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2025-04-02 01:12:59

按史实年纪来说,陆绩比孙婺小七岁,今年不过还是个八岁的小朋友。

真·陆八岁。

上一世的记忆还很新鲜。

孙婺在陆绩十岁的时候就住进了陆家,对他相当熟悉。

他是陆康的老来子,小时候锦衣玉食十分受宠,唇红齿白皮肤娇嫩,眼睛乌溜溜,像个玉娃娃。

再加上他还有点奶声奶气,总的来说就是相当可爱了。

这种小孩骨头软,竖着砍应该能把他一劈两半,但如果砍一下就把他砍死了,其实并不能感受到多少大仇得报的爽感。

而且这一世报了仇,下一世大概还得求他帮忙进行水解祭礼。

其实不如这一世先折磨他一番,等他到了二十岁再武力逼迫他帮忙。

至于究竟怎么折磨他……想法太多,一时之间不知道挑哪个,还是先把他抓回来再说吧。

于是,当晚她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一早,她送走了孙策。

孙策临出发之前仍劝她搬去周瑜家住,孙婺当然不愿意,敷衍了过去。

在这个时代,只要是大家族,家里小孩子肯定不会少,然而小孩子真的太烦人了。

就拿他们孙家来说吧,他们家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不算孙羌、孙静两个叔伯家的,就她父亲孙坚这一支就有七个孩子。

她,作为孙坚家的老二,有一个大哥孙策,还有四个弟弟孙权、孙翊、孙匡、孙朗,以及一个妹妹孙尚香。

幸好她这群弟弟妹妹都在曲阿玩泥巴,没跟她在一起,不然她每次一重生都得疯。

送别孙策,她便支开奴仆,带了把腰刀,单枪匹马直奔皖口。

舒县与皖口同属庐江郡,放到现代,一个在安徽省六安市,一个在安徽省安庆市,相距两百里,算不得太远,她骑马一天妥妥能赶到。

这里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也远不及现代,她在郊外一路狂奔,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大别山脉,层峦叠嶂下,稻田与荒草地交错,偶尔能见一些小规模的自然村落。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皖口倒是建起了一座小型城镇,孙婺抵达皖口时已是傍晚,因是战时,城门岿然紧闭。

她绕开城镇,顺着皖河而行。

在到达渡口之前,遇到了个卖茶和饼的小摊子,摊子边三个人席地而坐,就茶吃着点心。

朝不远处望去,岸边系有几只走舸,落日西斜的景象和她水解失败那日一般无二。

渡口边尚无人影,陆家人似乎还没出发。

她干粮已经用完,便在摊子边停下,买了些吃食。

为了骑行方便,她穿了一身男子布衣,头发用发带扎了个马尾辫。

十五岁的她桃花眼,弯月眉,有一张精致的美人脸,一身男装给她添了些英气,却也很少有人将她认作男子。

大概因为敢独自骑马远行的女子少见,席地而坐的三人里,最年轻的一位男子盯着她看了许久。

待孙婺给他一个眼刀,他才自觉唐突收回了视线。

警告完他,孙婺坐在地上喝茶吃饼。

吃完,又从怀里拿出一个橘子,补充维生素。

旁边老中青三人正在闲谈,很巧,谈话内容就是陆家。

其中的中年男子十分同情陆绩,……陆家小郎君也真是可怜,如今也不过稚龄,先后失了父母兄长。

小小年纪,如何支撑陆家门户?老者却是一笑,嗐,陆氏乃吴郡四姓之一,属江东望族,人才辈出,何须你我操心?关于陆家目前的情况,孙婺也是知道的。

吴郡陆家嫡支,陆绩这一辈,死的只剩他一个了。

所以,虚岁八岁的陆绩,今天要回吴郡当陆家家主。

刚刚开始读书的八岁小孩一下子成了家主,如果没人帮忙的话,那就太离谱了。

当然,陆康也知道这点,于是死前将陆绩托付给了自己哥哥的孙子陆逊。

陆逊也是个孤儿。

他从辈分上来说比陆绩小一辈,但年纪其实比陆绩大五岁。

将八岁小孩托付给十三岁小孩,想想其实也很离谱。

但不管怎么说,今天,十三岁的陆逊和八岁的陆绩,要回吴郡重振元气大伤的陆氏了。

之前盯着孙婺看的年轻男子问其他两个人:你们说的这陆郎,可是怀橘遗亲的那位?正是。

老者点点头,对陆绩颇为赞赏,此子年纪虽小,却至纯至孝,不堕陆家门风。

摊主也加入了他们的谈话,你们说的是陆康幼子陆绩,此子早慧这我知道。

可怀橘遗亲是何典故呢?这说来也是件美谈。

老者笑着说,初平四年,袁术攻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后,自领扬州牧。

咱们庐江属扬州治下,陆太守便带了幼子前去拜见。

袁术在席上摆了橘子供宾客享用,陆郎将橘子藏于怀中。

拜别之时,橘子从他怀中滚落,袁术便讥笑他去主人家做客,走时竟还拿主人家橘子。

然而陆郎年纪虽小,却十分机警聪慧,他只从容答道:橘子为母亲所爱,欲归以遗母。

[1]传闻当年他也不过六岁,如此年纪却有如此孝心……中年人连连叹道,唉,此等孝子却失了父母,真真是可悲可怜。

难怪先太守如此喜爱这个儿子。

摊主也颇为感慨,说着,他突然又想到了什么,指着前方渡口道,听闻陆家家眷今夜便要从这儿返回吴郡,孙策军不会前来围堵吧?老者摇摇头,想来不会。

孙郎虽悍勇过人,却也不是什么不仁不义之辈,应当不会赶尽杀绝。

中年人义愤填膺,那孙家竖子若是连妇孺都不放过,那便也不能称之为人,畜生罢了!……听到这里,正在吃橘子的畜生,啊呸,孙婺,手里的橘子不小心掉了下来。

不多时,老者和中年人吃完茶点便各自离开,时辰不早了,摊主也开始收摊。

在天色即将完全暗下去的时候,孙婺终于看到两驾马车缓缓驶来。

马车在渡口边停下,下车之人全都身着白衣戴着孝。

孙婺数了一下,四个妇女加七八个孩童,果然全是毫无抵抗之力的妇孺。

看到他们,孙婺嘴角勾起,提刀上马,一夹马腹,朝渡口奔去。

作者有话说:[1]出自《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