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2025-04-02 01:19:19

二月初八, 童试中的县试准时开考。

县试一般考四场,考的内容自然是经史子集。

不过,县试的四场考试,并不是每场都必须考。

如果学子考过县试的第一场考试, 也就是正场考试, 可以不用继续考。

县试是童试的第一场考试, 录取人数是非常多的。

学子要是考过了正场考试, 那么剩下来的三场考试可考可不考。

学子可以选择继续考剩下的三场考试, 也可以选择不考。

如果第一场考试, 学子没有考中, 那么他可以参加第二场考试。

没有考过第一场考试的学子,也可以选择不参加剩下来的三场考试。

不过,一般而言,没有人不会不继续考剩下三场的考试。

还有一点,第一场考试没有通过的人,必须考完剩下的三场考试。

如果学子考过了第二场考试, 那他就得继续参加第三场、第四场。

而且,他必须全部通过第二场、第三场和第四场考试,才有资格参加接下来的府试。

县试考试的内容,除了四书五经,还要考诗词歌赋、策论和圣谕广训, 以及算术等。

算术是赵旸特意加进去的。

旧的科举考试,不管是解试,还是殿试,考试的时候都要求有一定的格式, 比如说明朝的八股文。

赵旸觉得强制要求格式不好, 会限制学子们的发挥, 就取消了格式。

当然,一些忌讳并没有取消,比如说皇帝的名字要避讳。

赵旸弄出来的新科举考试,虽然要比以前的科举考试难,但是要比以前的科举考试自由,给了学子们广阔的空间发挥,这让学子们非常喜欢。

当然,学子们再自由发挥也不能跑题。

如果偏离的主题,那么文章写的再好也没用,就跟后世的命题作文一样。

以前的科举考试考策论,喜欢考经史子集里的内容。

而,新的科举考试的策论,不再考经史子集,考的都是民生问题。

如果学子们只顾着死读书,对民生,又或者国家大事不了解,那么他们在策论上就获得不了高分。

策论是所有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题,而且也是分数最大的考题。

这么说吧,如果一个学子在考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的时候,考的不怎么好,但是他的策论文章写的非常好,那么他就有可能破格录取。

不过,这种破格录取也只存在童试的三场考试中。

乡试、会试、殿试的话,是行不通的。

县试的四场考试,是一天考一场,但是不是连着考的。

第一天的正场考试结束后,第二天下午就会成绩,然后学子们再选择继不继续考第二场考试。

考试的当天,天还没有亮,学子们就要抵达官学门口。

每个县城都有官学,这个地方就是专门用来考科举的。

考县试是不用住在考房里,当天晚上就能从官学里出来。

当然,考试乡试是不能出考场,得在考场待几天。

考试当天,学子们只许带准考证和笔墨纸砚进官学。

其他东西,一律不许带。

在进考场前,会有衙役搜身,以防学子们作弊。

哪怕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简单的考试,但是搜查也非常严格,不允许任何一个人作弊。

有的学子们会带小抄,藏在带的东西中,像藏在鞋子里、衣服里、袜子里都很常见。

有的学子甚至把小抄藏在头发里、嘴里、鼻子里、耳朵里。

总之,无所不用其极。

一旦发现带小抄,就会被赶出官学,不允许参加今年的科举考试。

如果当时衙役没有发现有人作弊,那么县试结束后被发现有人作弊,那么不仅这个学子会被惩罚,就连县令也会受罚。

并且惩罚十分严重,有时候甚至会被砍头。

科举考试作弊是大忌,并且是大罪。

如果想在科举考试上动手脚,无异于自寻死路。

在搜查学子的时候,还要核对学子的身份,以防出现代考的情况。

代考这种事情,并不是后世才有的,在古代就有了。

通过了搜查,学子就能进入官学,然后按照准考证上的房号和座位号找到自己的座位。

王胖胖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坐了下来,把带来的笔墨纸砚摆放好,准备考试。

过了一会儿,有衙役进来,敲响了考房里的铜锣,宣布县试开始。

再接着,衙役们发放考卷。

王胖胖拿到自己的考卷后,先写好自己名字。

接着,他才看考题。

赵旸之前叮嘱过王胖胖,拿到考卷后,不要急着答题,先把名字写好,然后再仔细看看考题,看看有没有印刷不清楚,或者有漏字的情况。

考卷没有任何问题,考题也非常简单。

王胖胖拿起笔,开始认真的答题。

县试考卷的难度对王胖胖来说太简单了,两个时辰不到,他就答完了全部考题。

虽说策论是县试考题中最难的,但是在王胖胖眼里非常容易。

今年县试的策论题是怎么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其实,这道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这道题的范围太大了,学子们很好下手考,但是也充满了陷阱。

如果学子们用一些抽象的东西来回答这道题,比如款款而谈地说实行仁政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不具体写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办法,那么是获得不了多少分的。

以前的科举考试,如果这么答,一定能获得高分,但是现在不行。

赵旸这个太子殿下在这几年里,一直强调一件事情,那就是务实。

他提出的务实,不仅让每个学校实行,也贯彻到科举考试中。

三年前,第一次考县试的时候,学子们在写策论的时候,就喜欢空谈。

他们哪怕文章写的非常漂亮,但是也不能得一分。

从那以后,学子们知道文章写得漂亮不管用了,得务实。

赵旸一直觉得文人学子和官员们把文章写的好看没用,因为写好文章并不能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这三年来,赵旸一直对官员们,对太学的学子们强调一件事情,那就是关心民生。

显然,他的强调有了作用。

现在,全天下的文人学子和官员们,以及老百姓们都知道他们的太子殿下是个务实的人,不喜欢弄一些虚头巴脑或者花里胡哨的东西。

言归正传。

王胖胖看到策论的考题时,没有任何犹豫就从实际出发。

其实,关于民生方面的问题,他和赵旸一直在讨论,并且他从赵旸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最基本的就是让老百姓能吃饱穿暖。

对老百姓来说,好日子就是能吃的饱,能穿得暖,还能看得起病,并不是要大富大贵。

老百姓的愿望就是这么淳朴。

赵旸曾经对王胖胖说过,他想让大宋每个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但是却非常难办到。

别看这么简单的事情,真正做起来却非常艰难。

王胖胖答完第一场考试的考卷后,就提前交卷了。

真正的交卷时间是在酉时。

王胖胖可不会等到酉时。

考官见王胖胖这么早交卷,非常吃惊。

不过,他们并没有说什么。

等王胖胖离开后,一个考官忍不住看了看他的考卷。

见他基本上全部答对了,心中又是一惊。

王胖胖是整个考场第一个交卷的学子。

他爹爹和娘并没有在官学门口等他。

他直接回了家,王夫人见他这么早回来,吓了一跳。

这还没有到午时,你怎么就回来了?考完了,当然就回来了。

王胖胖拿起一块点心吃了起来。

这么快就考完了?王夫人一脸吃惊,不是说科举考试很难吗?不难,县试非常简单。

王胖胖有些嫌弃地说道,但是也太简单了吧,得跟殿下说说,让他加大县试的难度。

如果其他学子听到王胖胖这句话,一定会杀了他。

虽然县试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但是对不少人来并不简单。

听到儿子这么说,王夫人心里就放心了:你接下来还考不考?不考了。

王胖胖非常自信地说道,我一定能考过正场考试。

那接下来就直接考府试了?王胖胖轻点了下头:嗯。

你去睡一会儿吧,等我做好午饭叫你。

那我去睡一会儿。

这段时间待在家里,真的有些无聊了。

唉,他有些想阳阳了。

得考完童试,他才能进宫见阳阳。

等到午时,王夫人把王胖胖叫了起来。

王胖胖的妹妹从曾家回来了,见她哥哥回来了,心里非常高兴,一直拉着她哥哥问县试。

虽然她才两岁不懂县试是什么,但是她好奇。

等到下午,曹许就来找王胖胖。

果然被殿下料中了,你早早就交了卷。

太简单了,我两个时辰不到就写完了。

王胖胖问道,殿下怎么样?殿下很好。

我想回东宫了。

等你考完童试就能回去。

曹许笑着说道,对了,差点忘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苏轼有儿子了。

真的假的?三年前,苏轼申请调到杭州。

没多久,他家里就安排他和他的青梅竹马成亲。

苏轼成亲的时候,曹许和王胖胖还特意去喝了喜酒。

赵旸因为身份的问题,曹皇后和宋仁宗不放心他出远门,他就没去喝喜酒。

去年六月份,苏轼的妻子怀有身孕。

苏轼第一时间就写信跟赵旸分享了他当爹的喜悦。

赵旸替他高兴,送了不少东西给他。

他还跟苏轼他们说过,他以后要做他们孩子的干爹。

苏轼他们当然巴不得。

苏轼还让赵旸给他的孩子取名。

赵旸觉得这是苏轼的第一个孩子,应该由他自己取或者由孩子的祖父起,他取的话就不太合适。

等苏轼再生一个孩子,他再给这个孩子取名字。

去年,还有一件喜事,那就是苏辙成亲了,娶的是史家娘子。

沈括忙着四处游历,暂时没时间,也没有心思娶妻生子。

除了苏轼和苏辙成了亲,赵旸身边的其他人并没有成亲。

福康公主的亲事至今还没有定下来。

这三年,曹皇后给福康公主安排了不少婚事,但是宋仁宗总是嫌弃这个不好,嫌弃那个不好,导致福康公主一直没有定亲。

今年,福康公主十八岁了,算是大姑娘了。

换做在别人家,就算十八岁没嫁人,但是亲事肯定定好了。

不过,她是公主,哪怕二十八岁没有定亲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她对于自己没有定亲一事也不在意,更不着急。

高滔滔也没有定亲。

去年,她及笄了,有不少人给她说亲,但是她都没有同意。

不过,她没有资格像福康公主那样任性。

高家决定在今年考中的进士中,挑选一个做女婿。

高滔滔不是公主,她的夫君可以参政。

她对她未来的夫婿只要一个要求,不许纳妾。

所以,她要找一个寒门贵子。

真的,一个大胖小子,把苏轼高兴坏了。

曹许看了苏轼写给赵旸的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当爹的喜悦。

可惜了,我要考科举,不然我们可以去杭州看看。

王胖胖也替苏轼开心。

只怕我们这几年都不能去杭州看苏轼的儿子了。

曹许看了一眼王胖胖,一脸深意地说道,等你考完殿试,我们就要准备去北境了。

等去了北境,一年半载是回不来的。

这倒是,不过我们到时候说不定能看到苏辙的儿子。

苏辙在北境,并且一直在等着他们。

肯定能看到。

曹许又跟王胖胖聊了一会儿,才回东宫。

此时东宫里的赵旸,正在和折筠下棋。

就在前不久,宋仁宗下旨给赵旸和折筠赐婚。

在宫里待了七年,折筠终于成为正式的太子妃。

等到赵旸十六岁成年,他们两个届时就会成亲。

我又输了。

折筠娇嗔地瞪了一眼赵旸,殿下,你就不能让我赢一把吗?让你赢有意思吗?赵旸的棋艺在空净大师的调|教下越发精湛,别说折筠不是他的对手,就是晏殊他们那些有才华的大臣都不是他的对手。

至于曹皇后和宋仁宗他们,早就不是赵旸的对手。

对你,我已经手下留情了。

折筠当然知道,殿下,跟你下棋真的太打击人了。

读书就不说了,就说琴棋书画,殿下学的非常好。

无论她怎么努力学,都赶不上殿下。

说实话,待在殿下的身边,真的会让人自行惭愧。

她这些年来,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配不上殿下,很是自卑。

不过,殿下却说她做的很好,还让她不要追赶他,让她做自己。

你可以找姐姐下棋。

赵旸坏笑道,跟她下棋,你就能找回信心。

殿下,公主要是听到你这么说,一定会生气的。

虽然她比不上殿下,但是能比得上公主。

殿下总是让她和公主比。

我怕她生气吗?这几年,他姐姐的脾性越来越大了,都怪爹爹和嬢嬢他们太宠她了。

说到福康公主,得提起一个人,那就是李玮。

两年前,李玮病故了。

他的死法很……丢人。

他不是真的病死的,而是马上风死的。

为了寻求刺激,他吃了猛药,然后把自己给弄死了。

年纪轻轻死于马上风,真的非常丢脸。

哪怕宋仁宗看重李家,李家的名声也因为李玮毁了。

也因为这件事情,李国舅觉得没有颜面待在汴京城,带着一家人回了老家。

无论宋仁宗怎么挽留,李国舅坚持回老家。

宋仁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他。

李玮一死,历史上福康公主的悲剧将不会发生。

殿下,科举考试结束后,你是不是要去北境?是,怎么了?我可以跟你一起去吗?你去做什么?折筠很想说我去帮你啊,但是话到嘴边没有说出来,因为她心里清楚,她就算跟着殿下一起去了北境,她也帮不上殿下,甚至还会倒帮忙。

我……我会平安回来的。

赵旸微微对折筠笑了笑,你在宫里等我回来。

折筠重重地点了下头:我相信殿下一定能平安回来。

见时候不早了,折筠没有在东宫久待,回坤宁宫了。

她刚离开,曹许就回到东宫,把王胖胖提前交卷一事跟赵旸说了。

赵旸听了后,笑道:说不定胖胖能考中小三元。

如果王胖胖在县试、府试、院试上都考了第一名,那就考中了小三元。

有小三元,自然还有□□。

在乡试、会试、殿试上都考中了第一名,那么就考中了□□。

三年前,童试就开考了,不过并没有人考中小三元。

以胖胖的才学,说不定真的能考中小三元。

考中小三元不难,考中□□才难。

赵旸笑道,也不知道胖胖有没有幸考中六元。

六元?曹许大吃一惊,这不可能吧。

虽然可能性不大,但是也不是不可能。

赵旸也是刚才想到考中六元一事,如果胖胖真的考中了六元,将会是大宋第一个六元及第的状元。

我还是觉得不太可能。

虽然曹许也希望王胖胖能考中六元,但是太难了。

我就说说,你不要跟胖胖说,我可不想给他增加压力。

曹许点了下头,随后又说道:殿下,如果你去考科举,说不定能考中六元。

我?赵旸惊了下,随即摇摇头说,我可比不上胖胖。

在读书这方面,他真的比不上王胖胖。

不过,王胖胖却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你行。

对赵旸,曹许一向蜜汁自信。

赵旸摇摇头,没有再说这个话题,说起赵宗实的事情来。

两年前,赵宗实成亲了,娶的是他郡王妃母族的一个姑娘。

赵宗实本来还想求娶高滔滔,但是宋仁宗和曹皇后都不愿意他娶高滔滔,他只好放弃。

说来也奇怪,除了求娶高滔滔一事,赵宗实这几年非常老实,没有做过任何一件特殊的事情,但是赵旸对他还是不太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