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少帝

2025-04-02 01:14:18

鲁太尉是本朝武将功臣, 原本掌军事大权,年纪大了之后愈发斗JSG不过王家了,位高却无实权,在朝堂上能独善其身就不错了, 这些年也没见他站队哪个阵营, 所有人都默认他和秦天南一样,只对皇帝效忠。

两个太后互相较劲, 群臣不敢插嘴。

往日王家和晋王是阵营之间的针锋相对, 这一次,他们尚不清楚秦太后有没有偏向哪一边势力, 但她的父兄在西北,为西北军说话无可厚非, 朝臣也能理解她的情绪,故而谁都不敢说话。

王丞相非要给秦太后添堵, 秦太后初生牛犊不怕虎, 竟然当场说要把王家壮丁送去从军,大家难得见到王丞相急眼的场面,心里想法各异。

虽然党派归党派,朝堂上文官和武官矛盾已久,哪怕是同一阵营的, 互相也不是什么好朋友。

鲁太尉这个时候站出来支持秦太后,不管什么阵营的文官都捏了一把汗,鲁太尉这些年看似休养生息, 却还是武官群体的灵魂支柱, 他站出来后, 一众武官竟觉得幸灾乐祸, 齐齐拱手:臣附议。

王丞相躬身行礼, 开始卖惨:陛下,二位太后,臣一家尽是文人雅士,上了战场就是死路一条啊!秦嫣冷哼一声:王丞相,你既不愿让自家子侄从军,也不赞同向西北军增援粮草,你到底想怎样?外敌就在边塞虎视眈眈,难不成,王丞相是想让我们开门相迎,将大齐土地拱手相送?秦太后,臣对大齐的忠心日月可鉴!王丞相立即拱手鞠躬。

既然如此,王丞相认为,如今陛下待薄了西北军,将来再起战事,还有谁入伍从军?还有谁沙场御敌?秦嫣厉声反问。

秦太后,您怕不是不知道?朝廷每年都征兵,每户人家至少要有一名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入伍!男丁多的家庭,应有多人入伍,根本不会存在没人入伍的情况!王丞相嘲讽道。

秦嫣啧啧摇头:自愿和非自愿的入伍,效果会直接体现在战场上。

王丞相这般言论,想必已经考虑清楚了,要让家中十五岁以上的所有男丁前往西北支援。

你——!王丞相一时气结。

皇帝却怔住了,王丞相不让自家小辈从军是意料之中,他彷徨地想,如果将来他有了孩子,他舍得让他冷着饿着么?为人父母自然是舍不得的,他从小就被所有人捧在手心里,王太后更是把他呵护到极致,一来因为他是储君,二来,他们是母子。

然而,十二万西北军,他们也都是别人的儿子、丈夫、父亲,他们在边关苦苦支撑,守护的是大齐,也是他的皇位,如果他让这些人寒了心,将来还有谁愿意上战场?秦太后说得对,自愿和非自愿的差别很大。

谁都知道打仗消耗国家资源,自西北开战起,每年往西北送去的军需就不少,再不结束恐怕连国库都要掏空,百姓也没有了耐性。

西北战场必须尽快做个了结。

虽然王家都不喜欢秦太后,王太后也叮嘱过他,要小心秦太后。

可是一场辩论下来,秦太后字字戳心,直击要害,他发现秦太后说得在理。

这些年,京城的王爷盯着皇位,一个个跟他离了心,儿时睿王跟他关系尚好,可八年前被谴去了西北。

身为皇族,睿王已经在西北待了八年,据闻这些年他基本全在军营里耗着,因着战事,甚至不能归京奔丧,睿王尚且如此,那其他的平民儿子呢?他怎能连粮草都不给?秦太后似乎也动了真格,要王家的男人上战场做表率,王丞相位高权重,有不少子侄在朝中谋了闲职,他们过惯了安逸日子,自然是不愿意去西北的。

粮草方面其实问题不大,年节时群臣总结,除了南方洪灾的几个城,其余城州均说有富余,在这种情况下,实在不宜缩减西北的粮草。

王爱卿……你看这事……皇帝下意识地望向王泰。

他几乎养成了条件反射,遇到大事第一反应就是询问王太后和王丞相的意思,这一次其实他觉得秦太后说得对,勉强地软下语气:朕以为,平民百姓的子弟都能上战场,睿王天潢贵胄,也在西北待了八年,王家……陛下!一码归一码,睿王自幼能文善武,上战场自是游刃有余。

这事没得商量,让王家子弟从军简直荒唐!王太后霸道地打断了皇帝的话语。

王太后,睿王也不是天生就能文善武的。

秦嫣道。

皇帝一时沉默了。

秦嫣侧目,王太后控制欲太强,显然不想让小皇帝自己作主。

文臣们纷纷附议:让文臣奔赴战场,无异于让武将吟诗作对,贻笑大方,让那戎狄笑话我大齐无人。

鲁太尉老脸拉下来,反驳:武将怎么不能吟诗作对?你当老夫不识字?武将也纷纷附和:就是,你们什么意思?!你是骂我们没文化?朝堂上从党派之争,一下子变成了文武官之间的争吵。

大概上首坐的小皇帝看起来软弱可欺,两位太后是女子,说到底还是没有足够的震慑力,一时间众臣也不端着了,当着两宫太后和皇帝面前,一个个争得脸红耳赤。

秦嫣扶额,以前她只知道国泰民安,文臣地位日渐比武将高出了许多,即便是同一品级,文臣也比武将更受重视,如今坐在朝堂之上,才深刻体会到文武臣的矛盾竟然这么深了。

御史大夫祝开成一直没说话,秦嫣把压力扔过去:祝卿,你怎么看?祝大人是文臣,一众文官把目光投过来,祝开成承着同僚信赖的目光,感到压力山大,一来没料到秦太后会提问他,二来他也是文臣。

他思量片刻,态度诚恳:臣以为,西北苦寒,将士们需要解决温饱问题,才有健康的体魄走上战场。

臣愿推荐犬子担任此次押粮官,定以最快速度,将粮草押运到西北大营。

祝开成振振有词,主动推荐自己的儿子押送粮草,间接避开了从军的话题。

祝家虽然是文臣家族,但好在祝开诚的儿子会点骑射,还算不是窝囊。

以往押送粮草的将领都是由经验充足的大将担任,朝堂上讨论了几个月,推来推去,竟然无人愿意去。

这次祝开诚举荐自己的儿子,打的就是这个主意,儿子祝永峥没上过战场,于情于理都不会有人赞同他当运粮官。

他之所以提出,也就是表示一下自己的忠心以及无畏。

秦嫣闻言,喜出望外,也不管他有没有经验,到时候选两个经验充足的老将随行,遇事也能提点他,也不枉为一个方法。

于是,她顺势推进粮草一事,当即回答:祝大人胸襟广阔,心系天下,西北的将士会感激你!说罢,还没等王太后开口,她就高调地问:陛下您看如何?皇帝回过神来,微微颔首:秦太后说得对,西北战事未停,局势紧张,朝廷不能苛待了将士们。

祝爱卿,朕就命你家大公子祝永峥为押粮官,奉旨前往西北运送粮草,户部必须尽全力配合。

祝开成深深一拜:臣遵旨。

至于丞相家所有男丁入伍,朕思及丞相年老,只需从王家选一名子侄从军便可。

皇帝还是维护了一下王丞相。

皇帝自信地作出指示,少年今年十四岁,第一次没等王太后和王丞相做暗示就下了命令,登基以来第一次在众臣面前放声说话,也是第一次尝到了自己作主的甜头。

谢陛下!王丞相得意地抬起头,臣建议,既然祝大人和臣带了个头,不如让朝中所有四品以上官员,每户至少举荐一名男丁入伍,为天下百姓作表率。

好家伙,把大家都拉下水了。

王丞相想着这下子总该有人反对了吧!秦嫣不知王丞相那些心思,她想了想,倒觉得是个刮油水的好机会,她道:哀家觉得王丞相的主意不错,若是男丁单薄的,可从旁支选人,也可以捐款的方式替代,所得款项用以充盈国库。

对!母后所言极是!皇帝喜出望外,又是打仗又是抗灾,国库确实有点紧张,这一招妥当。

王丞相:???群臣面面相觑,小声议论了一会儿。

晋王更是一头雾水,秦太后向王丞相一党靠拢了?还是说……王丞相跟睿王也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想到秦落雁还在睿王手上,晋王不得不多想,万一王家也有哪个姑娘被睿王的人绑架了呢?但短暂的惊诧后,群臣最终集体一拜:臣遵旨。

秦嫣没想到皇帝会那么高兴地支持,她总算松了一口气,退朝后,她缓下语气,真诚地笑了笑,夸赞道:陛下,你是个好皇帝。

皇帝愣了愣,礼貌地回答:谢母后。

王太后侧过脸来,怨毒地望着这一幕,手指甲都抠进了肉里。

秦嫣离开后,王太后匆匆到御书房找了皇JSG帝,大发雷霆。

陛下,哀家说了多少次,凡事不能在朝堂上轻易做决定,要同哀家和国舅商量!王太后板着脸。

少年皇帝刚在朝上威风,还被对手秦太后夸了,心里正得意,王太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发怒,一时把他给整懵了,听着听着,他沉下脸色。

母后,朕已经登基,有些事情可以自己作主。

皇帝负气说道。

陛下!王太后厉声喝道,你才登基几天?!要不是王丞相,你能成功登基吗?!哀家苦苦教育你十几年!知人知面不知心!那秦嫣给了你什么好处?!你当真让王家的表兄弟去从军?!你别忘了!王丞相辅政!哀家垂帘听政!你及冠后才能亲政!现在,你还得听我们的!王太后盛怒,皇帝听着愈发压抑,他大吼一声:够了!王太后怔住了:……你吼哀家?皇帝突然扫去书桌上的奏折,奏折洒落一地,他又怒又委屈,眼眶都湿润了:王丞相王丞相!朕什么事都要听你的,听丞相的,朕真的是皇帝吗?!……你……你在说什么?陛下,你当然是皇帝!王太后难以置信地望着儿子,质问道,你在发哀家的脾气?皇帝眼眶通红,倔强地抹了一把眼泪,回答:朕没有。

哀家和丞相每走一步都是为了你,你居然怨我们?!王太后哭着指责。

皇帝一见她哭,一下子软下语气来:母后……朕不是……你别叫母后!哀家不是你母后!那秦太后才是!王太后赌气起来,更加激动地骂道。

那……那秦太后说得也在理啊,朕总不能因为朝堂上的纷争,拿西北将士的温饱作儿戏。

皇帝试图解释。

你怎知那是不是圈套?!王太后反问,那秦家父子在西北三年,你怎知他们会不会早跟睿王沆瀣一气?万一他们囤了粮草,带着十二万大军杀回京城怎么办?皇帝一时间彷徨了一下,又反驳:那晋王呢?如果当中有诈,晋王不会意识到么?要知道,秦太后可是被晋王逼着进宫的,他们怎么可能会串通?你怎知是不是逼?要是他们做戏呢?王太后咄咄逼人。

君无戏言,朕在朝上已经批准了给西北军增加粮草,怎可变卦?皇帝不悦。

那,让高官子弟从军的事宜呢?你得罪了一干大臣。

王太后咬牙切齿地盯着他。

皇帝被她盯得犯怵,依然装起胆子,推得一干二净,他道:……君无戏言,何况是丞相提议的。

王太后气不打一处来,愤愤起身:你——!你——!好,好得很,你现在羽翼丰满,嫌哀家碍眼了!皇帝拱手:母后慢走。

忽然外面传来太监的高呼声。

母后皇太后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