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带着空间穿越,我是农家小福宝 > 第1521章 同食(求月票票)

第1521章 同食(求月票票)

2025-04-02 01:04:48

既然遇上了任可几人,自然是一起吃了。

于是大家商量着定了菜单,然后就让小伙计飞快着跑回去通知酒楼了。

满宝这才去看他们买的莲蓬。

和他们仔细的挑选过不一样,不太逛街的几位公子直接大手一挥买了一大捧,非常大方的分给白善他们一半。

这让刚才显得恋恋不舍的三人颇为不好意思,于是主动提起让小厮随从们都到那边船上去,彭志儒他们移过来和他们坐在一起,这样聊天也方便好多。

大吉这会儿也不担心他们,而且两条船相隔也不远,于是和长寿等人去了任可他们的船。

彭志儒他们移了过来,两两对坐着剥莲子吃,他和卢晓佛与白善周满更熟,于是问道:在崇文馆读书如何?白善道:还不错,就是能天天见到孔祭酒。

彭志儒他们设身处地的一想,有点儿羡慕,却也同情他们。

酒楼的速度不慢,赶在午正时把饭菜送来了,那小伙计特别机灵,当时走时直接记的船夫的船,因此当他带着人提着三个大食盒过来时,踮起脚尖往湖里一望,很快便找到了人。

船夫也很留心,他们和这些酒楼的伙计也都是熟了的,他一招手,船夫便摇着船过去了。

大吉和长寿等人跳到岸上,将食盒拎入船舱里,打开食盒,把饭菜一一的摆上桌子,然后就退了出去。

船又幽幽的晃到了深湖中,微风再一吹,水汽被吹入船舱里,便是如今外面烈日如火,他们也感觉不到炎热,只觉惬意不已。

尤其,此时湖边游人如织,摊贩的吆喝声高高低低的传来,比在宫里游湖更有趣味儿。

白善静静地看着岸上好一会儿,忍不住感叹道:这会儿算盛世了吧?满宝等人也扭头看到岸上,忍不住露出笑容,比先生们说的十几年前好多了。

要知道当今登基时还处于乱世呢,别看先帝建国了好几年,但那会儿各地都还没彻底安定下来。

当今登基时,北方的胡人统领直接带兵逼到了京城外,最后是陛下御驾出城才止住了兵戈,但这十多年来,各地也偶有战事。

可是,那多是一些不成气候的叛乱和边关战事,对于中原人来说,这十几年的确安定祥和,陛下也尽量轻徭薄赋,粗粗一看,的的确确算得上是盛世了。

白善知道这个国家还有许多的不足,但若能一直维持这种平和,百姓们总能把日子越过越好的。

普通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他们的日子也会好过许多的。

别的不说,至少以后夏天不会少了莲蓬吃,同时也不会少了莲花赏玩,各时节有各时节的美食,物美而价廉……到这时,才真正算得上是盛世。

白善心中想着,目中生辉,整个人都明亮了不少。

满宝侧头看着他,正对上他看过来的视线,俩人忍不住展颜一笑,目中如同盈着星光一般。

对面坐着的彭志儒和卢晓佛等人还是第一次见俩人这样相视一笑的模样,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觉得心里有些酸涩,算起来,他们年纪还比白善大一些呢……便是殷或这样心知他们情谊的也忍不住一愣,抬头莫名的看了他们一眼,不知道他们怎么了。

只有坐在一旁的白二郎见怪不怪,趁着他们相视而笑的时候伸筷子把白善刚夹走的鸡腿夹了过来,用鲜蘑菇炖的鸡很香,连鸡腿都带着清香味儿呢,而且鸡腿多好吃呀。

白善回神低头拿起筷子正要继续吃饭时隐隐觉得不太对,不由扭头看向一旁的白二郎。

白二郎已经把鸡腿啃得差不多了,见他看过来,便扬了扬眉,把鸡腿神回去,你吃?白善嫌弃得不行,你自己吃吧。

一行人吃了饭,船荡到了湖中心,便自在的喝茶聊起天来。

满宝干脆戴着斗笠坐到了甲板上,将鞋袜一除,直接伸到了湖水里。

里面看到的任可差点把茶水喷了,连忙移开目光。

白善和白二郎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还问满宝,舒服吗?满宝点头,于是俩人也走出船舱,也脱了鞋袜泡脚,别说,湖水清澈,又凉丝丝的,的确很舒服。

白善用脚招了招水,惋惜道:不知湖泥如何,要是有村里那条河泥那么细腻就好了。

那样可以踩着玩儿,也很好玩儿的。

白二郎问,你们不是掉进湖里过吗?当时没到湖底吗?这实在是不是什么好的记忆,满宝和白善同时把脚一收,不泡脚了。

白二郎见他们一言不合就离开,就瞪圆了眼睛扭头看向一旁刚刚好奇凑过来也要泡脚的刘焕,我说错什么了?刘焕知道白二郎提的是去年他们湖边遇刺的事,当时白善和周满掉进了湖里。

这实在不算多开心的事,于是他道:你就不该提这事,掉进湖里又不是什么开心事。

白二郎却不这么想,蹙眉道:掉进湖里不是开心的事,却是值得炫耀的事,他们怎么会不高兴?以他对两个小伙伴的了解,他们该自得才是啊。

白善和满宝穿好了鞋袜回去,暗道:这湖里可是淹死了两个人呢,他们才不泡脚了呢。

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弄死了两个人,其实掉进湖里又安全的冒了出来,的确算是开心的事。

俩人回船舱坐下,彭志儒几个就盯着他们头上的斗笠看,白善解了斗笠后问,怎么了?彭志儒迟疑的问道:又不下雨,你们怎么戴着这个?在他的印象里,这是下雨才会戴的东西吧?满宝道:斗笠也可遮阳的,怎么,你没见过吗?彭志儒不太自信的回头问卢晓佛几人,你们用斗笠遮过太阳?几人一起摇头。

太阳还用遮吗?满宝惊讶,没想到他们比庶民还糙呀,那么大的太阳都不挡一下吗?和斗笠纠缠了不少时候的殷或这时候插嘴道:太阳大了,他们可以选择不出门,或是乘坐马车,大不了还可戴帷帽,谁会用斗笠遮挡太阳呢?这下轮到满宝和白善怀疑了,迟疑着问,男子也戴帷帽吗?彭志儒等人:……你们是对男子有什么意见?满宝和白善一起扭头看向遥远的岸上,眯着眼睛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来哪个男子戴帷帽了。

殷或就叹气,这会儿太阳还一般,等过段时间你们应该就能看到了。

不过,谁也不是地里讨生活儿的,出入都可乘坐马车,谁还会去戴帷帽?也就只有常时间在外行走的子弟会戴上。

------------第1522章 俸禄二(给书友DDXPian的打赏加更)满宝就语重心长的和殷或道:你身体弱,怎么出门也不戴帷帽呢?殷或道:这种天气,我从不在室外久留。

以前殷或别说在大夏天的出门游玩了,便是从这个院子走到那个院子,下人都要拦着,会让他等暑气消散一些才出门,也多是在回廊底下行走,还有下人撑伞,绝对不会顶着大太阳出游的。

好了,大家交流了一下彼此不知道的信息,算是互通有无了。

不过物品却是不能够互通有无的,时间差不多时,船夫们便把船摇回去。

岸边等着的伙计上前收拾食盒,顺道结算饭钱。

大家也很干脆,按照人头,每人出一份钱,再平摊了船资便要各走各道儿。

满宝他们戴上斗笠,看着不一会儿便被晒红了脸的卢晓佛等人道:你们下次出门还是戴斗笠吧,或是戴帷帽也可以。

卢晓佛看了一眼他们头上的斗笠,再看一眼和斗笠极不相称的衣饰,决定还是少出门为好。

白善他们甩甩手走了,卢晓佛他们则是转身去护国寺上打听消息,临走前双方还约定下旬碰面时互通有无,看是选择护国寺好,还是选择玄都观好。

白善应下,回到家就找了祖母说起这事,让祖母派人去玄都观里打听。

他道:本来我想着鬼节和往年一样在家里烧些纸钱祭祀便可以了的,但卢晓佛他们这些独自在京城的都想着给先人点长明灯,我们全家皆在此处,也该做得隆重些才好。

刘老夫人便想了一下后道:也好,我派人去打听,既去了玄都观,那就再去一趟护国寺。

她笑道:你们这些孩子脸皮嫩,那些知行僧和知行道长说不得会糊弄你们。

别以为出家人便不打诳语,出家人打起诳语来,凡人皆不能比。

想了一下道和道虚他们日常要学的本事,白善深以为然的点头。

刘老夫人这才问起满宝俸禄的事,笑问,她的帖子做好了吗?白善一顿,挠了挠脑袋道:她可没做过,她兄嫂们也不会做吧?以前的帖子都是先生亲自给她写的。

刘老夫人便笑道:送到户部的帖子是要留档的,以后去领俸禄的人还要对照印鉴,所以着帖子可不能寒酸了。

她伸手在案上取来两张洒金帖子交给白善,笑道:这两张帖子都是请庄先生亲自写的,让满宝盖上自己的印鉴就好。

白善打开一看,里面的字工整有力,用的纸张是上好的硬纸,有些闪闪发光,应该是洒了铜箔。

白善收了帖子,问道:祖母,等我拿了俸禄……刘老夫人乐道:我照着原样给你做一份。

白善这才心满意足来,拿着帖子去找满宝。

满宝看到帖子也很惊喜,不舍的摸了好一会儿,为什么要交这么好的帖子?白善道:这是面子问题,既是祖母给你做的,那你就交了去吧,帖子你不用留着也是落灰。

满宝一想也是,只是看见这么精美的帖子依旧很不舍。

她尚且不舍了,周五郎他们看了更不舍了,这金光闪闪的是金箔?封面是,里面是铜。

周五郎咂舌,这帖子一定很贵,既然是交上去做信物的,不是随便一张帖子都行吗,为什么要做这么好的?方氏也伸手轻轻地摸了摸,轻声道:刘老夫人也太客气了。

但依旧道:不过既然做了就要用起来,这也是为了小姑的面子,总不能小姑当了大官儿还用普通的帖子,以后去和同僚们见面都不好意思了。

满宝道:我不会不好意思的,当官凭的是本事。

话是这样没错,但总不能让人小看了小姑,方氏道:没有也就算了,既然有了,这面子还是要做的。

满宝点头。

方氏问,不是还要盖个什么印吗?印呢?满宝便翻出自己的私印和官印,一左一右的盖上,两张帖子都盖了一样的,然后把其中一张交给周立君,道:他们都是月出发俸禄,那会儿我多半还在宫里呢,所以以后每月你记得去领俸禄。

周立君接过帖子,点头。

满宝收了另一张,打算第二天带进宫里去,初三那日去找户部登记。

而此时,刚回到家里的刘焕正好碰见刘尚书与人喝茶回来,正紧皱着眉头不知道在想什么呢。

他想起周满的叮嘱,立即追上去行礼,祖父,您回来了。

刘尚书扭头看了小孙子一眼,嗯了一声问,你也回来了?却不等刘焕回答便背着手继续往书房去。

刘焕亦步亦趋的跟在他屁股后面,祖父,我正有事想与您说呢。

刘尚书勉强抽出一丝心神,敷衍的嗯了一声后道:你说吧。

祖父,周满后天要去户部送帖子,您能不能派个人下午等一等她?她怕她从大明宫里过来会晚,你们户部的人要下衙了。

刘尚书心神这才回了一半,问道:她来户部送什么帖子?就是领取俸禄的帖子呀,她这个月该领俸禄了。

刘尚书,国家财政部的正部长,他哪儿会留意一个五品和六品小官儿的俸禄?他沉默了一下便问道:就为这事儿?刘焕看着祖父的黑脸,莫名其妙的点头,是啊,祖父和底下的叔叔伯伯们说一声就好了吧?刘尚书就忍不住伸手拍他脑袋,这种事用得着我特意去吩咐吗?后天不行,不会再多等一天吗?迟几日领俸禄又不会死,胜州的赈济钱粮都要迟几天才给得出来呢。

受了无妄之火的刘焕:……刘焕眼中匍匐起眼泪,转身直接跑了,我要告诉祖母,祖父你拿公事上的火气冲我发……刘尚书伸手就要抓他,结果这小子呲溜一下就跑了,特别的灵活儿。

刘尚书:……初三那日,刘尚书还是在户部里转悠了一圈儿,然后随手揪了一个书记员,与他道:你今日留心一下,崇文馆和太医院的周满来交帖子和印鉴,记得把她的帖子和印鉴归档,别误了发放俸禄。

书记员连忙毕恭毕敬的应了,心里思索着这周满还真是受宠,竟连他们的尚书这么小的事都要特意叮嘱过。

------------第1522章 颜好(给书友不存在的情人劫的打赏加更)刘尚书背着手一走,书记员便开始翻找出周满的档案,特特放在了手边,这样她把帖子一送来,他这边就可以入档了,速度快,效率高,相信一定能夺得对方的好感的。

他开始期待这位得宠太医的到来。

刘尚书和书记员却不知道,此时满宝在大明宫里被绊住了。

因为记挂着要入档领俸禄的事儿,满宝拒绝了和明达公主长豫公主游玩,而是在给太子妃请脉完后便要回东宫去,结果她才出门皇后身边的尚姑姑就亲自来请她。

本来正有些惋惜不能一块儿惋惜的明达和长豫一见,立即高兴的和满宝一块儿去正殿的寝宫里见皇后。

因为明达她们早上才和皇后一同用过早饭,知道皇后气色很好,所以尚姑姑来请满宝肯定不是为了看病。

路上明达便直接问尚姑姑,母后叫满宝做什么?尚姑姑笑道:公主们去了就知道了。

大家看她的神情便知道不会是坏事,于是连满宝都放松了些。

进了正殿,皇后正在批阅折子,当然是后宫的折子,便是住到大明宫来,宫务也是需要她处理的。

而且除了皇宫里的事,还有一些命妇的事儿也需要她处理。

如果一般的主妇是要维持后宅安稳,宗妇是要维持宗族后院安稳,那皇后不仅要维持皇室宗族后院的整体安稳,还要维持好整个朝堂大臣们的后宅安稳,以辅助皇帝管理好整个朝堂和天下。

所以她事情不少。

看到满宝和两个女儿一块儿过来,她便将手上的折子批完后放下,与她们招了招手,将她们招到身前后便问满宝,你看我今日有何不同?满宝便认真的打量皇后,半响后不太确定的道:娘娘看着和往日并无太大区别,甚至脸色还比往日好了许多呢,不像是生病的样子。

皇后便和尚姑姑笑道:可见真是个医者了,一心只想着病。

她伸手摸了摸脸蛋后笑道:脸色的确红润了不少,却不是因为吃药,你看我的手?满宝便盯着她的手看,盯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不同来。

见满宝一脸茫然的看着她,皇后便扑哧一声笑开。

一旁的尚姑姑已经给三位小姑娘倒来了茶水,她笑道:周小大人这是忘了前两日做的药膏了?哦,对了,您管它叫润胭脂。

满宝微微瞪大了眼睛,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皇后的手背,感觉到润润的,她忍不住摸向她的脉,在她惯常把脉的地方轻轻的摸了摸,仔细的感觉了一下,觉得比以前问诊时摸到的皮肤不仅要润,似乎还要弹一些。

皇后一看她的表情便知道她明白过来了,收回手后让她和明达长豫两个坐在身边,笑问:那药膏,好吧,润胭脂,那方子你是哪儿来的?满宝略有些不好意思道:书楼里找的。

皇后也不太懂这些,好奇的问道:方子就叫润胭脂吗?满宝的脸色就有些怪异,迟疑了一下后道:是也不是。

长豫便好奇的问,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还有是也不是?满宝一脸的一言难尽,哎呀,这个可怎么说呢?难道要告诉她们,写这个方子的大夫再皮肤病上有些研究,但其他的大夫颇看不起他,但他是真心觉得皮肤病也很要紧,因此有些郁郁不得志。

后来他去研究别的病症去了,勉强算有些名气,他写医书时就忍不住写了副册,让人连着正册一起印出来。

其中在副册上他把那些曾经看不起他,看不起他方子的那些人讽刺了一顿,最后调笑说,那些人看不起他,不过是因为他和他夫人的颜色比他们和他们夫人的颜色更好。

明明是同龄人,但他就是能让他和他夫人看上去比他们年轻上十岁,他们瞧不起他做的各种药膏,却不知他这药膏比市面上的胭脂还要让人更有颜色。

而人活着,一为命,二不就是为颜吗?他和他夫人能漂亮的活着,这门医术便比他们所有人都强,于是他调笑的将自己的方子叫做润胭脂,意思是比胭脂润,还更让人有好颜色。

当然,实际上是叫白芨膏,润胭脂只是他的戏说,而满宝觉得他着副册写得很有趣,尤其是他骂那些大夫的话她看得是津津有味,于是便特意记下了这个方子,拿出来和明达长豫她们做着玩儿,就是想看看这润胭脂是不是真的能治皲裂,能使人的皮肤润泽且好颜色。

所以满宝说这名字是也不是,要是只有两个小伙伴,那她当然是想怎么吹牛就怎么吹牛,反正过后大家嘻嘻哈哈笑过就算了。

但皇后问她却是不能不如实回答的。

于是满宝吭吭哧哧的把那本薄薄的医书大致讲了一遍儿。

长豫便忍不住问道:所以他和他夫人便是靠着这药膏比常人多年轻十岁的?满宝道:当然不是了,我看过他写的另一本医经,他很擅调理之法,其中不仅有外理,还有内调,这其中的学问多着呢。

长豫目光炯炯,便是皇后都忍不住问:你学会了吗?满宝摇头,我就通读了一遍医经,并没有细细地钻研过这一方面。

长豫问道,那你看那本医经做什么?我在找调理肝脏的方子,顺着找到的,满宝道:我只暂时研究了他书中记录的调理肝脏的法子,其他的没研究。

她也暂时没空研究。

明达的关注点儿却和常人不同,她好奇的问,听他的语气,这位大夫也是个厉害的人,那他写的医书怎么到了书楼里?一般这种医书不该是传家之用吗,很少能流落到外面的吧?满宝道:我只知道他是梁人,其余的就不知道了。

研究一个人的生平是史学家去干的事儿,不过,他是个大夫,还没有名到值得史学家们去研究他的生平,所以,要么以后他的后人传颂他的名字,不然不会有人知道他的生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