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隔壁病房里时不时高烧,或是有些人出痘出得慢的病人,牛棚这边正在做试验的五头牛要顺利太多了。
它们应该是三批牛里最幸运的一批了,接种痘苗以后没有很难受,还有好吃的豆料吃,于是每天满宝和卢太医过去看它们,它们都欢快的摇着尾巴,偶尔可以出去溜达一圈时也很乖顺,就是非常的喜欢吃外面田野上的青草。
那是刚长出来没多久的青草,特别的嫩,嫩到满宝看着它们吃的时候都有点儿想吃。
看上去真的是太好吃了。
它们这么开心,可以想见这次出痘并不难受,卢太医只摸到过一次温度有变化,也只是微热而已,都不用他开药,它们多喝一点儿水,又出去吃了喜欢吃的青草,回来又吃油水大的豆料,两顿饭的功夫就又好了。
而且每一头牛的出痘量都不是很多,之前做实验的两批牛,出痘最少的一头也有百来颗,满宝需要夹上一个上午才能夹完,但这次,她和卢太医仔细的算过,出痘量最大的一头牛是六十七颗,其他的牛则在五十三颗到六十五颗之间。
直接比之前两批牛的出痘量少了一半,甚至还要多。
这意味着什么?对于太医们来说,他们判断毒性的大小就天花的数量和出痘时的反应,而这批牛不论是从数量还是反应来说,都是毒性最少的一批。
萧院正他们都亲自过来看,全都兴奋得不行,略一思索便道:看紧了,新进来的那批人,不用等这一批完全痊愈再接种,这边牛痘一熟就挤出来接种。
那速度挺快的,第五天上,最后一颗痘痘也彻底成熟结痂,于是满宝和卢太医又开始了挤痘痘的旅程。
偶尔挤得快吐了就去隔壁的病房区里看病人的情况,将痊愈的人挑出去,再将快要痊愈的挑到一边,最后重点盯着还在发热出痘的人。
这一次,满宝直到将所有的牛痘都挤出来调制好才请假出去看王瑞乐,她的病情很稳定,稳定的在变好,七天的时间,又是扎针又是吃药,脸色已经微微有些好转。
满宝看了满意,就和刘医助道:从今天开始,针灸改为隔天一次。
王瑞乐一听有些许失望,这段时间她和唐夫人都是通过刘医助传递消息的,改了隔天,那消息也只能隔天了。
满宝照例将人赶出去,指点了刘三娘针法,留下另一个药方,叮嘱刘三娘,你回去以后要将脉案和方子都记录下来琢磨,有问题就写信交给五哥,让他送进来给我。
她道:有的方子,你可能一时领悟不到,但看得久了,琢磨多了,就明白它的好处和弊处了。
刘三娘认真的点头,问道:师父,下次什么时候请你您呢?满宝想了想后道:等她的脉有沉燥之相是再叫我,要是没有,这套针法和这张方子就可以一直用着。
马姑姑在外面竖起耳朵听,记在了心里,打算回头写了传回去,不过这点儿还是不够的,所以等周满一出来,她立即迎上去问,周太医,我家夫人如何了?略有好转。
她想了想后道:如果说她之前是一口枯井,只井底有微微湿润的泥土和石头是生气,而当时井底还是漏的,生气在不断的外泄,那么现在就是井底的漏洞补上了,生气不再外漏,而且井底有了浅浅的一勺水。
马姑姑听得一愣一愣的,连刘三娘都听住了,忍不住问,师父,那一般她要有多少水才算康健?水就是生气和生机,代表着以后的年寿,她这样的年纪,自然要有大半井水才是正常的,最少也要有可以淹没过两个头脚相连的成年人那么深才行,不然将来年寿有影响。
表面看着似乎是好了,但也只是表面光而已。
马姑姑忍不住感叹,周太医不愧是京城出了名的小神医啊。
满宝被夸,即便对方是坏人,她也没忍住对对方笑了笑。
唐夫人一直沉默着,等把满宝送出去就忍不住问,她……将来寿数有影响?满宝道:要说一点儿影响没有是不可能的,她小产次数太多了,而且年轻时所受的罪,老了会一点一点的反应在身体上的。
见唐夫人脸色沉凝,她便安慰道:不过也不要太过忧心,等她将来脱离苦海,好好将养,也未必补不上。
满宝道:人的寿数是很奇怪的,它受身体、饮食、水土、心情的影响,焉知保养得好的病秧子活不过身体健康却胡吃海喝还不动弹的人?唐夫人的心情这才好了些。
满宝很好奇,这都过了清明了,你们怎么还没动手?唐夫人:……你就这么盼着我们动手?不对,你怎么知道我们想做什么?你偷看我的信了?满宝自信的道:我猜的,所谋越多才会越发谨慎,要是只单纯发一个火,给她撑腰,你们当时知道,当时发作出来是最好的,这都半个月了,你们还在偷偷摸摸的传信,可见你们所求有多大了。
唐夫人就伸手点了一下她额头,和你唐学兄好的没学会,光会动这些脑筋了。
点完了她才拢着手道:你说的没错,我们所求的确大,之前几天都忙着清明的事儿,现在可以动起来了,再过一个月左右就有结果了。
满宝:还要样一个月呀?唐夫人横了她一眼道:你以为容易呢?这里头可涉及到好几条人命和好几个人的人生呢,可不得谨慎些。
其实都是唐大人劝告的,说,既然要做,那就做得漂漂亮亮的,既能给小姨子讨回公道,又不让她落一点是非。
她这才忍着气谋算那么多。
唐夫人看不得满宝摇头叹息的模样,转开话题道:对了,今天是礼部的考试吧?满宝就更叹息了,点头道:是啊,可惜我就只能出来一个时辰,这就要回皇庄去了,明天又要接种痘苗,根本不能在外久留。
------------第2400章 礼部考试(给书友初拥的打赏加更)唐夫人很好奇,你怎么总是在种痘苗?上次你来也说要种痘苗。
不一样的痘苗,满宝扭头冲唐夫人灿烂的笑道:我们会不断的研究出新的,更安全的痘苗,到时候你家的三个孩子都可以种一下。
唐夫人:……他们,就不用了吧?满宝道:要是出远门,还是种一下安全,小孩儿不像大人,其实危险性更低,现在我们选用的试验者都是十四岁到二十五岁之间,但下一批我们就要选用十二岁到十九岁之间了,以后更要放低到七岁左右,到时候你可以看一下数据。
唐夫人:……她一点儿也不想看。
满宝冲她挥了挥手,溜溜达达的回皇庄去了。
而此时,白善他们还在礼部那里候场呢。
礼部的考试,去年考中进士的考生,今年考过明科的考生,以及包括他在内才有三个的前年考中进士的考生一起来参考。
根据人数,考试分为两天,白善和刘焕这些比较有名气的就排在了第一天。
不过他们排到了下午,上午先考了去年的进士。
正等着,有吏员出来叫了白善和另外俩人的名字。
他们三个都是前年的进士,因为各种原因去年他们没有补官,所以就没有来考。
白善起身,将袖子的那点微小褶皱弄平,和另外俩人行过礼后便举步进去,从走进院子开始,他们的考试就开始了。
三人阔步上前,如行云流水一般和上面坐着的三人躬身行礼。
主考官微微颔首,抬手道:起吧。
三人道谢后站直。
礼部的考试很简单,就是看你长得好不好看,咳咳,不,是不是长得五官端正。
除此外,还有走路的风姿,咳咳,是四肢是否协调,头发是否乌黑(身体是否健康),行礼是不是好看(知礼否)……反正时间很短,就从走进院子来到考官们跟前,行个礼,再让他们看一看你的脸,每人回答一个问题,在这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考官们会看你的牙齿,一般龅牙或者牙齿不太好的也有可能会被淘汰,这同样被他们认为五官不端。
当然,最要紧的是,官员不能口吃,这就是口试的主要目的。
大晋就是这么颜控,所以虽然礼部的考试,通不通的就一个字,但在单子上记录下的符号却是有高低之分的。
像白善就得了一个优。
等他们三人一走,主考官就摸着胡子道:不错,不错,这个孩子长得是真不错。
一旁的大人就笑道:老大人上次这样说还是杨氏的小杨大人来参考的时候。
哎哟,那可不能比,主考官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我说的是风姿,可不是脸,真的比脸,这世上有几人比得过小杨大人呢?那是,我还记得当年他来我们礼部考试的时候,外头有好多蹭了父兄的马车进皇城来的女郎,哎呀,差点儿把我们礼部给堵了,哈哈哈哈……咳咳,正经点儿,学生来了。
乐得哈哈大笑的大人立即正色,一脸严肃的看着冲他们走来的三个学生,三人同时有些失望,论风姿,还是上一个白善出众些。
白善拿到了自己的单子,拍了拍刘焕道:我在外面等你?刘焕有点儿紧张,紧张的却不是马上就到的礼部考试,而是下个月的吏部考试,再一次忍不住问白善,我真的要报名吏部考试吗?白善:……都已经报名了,你再问这个有用吗?对啊,我报名了,都是我祖父,说缩头是一刀,伸头也是一刀,可是我看过你给我找的那些卷子,我就能做一半啊。
白善安慰他,能做一半也可求官了,等考过礼部,我带你复习,你就只专门复习工部那边的数算,到时候你求工部那边的官就是了。
吏部考试是选官必要考的,而且通过进士和明经考试的卷子不一样,明经科的吏部考试会容易很多,可以选择偏重的方向。
比如你想去礼部还是吏部?或是刑部工部?报上去,除了最基础的一些问题相同外,后面会有侧重。
而进士科则没有选择,不仅要全面,题量大,也会更高深。
自回到京城后白善就一直在准备吏部的考试,尤其他准备外放的,不仅要熟知刑律,户部那边的税收、田亩计算、人口等也要了解,地方的农桑,水利这些都会考到。
还有教育,民心等,因为县官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万民,顺服君心。
这段时间庄先生去上班之余,一回到家也都是在给白善查漏补缺,可以说,他要学的东西比刘焕繁重多了。
因为知道他是白善,那个告过御状,将益州王拉下马,还参与过征西大战的白县子,考生们都喜欢观察白善。
有的人是暗中观察,有的人则是直接走上来结交。
白善应付了一上午,此时有些疲倦,所以叮嘱完刘焕后就道:我在外面等你,你快一点儿。
刘焕点头应下,很不舍的目送他离开。
殷或和白二郎在外面车里吃着点心等他,此时车里正传来呼呼喝喝的声音,他掀开帘子往里看,看到赵六郎顶着一脑袋的纸条抬起头来看他就有点儿愣,你怎么来了?赵六郎看见他如同看到了救星,立即扯下额头上的纸条叫道:快上来,快上来,就等你了。
白二郎盯着他的脑门看,不过想了想还是没点破,只是顺手把脑袋上的四五条纸条也扯了下来。
三人只有殷或的脑门是最干净的。
白善扫了一眼矮桌上的跳跳棋,微微一笑,掀起帘子上车,问道:你们两个全输了?赵六郎道:我这是第一次玩没经验,下一次就不会输了。
白二郎:我是被他连累的。
赵六郎:你放屁吧,这是两个人下的棋,我怎么连累你?殷或问白善:考过了?白善点头,将单子给他们看。
其他三人都不是很在意的点头,白善长得又不差,也不结巴,礼部考试能有什么问题?白善好奇的再次问赵六郎,你怎么在这儿?赵六郎道:我进宫求见娘娘呢,出来的时候就看见你们的马了,我不会认错你们的马的,所以就过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