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2025-04-02 01:19:19

在狄青回北境的途中, 西夏和辽国人对北境的烧杀抢掠越来越严重。

目前为止,被西夏和辽国杀的将士和百姓加起来有三、四千人了,损失的财产加起来有数万两。

这是这些年来, 西夏和辽国对北境抢夺最为严重的一次。

之前,有不少大臣觉得西夏和辽国不会太过分,但是事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

这段时日的早朝, 大臣们都变得非常老实。

在北境这件事情上,他们不敢说什么。

好在狄青在一个月后,赶回到北境。

西夏和辽国人见狄青回来, 并没有收敛行为, 毕竟他们这段时间嚣张惯了, 一时间把狄青的可怕给忘了。

狄青回到北境没多久,就给西夏和辽国人一个重击, 把前来侵犯北境的人全部杀了。

不止如此, 狄青还带人把离北境不远的西夏和辽国的驻营给掀了。

他还警告西夏和辽国的士兵, 如果他们继续骚扰北境,别怪他不客气。

前来北境掠夺的西夏和辽国的将士见狄青这么跋扈, 当然想给狄青一个教训,但是他们不是狄青的对手, 就申请攻打北境。

不过, 这个申请被拒绝了。

虽然西夏和辽国都想南下攻打大宋,但是两国的王都知道如果真的攻打大宋, 大宋的将士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再者, 现在也不是攻打大宋的好时机。

最重要的是, 如果攻打大宋, 大宋就不会再给他们送钱。

每年能收到大宋送来数十万钱, 这对西夏和辽国来说可是一笔不菲的进账。

再说, 他们收这笔钱,不费一兵一卒。

除非西夏王和辽王脑抽了,又或者他们有十足的把握能打败大宋,不然他们不会轻举妄动地对大宋用兵。

这些年,西夏和辽国有各种各样的天灾和人祸。

多亏了大宋,每年送来的钱,不然他们没法休养生息。

别看这些年,西夏和辽国的兵强悍凶狠,但是他们国内的情况并不是太好。

一旦打仗,他们这几年的休养生息就白费了。

这几年,西夏和辽国是不会举兵攻打大宋的。

不过,过些年就不好说了。

大宋对西夏和辽国来说是一只肥羊,他们早晚要把这只肥羊宰了吃了。

现在不宰它,就是让它再肥美一些。

话题扯远了,言归正传。

宋仁宗见狄青一回到北境,西夏和辽国人就不敢再骚扰北境,自然高兴,在朝堂上把狄青夸赞了一番。

大臣们当然不高兴狄青被夸奖,但是他们也不敢说什么,暂时也不敢建议让宋仁宗把狄青从北境调回汴京城。

关于西夏和辽国人杀了三四千的北境将士和百姓一事,大臣们竟然没有一个人呵斥两国的野蛮残忍行为。

还是赵旸上奏,让宋仁宗写信质问两国。

大臣们怕赵旸这个质问惹怒两国,纷纷反对,这把赵旸气得不轻。

人家都欺负到家门口了,这些大臣却逆来顺受,这让赵旸又在朝堂上发了一顿火。

赵旸的话非常不客气,直接骂大臣们怂,骂他们没有半点骨气,还骂他们白读了圣贤书,没有学到圣贤们半点风骨。

宋仁宗觉得儿子说得对,也赞成儿子这个建议,写了信质问西夏王和辽王。

其实,信是赵旸写的,他的言语非常强硬,并且警告西夏和辽国。

如果他们再敢骚扰北境,大宋的将士们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西夏王和辽王也知道大宋有很多名将,如果真的把大宋惹火了,他们也不会太好过。

他们回信说是北疆将士们擅自做主的行为,他们并没有撕毁条约的打算。

他们还表示日后会约束北境的将士,不会让他们再胡作非为。

虽然知道西夏王和辽王说的是冠冕堂皇的话,但是他们最起码把态度摆了出来。

赵旸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西夏和辽国知道大宋不是那么好欺负。

其实,他就是看准了西夏和辽国暂时没有出兵攻打大宋的打算。

福宁宫里,赵旸向宋仁宗提议,明年让武将们上朝。

宋仁宗听到儿子这个提议,非常吃惊:明年就让武将上朝?对,明年就让武将上朝。

这段时间,赵旸对朝堂上的大臣们越来越失望,他觉得不能再任由文臣们这么下去。

是不是太早了?宋仁宗惊愕道,你之前不是打算过几年再让武将们上朝吗?我原本是打算等我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再让武将们进入朝堂,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得不提前让武将们上朝。

赵旸冷着脸说,爹爹,你也看到大臣们在北境一事上的态度。

以前的宋仁宗并不觉得有什么,但是自从他被赵旸洗脑后,也觉得大臣们在北境一事上的态度太让人失望了。

文臣们把持朝政太久了,可以说是一言堂。

赵旸紧皱着眉头,沉着脸说道,是时候敲打他们了。

宋仁宗皱眉沉思。

如果明年就让武将上朝,势必会让文臣们不满。

就让这个不满对他吧。

如果几年后,等旸旸成年,再让武将们入朝堂,到时候文臣们怕是对旸旸不满。

旸旸还是太子,如果到时候被文臣们针对,这对旸旸很不利。

这个恶人就让他做吧。

宋仁宗之前就决定,在赵旸上台之前,他能做一些事情就做一些事情,这样等赵旸登基后,他就能少做一些事情。

好,朕立马下旨让武将们在明年正月十六上朝。

快到年底了,再过几日,朝堂就要封笔,等到明年的正月十六才恢复上朝。

是时候提高武将们的地位,让武将们参与朝政。

赵旸跟宋仁宗商议上朝的武将名单后,这才回到东宫。

殿下,虽然旨意是官家下的,但是文臣们会知道是你提出来,这对你很不利啊。

曹许满脸担忧地说道,文臣们会对你很不满。

不满就不满吧。

赵旸毫不在意地说道,我不怕他们不满。

他们再不满,也不能换掉我这个太子。

他之前就是太在意名声,所以不打算在他成年之前,让文臣们知道他要抬高武将地位一事。

王胖胖支持赵旸的做法:殿下做得对。

说实话,那些大臣真的太没有骨气。

阳阳骂得非常对,那些大臣们白读了圣贤书,真的是太丢他们读书人的脸了。

朝堂上的局势早就该改变了。

文臣们不仅懦弱,还非常嚣张跋扈,早就该提高武将的地位,打压文臣们的气焰。

阿许,你现在立马回曹家,跟叔祖父说这件事情,让他们做好准备。

是,殿下。

曹许刚出宫,宋仁宗的旨意就下达了,顿时掀起惊涛骇浪。

晏殊原本要去东宫教赵旸读书,得知了这个旨意,他急忙转身,前往福宁宫。

这道旨意打的文臣们措手不及,他们不明白宋仁宗为何会下这样的旨意。

不过,对武将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收到旨意的武将们非常激动,一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马就上朝。

曹班从曹许口中得知了这件事情。

他立马派人请折家和姚家他们来曹家商议这件事情。

他们明年即将上朝参政。

在上朝前,他们得商量好怎么和文臣们相抗衡。

这些年来,武将们被文臣们打压地上不了朝,参与不了政事。

还被文臣们贬低了地位,这个仇非常深。

武将们对文臣们,可以说恨之入骨。

如今,他们有机会报仇,他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那些文臣们。

不过,他们多年没有上过朝,对朝堂上的事情不了解,一开始肯定不是文臣们的对手。

他们在对抗文臣们时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那些文臣们最擅长玩弄权术,挑拨离间。

他们不能中文臣们的计,自己内讧起来。

此时,宫里,文臣们反对宋仁宗让武将上朝参政。

曹家,武将世家们正在商讨上朝后,怎么对付文臣们。

曹班是皇后的叔叔,是太子殿下叔祖父,他被推举为武将们的领头人。

官家和太子殿下让我们上朝,一是让我们与文臣们抗衡,二是让我们为朝廷效力,造福百姓,所以我们不能只顾着跟文臣们较劲儿,也要做一些实事。

说得对,如果我们不为朝廷做些实事,会被那些文臣们嘲笑的,更会被他们说我们没用。

我们武将的职责就是保护大宋,守护百姓啊。

除了守护江山,我们也可以做些其他的事情。

那些文臣能做的事情,我们也能做。

官家和太子殿下提前让我们上朝参政,我们绝不能让官家和太子殿下失望。

对对对,如果我们做的不好,说不定又要被那些文臣挤出朝堂,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只怕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团结一致,相信彼此,不能被文臣们离间。

那些文臣特别阴险,他们肯定会不折手段离间我们,让我们自己打自己,然后他们再把我们一网打尽,把我们赶出朝堂。

从现在起,我们必须一体。

武将们这边和乐融融,福宁宫里的气氛可不好。

文臣们非常反对武将们上朝参政。

他们一个个列出武将参政的害处,还搬出赵匡胤当年杯酒释兵权的目的。

总之一句话,他们不赞成让武将上朝参政。

宋仁宗耐心地听大臣们的话,没和他们争辩。

等他们说完,他还是坚持让武将上朝。

他声称让武将上朝参政,是为了堤防西夏和辽国。

文臣们则觉得西夏和辽国不会攻打大宋,认为宋仁宗提出的这个理由不成立。

宋仁宗却说,西夏和辽国的确暂时不会攻打大宋,但是以后呢,大臣们有谁能保证西夏和辽国永远不会攻打大宋。

他还说武将们也是他的臣子。

文臣们见宋仁宗坚持要让武将们入朝参政,就跪在福宁宫门口反对。

他们还说宋仁宗这么做违背了□□定下的规矩,甚至说这会动摇国本。

宋仁宗无视大臣们的反抗,任由他们跪在福宁宫的门口。

赵旸得知大臣们又玩这一套,心里很是不屑。

这些文臣只会下跪反抗吗?曹许嘲讽道。

他们也只会用这一招。

殿下,他们不会像几年前那样又要有人撞柱子吧?不会,他们怕死。

赵旸讥讽道,几年前那件事情让他们知道,就算他们有人撞柱身亡,也不会让爹爹改变主意,所以他们绝不会再去撞柱子。

王胖胖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情,一脸茫然地问道:撞柱子是怎么回事?胖胖,我跟你说……曹许把几年前大臣们反对宋仁宗纳陈氏为妃一事跟王胖胖说了,你说他们要是在面对西夏和辽国的事情这么有骨气多好。

王胖胖听了后,非常吃惊不解:我没想到满朝的大臣会是这样。

在他心里,大臣们应该像他爹爹一样,没想到却不是。

现在的满朝大臣大多数都是贪图享乐之辈,他们怕死,他们想要一直偏隅一角。

赵旸勾起嘴角嘲笑道,你们信不信,如果西夏和辽国打到汴京城外,这些大臣们不仅不会抵抗,反而会劝说爹爹南下,跑去扬州或者金陵苟活着。

历史上的南宋就是这样。

对他们来说,只要能偏隅一角就行了,至于百姓们的死活和朝廷的尊严,他们是完全不在乎的。

他们还真的能做出来。

曹许相信赵旸的话。

王胖胖有些难以接受:他们就这么没有尊严吗?胖胖,他们比你想象的还要没有尊严。

赵旸刚说完,觉得自己这话说得不对,错了,他们在面对西夏和辽国时是没有尊严的。

他不知道历史上宋朝的文臣是什么样子,但是这个时空的宋朝的文臣真的没有什么骨气。

明明他们非常有才华。

王胖胖:……见大臣们跪在福宁宫门口不走,宋仁宗故意让张茂实宣曹班他们几个进宫。

曹班他们接到旨意后,匆匆忙忙地进宫,见文臣们跪在福宁宫门口,他们十个人故意趾高气扬地从他们面前走过。

文臣们看到这一幕,自然非常气愤。

宋仁宗和曹班他们十个人聊了很久。

文臣们见宋仁宗这么亲近曹班他们十个人,一个个心情非常沉重。

他们不明白宋仁宗为什么突然让武将们上朝参政,完全没有任何征兆。

曹班他们喜笑颜开地走出福宁宫,他们还故意跟文臣们说,明年请他们多多关照。

看到武将们这副得意猖狂的模样,文臣们心中充满怒火。

文臣们见他们反对没用,跪到傍晚就没有再跪了。

既然官家坚持要让武将参政,那他们能做的就是把武将们再次从朝堂上赶走。

离开皇宫后,文臣们全部去了文彦博的家里,商议怎么对付武将。

赵旸他们在坤宁宫用了晚膳,此时已回到东宫。

他正在看辽国的舆图。

曹许和王胖胖见他一直盯着辽国的舆图看,都好奇地问道:殿下,你看辽国的舆图做什么?赵旸的手指轻轻敲打着辽国的舆图:我有一个想法。

王胖胖和曹许异口同声地问道:什么想法?我想去一趟辽国。

什么?!曹许和王胖胖被赵旸这句话吓到了。

西夏不足为惧,大宋目前最大的敌人是辽国,我想亲自去辽国看看,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情况。

殿下,你疯了吧。

曹许觉得赵旸这个想法太疯狂了,你可是大宋的太子,要是你去了辽国,被辽国人知道你的身份,那你就危险了。

我赞成阿许的说法。

再说,姑姑和官家也不会同意你去辽国。

我知道。

赵旸心里清楚宋仁宗和曹皇后是不会让他去辽国的。

他想要偷偷去辽国,只怕也行不通。

唉,我就是说说。

殿下,这么吓人的话,你以后不要再说了,好吧。

曹许摆出一副害怕的表情,会吓死人的。

殿下,你想去辽国做什么?王胖胖有些好奇,如果只是了解辽国的情况,完全可以派其他人去了解,没必要你亲自去了解。

哦,我想去看看有什么可乘之机。

赵旸双手抱胸,一脸深意地说道,我想在攻打辽国之前,让辽国内乱起来,这样才好收拾他们。

可是,就算你去了,你不一定能做什么,毕竟你到了辽国,就变成了一个普通人,想要接近辽国的王室不太可能吧。

不一定。

赵旸刚说完,脑子里闪过一道灵光,表情变得激动起来,我想到办法了。

什么办法?一个能让辽国内乱的办法。

殿下,什么办法?曹许和王胖胖连忙问道。

我得好好想想。

赵旸说完,就不管王胖胖和曹许,拿起之前从辽国传回来的消息研究了起来。

虽然王胖胖他们非常着急地想知道赵旸的办法,但是也知道这个时候不能打扰他。

花了一整晚的时间,赵旸想出来的办法完善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得和皇城司配合。

第二天的早朝,没有任何意外,大臣们还在反对武将参政。

赵旸脑子里和心里都在想对付辽国的办法,对大臣们反对一事毫不关心。

宋仁宗早就猜到大臣们会再早朝上继续反对,任由他们说。

他左耳进右耳出。

听大臣们吵了一会儿,宋仁宗懒得再听下去,就让张茂实宣布退朝。

下了朝后,赵旸就把张茂实叫走了,随后一起去了皇城司。

这几年,皇城司也被赵旸改革了。

宋仁宗早就不管皇城司的事情,任由赵旸折腾。

皇城司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那就是暗部。

暗部的人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而且他们都经过严苛的培训。

他们负责的事情非常多,除了刺杀和查探,他们还做其他的事情。

这些年,暗部有不少人在西夏和辽国。

不过,辽国的王室不是那么好接近。

但是,赵旸想到的办法,能让暗部的人成功接近辽国王室。

张茂实和暗部的人被赵旸想出来的办法惊到了。

准确来说,他们听了太子殿下的办法后,头皮发麻。

赵旸和张茂实他们整整商议了一天,这才把他想出来的办法完善。

等过了年,皇城司的暗部将会实行这个办法。

这个办法不会立马就起作用,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有作用。

赵旸有这个耐心,也等得及。

接下来几日,朝中大臣还在反对武将上朝一事。

他们明知道没有用,但是还是坚持反对。

在朝堂封笔前,这件事情没有停息。

过了小年后,宋仁宗就宣布朝堂暂时封笔,让大臣们好好过年。

过了年,武将们就要上朝,文臣们怎么可能过一个好年。

不过,对武将们来说,今年的年是一个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