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文化秘密项目启动后,因为项目内包含西方爱情片的译制,所以京市电影制片厂的录音棚经过几次升级,是目前国内最好的。
顶楼录音棚内,孙哲绎坐在竹椅上,正看着报纸,一句话也没说,免得打扰到旁边正全神贯注检查台词的工友。
那是一名三十五岁左右的男人,身形瘦削,带着眼镜,穿的是时下最流行的衬衫西裤,跟旁边仍是经典中山装的孙哲绎形成鲜明对比。
他手上拿着一支铅笔,面前有两份台词,一份英文,一份中文。
他不时在个别个别翻译台词中画横线,然后简单地做出备注。
老陆,孙哲绎看了一眼手表,朝那男人说,那姑娘应该差不多时间到了,你悠着点儿,等下别吓着人家。
陆星辉手下一顿,收起笔,抬起头,手指轻轻点了点鼻托,推了一下眼镜,镜片上反射出一片亮光。
我不想要她,起码这部暂时不想。
陆星辉淡淡地说,又看了孙哲绎一眼,制片厂什么时候新人进来就能配旦角?就算她是李潇潇也不行。
孙哲绎有点无奈:你先见了再说,别先入为主。
翻译组从沪市电影制片厂里分出来,成为独立的美术电影制片厂,这其中就包括美术片的制作,以及译制片的加工。
美术片其实就是动画片,并不是真实演员拍摄,后期需要配音演员为动画角色献声,而译制片同样需要配音演员,所以干脆就将这两大类都合在一起。
十年凛冬期间,配音人才流失严重,有的是在被下放时或生病或受伤,已经无法再进行配音,有的则是担心前途,早早就转行了,现在对配音早就生疏,因此孙哲绎现在很缺人。
不止他,其他译制中心都缺,上级也都收到各译制中心的人才需求了,正商量着从军区文工团调配人手。
配音演员需要专业技巧,如果文工团演员调过来,必然是要接受专业训练,然后从小角色配起。
配音导演会根据一众新人的表现情况,再决定要给出什么角色。
陆星辉跟孙哲绎差不多的年纪,两人一个耿直傲气,被放到牛棚里呆了几年,也没被磨平半点脾性;一个圆滑低调,带着组员小心周旋,熬到了翻译组独立成厂。
陆星辉早年到国外留过学,精通好几门语言,制片厂里的翻译员很多都自愧不如,他也经常在翻译员完稿之后做微调,使台词和影片角色的嘴型更加匹配。
国内大多人都没机会学外语,翻译员本来就不多,像陆星辉这样全能的制片厂人才,既能翻译又能配音,还能导戏的,几个制片厂加起来也就他一个。
陆星辉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要求更高,所以他负责的电影质量都非常高。
这次他能从牛棚回来,最大的原因在于环境松动,孙哲绎趁机将他捞回来。
他回来后从孙哲绎那边了解了一下情况,知道李潇潇这姑娘。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从大军区文工团的主演,来到新成立的美术制片厂,这是屈才了,但对于陆星辉来说,大军区出来的也好,小剧社过来的也好,都是一样的,都是外行进来,他都一视同仁。
好。
陆星辉也不跟孙哲绎争论,我不会降低选角标准的,该是怎样就怎样,你要真想留这个人,那就找别的导演带。
不用降低,提高标准都没问题。
孙哲绎知道现在说什么,陆星辉都不信,而且容易越说越反感,只好说:行行,总之都按你的规矩来。
没过多久,门外响起一阵敲门声,孙哲绎走过去开了门,李潇潇等人正站在外面,见到他时非常热情地打了声招呼。
孙哲绎笑着和李潇潇握了握手,将她引了进来。
陆星辉也从椅子上起来,孙哲绎刚好走到过来,给两人互相介绍:沪市电影制片厂配音导演陆星辉,广州军区部队文工团话剧演员李潇潇。
李潇潇从得知对方是《Waterloo Bridge》的配音导演后,心里既有对即将和初代配音演员交流的紧张,也有对迎接挑战的兴奋。
她穿越后一直期盼的时代,即将开启了,而现在,她就站在一切的起点!她身体里的血液都在沸腾,眼神明亮,连指尖都因为兴奋而微微发抖。
陆老师您好!她努力地控制着自己的表情,怕自己笑得太夸张,主动朝陆星辉伸出手,您的所有作品我都有看过,我特别喜欢您在《血色海岸》的表演!少女眼神真挚,目光清澈,语气是压抑着的兴奋,陆星辉出于礼貌,只轻轻地和她交握了一下,但对方微微用力。
因为孙哲绎很积极地向他推荐李潇潇,所以他也大致了解过她,也正是因为了解,所以才想不明白她为什么要来制片厂。
听到她刚才说看过他的作品,他有点意外:你看过?随后,他笑了笑,看着她问:那你觉得我在《血色海岸》和《鹰击长空》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两部都是他被下放前配的作品,离现在已经有将近七年了。
它们只在刚完成时作为内参片放映过,但很快因为其他问题而被叫停,即使这姑娘看过,那也是起码五六年前的事情了。
五六年前,这姑娘几岁?这问题显然有点为难人了,梁丹和蒙焕山脸色都微微一变,就连孙哲绎都皱了皱眉头,但谁也没想到,李潇潇笑眯眯地说出了两者间的不同。
《血色海岸》的蒙德是一名成熟寡言的军人,声线偏低沉,用胸腔发音。
李潇潇用手比了比锁骨间靠下的位置,但是纯胸腔会显得单调平面,加入一点咽腔音可以让声音变得立体。
她背了一句电影里的台词,陆星辉瞳仁微微一震,难以置信地看着她。
按照内参片上映的时间,这少女当时应该只有十二三岁,可她竟然一字不差地说出了台词,但让他震惊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刚才她说话时还是清脆飞扬的少女音,在说台词时无缝转接到低沉的男中音!孙哲绎、梁丹、蒙焕山早在前年的长城上就见识过李潇潇的变声技能,现在再次听到,仍是非常震撼。
同样身为配音导演,李潇潇知道自己应该要拿出什么,才能让这位初代配音前辈看上自己。
他没有见过她,她从前也没有配音作品可以让他参考,他对她的能力存疑,所以才有了今天的面试,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他刚见面就开始直接试探,大概也是不想多浪费时间,这正合李潇潇心意,毕竟她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交流。
要交流,就要先让他认可她,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炫技。
才说了一半,李潇潇看着陆星辉的反应,她就知道自己成功了。
《鹰击长空》的萨沙是从少年到青年,从调皮到稳重,声线偏清朗,胸腔发声的同时需要加入更多的咽音,让音色变得更加明亮。
李潇潇又挑了两句电影角色少年和青年的台词,分别用对应的声线演绎了一下,最后看着陆星辉,一脸谦虚地问:陆老师,我说得对吗?对……陆星辉从震惊中回过神,眼里带了点惊喜,又不由自主地重复,对,你说得对!孙哲绎还是头一回看到这心高气傲的工友这么吃惊,哈哈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怎么样老陆,我也说得没错吧?陆星辉点点头,又朝李潇潇说:孙厂长说你有配音基础,音色也合适,跟我推荐你配玛拉。
我承认你的配音技巧很不错,但音色方面,你的本音不合适,当然你可以调整,具体调整到什么样,我还得听一下。
当然,李潇潇真是太喜欢这种实干派的作风了,马上又抓紧机会说,也请陆老师多多赐教,我不足的地方,只要老师您说了,我一定改。
这姑娘在话剧上已经能做别人的老师了,在这里却依然这么谦虚,陆星辉对她的印象已经完全扭转过来。
他再次点点头,朝隔壁的玻璃墙指了指:那我们先试一下音,如果合适的话,就定下来了。
这话的意思是,尽管他已经承认了她的技巧,但如果试音不合适,玛拉的角色依然不能给她,但他也没再提让其他导演带的话,显然是打算即使这部不合适,也会留着安排其他电影。
经过改造的录音棚,更加接近二十一世纪的布局了。
空间进行过扩建,比李潇潇之前来的时候大了将近一半,录音室单独隔开,有一大片玻璃墙。
这样的设计,既可以让配音演员在里面不受干扰,录取最干净的声音,又能让配音演员与录音师隔着玻璃通过手势沟通。
通常情况下,配音导演都是在外面,而配音室内的声音可以扩到外面,让配音导演在不进入配音室的情况下,听到配音演员的录音情况。
这年代都是用胶片录音的,大概九分钟一张,成本非常高,配音演员们都需要尽量避免出错,而配音导演也要随时听着配音情况,发现错误时要及时修正。
陆星辉和李潇潇进入了配音室,陆星辉给了她一份台词,两人分工合作操作放映机,放起了影片。
两人对照着影片和台词,试着配了一会儿,李潇潇仍是用的之前和蒙焕山搭戏的声音,纯净清澈,录音室外的几个人听了都觉得好,但陆星辉又提出了一点修改要求,李潇潇也按着要求调整,精准得仿佛一台机器,让所有人都啧啧称奇。
玛拉的角色配音毫无疑问地定下来了。
目前李潇潇的调动还没确定下来,陆星辉也还在修改台词的翻译,但为了提高效率,他决定提前和李潇潇说一些注意事项,李潇潇也抓紧机会提问,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比起配音演员,配音导演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而李潇潇本身也是配音导演,所以两个人交流起来十分顺畅。
李潇潇对译制片更多的是理论,因为在二十一世纪,这种夸张的译制腔已经被淘汰了,但在这个年代才刚进入黄金期。
而陆星辉已经有许多实战经验,自己也整理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可以理论跟实战相结合,将经验传授给她。
而她有新世纪的配音理论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不着痕迹地透出来,陆星辉足够专业,在听到新理论是也眼前一亮,将它融合到现有的技巧里。
两人不知疲倦,一直聊到了下午一点多,直到孙哲绎在外面敲了敲玻璃窗,两人才如梦初醒。
陆星辉站起来,说:走吧,先去吃点东西。
李潇潇点点头,吸收了一上午的干货,心里正欢呼着:圆满了,她的人生圆满了!这时,她才留意到外面的梁丹和蒙焕山表情有点奇怪,他们拼命地朝她使眼色,她一头雾水,跟着陆星辉走出了录音室,然后看到了录音棚门边的叶老师。
李潇潇整个人一下子就僵在了原地,像是被人兜头淋了盆冰水,将她整个人都冻住了。
叶老师正站在那里,离孙哲绎等人几步远,李潇潇一出来,就是在他们旁边,像是和叶老师站在了不同的世界。
叶老师看着李潇潇,一脸复杂,像是失望,又像是痛心,还有点落寞,种种情绪一一闪过,快得李潇潇来不及分辨,一切又都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