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磨一剑

2025-04-02 01:12:11

按照沈继明的说法,他不会动戏剧频道的节目单,极有可能是打算等广播剧出来后,将它安排在其他频道。

这老狐狸想吊着李潇潇,李潇潇却从来都不是一个被动的人,之前在话剧上打下的人脉基础,终于在今天派上了用场……现在已经跟之前凛冬时期不一样了,人们不再只有样板戏和那几部话剧可以看,现在每个剧院都在上演着不同的节目,可以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都不重复花样。

在人们面前的,是琳琅满目的节目单,观众分布在各大小文工团和剧社里,而美术制片厂本来就是新单位,现在一部新美术片都还没制作出来,译制片又不是面向普通百姓的,如果剧组不预热,根本没人知道会有这么一个剧。

李潇潇打算从现在起,就开始慢慢融入商业配音的元素,不走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一套……现在的酒太多了,而且都是老酒,而她的酒对于其他人来说,是闻所未闻的,所以她要直接把酒拿到客人面前,让客人尝这第一口而不是被动地等人发现。

所以,前期的宣传非常重要。

在哪个频道播出,几点播出,这些都要至少提前一个月定下来。

她前世就生活在商配时代,自己开的工作室,整套流程熟得不能再熟了,甚至能根据这个年代的特色进行本土化微调,连具体方案都已经想好了。

周冬阳是文化部的秘密项目组组长,当初这个项目不能对外公开,是因为处于凛冬时期。

现在这个项目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已经不再进行保密,只剩下昆曲等经典戏剧的录制,也就是苗秀心和卫东所在的部分还在进行中。

周冬阳目前的工作重心也已经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今年是文艺新时期第一年,许多事情都大有可为。

文艺界百花齐放,而周冬阳要做的,就是让这片百花生长的土地,变得更加肥沃,为百花提供养分。

为此,他忙得脚不沾地,这个时候收到李潇潇的电话,自然也就十分期待了。

这姑娘总有许多奇思妙想,之前被环境限制,现在可以放开手脚自由创作,周冬阳听到她说需要帮忙,想都不想就马上说:你说,只要我能办到的,我都全力支持的。

李潇潇当然不会张口就一句麻烦周老师给沪市广播电台打个电话,让台长把热频道的黄金时间腾给我,这听上去就十分霸道。

最重要的是,如果这么说,这件事就会变成私事,欠周冬阳很大一个人情。

所以,她要将这件事变成公事。

怎么变?周冬阳目前在专注什么工作,她就将这件事跟什么工作挂上钩,让二者之间产生联系,这样一来,广播剧就会成为京市文化部的一个新关注对象,说不定后面还能获取更多资源。

李潇潇快速地理了一下思路,说:是这样的,周老师,这大半年以来,各大小文工团体都在积极地创作,各剧院也经常出现排长队买票的情况,尤其是话剧,大家对文化表演的观看需求都很高。

但实际上各团体水平不一,从前来来去去只有几部剧,演员们也都熟悉里面的桥段,但现在新剧多了,演员平均投放在每部剧的时间就少了,出来的舞台效果有时候就差了点。

百姓们当然也想看大剧院好演员的表演,但很多时候都排不上号,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而有的演员安于被追捧的现状,觉得即使不用长时间练习,台上水准差了点,百姓也依然爱看,这就导致部分演员表演质量下降。

这个道理就跟当初李潇潇演话剧时是一样的,因为她本人的水平远高于其他演员,所以观众们更希望看她的场次。

当初光州电力局局长跟市文工团团长肖星抱怨,就是因为巡演到电力局的场次不是李潇潇主演。

同一个剧本,不同水平的演员来演,表演的效果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这个道理周冬阳当然也明白。

在去年年底的文艺表演上光州军区安排李潇潇主演《回家》,周冬阳看了,并且在后来也看过其他文工团的《表演》,其他演员扮演的冯淑敏,却总是差了点意思。

你说得对……周冬阳沉吟了一下,有的同志是太浮躁了,沉不下心来。

说着,他又笑了一下,说:潇潇,你毕竟在话剧上付出过这么多的心血,现在即使调到了新制片厂,心里还是牵挂着的。

李潇潇的调动只需经过大军区,光州军区愿意调出、宁城军区愿意接收即可,但周冬阳也知晓这件事,显然也有在关注她。

周冬阳紧接着又说:今年各单位之间都有不少人事调动。

潇潇,京市这边是随时都等你过来的,要是你哪天有调动的想法了,直接告诉我就行。

不管有什么想法,从上往下推,才是最简单有力的。

我明白,周老师。

李潇潇笑着说,我会记住您的话的,谢谢您。

我接下来的想法,需要经过实践验证,所以我想亲自实现,如果可行,才能说明它是值得推广的。

周冬阳确实是想将人挖过来,可这小姑娘才一句话又把话题绕了回来。

他在电话另一头轻轻感叹了一下,又说:那你说说看,现在是有什么想法。

好的老师。

李潇潇接着刚才说到的话题,说,针对之前咱们说到情况,舞台表演质量参差不齐,大剧院座位有限,而且受距离限制,一个城市出了好剧,其他城市的百姓除非自费到那个城市观看,否则就只能等自己城市拿到剧本后,在本地观看。

对于想看原汁原味表演的百姓来说,这多少是有点遗憾的。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缓慢而清晰地说,但现在,我们制片厂这边想到了一种表演方式,可以让一部优秀的表演,让全国百姓同时欣赏到。

老制片厂是拍电影的,周冬阳也清楚她所在的新制片厂是干什么的,心里有点疑惑:不会是想把话剧拍成电影吧?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实在是算不得什么新想法,毕竟之前的样板戏也都拍成了电影,可现在新话剧数量这么多,要是新话剧也搞这一套,那会花很多钱,根本不现实。

然而,毕竟小姑娘还没说出口周冬阳仍是顺着她的话,说:听起来很不错,是什么样的表演方式呢?广播剧。

这跟他刚才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周冬阳从来没听过这种表演方式,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才问:那是什么?这是一个纯声音表演……李潇潇解释说,您可以将它当成是一部没有画面的电影。

事实上现在在乡间的话剧表演,因为观众太多,而舞台太小,后排的观众其实看不清楚舞台上的演员,所以我之前还在文工团的时候,写的剧本都会注重场景背景音,也会提醒演员着重关注台词声音上的表演,让观众即使看不清台上的表情,也能从声音中清晰剧情的变化。

她顿了顿,笑着问:您看,对于后排的观众来说,他们其实更多的是听,而不是看。

这么一说,周冬阳仔细想了一下她的那些剧本,确实是这样。

而且,在她去年年底借调各军区交流的时候,她还让各文工团朝制片厂借配音演员塑造背景音。

嗯……周冬阳缓缓地应了一声,显然也在思考她提到的问题,确实是这样。

所以……李潇潇继续说,哪怕即使只有声音,其实也是可以完成一部剧的表演的,就像说书人一样,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一个人的表演是非常单调的,而且说书人并不是专业的配音演员。

如果一个故事,由专业的配音演员分担角色,加上场景背景音,就会有声音电影的效果。

而且还能提前录制,保证了质量的稳定。

声音电影不需要拍摄,成本远低于普通电影,长久来看,甚至也低于常规舞台表演。

舞台表演还会受到场地限制,万一大雨天暴雪天,观众无法出门,也就看不成了。

但声音电影可以……李潇潇的声音沉稳而坚定,只需要一个广播电台的频道,将声音电影播放出来,全国人民都可以收听得到。

周老师,我们是美术电影制片厂,对于声音艺术的把握,并不比老制片厂差。

甚至,因为真人电影和美术电影的表达形式不同,我们在戏剧化台词上更有优势。

剧本改编自时下最热的通俗小说,让百姓喜爱的角色活起来,也必然会受到欢迎。

周冬阳看过沪市电影制片厂的译制片和美术片,知道李潇潇没有夸大相关制作班底的能力。

大热的故事,专业的配音演员,还有一流的配音导演和制作班底,这样做出来的声音电影,理论上应该不会差的。

不受距离和场地的限制,质量稳定,在广播电台播出,百姓只需要坐在家门口就能收听得到。

这当然不能说是比舞台表演更好,但也各有千秋,单单是上面提到的优势,就已经是一种值得扶持的新艺术形式。

这个想法很好。

周冬阳马上说,你最开始提到的困难是什么你说,有条件解决的,都必须马上解决。

啊,是这样的,老师……李潇潇悄悄地翘起了唇角,我们在制作上是没有问题,问题是还没谈到合适的播出频道。

我希望能在沪市广播电台的戏剧频道中播出,中午十二点的时间是最合适的。

她这么一说,周冬阳就懂了:这个没问题,你们放心准备。

李潇潇马上说:谢谢周老师!两人又谈了一些细节后,这才结束了通话。

李潇潇心满意足地付了电话费后,这才往单位的方向走……回到单位后,李潇潇匆匆来到陆星辉的办公室。

办公室没有关门,她往里面探了探头,陆星辉却已经看到了她,朝她说:进来吧。

这会儿已经过了午饭时间,她很早就出门了的,到现在才回来,陆星辉猜是跟电台那边谈得不太顺利。

不是跟你说了吗?陆星辉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饭盒,递给了她,里面是中午在饭堂打包的饭菜,有问题的话就回来,不用跟沈继明多说。

李潇潇接过饭盒,说了声谢谢,正要继续说话,外面响起一阵脚步声。

来的是厂长孙哲绎,他也没进来,只在外面敲了敲门板,朝陆星辉说:老陆,刚才沪市广播电台的台长打电话过来,说是会把你们的广播剧安排在戏剧频道的中午十二点,具体排期你跟他们再谈,说是咱们这儿想怎么安排都行,他们全力配合。

孙哲绎就是过来通知一声,说完就走了。

陆星辉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戏剧频道的黄金时间,就这么给了别的单位?李潇潇这才将之前没说完的半句续上没问题,老师。

她没问题,现在是轮到陆星辉满脑袋疑问了:这是怎么回事居然是台长打电话给厂长,如果这姑娘是跟沈继明协商好,有谈好的结果,根本不需要那边再打电话过来,就算打,那也是沈继明给他打。

沈组长想忽悠我今天中午是她爱的红烧茄子,李潇潇把米饭混着酱汁塞得颊边鼓鼓,声音有点含糊不清,他——你还是吃完再说吧……陆星辉见她这样,真怕她噎着,你慢点吃。

配音演员的嗓子金贵着,更何况现在广播剧的事情已经敲定下来,这事情是她牵头的,剧本主角本来就是女警察,形象声音也在她的音域里,这主角当然也就是属于她的了。

时间紧迫,她的嗓子可不能出任何问题。

于是李潇潇埋头努力干饭,就算旁边有人看着,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她。

不过五六分钟的时间,李潇潇就把饭盒扫荡干净,然后把跟沈继明谈判的过程大概说了一下,把和周冬阳通话的事情用一两句话带过。

采访还是可以做的……李潇潇说,当然采访内容由我们这边定,重点在于配音这块,到时候我可以演示一下变声,进一步勾起听众对配音的兴趣,加上《淮海街探案》的推广。

当初她从羊城剧社考进市文工团时,就是给陆一鸣配音的,谢幕时观众知道之后,全场沸腾,因为他们觉得很不可思议。

就连陆星辉作为配音导演,最初听到她变声时,也都很惊讶。

所以,这绝对是一个能快速抓人注意力,引起好奇的方法。

陆星辉点点头:可以。

当然,只做这一点是不够的……李潇潇继续说,我们要不断勾起听众对我们的期待。

我们除了要录正剧内容之外,还要录几版预告片段,加上广告语式的解说。

接下来我会接沪市文工团的配音支援,到时候找机会现场宣传一下。

说白了,就是利用她自己本身的人气,带动广播剧的热度。

可以……陆星辉再次点点头,到时候分工出来之后,你选不用录音的时间出去,我跟厂长那边说一下。

好,谢谢老师。

李潇潇笑着说,这是我们制片厂这边要做的,报社那边也会同步配合。

我已经和知秋说了,让她跟报社那边争取一下资源,只是文字是不够的,报社认识专业的画师,让他们找画师做海报。

李潇潇又说了其他的一些宣传手段,说得快又不失逻辑,眼里光芒闪烁,恨不得马上就将它们一一付诸行动。

她说着说着,忽然发现就只剩下她一个人的声音。

陆星辉正目不转睛地看着她,一脸若有所思。

唔……李潇潇停了下来,摸了摸后脑勺,试探着问,是我哪里说得不对吗?第一次弄这些,如果有哪里安排得不恰当的地方,老师您提点一下我。

没有不对……陆星辉不紧不慢地说,手指在桌面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想得很周到。

简直太周到了,根本不像是临时起意想的。

从她第一次将初版剧本给他,到今天她将这些说出来,也不过短短几天的时间。

尽管现在只是一条条将宣传手段说出来,但每一条背后互相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连半点重复多余的东西都没有,一切都恰到好处。

陆星辉看着她: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这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