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0章 虚惊

2025-04-02 01:04:48

萧院正立刻转身去取了好几瓶药,这才急匆匆的与内侍走,这会儿天都还是黑的,不过宫廷也已经开始运作起来了。

他知道,再过不久皇帝就该起床吃早食准备上早朝了,很显然,皇帝凌晨才被发现发烧,也不知道是刚烧,还是已经烧了一段时间了。

陛下歇在谁宫中?内侍低声道:在中宫。

萧院正松了一口气,又加快了些速度。

一行人小跑着上了船,到了大明宫后又小跑着去了正殿后面的寝宫。

这个时代,甭管是因为什么发热的,反正发热是大事儿,因此不仅惊动了住在另一处宫殿里的太后,连在前面值班的老唐大人都被惊动了。

萧院正连忙去给皇帝问诊。

皇帝只是发热,又不是昏迷,他这会儿就很清醒的坐在床上,看到萧院正都来了,不由有些脸黑。

他看上去精神还不错,一边擦鼻涕一边道:不是什么大事,吃上两副药就好了,怎么折腾了这么多人来?萧院正是皇后让人去叫的,她道:来都来了,还是让萧院正看看吧。

皇帝只能伸手给萧院正把脉。

萧院正摸过脉,又摸了一下皇帝的体温,虽热,却还不至于高热,于是松了一口气。

皇帝这种状况他一眼就看出来是受寒了。

于是道:陛下是受凉了,臣给陛下开个方子先试一试。

萧院正和两位太医商量了一下后开药方,开着开着觉得不太对,昨天周满不是给皇帝看过,那脉象看着不重呀,按说两剂药下去,又扎了针,体内的寒气该消了才是。

他写着药方的手一顿,忍不住去问古忠,陛下昨日是不是又多吃了冰过的甜瓜?或是夜里踢被子了?别看这儿白天那么热,晚上还是有些凉的,尤其这里近山,夜里风一吹,还带着些寒气呢。

所以夜里还是要盖被子的。

要不然,皇帝他们也不会住到这里来避暑,比起宫城,大明宫这边简直算得上是凉爽。

古忠不知道晚上皇帝有没有踢被子,但是他知道,陛下没有喝周小大人开的药。

萧院正:……古忠小声的解释道:陛下没觉着难受,昨日既没流鼻涕,也不发热,那药汁苦哈哈的,所以……萧院正不说话了,开始拉着两位同僚继续开药方。

他们商量出了一个药方,然后便去抓药熬药。

老唐大人正在侧屋里等着,因为凌晨被惊醒,这会儿正有些昏昏欲睡,听到动静立即醒过来,问道:怎么样了,可严重吗?古忠来回话,萧院正已经开了药了,应当是不大要紧的。

毕竟,这会儿皇帝除了发热,流些鼻涕外并没有别的症状,头不晕,身不乏,这会儿还想着吃早饭呢。

老唐大人一听皇帝的精神这么好,便道:那让人去东宫通知太子殿下吧。

古忠应下,派了人出去。

皇帝生病了,太子当然得来侍疾,等太子来了,还得去通知依旧被关在屋里反省的恭王。

其实恭王离他们更近,也在这大明宫中,不过住在了后头建到一半的宫殿里。

他现在还在闭门思过,抄写经文,本来帝后移宫大明宫避暑,朝臣是反对带他的。

但皇帝觉得宫城太热了,而恭王又胖,把他一个人丢在那里太可怜,万一中暑了怎么办?于是非得带他,当然,理由也很正当,他要亲自盯着恭王悔过,知道他每日都诚心的抄写经文认错才行。

皇后也想带,太子也没反对。

他觉得要是不让他爹娘带过去,把老三关在太极宫这边思过,他爹回头还得各种担心,肯定会往这边送冰盆,送各种东西。

这不是浪费钱吗?还不如把人带到大明宫去,那边有座建到一半的宫殿,别看里面收拾得还算干净,里头的东西肯定比不上太极宫这边齐全,把人往里面一塞,除了凉快点儿,也没其他的好处了。

嗯,听说大明宫里的蚊虫还多,尤其是老三住的那半座宫殿,靠近山,夜里蚊虫看见灯光就跟看见什么似的,哈哈哈哈……太子一点儿也不担心恭王离帝后比较近,因为他媳妇,还有媳妇肚子里的儿子也在那边,最主要的是,皇后在呢。

不过,再怎么放心,听说他爹发热了,太子还是急匆匆的披了衣服起身,鞋子都没穿好便往大明宫赶。

他路上问了一下内侍,想要知道他爹什么情况。

内侍哪敢说这些?只说自己不在殿内伺候,不过萧院正和太医院的两位太医都在,老唐大人也在。

太子便问,萧院正没有再叫太医院的其他太医去吗?老唐大人有没有叫三高官官进宫?内侍小声道:奴才没听说。

那就是没叫了。

太子一下放下心来,那看来他爹没什么事儿。

太子这会儿也不希望皇帝有事,他这会儿还没儿子呢,怎么也得等太子妃平安生下孩子来才好。

而且,头上悬着的闸刀移开了,太子便有了孝顺之心,也开始担心起他爹来。

太子有些忧愁的到了大明宫,结果一到正殿,却看到皇帝和皇后正坐在一起吃早饭呢。

皇帝已经吃完了一碗面,此时正在啃包子,看到太子头发散乱,便随手一指一个内侍,给太子收拾收拾,披头散发的算怎么回事?太子看了一眼他爹的脸色,觉得比他还要红润,完全看不出什么问题来,于是转身收拾去了。

一家三口,不,是加上后面赶来的恭王、明达和长豫三人,一共是一家六口一起吃了个早饭。

然后恭王就希望回去闭门思过了,皇帝则带着太子去处理政务。

虽然生病了,但貌似表现得不是很严重,皇帝头不晕身不乏,他感觉出了喉咙有点儿不舒服,鼻涕有点儿多外就没什么毛病了。

因此也不好旷工,便只能继续上朝去了。

不过这会儿皇帝身体欠安的事儿已经传出去了,该知道的大臣都知道了。

------------第1531章 忍让(给书友Al Pacino的打赏加更)或许是考虑到皇帝的身体状况,今天讨论的政事都还算平和,就连魏知都难得冲皇帝路出笑容。

皇帝见状,得寸进尺的让太子代劳了大部分事物,自己则悄悄去看了一下廊下养着的鹦鹉,教它说了半个时辰的话儿才心满意足的离开。

他做这事的时候并没有瞒着魏知。

魏知知道以后默默的忍了,皇帝颇为开心,然后就乐极生悲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皇帝觉得喉咙更疼了,吃了一块肉,竟然觉得吞咽困难,而且头还昏沉沉起来了。

皇后看着不太对,连忙伸手摸了一下他的额头,发现竟比早上的还要热,连忙让人去请萧院正。

萧院正也没想到陛下吃着药病情竟然都加重了,连忙给他下药降温。

皇帝下午就不能再处理政务了,太子过来晃了一圈,见他爹蹙着眉头睡觉,他只能默默地回前殿去替他工作。

满宝对这些全都不知道,别看大臣们消息灵通,那是宫里的人想让他们知道消息,他们才那么快知道的。

而皇后不想让明达和长豫担心,因此没让宫人们告诉她们皇帝再发高热的事儿。

早上他们分开的时候皇后就不让她们再去正殿了,她道:明达身子本就弱,长豫年纪也不大,别过了病气,这两日你们就跟着先生读书,和你们嫂子做伴儿,等你们父皇病好了再过来请安。

因为早上吃早食时皇帝精神特别好,还和她们说了笑话儿,所以俩人没觉得这是大病,转过头就忘了这事,全记着做药膏了。

太子妃的身份更不好提了。

于是正殿那边在熬药担忧时,侧殿这边正欢快的熬着药膏呢。

满宝将蜂蜜和羊油分别加到两份药膏中,再一冰就成了。

她们将药膏取出来,揭开,满宝都挑了一点儿擦在手背上,很高兴的和三人道:我觉得做对了,别说,这药香味儿也挺好闻的,下次可以试着往里加些香气浓的花汁,说不定还会带花香呢。

明达道:这个好,你不是很喜欢花园里的那些花花草草吗?我挖着觉得青草的味儿也不错,或许还能加草汁?长豫想了一下,立即打了一个抖,拒绝道:那岂不是绿油油的了,擦出来的脸还能看吗?我不要。

太子妃也表示了拒绝。

因为有皇后的叮嘱,这一次她们润胭脂做的便多了一些,相当于上次的两份。

满宝看了后道:我要再挖三罐。

明达和长豫这两天也从母后那里抠了一些往脸上擦,都也觉得自己变好看了,于是道:我也要一份儿。

满宝从自己的药箱里取出六个小木罐子,而明达她们则拿出了自己的瓷罐子,一起摆在满宝的木罐子旁边,等着她挖。

满宝先给她们挖上,填满了瓷罐子后道:少用点儿,小心长痘。

明达和长豫喜滋滋的应下了,道:下次我们还熬。

她们觉得做这个挺有趣的。

一旁的宫女们身上带着烟火气的想,可不有趣儿吗?公主们只是顺手捣一捣药材,添一点儿木柴,大部分时候活儿都是她们干的,炉子也是她们看的。

满宝也觉得很有趣,主要是,这次做药膏,完全不像是跟着郑大掌柜做的药膏,还需要自己不错眼的盯着,她只要做些关键的步骤就好,还不是很费时。

太子妃不知道这会儿就能出药膏,因此没经验,这会儿正让人回去取瓷罐,一回头就见满宝正往自己的木罐子里挖药膏,她见了忍不住问,你怎么要这么多?满宝道:这是给我二嫂和三嫂的,这是给我六哥的,这个则是给刘祖母和郑姨的,还有这一份我打算自己擦擦看。

太子妃总算知道她为什么那么有闲心教明达和长豫熬药膏了。

宫女很快取来了瓷罐,太子妃把瓷罐递给满宝。

满宝给她挖了一份润胭脂,大罐子里瞬间只剩下五分之一左右了。

满宝觉得这样罐子太空了,于是想了想后问明达,有没有大一些,又好看一点儿的瓷罐子?明达让宫女去找,很快找来了。

满宝用木条将药膏全刮了进去,然后盖上交给明达,笑道:帮我转交给皇后娘娘吧。

毕竟,这一次做润胭脂是受皇后娘娘的委托不是?明达欣然接过,然后看着另一罐还有三分之二那么多的痤疮膏问,那这个怎么办?满宝一边好奇的问,这个药膏你们不想要吗?长豫道:我们脸上又没长疮。

其实不一定长疮才可以用的,它和润胭脂一样有滋润的功效,不过润胭脂还可美白,痤疮膏则是消痘印和收敛。

明达和长豫都不是很感兴趣。

满宝略微有些失望。

这一张药方她可是更费心力的改良了的,怎么大家都不喜欢呢?见满宝一脸的沮丧,明达便小声道:要不你给我留一罐?满宝立即高兴起来,连连点头,好呀,好呀。

于是给明达挖了大大的一坨。

剩下的药膏没人要,这药膏还是自己决定做的,于是满宝想了想,干脆整个罐子都抱了起来,那我全带走了。

这里头用的药材也很贵重的,她拿回去封起来放到地窖里去,慢慢让她六哥用,不知道她六哥脸上现在还有没有疮,希望没长好吧。

周六郎不知道他妹妹正惦念着他脸上的痘痘,此时正和周五郎一起站在库房里看领回来的禄米。

他搓了搓手里的米道:还不错,这样一来,我们家完全不用买米,连饭馆用的米都能供上了。

不错,周五郎眼睛闪闪发亮道:昨儿看到钱的时候我还觉得少呢,满宝在济世堂都能拿五两银子,换成铜板也有六千钱,结果她兼任两个官儿才六千钱,看到米我才知道,朝廷送的禄米可真多啊。

周六郎也很高兴,这样一来,他们饭馆几乎不用买米,甚至还有剩余呢。

他计划起来,要是再有多余的米就做酒糟,那个也很好吃,这会儿是盛夏,正是吃酒糟的时候。

周五郎怀疑,你会做?------------第1532章 证明(给书友华华的打赏加更)周六郎:怎么不会做,虽然做的没大嫂的好吃,但做还是会做的。

提起大嫂做的酒糟,周五郎便忍不住咽口水,我上次吃大嫂做的酒糟,还是因为我媳妇生了孩子呢。

酒糟费米,一般是不会做的,只有家里有喜,有产妇坐月子时才会做。

老周家没少做酒糟,就是因为他们家孩子多。

上至大头,下至他儿子的酒糟他全吃过。

周六郎也想念了一下大嫂的手艺,然后就摇了摇头回过神来,大手一挥道:今天先带两袋米去饭馆吧。

周五郎点头,对了,这次除了米,还领回来两匹布绢,我看过了,咱都能用。

以前满宝带回来的赏赐布料,别说他们了,就是方氏她们都不太用得上。

看着很好看,可不好下地干活儿呀。

所以哪怕满宝送给他们,他们也是交给周四郎去换钱,或是拿去做生意。

等他们需要做衣服时便自己去布庄里买布料。

但这次的布绢是领回来的俸禄,都是很普通的布绢,他们全都能用上。

周五郎上下打量了一下周六郎后道:虽然你现在定亲了,不用特别拾掇自己,但平时还是打扮打扮,至少穿的衣裳好点儿,你未来媳妇就在饭馆的隔壁呢,每日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周六郎脸微红,小声的问道:我这身很寒碜?倒也不寒碜,但也不多好看就是了,你怎么还往身上打补丁呢?周六郎就低头看了一下袍子后道:上次刮到的,才打了一个,不打补丁我总不能穿着坏的吧?也不能扔了,才刮了一个口子呢。

周五郎一想也是,才一个口子就不穿了的确很浪费。

他想了想后道:这样吧,给你做两身新的衣裳,以后你出门就穿那个,在家,或是在饭馆里就穿这些旧的。

周六郎觉得太麻烦了,他不太乐意这么折腾。

周五郎便恨铁不成钢的道:这都是为你好知道吗,你媳妇现在还没娶到手呢。

周六郎看着自从五嫂来了以后就越发注意打扮自己的五哥沉默不语。

等兄弟俩从库房里出来时已经达成了共识,周五郎搭着周六郎的肩膀语重心长的道:你听我的绝对没错,五哥什么时候坑过你?周六郎仔细的想了想,还真没有,通常情况下,都是他们两个被四哥坑,俩人一直是难兄难弟来着。

于是周六郎更接受了。

对了,我听立君说,满宝还有田呢?周五郎道:我问过庄先生和刘老夫人了,那不算满宝的田,听说是由工部管着的,不过每年十月收上来的租子全是满宝的。

周五郎眼睛发亮的道:立君看过条子了,满宝两个官儿加起来有一千亩地呢,一千亩的租子啊!只是想一想都觉得心中激荡不已。

白老爷家在他们县里都未必有这么多地呢。

周六郎都呆住了,咽了咽口水道:当官这么好?周五郎点头,本来他只觉得满宝当了五品官儿是光宗耀祖,是小叔和小婶的坟上冒青烟了,可这会儿看,这完全不止是冒青烟啊,这简直是冲天的青烟呀。

他总算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当官儿了,他要是早知道,小时候家里钱也多点儿,他一定死劲儿的读书。

也要试一试能不能当官才行。

就是周立威都有些后悔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上学了,虽然他才上了一年学堂。

所以对现在有机会的周立学和周立固,去领了俸禄回来的周立威和周立君是这么和他们说的,你们要是能当官儿,那就吃喝不愁了,想想那禄米,想想那地,听庄先生说,他才九品都有两百亩的地呢。

周立学咋舌,问道:朝廷哪来的这么多地?这个我们哪儿知道?周立君道:反正这整个天下都是皇帝老爷的。

虽然小脑袋里依旧有许多的疑问,但周立学和周立固的确精神一振,第二天去上课时更用心了一点儿。

毕竟一千亩的地呢。

就算他们没有小姑这么厉害,有小姑一半厉害也有五百亩地了呀。

不过这种坚持也没能坚持多久,他们很快又恢复了往常,和同班的同学们一般努力,偶尔还会忍不住想偷懒。

周立学和周立固私下说,我很想努力的,可累了以后看书什么都没看下去,坐了半天也不知做了什么,光顾着发呆了。

主要是发呆都没想什么,就是呆呆的呆着了。

他叹气道:还不如去接书铺的书来抄呢,好歹还挣了点儿钱,还练了字。

周立固也是这么认为的,也只有这会儿他才觉得小姑是真厉害。

感觉小姑和小姑父每时都在看书,他们都不烦的吗?周立学叹气,是啊,他们都不烦的吗?俩人用了三天的时间来证明自己不是那么适合用力的读书,而皇帝则用了三天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身体似乎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

已经是第四天了,皇帝依旧断断续续的发热,这也就算了,今天一早,皇帝的咽喉甚至疼痛到吞咽口水都困难的节奏,然后他起床时晃了一下,整个人就软软的靠在了榻上。

皇帝一失去力气,皇后便大惊失色,古忠更是脸色发白,差点站立不住。

俩人一左一右的扶住皇帝,让他靠在了床上,皇后一摸皇帝的额头,只觉得滚烫得入烙铁一般。

她吓得不轻,立即吩咐古忠,快去让太医过来。

她顿了顿后道:请太子来,还有三省的首官,魏大人他们……自从季相致仕以后,皇帝一直没选好左相,右相年纪也大了,基本上不上朝,也正打算近期致仕,所以皇帝现在最倚重的就是魏知、老唐大人和赵国公几个。

古忠立即飞奔而出。

宫人们立即打了冰冷的水上来给皇帝降温。

皇后拧了毛巾盖在皇帝的头上,皇帝也就是晕了一会儿,靠在床上便慢慢醒来了。

因为高热,他此时双眼布满了血色,看着通红通红的。

他哑着声音慢慢的问道:朕怎么突然就这么严重了?皇后也不明白,怎么突然就这么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