,做成周边来馈赠。
还有的是,卖书的人多是对风物、吃食感兴趣的,那么如果有一种可能,书页中的吃食在现实生活中成了真,人们会不会有兴趣呢?也许会有的吧。
许意迟猜测。
这里也有狂热书粉,有老饕,那么书里精心描绘的吃食就那么放在眼前,应该会有人好奇并为之花钱。
不过她对这件事不甚确定,问春柳:大哥,你觉得呢?春柳明言:如果是我,应该会愿意花钱。
许意迟道:我倒是有个方法。
作者有话说:说起书籍营销,做成美食,让我想起人民文学出版社有一年的诗词月饼,真的很惊艳这里也是受其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