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头这才想起几个儿子来,左右看了看后问道:老六和老五在饭馆,那老四上哪儿去了?方氏便看向满宝。
满宝道:四哥做生意去了,他去商州进了瓷器送去夏州,然后跟着他几个朋友去草原上收药材去了。
家里不就有药材吗?老周头嘟囔道:草原,那是胡人的地盘吧,也太危险了。
满宝道:爹你就放心吧,皇帝早就收服了回纥等部,草原上现在都认陛下为天可汗。
在中原里走商都有可能被山匪抢掠,草原上还能比中原更安全?老周头也不傻,虽然他见识少,但也是历经两朝,看过兵祸乱世的。
只不过他们罗江县太穷,七里村太偏,当时打仗暂时波及不到他们那里而已。
但他年轻时候可是见过不少逃难到他们县的灾民的,听说草原上的胡人都爱吃人肉,还管他们汉人叫两脚羊呢。
一想到这个,老周头便一抖,道:赶紧给你四哥写信,让他马上回来,宁愿生意少做一点儿也不能拿命去赌。
一旁的周立学忍不住道:爷爷,四叔把我们家的本钱全带走了,还有小姑得的那些绸缎布匹,这要是做到一半不做了,会亏死的。
怎么会亏?不去草原做生意,卖给别人就是,反正是白得的赏赐,卖得一文赚一文,卖得一两赚一两,老周头一脸肉痛的道:虽然心痛,但总比没命好。
满宝想了想,觉得她爹说得对,草原的确比中原危险,于是点头,可是爹,我不知道四哥这会儿在哪儿呀,就是写了信也没处送去。
他就没说他去哪儿?说是和秃发部的人走了,可他们去不去秃发部就不一定了,而且草原上的人逐草而居,现在正是水草丰美,放羊牧牛的好时候,他们可不会一直停在某一处,那边又没有驿站,信怎么寄?老周头的关注点却偏了,惊奇的问道:怎么还有个部落叫秃发部?那是不是还有多发部?满宝:……白善忍不住解释道:周伯,秃发部原先是河西鲜卑的一支,拓跋氏,十六国乱世的时候,拓跋氏的首领长子叫拓跋匹孤,他爹没让他即位,拓跋匹孤一气之下就率领愿意跟随他的部众离开了部落,传说因为他的儿子是在棉被中出生的,而鲜卑语称棉被为‘秃发’,他爹给他改姓为秃发,叫秃发寿阗,所以他们那支部落从那以后就叫秃发部了。
老周头摸了摸自己的脑袋上的头发道:他们这部落的名字取得不怎么好啊。
满宝也点头,小声道:我也觉得取得不好。
白善:……你不是见过阿六敦几个吗?他们的头发多着呢。
老周头就若有所思,或许这就跟做梦一样的道理,都是反着来的?这话,就是满宝都没法认同她爹了,她想了想道:因为肾好吧,肾好,一般头发都差不到哪儿去。
这下轮到众人沉默了。
不过老周头年纪虽然大了,却没有头发的烦恼,所以他只讨论了一下就丢开了,反着他头发多得很,谁秃头谁就忧心吧。
钱氏这才找到机会和满宝说话,因为白善也不是外人,她并没有避讳她,白老爷和成家是客人,你们把他们安排在哪儿了?就在后面一个院子里,满宝道:后面还有一个院子呢,白老爷去和白善他们住一个院子,后头那院子就给成家人住,很宽敞,够住的了。
不过他们带了好多东西,恐怕得腾一间房做库房才行。
钱氏笑道:那是成二小姐的嫁妆,来的路上,成家说要到外面租个院子住下,我当时也没看过你的宅子,没敢留他们,既然有空余的院子,那一会儿娘和你到后头去,将成家人留下,干脆就在这里备嫁出嫁就是了,我们家也沾一沾他们的喜气。
咦,成二小姐从这里出嫁,那白大哥在哪儿迎亲?白善也好奇。
钱氏笑道:来的路上白老爷就打算好了,在京城买个宅子,若是一时买不到合适的,就借用白善家的房子用一用,到底是长子娶媳,总要办得漂亮些。
一片的老周头补充道:那是因为白老爷不差钱。
然后他抬头看了看他们家的房子后乐道:我们家虽然差钱,但我们家不差房子,哈哈哈哈……老周家人都跟着傻乐,连白善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满宝是不太介意这种事的,反正家里房子多,每一个院子都有单独的厨房,他们想住就住呗,她还是很好客的。
不过在此之前,她得带着她爹娘把他们家全都转一遍才行。
方氏几个没有跟着,而是拉着周立君和周立如,拖着周立学和周立固去收拾东西。
他们从前院搬过来的东西大部分还放在院子里没有放好呢。
满宝便顺着带他们去看周立学他们住的院子,看到还有这么多房间空余着,老周头直呼心痛,这也太浪费了,老四他们住哪儿?四哥他们住前面。
侧门进来的第一个院子,重在开阔,周四郎周五郎和周六郎兄弟三个都住在这儿,比在老周家那会儿还宽敞呢,还有预留出来给孩子们的房间。
等孩子再大一些,这里要是住不下了,直接把孩子往后头周立学他们住的院子里一丢就可以了。
看完了西一侧的院子,满宝又带着他们往东一侧去。
其实东一侧的风景更好,因为这边本就是书房、客院和花园为主,不像西一侧,一看就是给家里人住的,房屋修建得很好,景致也不错,但花花草草什么的到底少了一些。
但老周头一点儿也不在意这点儿,看到方氏他们把自个住的院子的空地开出来种了菜蔬,还满意的点点头,不错,这么好的地放着可惜了。
满宝道:爹,花草也很贵的。
能卖出去吗?满宝想了想后道:除了名贵花和适合簪花的花外,其他的要卖就只能晒干了卖给药铺了。
------------第1582章 参观二(给书友永不放弃的打赏加更一)老周头:那不就行了,你四嫂她们也不是精细人,恐怕照顾不了那些花草,没得浪费了花草还浪费了地,还不如种菜呢。
满宝无话可说了,老周头就一路指指点点道:瞧这土,都快成黑色的了,可见养得好,这里头种的都是什么?满宝看了一眼后道:建兰,不过好像不太合适在这儿种。
瞧着都快死了,当然不合适了,拔了,种上葱吧,葱花也挺好看的,还能吃,老周头道:回头你大嫂要给你下面,随手一揪就是一把葱花,顶新鲜的,好吃。
正想拒绝的满宝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于是点头答应了。
这块地也不错,开阔,你不是喜欢吃果子吗?回头爹给你找棵果树种上怎么样?满宝问,种什么果树?一旁的白善插嘴道:种枣树吧,你不是喜欢吃青枣吗?满宝道:那我喜欢的可就多了,我还喜欢吃梨,吃枇杷,吃核桃,吃栗子……老周头看了眼前面一溜儿的花坛,大手一挥道:都种!他豪情万丈,等终于走到花园子的时候,老周头惊讶的张大了嘴巴,钱氏也惊讶的张大了嘴巴。
夫妻俩忍不住喃喃道:这么大一块儿地,还有什么是不能种的?小钱氏也一脸恍惚的跟着公婆进园子,转了半圈后到了湖边,她看着不知哪儿潺潺流过来的小溪,水从她脚下的青石板过,然后汇聚到湖边,她问:这,这么大的地方都是我们家的?满宝骄傲的挺足了胸膛,努力憋着笑的点头。
小钱氏慨叹,这得多少钱啊。
周大郎点头,喃喃道:一定老多钱了。
老周头和钱氏这才回神,连忙拉住满宝道:你信上说,这宅子是谁送的来着?太子。
老周头就松了一口气,扭头和钱氏道:那应该是真的了,毕竟这整个天下将来都是太子的呢,送满宝一个宅子没什么的。
话是这么说,他还是觉得自己有点儿飘,整个人晕乎乎的,似乎站的地都是软乎乎的了。
满宝觉得她爹的神情不太对,忍不住伸手扶了他一把,问道:爹,你怎么了?我怎么了?老周头呆呆的低头看着满宝,无意识的道:我高兴的,高兴得整个人都轻了……话还没说完,他就眼睛一翻,软软的倒下了,一旁的白善连忙伸手拉住他的另一边。
周大郎这才回神,连忙上前半抱住他爹。
满宝吓了一跳,连忙去摸她爹的脉,又去看他的舌头和眼睛,半响后有些纠结的道:爹好像是中暑了。
白善忍不住看了一眼满宝,她看病可不会用好像这二字,而且中暑不是很好看出来吗?满宝指点着大家把老周头抬到了正院,没办法,这儿离正院最近。
满宝取了针来给老周头扎了两下他就醒了。
他睁开眼睛,人还有点儿恍惚,问道:我这是怎么了?爹,你激动得晕了,满宝趴在他耳边小声的道:不过我跟人说你是中暑的。
老周头脸红,但还是给了他闺女一个赞许的眼神。
满宝直起腰来,摸了摸她爹的额头道:都怪京城太热了。
钱氏心底是有些怀疑的,虽然罗江县少有这么热的时候,但并不是没有,那时候他们还下地干活儿呢,不也没什么事吗?怎么到了这儿逛个园子却晕了?钱氏忧心老周头是不是年纪大生病了,于是拉着满宝悄悄问起来。
满宝想了想后道:爹年轻时吃太多苦了,身体是不太好,正好,这次既来了京城,那就好好的调理一下。
于是满宝跑回去仔细的给老周头把脉,立即就给他下了方子,老周头这会儿头不怎么晕了,爬起来看见,忍不住道:我这不是没事了吗?多喝点儿水就行了,这么多药得费多少钱呀。
满宝道:爹,你先吃两副药,回头我给大嫂写药膳方子,以后你们可以吃点儿药膳调理。
她道:是药三分毒,但食材也可做药,药也能做食材,药膳起效虽慢,却也少毒,正好合适一般人调理身体。
老周头问:花钱多吗?满宝想也不想便摇头,就是些食材,比如我们家种的山药就可以常吃,调养脾胃的。
老周头一听,这才不再心疼。
满宝写好了药方,直接就给周立如,让她去库房里抓药。
老周头这才想起来问,三丫跟你学医术学得怎么样了?满宝道:现在还在认药材呢,不过大多都认下了,现在都可以在柜台上和药童们一起抓药了。
老周头眼睛一亮,忍不住和钱氏道:也真是奇怪了,怎么我们家的孩子都是闺女聪明呢?满宝笑呵呵的道:因为像我娘。
老周头看了一眼钱氏,倒是没反驳,不过却和满宝道:你像你亲爹,他就特别聪明,听说你外祖家当年就是看中你爹特别聪明才把你娘许给他的。
所以满宝可不是像娘。
钱氏横了老周头一眼,不想他连这个都争。
她和满宝笑道:这宅子很好,你既收了太子的好处,可得好好的给太子治病,我们是知恩图报的人,知道吗?这宅子是太子知恩图报给她的。
不过满宝没分辨这一点儿,或许太子还没当家,所以不知财迷油盐贵,赏赐起来比皇帝大方多了。
满宝的确更喜欢给太子看病,而不是给皇帝。
见满宝乖巧的应下了,钱氏便满意的摸了摸她的脑袋,然后道:你去厨房看看吧,我在这儿陪你爹坐一会儿,看饭菜好了没有,下响我们去看看成二小姐,晚食大家还是一块儿吃顿饭才好。
小钱氏就和满宝一块儿去。
正巧方氏他们才把饭煮好,菜切好,正要下锅呢。
钱氏便洗了手接过铲子,满宝兴冲冲的给她烧火,顺道和她说话,大嫂,你来了,家里的饭馆谁管着呢?大丫暂时管着呢,她也学了不少手艺去了,虽然比不上你六哥,但应付一段时间还是可以的。
钱氏道:主要我和你大哥不放心爹娘两个人上京来,所以就跟着一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