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5章 运气好

2025-04-02 01:04:54

白善说完收回视线,和周满对视了一眼,俩人达成共识,伸手互相击掌后一笑。

周满道:那可就说好了,我回去便将此段话记在备忘录上,等将来有了孩子便拿出来看,你将来可不能因为孩子功课不好,或者不出仕就打骂他们。

白善皱眉,我是那样的人吗?周满便道:那可不一定,有的男子年轻时是芝兰玉树,年长以后就变成黑乎乎的枯树老藤了。

这话吓得白善立时摸了一下自己的脸,入手光滑,他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

虽然他现在长开了,不似几年前那样带着点点婴儿肥,但有棱有角之后看着更坚毅了一些,他自觉还是很满意的。

白善悄悄的去看周满,伸出手指捅了捅她的细腰,问道:那你觉得我现在是芝兰玉树,还是……周满便扭头一脸挑剔的打量他,半晌,一脸勉强的道:且算是芝兰玉树吧。

白善不高兴了,是就是,不是便不是,什么叫且算是?你说清楚,到底算不算芝兰玉树?周满思索起来,一脸纠结的道:我觉着你是朗月明星,芝兰玉树嘛,得是杨学兄那样温柔的人。

白善努力的压住上翘的嘴角,一脸勉强的颔首道:行吧,朗月明星便朗月明星吧。

俩人目光对上,他到底忍不住笑起来,眼中如盛着星光,整个人活泼得不行。

周满便也忍不住跟着笑。

俩人对着傻乐了好一阵,大吉重重的轻咳了一声,俩人回神,一起扭头去看他。

大吉朝前方点了点下巴,俩人看过去,崔瑗有些尴尬的站在门口,一只脚在门内,一只脚在门外,进也不是,出也不是。

白善清了清嗓子,起身问道:县衙有事?崔瑗悄悄松了一口气,立即进门道:大人,京城有紧急公文送到。

白善便回头对周满点点头,和崔瑗回去了。

来送公文的是几个侍卫,他们和白善也熟,在宫里经常能见到的。

白善拆开公文一看,心中微喜,忍不住问,他们什么时候到?侍卫们道:我们出京的时候殿下已经在准备了,现在应该是在路上。

白善沉吟,郭刺史那里……他也已经收到公文,侍卫顿了顿后道:殿下此次出行是以巡察为由,所以给各地刺史府的公文上没有时间,此次随驾的有御史台的御史,还有京兆府的唐大人,殿下有话,各地不得奢靡接待,一经发现,便查清耗费来援,到时候御史台那边,殿下可不会替明知故犯之人说情。

白善听明白了,这是让他小心点儿呢。

因为人熟,他也直接,无语的道:……我倒是想好好招待殿下,但县衙也得有钱啊,你看我这北海县……殿下还说了,虽不能奢靡,但吃住至少也得是正常的,侍卫立即打断白善的话,道:可别和殿下哭穷,殿下现在也没钱呢。

白善一脸的不相信。

是真的,侍卫叹气道:听詹事府的大人们说,今年太医署的花销太大了,陛下将好几张账单给了太子,好几笔大的支出都是东宫给付的。

皇帝虽然没明说,但账单都送到了詹事府,太子又不蠢,只能咬着牙掏钱了。

白善一脸迷惑,满宝最近花钱了吗?侍卫一脸怀疑的看着他,白大人不知道吗?因为周大人多点了一个文天冬到青州来,现在已经开的各地医署都在和太医署要人呢,也想要多增加一个人,最后是男医和女医搭配着来,说是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女病人上医署看病。

既然人增加了,花销自然也增加了,看病的女病人多了,药材什么的支出也跟着增加了,所以……白善默然。

他起身道:我知道了,放心,我不会和太子伸手要钱的。

正常招待可以有,奢华之类的别想了。

最安全的地方自然是他们县衙了,白善左右看了看,决定租个房子,等时候太子到了他们搬出去,把县衙后院暂时让给太子住。

知道太子要来看盐场,白善连审祝淇等人时都是高兴的,他脸上带着喜悦的笑意道:说吧,愿意招供就招,不愿意我换下一个。

这随便的态度让祝淇招了憋屈,不招心中又忐忑。

从昨天晚上的情况来看,都不用白善怎么审,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招认了,所以似乎他紧闭嘴巴也没用。

祝淇叹息一声,只能招了。

白善让书记员记好口供画押后便签了文书,招来董县尉道:去宋家拿人吧。

宋民?白善颔首,问道:有什么问题吗?董县尉道:大人,他只是宋老爷的一个侄子,且还是庶子,拿他没什么用处啊。

白善道:我不管有没有用,祝淇招供了是他指使的,那便抓他,照着律法来就行。

而且谁说没用的?甭管被抓的是谁,只要是姓宋,或者和宋家在明面上扯上关系,此事对宋家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他只是把人押送回县城,县学的学生就忍不住怒火,此时抓了宋家的人,城中的有识之士只怕会更厌恶宋家。

真以为乡绅世家是那么容易就成的?凡能成为世家的家族,都要有庇护一方土地的能力,也要有管理一方土地的威望,曾经做过与当地百姓大益的事,经年累月,人才不断,威望德行不断,方能成为世家。

而在世家传承时所做的互相倾轧的事,那又是另一件事了。

就是他们陇州白氏,现在已经没落到世家尾部了,但如今在陇州依旧有威望,碰上天灾人祸,甭管私底下是不是拿钱大量圈占土地,他们至少面上的名声做得很好,该捐的粮食要捐,该安置的流民要安置……而白氏能成世家,几百年来,祖上可没少出为民请命的先辈,便是很不喜欢本家的白善也不得不说,他现在也占了点儿先辈栽树留下的荫凉里。

宋家想要称霸一方,还有得磨呢。

而先有路县令,现在又有白善,他想要收买人心获得威望,基本上不可能了。

白善啧啧道:陛下给我选的这个地方还真是妙啊,我运气真好。

------------第2896章 催吐(给书友慕容qingqing的打赏加更6)皇帝也在和皇后说这件事,当初给白善选定青州还真选对了,朕说嘛,那边既有盐,也有乡绅,却没有大的家族豪绅,正好给他练手,你看,他练着练着就把盐给练出来了。

皇后见他如此得意,不由笑道:陛下英明。

皇帝越发得意起来,但不一会儿又失落了,叹气道:也不知明达他们此时到哪儿了,太子不太贴心,万一急着赶路怎么办?唉,怪朕,不应该让他们一起走的。

皇后转开话题道:陛下,我怎么听人说白善在北海县还办了一个大案,立了大功?哦,听刑部说是他带着人去剿匪了,皇帝说到这里一顿,微微瞪眼,北海县有土匪,那大郎和明达……他今天才收到的消息,哎呀,明达他们已经出发好几天了,悔之晚矣。

皇后:……已经剿灭了?皇帝就微微松了一口气,点头道:剿灭了。

但心里还是懊悔,消息要是早几天到就好了,这么重要的事,白善为何不急报进京,竟慢悠悠的往上递公文。

早几天到,他就有借口阻止明达去北海县了。

皇后道:这又不是什么大事,自然是照着规矩来,要是都越级上报,外头还以为他多跋扈专横不服管教呢。

密折也就算了,像剿匪这样的事要是也越过长官往京城送折子,白善的仕途也走到头了。

皇帝也就这会儿说得热闹而已。

也不知道等明达他们到北海县时白善有没有收拢县务,不然他们地方相争还可能烦到他们。

皇后只当没听见,由着他在一旁絮絮叨叨的念着。

白善抓了宋民,也不急着审问,因为天快黑了,所以让人将他先押到了大牢管着,等明天再说。

然后他喜滋滋的跑去医署里接周满,想要和她一起出门吃饭去。

结果他到医署时,医署里正热闹,里面一群嚎哭的孩子。

白善一怔,连忙撩起袍子小跑进去,就见周满正掐着一个孩子的脸,手中拿着一根筷子往里一压,孩子立即呕的一声不断的往外吐东西……一旁的文天冬手里也有一个孩子,也正在催吐。

在医署里帮忙的西饼端了一个盆跑出来,大叫道:盐开水好了,盐开水好了……一旁小孩儿的家人立即拿了碗去接水,周满将人塞进家长怀里,让他们灌水,让他喝下去,喝得越多越好……然后顺手捞过一旁的一个孩子,同样的方法给她催吐。

文天冬也完成了手上的一个,同样让家长灌水,将最后一个小男孩儿扯了过来催吐……院子里都是呕吐声,还有一旁正被灌水的孩子的哭声,只是哭声也断断续续的,被家人灌水的时候就哭不出来了。

周满将手上的孩子也催吐了一遍后就交还给他们的父母,让他们灌水,然后拉过才灌了两碗水的孩子过来继续催吐……孩子们:……周满蹲在地上看了看他们吐出来的东西,觉得最后吐出来的已经没什么了,这才停手。

然后就开始教他们的父母长辈抚摸孩子的后辈安抚好孩子,她转身找针袋。

白善递给她一袋针袋,问道:这是怎么了?周满这才看到他,叹气一声道:他们跑去摘千金子吃。

家长们大哭道:大人,不是千金子,是菩萨豆。

周满:……一样的,一样的,来来来,别哭了,已经吐出来了,我给他们扎针理气抚胃。

孩子们本来哭声已经渐渐小了,看到她靠近便又哭得更大声起来,还扭着身子踢腿,不愿意让她靠近。

周满伸手拍了拍他的后背,顺着脊背来回的父母道:别哭了,别哭了,我不抠你嗓子眼了,你看,哭出了一身汗是不是?来,我们把衣服拉上去一点点,这样凉快一点儿。

白善左右看了看,去架子上拿了一块干巾子给她,周满正要吩咐医署里的人去拿呢,见状接过,在孩子家长卷起袖子时拿帕子擦了擦他手臂上的汗,抽出一根针扎捏好了穴位好便扎了进去……孩子估计是第一次扎针,不知道怕,而且针扎进去就跟蚂蚁咬一样,并不怎么疼,虽然还在一抽一抽的抖着,却没有再放声大哭了。

周满就这样在他手臂上扎了三针,然后换了一只手臂。

扎完了手臂还把他的两条腿给扎了,小肚子上再来两针……孩子就坐在小凳子上,低头看看自己的手,再看看脚,最后看看肚子,瘪了瘪嘴又想哭,孩子父母连忙哄他,等你好了,娘亲去买点心给你吃。

周满已经去扎另一个小朋友了,一边扎还一边指点文天冬,刚才催吐得厉害,未免惊厥,所以要用针灸巩固一下,理气安神,安抚一下他们受惊的肠胃……文天冬应下,听着吩咐一针一针的扎下去……周满一边扎自己的病人,一边还分神去扫一眼,见没有什么错漏便微微颔首。

等四个小孩儿都扎好针排排坐在小凳子后周满才和白善道:嘴馋,看到了野果子,以为是可以吃的,就自己摘了吃了,那千金子有毒,他们吃的还不少,幸亏送来得快。

白善蹙眉,周满便道:所以我决定过段时间在城中找个地方教人认识野果,尤其是孩子们,进入六月野果就越来越多了,可得注意着点儿。

一旁孩子的家长连连点头,每年都有吃错东西死的孩子。

白善眉头紧皱,你等不教孩子吗?谁说不教的,我们老早就叮嘱过菩萨豆不能吃,不能吃,谁知道一个看不住,他们还是吃了。

周满就去看四个孩子,最大的也才七岁左右,虽然她七岁时已经能记住很多果子和植物了,但以她侄子们的平均情况来看,要是没有大孩子跟着,六七岁的孩子可能是记不住菩萨豆长什么样的。

她想了想后道:直接说不让他们吃外面的野果子就行了,小孩子分不出来,那就直接杜绝误食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