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代种田奋斗史 > 第34章 生产,卖鱼……

第34章 生产,卖鱼……

2025-04-02 00:58:53

春季就像是老天爷对他们这些穷苦人家的馈赠一般, 山里以及小山坡或者田地都不断的有食物冒出。

吃了一段时日的雷公菌,蕨菜长出来了。

一个接一个,杨稔每日安排的满满当当。

只是蕨菜不能摘个尽兴了, 要播种了。

农忙时, 田氏就不能帮着小儿子带孩子了,她也要去田地干活。

夫妻俩就带着儿子在田地忙活。

带着孩子干活,时不时还要去看顾一番,实际并不方便, 陈如松在心里惦记着, 在想是不是就让媳妇在家带着儿子算了。

可巧,这一日回来, 陈二哥过来说了件事, 陈二嫂已满九月,说不得什么时候就生了, 两个孩子还小,有什么事也不能指望她们,是以想让弟媳过去陪着,两家一块干活。

这个忙是应该帮的,还不用一边顾忌孩子一边干活,自然极好,陈如松连忙应下:二嫂是快生了, 行, 我让小稔每日过去陪着。

好, 辛苦你媳妇了。

陈二哥满脸笑容,自家婆娘这一胎他可是期盼已久的,要是儿子,自家也就不会被村里人瞧不起了。

于是杨稔每日吃了早饭就带着儿子过去照看陈二嫂, 确实跟之前说的那样,只是陪着,陈二嫂身体虽然笨重,不过农家妇人就是快生了,也是能干活的,杨稔过来时,陈二嫂已经将家里的事情收拾妥当,杨稔就陪着说说话,没什么好操心的。

就这样一直过了大半月,陈二嫂依旧没有要生的迹象,这个孩子看来还挺稳的。

农忙结束,接下来就是时不时有的田地的活,并不是一直忙活,不过依旧是两家一块,毕竟陈二哥总要去干活,而陈二嫂越到后面自然越是要人陪着。

五月初二这一日,杨稔刚吃过早饭过来,一直没什么动静的陈二嫂终于发动了。

杨稔赶紧让小花去叫村里的接生婆,又叫小草去通知陈二哥以及陈家二老。

一边安排叫人,杨稔一边扶着陈二嫂到房间。

田氏是来得最快的,跑过来的,小儿媳没有接生经验,二儿媳隔了几年才有的这一胎,可不能有闪失。

小稔你去烧水,我来照看。

杨稔巴不得,她只是自己生过一次,其实还不太明白。

过不久,接生婆来了,开始接生,陈家其他人也过来了。

虽然已经分家,可这添丁的事,还是很被看重的,特别是陈大兴,他跟陈二哥一样重视,心里也盼望着二儿媳这一胎是男孩。

不知道是不是陈家几个人的祈祷有了作用,傍晚,孩子出生,是个男孩,哭声洪亮,一听就知道这孩子很是康健,一直等着的几人都露出笑容。

给陈二嫂炖上鸡汤,杨稔就跟自家男人一起带着儿子回家了。

二哥终于有儿子了,咱们也能放心了。

陈如松感叹道。

是啊,不管怎么样,孩子还是自己的最好。

夫妻俩都是极为重视孩子的人,二房那夫妻俩看小景那亮晶晶的眼神,暗含了什么他们是都有所察觉的。

陈二嫂生了孩子,也不用杨稔操心,陈二嫂的亲娘第二日就过来了,说会照顾女儿到出月子。

之前大头家的事这会也落实了,大头与他大哥家每家养一位老人,家产均分。

分家之后,大头将分到的一半宅子卖给他大哥,自己去找村长批了一块地。

宅基地就在杨稔家不远,批到田地后,大头过来跟好伙伴诉苦。

杨稔正绣着帕子,陈如松今日正好没事,在家带儿子。

我说大哥为什么宁愿分出一成家产也不愿养娘,原来是因为吃的药。

大头略显伤心。

药怎么了?陈如松也是好奇,一成家产可就有三亩多田地,至少有十几两银子呢。

今年我娘病得次数多了,从前一月一次,如今是一月至少三四次,每次要抓三副药,一副一钱,三幅便是三钱,一月就一两多,一年就十余两了。

也就是说一年就能花接近一成家产去,杨稔明白了,难怪大头他大哥这样直白,就这样下去,一年十两,十年百两,哪里有那么多银子?不都给花光了。

婶子到底是什么病?抓的药怎会这样贵?也幸好大头家还算富足,否则如何能承受得住。

说不清,大体就是体弱,天热天冷都容易生病,大夫开的都是治病的药和补药,补药贵,县城的大夫都看过了,基本都是差不多的说法。

陈如松不懂,这补药开得这样频繁?还跟治病的药的次数配对,实在难以理解。

你留意一下有没有游历的大夫,多看看,总不会都不能根治。

陈如松只能给出这个建议。

这是自然,我是真没想到我爹和大哥这样绝情,给娘抓药一直是爹去,有时是大哥去,没叫我去过,以至于我根本不知药钱,以为不多,就没多说,大哥他也真就这样把娘丢给我,一点也不管了。

好歹是养育他长大的亲娘,怎么如此绝情。

跟好友诉了一番苦,大头心里好受一些,如松,我过两日就开始建房子,你来帮忙,实在是不想跟那样的人同住一个屋檐下了。

好。

陈如松爽快应下。

大头的房子建的很快,因为他并不是建的青砖瓦房,而是茅草屋,毕竟亲娘每月花费那样高,他哪里还敢建砖瓦房。

几间茅草屋很快就好,稍微修整一番就能入住。

大头也成为杨稔家的邻居,只是相隔要比陈二哥家远一些。

忙完大头的房子,陈如松回到田地上忙活,他没让杨稔也去,日头大,只让她在家带儿子,将家里的事情做好就行。

五月的日头不小,杨稔带着儿子在院子里的阴处乘凉,然后发现,鱼塘里有许多小鱼,对了,这些去年捞回来养着的大鱼能卖了呢。

陈如松回来后,杨稔就将这个告诉了他。

这鱼也并不是很多,不如就在村子上卖了吧。

杨稔建议。

陈家村有一百多户人口,不是是附近这些村落里最大的,但却是最富的,大部分人家都是自家有十几亩田地,而只有几亩田地的都是像他们这样,不是长房,又有几兄弟,分家后导致的。

有些村落的人家,家里一亩田地也无,俱是租的田地耕种,只能保证不饿死。

是以陈家村吃得起鱼的人家有几十户,村里的人也爱吃鱼,都认为鱼汤滋补,自家卖便宜一点,一定能卖出去,谁还会跟钱过不去呢。

在村里卖确实可行,好,带去镇上还不一定有在村子里卖得好,在家还方便。

我拿条鱼过去给爹娘,咱们卖鱼总不能还让爹娘没鱼吃。

陈如松很自然地道。

杨稔白了他一眼,不就是想孝敬爹娘么,还拿借口,直说她也不会反对。

去吧。

杨稔开始准备等会卖鱼需要的东西。

一条鱼你打算卖多少文?鱼是自家男人捞回来的,卖多少还是由他定吧。

陈如松沉思片刻,开口道:咱们只卖一斤往上的,小的先不卖,一斤卖六文,一斤半八文,两斤左右的就卖十文,就这样定吧,去县城还得花两文做驴车,咱们卖一个价不会贵。

原本是觉得要比县城卖得便宜些,可看着这些自己辛辛苦苦捞回来的鱼儿,他舍不得卖便宜了。

我去给爹送鱼,再去借个称,咱们下次去县城,要买个称了,过个几月还要卖板栗呢。

陈如松拎着一条鱼在去老宅的路上,碰见了一位族老,这位族老见陈如松不年不节的拎着鱼走,有些好奇,问道:如松小子,去哪儿?大爷爷,我给爹娘送条鱼,这是我自己养的,好大了。

碰见这位族老,陈如松很是乖顺。

自己养的?族老挑眉。

是啊,我去年年初分了家,田地也就够吃喝,想寻法子挣银钱,就去琢磨养鱼了,也是老天眷顾,还真成了。

陈如松颇有些自豪道,村里可没人养鱼,偏偏他就养大了,还不是精细养的,每日就喂点鱼草,说不得是老天疼憨人。

养了多少?族老追问道。

有几十条呢,都有这么大了,大爷爷我待会给您送一条,跟买的一样好吃。

这位族老做事公道,陈如松心里很敬重他,早就想跟他说说话了,只是一直没机会。

不用送,你养这么多是拿来卖的,这家送一条那家送一条还怎么卖,这几十条我们族里就能买下,你也是想卖给族人的是吧,我帮你告诉他们。

族老笑着答话。

是想卖给族人,那就多些大爷爷了。

陈如松连忙感激。

有鱼吃喽,族老心里高兴,好了,你给你爹送去吧,我还有事,先走了。

等陈如松送完鱼,借到称回家,就看见家里站着好几个族人。

杨稔看到自家男人回来,如见到救星,你可回来了,这几位叔叔婶婶都是来买鱼的。

族老可真快,刚刚说的话,这才一小会,就有五六个人来买鱼了。

这是大兴家的小儿子吧,挺能干的啊,都能养鱼了。

一位族人夸道。

也就是碰巧养大了,家里田地不多,可不得琢磨琢磨这些杂的,不然家里怎么过。

陈如松谦虚道,便是族人,也有眼红的,他可怕有人眼红给他捣乱了,宁愿将自己说的过得差些,别人没那么看得起都比被人嫉妒下黑手好。

各位叔婶,你们要什么样的,跟我说,我来捞。

陈如松开始招呼几位族人,也是客人。

陆陆续续又有人来,村里的人对鱼的热爱让杨稔开了眼界,这才第一天,还没怎么说,鱼就卖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