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2章 调职

2025-04-02 01:04:48

方氏是真的觉得自己活不下来了,当时就后悔得不行,果然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早知道就不跟周四郎来京城了。

满宝给她把过脉,又换了一副药方。

哪怕是在自己家里,药也都是从自家库房里取的,她也按照给别人看病那样开方,记录脉案。

满宝去库房里抓了一副药给陆氏,这才和周立如一起去济世堂。

到了前院,便见白善和白二郎骑着自己的小马驹,她忍不住一顿。

白善道:我们今天有骑术课。

白二郎自得道:我们还约好了下学后去郊外踏青跑马。

满宝看着白善的目光中就不由带上了幽怨。

白善笑问,你要去吗?满宝:去!一旁的周立如道:我也想去。

满宝:你下午不是还要认药材吗?周立如伤心不已。

满宝语重心长的拍着她的肩膀道:好好学习,等你学出师了,就可以想上班就上班,想去踏青就去踏青了。

白善闻言看了她一眼,转身骑上马,心想:这话也就骗小孩儿吧,她好歹一旬还有两天休息的时候,他可没见丁大夫他们休息过。

周立如也没留意到这一点儿,一想到等她学好了医术,不仅可以挣钱,还能想玩就玩,立即高兴起来,点头道:好吧。

姑侄两个坐上了马车,和白善一起离开家。

周四郎一大早便和三子他们一起将所有的茶叶放进库房里,每一种都挑拨了一些出来,打算给阿六敦验货。

等他从库房里出来,满宝他们已经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去了。

三子他们一边拿了扫把出来扫地,一边惊叹道:四哥,你家新租的这房子看着好大呀,我们这么多人俩人就能一个房间。

周四郎自己都没逛过呢,但也知道刘老夫人规定的,家丁只能在前院,只有丫头能往后面去。

所以他叮嘱道:你们别往后面去,刘老夫人她们住后面,小心冲撞了女眷。

三子道:四哥你就放心吧,我们知道。

周四郎这才往后面逛了逛,发现这个宅子是真的很大。

后面甚至还有两个院子是空着的。

他转了一圈出来,若有所思,结果周五郎和周六郎几个已经去饭馆了,家里一个知情的人都没有,他想问也没处问去。

厨房给方氏煮了一点儿肉粥,吃过后便吃药。

郑氏带了两个丫头过来看她们,一是要带她们熟悉熟悉家里,二则是帮她们看一下孩子。

周四郎把家里准备的东西卸下来,白夫人,这是白老爷和白太太给你们准备的东西。

除了白家托他们带的东西外,还有钱氏准备的各种干菜,腌菜和腌竹笋。

春天的笋子又脆又嫩,七里村山上有很多的竹子,钱氏让周大郎几人掰了不少竹笋下来,直接腌了两大坛子给满宝捎带上。

周四郎直接将车上的各种坛子搬下来,郑氏在一旁看着,想到她偶尔吃到的钱氏的腌竹笋炒羊肉的臊子,也咽了咽口水。

周四郎抱下一个大缸,对陆氏道:弟妹,回头让老五找些好看的小坛子回来,我也不知道我们家搬了新家,回头让他把缸里的腌菜分一些给邻里送去。

周四郎还有些惋惜呢,这是特意给满宝带的,她就喜欢吃腌菜拌稀饭,这一会儿给邻里送去,估计得到明年才能再吃到大嫂做的腌菜了。

郑氏立即道:我们家就三个邻居,不多。

顿了顿后道:再往远处去一些,隔壁街和我们家临近的,也才七家。

周四郎笑道:这送礼至少得把一条街都送上才行,不然短了谁家,以后怕是不好相处。

郑氏道:这一条街下去就四家。

周四郎:……陆氏好奇的道:京城的街这么短啊。

周四郎:不,是我们家太大了。

周五郎将采买的东西送回饭馆,然后就带着周立君去找阿六敦,带着他们回家去了。

阿六敦几个看到周四郎,立即高兴的上前互相拍肩膀,拥抱问好。

这段时间他们一直待在京城,一边打工,一边到处找他们需要的东西。

他们琢磨了很久,发现最好还是买盐。

中原贩往草原的盐是有定数的,很少,而草原的盐比京城的盐贵好多倍,而且还不好买,所以他们决定买盐回家去。

这样他们就不用在草原上买盐,可以省好多钱。

可惜朝廷的规定太多了,每个人每次买的盐都有量的限制,不过不要紧,周四郎还没回京城,所以他们时间特别多。

所以最近他们都是到处打工做苦力,然后回租的院子时顺手去盐铺里买够限量的盐巴,封在坛子里打算带回草原。

经过他们每天的努力,现在他们已经买了两大坛子的盐巴了。

几个胡人特别高兴,却不知道他们早被京兆府给盯上了。

他们前脚进了周宅,后脚殷礼就知道了。

本来这种小事不该报到他这里来的,但周宅是在崇远坊里,里头住的周满也有些身份,最主要的是,周满和京兆尹家的公子也算有些交情,于是就报到了殷礼这里来。

基本上,京城里碰上难搞的人或难搞的案子都会报到京兆尹这里来,毕竟一般人压不住那些人。

殷礼只看了一眼便道:把案子交到长安县去,让长安县的县令去查。

殷礼想到了什么,笑道:以后,凡是长安县辖下的案子,不论难易都先交到长安县,县令处理不来,自会自己上报到我这儿来的。

手下一听,迟疑问,郭县令能弹压住那些人吗?京中的贵人可不少,有些纨绔公子没事儿就喜欢打架玩儿。

殷礼畅快的舒出一口气,笑道:昨天晚上陛下已经开口将唐鹤从刑部里调到长安县了,今天一早诏书应该下来了,唐鹤和周满熟,让他去问就行。

手下一听,立即恭喜道:有了唐大人帮忙,大人也可休息一二了。

京城两个县都归京兆府管,外加整个京城的安保,殷礼时不时的还要去练兵,可忙得不行。

殷礼也点了点头,也觉得自己可以放松了很多。

可惜杨和书一心扎在了户部,想要往外历练,不然放到万年县去,他必定可以轻松更多。

------------第1463章 受欢迎(给书友丢丢剪剪的打赏加更)唐鹤刚到长安县衙,椅子还没坐热呢就有新案子递到跟前来了。

他惊讶不已,京城的案子这么密集?一大早的至于吗?满宝正在济世堂里看病,她让刘医女和郑辜坐在一起,等他们都看过病人开方以后她才看。

一个病人离开,满宝便拿着俩人开的方子点评起来。

现在郑辜比之前强了不少,至少十个方子她会用上两个方子了。

没有病人的空隙,满宝便会照着她写的医册按顺序教他们,再偶尔检查一下他们的背诵,再布置下作业就差不多到午时了。

满宝去后院蹲着看郑大掌柜教周立如。

周立如现在还在认药材,反复的辨认,但已经开始背诵一些药性了,不过还不熟悉而已。

满宝蹲在一旁,偶尔在她凝滞住的时候指点一下她。

郑大掌柜做好了今日份的药膏,一抬头见她还在,便问道:你下午有出诊?没有,满宝道:我听说今天厨房做了粉蒸肉,我要吃了午食再走。

郑大掌柜:……住崇远坊的人还缺粉蒸肉吃?连郑辜都忍不住从医书里抬起头来,爹,你这话听着可真酸。

去,一边儿去。

他们这儿说着话,他们铺子的围墙上便搭上了一座梯子,隔壁保和医馆的掌柜露出头来,看到满宝就笑眯眯的道:周小大夫,还未祝你乔迁新居呢。

满宝笑眯了眼,石掌柜您客气,您这是……哦,请教您一套针法,上次您跟我交换的那本医册,上面写着脾胃虚寒,若是幼儿针法要酌情变化,可上面没写有,所以……满宝想了想后想起来了,那个呀,得从阳明经开始……郑大掌柜暗暗瞪了石掌柜一眼,石掌柜趁着满宝不注意时回瞪了一眼,再扭头去看满宝时则是一脸的笑容。

唐大人到济世堂时,满宝已经从济世堂到隔壁保和医馆去了,还带上了郑辜。

因为很不巧,郑辜正好学到这个,而小儿病症最为难学,还难得有个病人给试验,哦不,是观摩,自然要好好的把握了。

石掌柜虽然很不想让郑辜上门,奈何他是周满的徒弟,而周满还是济世堂的大夫。

也就是周满年纪小,济世堂对她宽容,虽然只是挂单,却不拘着她去别的药铺看病,要是别的大夫,既然已经选择在这个药铺挂单,那就不能再和别的药铺有勾连。

暗里管不着,明面上却是要注意的。

但不仅隔壁的保和医馆常和满宝来往,就是对面的百草堂的大夫都偶尔会到济世堂门口来凑热闹,隔着一道门和满宝探讨一下医术。

以前和另两个药铺的大夫是当面不相识状态的丁大夫等人也会跑去凑热闹,于是大家就习惯了时不时的凑在一起探讨医术。

郑大掌柜面上总是淡然,似乎很不喜欢他们去,但也从不阻止他们。

郑辜悄悄的和他们说了,其实他爹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不过家族里的人担心大夫们泄露些药方,或趁机与外人勾结,所以对此事很反感,这个态度不过是做出来让族里的人看的。

济世堂是整个郑氏的,而郑大掌柜他们是二房,现在因为郑太医在宫中,所以势力比较大,但也不是一言堂。

所以丁大夫他们都很克制,虽然常聚在一起探讨医术,但都是各自蹲在各家的门前,你说一句,我喊一声,从不上对家的门儿。

除了满宝。

她是比较自由的,不论去哪家药铺都不太有心理负担。

郑辜还是第一次到隔壁保和医馆呢,一进门便忍不住张望起来,一脸的好奇。

感觉怪怪的,总觉得他是来刺探军情一样的心虚。

满宝已经直奔病人去了。

石掌柜已经下了梯子从后院跑到前堂来了,直接让她看小病人,这孩子才六岁,话都说不利索,你看他的脸色?满宝摸了摸脉,又看了看他的舌苔,这才问他的父母一些问题,然后让郑辜来看看。

郑辜迟疑道:我看着倒像是痢疾。

石掌柜就道:他先前看的大夫也断为痢疾,开错了方子,所以一直不好,这孩子吃多了苦药,现在脾胃越发虚弱,已经不太能喝下药了,所以我才想先用针灸调理。

郑辜便看向满宝。

满宝点头,的确是脾胃虚寒,虽然他身上有些症状和下痢有些像,但不是。

她也没有现在就与他解释,毕竟一旁病人的父母正焦急的等着呢。

满宝摸了摸他的肚子,然后对持针的保和医馆宁大夫道:先针后灸,可用艾草来暖脾胃。

立即有人去取了艾条来。

满宝道:先走中脘吧……手上闲着的大夫都凑上来观摩。

满宝并不亲自上手,这也是规矩,不是急症,这是谁的病人,谁就自己来,她最多在一旁指点儿一下。

唐大人换了便服进济世堂,才开了口找满宝,伙计看了一下唐大人,见他面色红润,不像是要看病的,便笑问:郎君是要请病人出诊?不是,朋友来访。

伙计确定不是会被隔壁医馆抢走的病人以后就笑着指了旁边的保和医馆道:周小大夫在隔壁保和医馆里呢,您一进去就能见到。

唐大人一怔,问道:怎么,她换医馆了?那倒没有,我们周小大夫一直是我们药铺的,她这是过去指点呢,他自豪却又小声的道:隔壁医馆的大夫经常来请教我们周小大夫。

唐大人心中好笑,脸上却板着脸点头认同道:不错,周小大夫毕竟是小神医,医术那是没的说的。

他转到隔壁的保和医馆。

孩子身上扎了针,忍不住哼哼起来。

满宝就摸了摸他的脸笑问:又不疼,你哼什么?她想了想后道:既然吃不下药,那试一试药膳?石掌柜立即把笔墨递给她,笑道:那周小大夫留个方子?满宝便给他写了一个,然后被石掌柜高高兴兴的送了出去。

唐大人抬了抬手,结果人家根本看不见,满宝被送到门口,她两步就回到了济世堂。

郑辜和她讨论起这个病症,您怎么辨下痢和脾胃虚寒的?------------第1464章 私访(给书友Springfallz的打赏加更)这两个病症并不难区分,只是这个孩子的脉象不显,且大便溏薄,这才让人误会是下痢。

满宝正和他讲如何辨这个病症,一抬头看到唐大人,便和他点了点头,和郑辜说完以后才转身去和唐大人行礼,唐学兄,您怎么来了?唐大人笑问:你可以走了吗?我们路上说。

满宝便转身回去拿药箱,和周立如说了一声后便跟着唐大人出门,离开前她还惋惜的看了一眼后厨,她的鼻尖已经闻到了粉蒸肉的香味儿。

满宝将药箱放到车上,看了一眼唐大人的马,便问道:唐学兄,我们去哪儿?去你家。

唐大人将马交给长随,直接和她一起上了大吉的马车,道:我们车上说说话。

满宝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好,很是好奇,去我家做什么?她还以为他要请她吃饭呢。

唐大人笑问,你四哥回来了?满宝点头。

听说他在和胡商做茶叶生意?满宝点头,疑惑,怎么了?你知道那些胡商的来历吗?唐大人问,我听说他们从正月开始就一直在买盐。

满宝道:他们买的是盐,又不是铁,怕啥?唐大人就敲了一下她的脑袋后笑道:别闹,别人不知道,你还不知道吗?盐和铁一样重要。

满宝想了想后道:我四哥只和他们做茶叶的生意,盐的事您得自己去问他们。

唐大人点头,我这就去问。

满宝:……合着是搭她的顺风车呢。

唐大人道:我穿着便服,等到了你家,你可别说漏了我的身份。

他道:我今日第一天上衙,才知道京兆府的人一直盯着他们呢。

满宝好奇的问,你们刑部还管这事?这不该长安县和万年县管吗?唐大人就叹息,不巧,鄙人正是长安县县令。

满宝怔了一下后琢磨出味儿来,道:调任了?唐大人就叹气。

长安县的县令可不好做呀。

到了周宅,满宝将药箱交给大吉,直接就领着唐大人去找她四哥。

周四郎正带着阿六敦他们看茶叶,每一种茶都泡了水给他们喝,结果人家根本不是只喝茶,而是连着茶叶一起嚼了。

周四郎看着都苦,结果人家却吃得津津有味,还道:和我们的奶一起煮肯定更好吃,配肉正好。

四哥,满宝站在院门前,冲他招了招手,把人招到跟前,唐大人才从门后转出来和他说了几句话。

周四郎眉头微皱,不过很快舒缓了下来,直接领着唐大人去见阿六敦几个胡人。

阿六敦好奇的看向唐大人,觉得他身上的衣服特别好看。

周六郎一半胡语,一半汉语,再用手比划的和他介绍,阿六敦,这是我妹妹,这是我的朋友,听说你们来做客,所以来看看你们,和你们交个朋友。

唐大人也会些草原上的胡语,而阿六敦的汉语他们也勉强听明白了一点儿,于是大家就坐下来交流。

但周六郎听他们这样寒暄都觉得累,干脆替唐大人问,阿六敦,你们怎么每天都去买盐?一提起这事阿六敦就忍不住抱怨起来,你们中原人太小气了,每一次进店只能买一升。

他的伙伴们一听,连连点头,太小气了。

唐大人一滞,忍不住问道:你们要这么多盐干什么?拿回部落,阿六敦比划道:在我的家乡买盐巴要走这么远的路,一升盐要三只成羊来换,在这里,只用一只羊的价钱就能买了。

一旁的伙伴补充道:还不是很苦。

不错,我们的盐太苦了,你们的好。

唐大人问,现在你们买的盐足够你们部落用一年的了吧?够了,阿六敦道:但我打算给我母族的部落也带一点儿,到时候一升盐换两只羊就好。

周四郎就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你可真厉害,一转手还能赚这么多钱。

阿六敦不好意思的道:要点儿路费的,对了,你们这儿的羊好贵,你家要不要羊?他道:我们秃发部的羊特别好,很好吃。

周四郎摇头,我家吃不了这么多羊。

一旁的满宝却突然想起了什么,问道:有牛吗?我们家缺牛。

周四郎连忙拦住她道:可别,白老爷初九的时候给我们家牵来了两头牛,说是你给钱买的,一公一母,家里的院子一时放不下,全放到小院那边去了,你再买,我们家就得再买地建牛棚了。

而且这么远牵着一头牛回家,他这是有多想不开呀?唐大人忍不住瞥了他一眼,指点他道:你家虽不用牛,但或许村里有人需要,草原的牛还不错的。

满宝直接问阿六敦,你们的牛怎么卖的?阿六敦挠了挠脑袋,试探性的道:一头牛换五十个茶饼。

正着急的周四郎一下就安静了下来,他看了看满宝,又看了看唐大人,立即扭头和阿六敦笑问,你们送到京城来?那不行,要是我们送到京城得再加二十个茶饼。

周四郎道:十个,我们也把茶都运到京城来,其实你们秃发部离京城比我们绵州到这儿还近呢。

我们拉茶叶的花销也很大的。

阿六敦道:你们的茶小,我们的牛大,还是活的,不好赶。

又不是只卖牛,你下次来还带皮毛来,要是有好的药材我也要的,对了,我认识不少的药商,你们草原上有几味药很受欢迎呀。

周四郎笑眯眯的道:我家也种有药材,或许我可以用药材和你们换药材?唐大人已经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就不坐在这里打扰他们谈生意了,于是起身。

满宝见周立君掏出了算盘在一旁啪啪的打,不断的告诉周四郎底价是多少,双方已经从牛和药材谈到了宝石上,她便不太感兴趣了,也跟着起身,招待唐大人往正堂去。

唐大人却背着手站在甬道里,伸手揪了一下眼前的牡丹树,扭头和满宝道:我家后院有一棵特奇怪的牡丹树,最近已经长疯了,我听夫人说那牡丹树之前是你卖的?满宝抬头半望天,决定和他继续先前的话题,唐学兄,草原不稳吗?他们只是买一些盐巴而已,怎么还成案子了?唐大人道:那牡丹树宫里也有一棵?俩人坚持的望着对方好一会儿,最后还是满宝妥协了,唐夫人什么都知道的。

------------第1465章 乔迁礼一(祝书友麻&雀生日快乐)唐大人当然知道夫人什么都知道的,他就是提醒一下满宝,这种会生异状的花草还是谨慎些,天生异象是为不祥。

他顺着甬道慢慢的往下走,道:虽然现在无人留意,但将来的事谁也说不准,所以最好从一开始就谨慎小心。

她那会儿不是年纪小,想不到这些吗?满宝老实的点头,她现在只会往外卖花朵了,绝对留不了种。

显然,唐大人也知道了,于是摇了摇头,不再就此事打击她,不过他也很好奇,你这些花都是哪儿来的?满宝一脸忧伤的道:花大价钱买来的。

唐大人信她才怪。

于是忍不住问跟谁买的。

满宝闭紧了嘴巴不说话,几年的交情,唐大人也算了解她了,她要是忍不住和他说话时,那还有机会打探出口风,她要是紧闭嘴巴,那就是不容人问的了。

唐大人摇了摇头,不再问这事,你们家明天在哪儿办酒宴?正堂后有一处小园子,那儿有一处敞轩,男客在那里,女客则在后面的一个院子里,那里近花园,大家还能去花园里玩一玩。

这件事是刘老夫人和郑氏安排的,菜单则是周六郎安排的,采买是周五郎去的,满宝并不怎么操心。

用刘老夫人的话说是,他们只管高高兴兴的和自己的朋友们玩就行。

不过,该有的礼还是要有的。

今天乔迁喜酒,那就要给邻居们送一些礼了。

周四郎装了三小坛腌菜,又包了一些从家里带来的老姜、山药片等做土特产,最后包上几包点心,分成了三份后交给满宝他们,行了,给邻居们送去吧,送上门就赶紧回来,一会儿客人们要来了。

满宝想了想,拎了一份礼后道:我跟杜家熟,我去杜家。

可那份熟似乎不太友好呀,白善道:我陪你一起吧。

周立学道:我们去张家好了,白大哥,你和白二哥去孙家吧。

白大郎觉得这称呼完全乱了,但他也不想周立学叫他白大叔,于是便稀里糊涂的应下了。

他也拎了一份礼,拖着白二郎走了。

一到前院,刘贵还给他们准备了马车,周立学惊奇得不行,去邻居家串门都要坐马车呀?满宝也不想坐马车,拎着走过去就行了。

毕竟是在一条街上,而且杜家就在隔壁,走一会儿就到了。

周立学也是这么想的。

但白大郎却是坚持要坐马车的,他拖了白二郎上车,道:你们慢慢走吧,孙家在最后呢,那么老远,我才不走呢。

白二郎深以为然,于是跟他哥一块儿上车了。

满宝和白善出了左侧门,两手都拎了东西,走了好一会儿才到隔壁家的侧门,满宝顿了顿,白善却是直接越过她继续往前走,道:别想偷懒,第一次上门送礼怎么能走侧门呢?满宝便只能低着头跟上,平时还不觉得,没想到还真远儿,比我家到你家还远。

白善摇头,没有,只不过你家到我家的路上好玩儿,所以不觉得时间长罢了。

这街上太空了,应该多种些花草的,这样看着舒服,走着也不觉得远。

到了杜家大门前,白善去敲门。

杜家的家丁开门,满宝便把提前写好的帖子给他,笑道:我们家是隔壁的周家,今日乔迁新居,特来给邻居送些我们家里的土特产,还请笑纳。

家丁连忙双手接过,表示他会告诉主人家的,并请俩人进屋去喝茶歇息。

白善婉拒了,他们只是来送礼的,家里还有事儿等着他们忙呢。

家丁见状便目送他们离开,等人一走,立即提了东西飞奔去正院禀报。

周立学和白大郎他们也不进门,都急着回去干活儿呢,主要是他们跟人家也不熟。

虽然这两天刘老夫人已经把邻居家的情况打听清楚,还让他们背了下来,但他们也不想去和陌生人尬聊,所以把礼物送到就走了。

唯一算有点儿熟,至少有过几面之缘的杜家,那个关系还不太好。

杜家兄弟去年被满宝抽了血,虽然主要矛盾是太子和苏家与他们杜家的,可周满也参与了其中,所以杜府上下是把周满记在太子那边的。

杜舒整理了一下衣服正要出门去,路过正厅的时候见杜宇一脸嫌弃的反着桌上的东西,便看了一眼,问道:这是谁送来的东西?上面还扎着红布呢,一看就是送的喜礼。

杜宇指了西边道:隔壁周家。

杜舒便停下了脚步,转回身看了看,发现还有两包药材,便道:今日他们家乔迁礼是吗?一会儿让你嫂子准备一份礼送过去,看她喜不喜欢,要是喜欢就上门去坐坐。

大哥,那就是个大夫,我们家还要去讨好一个大夫?那是治好太子的大夫!杜舒强调道:恭王现在宫中禁闭,太子妃已有了身孕,你以后少和恭王凑在一块儿。

杜宇不服气道:我就是和恭王一起读书,并没有做什么。

他顿了顿后道:就算太子记恨,我们也没必要去讨好一个大夫吧?那不过是个医匠而已。

杜舒就忍不住伸手拍他,你别忘了,她可不是一般的大夫,她父亲是陛下追赠的绵州牧,这一个她就称得上是官家小姐。

那也不过是庶族出身的官儿,还是死后追赠的。

你怎么就这么喜欢犟嘴?杜舒道:一把年纪了,我说了一句你顶十句,你能不能把话想一想再出口?或者想一想我说的话。

她要是一般大夫,太子会把崇远坊的宅子送她吗?杜舒冷笑道:你也别看不起她,隔壁永崇坊里住着多少勋贵?本朝之前有多少是寒门庶族出身,只是因为跟随陛下南征北战才得封爵位的?杜宇张嘴还要说话,杜舒干脆抓起桌子上的一块点心塞他嘴里,然后道:行了,你少咧咧,隔壁住的除了周家还有白家,陇州白氏也是在《氏族志》上的,跟我们杜氏差不了几名儿,你要实在难受以后就当是跟白氏来往就行。

说罢转身道:记得让你嫂子去送礼,我今日忙,没空盯着你,你不许出去乱窜,听到没?杜宇将嘴里的点心咬碎,嘟囔了两句后应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