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2025-04-02 01:19:19

三年前, 新政失败,欧阳修和范仲淹等人被贬出汴京。

这三年来,欧阳修他们在外地任职,励精图治, 造福百姓, 做出了一番漂亮的政绩,所以这才能被调回汴京来。

牛车上, 欧阳修正在看信。

信是赵旸一个月前写的。

赵旸得知欧阳修即将回汴京, 特意写了一封信给他, 期待他早日回来。

欧阳修看着太子殿下写给他的信,嘴角不觉扬起一个笑容。

三年不见, 不知道太子殿下长大了多少,不知道太子殿下跟晏相读书读得怎么样。

这次欧阳修回汴京, 除了回汴京任职,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导太子殿下读书。

与此同时, 还有一行人也在来汴京的路上。

这一行人就是苏洵父子三人。

苏轼和苏辙思考了三年, 终于决定来汴京考太学。

虽然苏洵不太愿意让两个儿子来汴京考太学,但是两个儿子决定考太学, 他这个做父亲自然会支持,所以他亲自带着两个儿子来汴京。

船上, 苏洵正在教导苏轼和苏辙读书。

休息下。

苏洵收起书,先喝口茶。

是, 爹爹。

父子三人一边喝着茶, 一边吃着点心。

哥哥, 我们来汴京考太学, 不跟福慧说吗?苏辙面露疑惑地问道, 福慧之前还写信问我们要不要来汴京考太学,我们真的不跟他说吗?苏轼笑着说道:我想给他一个惊喜。

苏辙茫然地眨了眨眼:惊喜?我们到了汴京,直接去相国寺找他,他见我们来了,一定会非常惊喜。

苏轼是真的想给赵旸一个惊喜,他非常期待福慧看到他们的表情。

苏辙明白了他哥哥的意思,一脸恍然地说道:那福慧肯定高兴坏了。

说完,他面露好奇地说道,三年不见,也不知道福慧长什么样呢。

应该是越长越好看。

这三年来,福慧每个月都会写信给他们。

虽然他们三年不见,但是因为每个月通信,他们之间非常熟悉。

福慧说他今年正式启蒙了,不知道他学得怎么样。

福慧那么聪明,应该学得很好吧。

虽然这三年来,一直和福慧有书信往来,但是苏辙心里还是有些想福慧的。

三年前,福慧还没有正式启蒙就读了不少书,现在正式启蒙了,应该读了更多的书了。

等见面了,得好好地考考他。

哥,福慧说过,如果我们考上太学,他也会考太学,到时候我们就能在一处读书了。

等我们考上了太学,再教福慧考太学。

虽然福慧比他们小很多,但是要是能在一块读书,也是一件美事。

苏洵听着两个儿子的对话,打趣道:你们倒是很有信心考上太学啊。

苏轼对他爹爹笑了笑:有爹爹您的教导,我们一定能考上太学。

自从两个儿子决定考太学后,苏洵就请他汴京城的朋友帮他弄到往年太学入学考试的题目。

苏轼和苏辙做了几份太学入学的考卷,考得都不错,他们这才有信心来汴京考太学。

苏洵看着两个儿子,在心里微微叹了口气,也不知道让两个儿子来汴京上太学是对是错,毕竟太学……唉,算了,两个孩子都来了,他在想这些也没用,不如相信两个儿子。

等你们考上太学,我回去把你们的母亲接来。

这次,只有他们父子三人来汴京,没有带上家里其他人。

等苏轼和苏辙考上太学后,苏洵打算把妻子接来,一家人在汴京城里定居。

爹爹,如果您不喜欢留在汴京,您还是回眉州吧。

苏轼知道苏洵不太赞成他们上太学,也知道苏洵不太喜欢汴京。

我会照顾好弟弟,您不用担心。

苏辙忙说道:我也会照顾好哥哥的。

你们兄弟俩在汴京,我怎么能放心。

苏洵是不太喜欢汴京,因为汴京太过繁华,而且有太多权贵,稍微不小心就会卷入到权利的漩涡中。

爹爹,我们都不是小孩子了。

再说,我们吃住都在太学,您不用担心我们。

不少外地的学子考上太学,都会住在太学里。

苏轼他们要是考上太学,也会住在太学里,不用特意在汴京城里租房住。

不成,你们两个在汴京,我们不放心。

苏洵对两个儿子笑了笑,我已请朋友在太学附近租好了房子,日后你们去太学读书也方便。

这次在来汴京之前,苏洵都安排好了一切,请他朋友帮忙租好房子,找好下人。

在照顾两个儿子方面,苏洵是非常舍得花钱的。

不过,因为汴京城的房价太贵,想要在汴京城里买下一套房子不太实际,所以还是租房比较划算。

如果苏轼他们兄弟俩高中留在汴京任职,到时候再买房子也不迟。

父亲……苏轼刚想说什么,被苏洵打断:你们在太学读书会很辛苦,我和你们的母亲都不会放心留你们两个在汴京。

见爹爹心意已决,苏轼和苏辙也不好再说什么。

爹爹,是我们任性了。

你们没有任性,你们想来太学读书并没有错。

苏洵一直以来以两个儿子为豪。

他的两个儿子不仅聪明,而且非常听话,很少让他们操心。

爹爹还是那句话,既然决定来太学读书,那就好好读书,不要做其他的事情。

苏轼和苏辙神色严肃地点点头,异口同声地说道:爹爹,我们知道。

休息好了,我们继续。

好。

父子三人又读起书来。

说到读书,这三年来,赵旸寄了不少书给苏轼他们。

三年前,苏轼他们离开汴京的时候,赵旸就送给他们不少书籍,还送给他们不少笔墨纸砚。

这三年来,赵旸把太阳书局发售的杂志、报纸、小人画和话本都寄给了苏轼他们。

苏轼他们虽然远在千里之外的眉州,但是因为经常看太阳书局发售的报纸和杂志,他们对汴京城里的事情非常了解。

苏洵教导苏轼他们念完一篇《易经》,就和两个儿子一起看太阳书局发售的杂志。

他们看的是《文学集》。

苏轼和苏辙正在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洵正在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其实,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和苏辙看了很多遍,但是每次看都会被深深地惊艳到。

每次重新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哥,我们以后能不能写出像《醉翁亭记》这么好的文章?我们只要好好读书,就一定能写出来。

苏轼倒是很有自信。

欧阳先生真的太有才华了。

苏辙一脸仰慕地说道,听说朝中很多大臣都会去太学里讲书,不知道欧阳先生会不会去?对有才华的人,苏辙和苏轼都非常憧憬。

欧阳先生并不在汴京。

苏洵倒是知道一点关于欧阳修的事情,三年前,欧阳先生离开了汴京,去外地任职。

啊?苏辙一脸失望,欧阳先生不在汴京啊。

苏轼问道:爹爹,范先生呢?范先生也不在汴京,也去外地任职了。

苏轼听完,也是一脸失落。

见两个儿子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苏洵安慰他们道:日后有缘,你们会见到的。

苏辙一听这话,立马恢复了精神。

只要我们在太学读书,就一定能见到欧阳先生他们。

苏轼点点头:对,日后一定能见到。

苏辙看着手中的《文学集》,惊叹道:这太阳书局弄出来的报纸和杂志太好了,等到了汴京,我们一定要去太阳书局看看。

三年前,他们走的时候,还没有太阳书局。

没想到他们离开汴京没多久,就有了太阳书局。

听说很多文人学子喜欢去太阳书局讨论诗词歌赋,以后我们也可以多去去,和他们多交流。

苏轼喜欢太阳书局发售的美食杂志,话本杂志、小人画杂志、医学杂志和农业杂志。

太阳书局的老板真厉害,竟然弄出这么多好看的杂志。

苏洵一脸深意地说道:太阳书局背后的老板绝不是普通人。

苏洵之前写信向他朋友打听过太阳书局的事情。

他朋友知道不多,只知道太阳书局背后的老板是权贵,一般人不敢招惹太阳书局。

他朋友猜测,太阳书局的背后恐怕还有朝廷支持。

因为太阳书局发售的报纸和杂志,朝中的大臣们必须订阅。

也一定是有才之人。

如果没有才华,是绝对不会做出这么好的报纸和杂志。

福慧说太阳书局里有很多好书,甚至还有孤本,我们一定要去看看。

可是,哥,我们不是会员,是不能阅读太阳书局里的孤本。

福慧不是说只要通过太阳书局的考核,就能成为太阳书局的会员么。

苏轼一脸跃跃欲试地说道,我们可以去试试。

好,我们去试试。

苏轼他们兄弟俩,还有一个优点。

那就是在做任何事情前,他们绝不会害怕畏惧,他们会先尝试。

如果失败了,他们也不怕,会继续尝试。

苏洵很喜欢两个儿子的无畏精神,年轻人就应该勇敢无畏,这样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此刻,远在舒州的王胖胖正在焦急地等待这个月的杂志。

赵旸不仅把报纸和杂志寄给苏轼他们兄弟,也寄给了王雱。

王雱非常喜欢,每个月眼巴巴地等着赵旸寄给他。

正在和杀破狼军一起训练的赵旸一连打了好几个喷嚏,吓得曹修立马把庄子里的大夫叫了过来,给他把脉。

庄子里有大夫,负责给杀破狼军的孩子们看病疗伤,毕竟训练的时候,经常会受伤。

见赵旸的身子并没有问题,曹修心里才放心。

三年前,赵旸突然病重,也吓到了曹家人。

一直以来,曹家人也十分在意赵旸的身子。

赵旸在庄子里呆了五天。

这五天,他彻底和他的杀破狼军混熟了。

不止如此,他和曹修他们商议了不少事情。

他不能在外面久待,不然曹皇后和宋仁宗他们会担心。

再者,他一直不回去读书,晏相怕是要急了。

宋仁宗见儿子五天没有回宫,心里急了,来找曹皇后。

皇后,旸旸一直没有回来,晏相一直在问他什么时候回来。

宋仁宗不好意思说他想儿子,只好用晏殊来做借口,你叫旸旸回来。

曹皇后一眼就看出宋仁宗在说谎,不过懒得拆穿他。

官家,旸旸在生你的气。

宋仁宗被曹皇后说得有些尴尬,要不朕去曹家庄子接他回来?说完,他又说了一句,福康一直在等他回来去放纸鸢。

曹皇后并不想让宋仁宗去曹家的庄子,她想了想说:我叫旸旸回来。

如果旸旸还不回来,我亲自去接他回来。

那就麻烦皇后了。

比起他,旸旸这孩子更听皇后的话。

只要皇后叫他回来,他一定回来。

官家,旸旸回来,您该不会还让旸旸接受您朋友的女儿吧?曹皇后故意问道。

宋仁宗摇摇头说:旸旸不喜欢,那就算了。

说完,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是朕考虑不周。

曹皇后点点头,毫不客气地说道:您知道就好。

被曹皇后这么说,宋仁宗脸上的表情不由僵住,心中不禁有些尴尬,还有些难堪。

朕还有事就先走了。

曹皇后站起身行礼:恭送官家。

宋仁宗的眉头皱了下,随后转身离开了坤宁宫。

张茂实看了看宋仁宗的脸色,就知道他生曹皇后的气了。

宋仁宗觉得曹皇后刚才对他太不客气了,皇后果然……还是穗儿好,但是穗儿也偏袒皇后。

在这宫中,他竟然一个知心人都没有。

张茂实见宋仁宗没有回福宁宫,而是来到陈氏以前住的宫殿。

宋仁宗等到了宫殿,才发现自己来到陈氏以前住的宫殿,在心里感叹道,全天下也只有她了解朕,知道朕心里在想什么。

官家?张茂实见宋仁宗一脸伤感,关心地问道,您没事吧?宋仁宗回过神来,语气淡淡地对张茂实说道:朕没事,回福宁宫吧。

官家,皇后娘娘也是埋怨您把太子殿下气走,等太子殿下回来,皇后娘娘也就消气了。

宋仁宗闻言,心里对曹皇后的那点怨气也消了。

是朕不对,等旸旸回来,朕得好好地哄他。

太子殿下出去五天了,应该也消气了。

张茂实言道,官家,您只要好好地哄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一定不会再生您的气。

这个小祖宗可不好哄。

宋仁宗嘴上这么说,但是语气里充满宠溺。

赵旸在回宫之前,去了一趟禁卫军营,看了看禁卫军营里将士们的训练。

禁卫军营的将士对太子殿下的到来十分意外。

他们原以为太子殿下会有什么事情,没想到太子殿下只是来看他们的训练。

赵旸对禁卫军营的将士的训练不太满意。

不止如此,他没有在禁卫军营里将士们的眼中或者身上感受到战意。

在后世,哪怕是和平年代,将士平日里训练的时候都会非常凶猛,丝毫不敢懈怠,但是禁卫军营里的将士却不是。

或许是长时间没有上战场,又或者是长时间被打压,把他们身上的锐气全都磨没了。

与其说他们是禁卫军营里的将士,不是说他们是个摆饰。

不过,这也不能怪禁卫军营里的将士,他们也想上战场立功,但是朝廷不给他们机会,他们只能天天浑浑噩噩地度日。

赵旸没有多说什么,鼓励了禁卫军里的将士一番,让他们好好训练,让他们好好守护汴京城的安全。

鼓舞了禁卫军营里的将士一番后,赵旸没有久待,直接回宫了。

等太子殿下离开后,禁卫军营里的将士们还一脸茫然,不明白太子殿下突然到来,到底为了什么,难道就是鼓励他们好好训练吗?他们平日里有好好训练,并没有偷懒,难道太子殿下对他们的训练不满?曹健见将士们都一副迷茫的模样,也没有多做解释,只是说从明日起,要更加严格地训练。

不过,也有将士明白了什么,他们的心头变得非常火热一直以来,官家几乎没有来过禁卫军营里,这还是第一次有皇室的人来禁卫军营,而且还是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是储君,他不可能无缘无故来禁卫军营里,也不会莫名其妙地鼓励他们好好训练。

太子殿下这次来禁卫军营是有目的,而目的就是让他们好好训练,这就意味着他们以后很有可能……再者,太子殿下了来禁卫军营里,还释放了一个态度,一个亲近武将的态度,这意味着什么……这些聪明的将士们一想到这里,就变得非常激动。

曹健见有的将士反应了过来,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了一句,让他们以上战场的标准来严厉的训练他们手下的士兵。

这些聪明的将士们听到这话,就知道他们猜对了。

赵旸回宫后,直接去了坤宁宫,没去福宁宫。

曹皇后仔细地打量了下儿子,见儿子精神不错,心里便放心了。

这几日去庄子,玩得开心吗?赵旸咧嘴对曹皇后灿烂地笑了笑:玩得非常开心。

不仅玩得开心,还收获很大。

有苗昭容在,曹皇后不方便多问赵旸。

玩得开心就好。

这时,外面传来给宋仁宗行礼的声音。

官家来了。

苗昭容笑道,官家肯定是知道太子殿下回来,急急匆匆地赶过来了。

赵旸皱着一张小脸,表情非常不高兴。

苗昭容见赵旸还在生气,替宋仁宗说好话:太子殿下,这几日官家一直在盼着你回来,你这几日不在,官家都没有睡好。

苗昭容见宋仁宗这几日可怜,忍不住想要帮他说好话。

赵旸双手叉手抱胸,冷着一张小脸说道:在爹爹心里,我这个儿子一点也不重要。

宋仁宗刚走进来就听到这话,连忙说道:谁说你在爹爹心里一点都不重要。

说完,他急急忙忙地走到赵旸的面前,伸手去抱儿子,结果被儿子躲开了。

赵旸躲在曹皇后的身后,离宋仁宗远远的。

宋仁宗见儿子躲着他,心里有些失落。

不过,他也猜到小祖宗没有那么好哄。

旸旸,爹爹知道错了,爹爹向你赔礼道歉。

这个世上能让宋仁宗赔礼道歉也只有赵旸了。

赵旸站在曹皇后的身后没有出来,也没有说话。

旸旸,真的不理爹爹呢?宋仁宗的语气非常可怜,爹爹非常想你,你看看爹爹好不好。

苗昭容见宋仁宗这么低声下气地求赵旸,心软地帮他说好话。

太子殿下,你五日没回来,官家想你五日,你看看官家。

旸旸,你出来看看爹爹好不好?宋仁宗的语气越发可怜,爹爹五日没见你了,好想你,让爹爹好好地看看你。

赵旸并不是真的生气,不过他不吓吓他爹爹,说不定日后他爹爹又会抽疯做出荒唐的事情来。

你还看我做什么,我又不重要。

赵旸十分傲娇地说道。

见儿子搭理他了,宋仁宗心里欢喜,继续哄道:在爹爹心里,旸旸最重要。

爹爹之前一时糊涂才会让爹爹的朋友的女儿进宫陪你,你不喜欢,爹爹就不让她进宫陪你。

曹皇后抬手轻拍了下儿子的头,对苗昭容使了使眼神。

随后,她们两人就退了出去。

旸旸,理理爹爹好不好?宋仁宗蹲下神来,故意装作可怜巴巴的模样望着赵旸,爹爹真的知道错了,你给爹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好不好?赵旸挑眉,凶巴巴地瞪着宋仁宗:你真的知道错了?宋仁宗连连点头:爹爹真的知道错了,可以再给爹爹一个机会吗?也不是不能不给你机会。

赵旸眼珠子转了转,小脸上露出一抹不怀好意地笑容。

宋仁宗见儿子坏笑了起来,他就知道儿子又在打什么坏主意。

旸旸,你想要什么?以前,宋仁宗惹赵旸生气,都会被赵旸狠狠地敲诈一把。

这次,肯定也会被敲诈。

赵旸朝宋仁宗招了招手,宋仁宗把他的脸凑到赵旸的面前。

接着,他的脸就被赵旸狠狠地揪了起来。

宋仁宗仰着脸,任由儿子用力地揉搓他的脸。

赵旸狠狠地捏了捏宋仁宗的脸,又用力地拔了拔他的胡子。

宋仁宗被拔地生疼,但还一脸宠溺。

赵旸伸手又拍了拍宋仁宗的脸,又捏住他的鼻子。

爹爹,你怎么这么傻啊?是是是,爹爹傻,旸旸聪明。

宋仁宗哄道,爹爹错了,旸旸原谅爹爹好不好?爹爹,你得保证以后不许再做这么蠢的事情。

爹爹跟你保证,以后绝对不会再做这么蠢的事情。

宋仁宗连忙举起手做发誓状。

爹爹,我要你的……赵旸毫不客气地狠狠地敲诈了宋仁宗一笔。

赵旸要的东西都是宋仁宗最宝贝的东西,要的宋仁宗心疼。

但是,为了能让儿子开心,再心疼也要给。

爹爹全都给你,那你能原谅爹爹了吗?行吧,这次我就原谅你。

赵旸说着,又狠狠地捏了捏宋仁宗的脸,爹爹,你下次再惹我生气,我就不会这么轻易地原谅你。

爹爹不会了。

宋仁宗朝赵旸伸出双手,爹爹可不可以抱抱你?唉,谁叫你是我爹爹。

赵旸的小模样十分勉强,抱吧。

宋仁宗张开双手,用力地把儿子抱进怀中。

五天没见到儿子,宋仁宗是真的想儿子。

赵旸抬手拍了拍宋仁宗的后背:爹爹,你抱好了吗?听到儿子这话,宋仁宗不由地失笑,他松手放开儿子,伸手摸了摸儿子的小脸。

你这个小坏蛋,五天不回来,一点都不想爹爹吗?爹爹你惹我生气,我为什么要想你啊。

你这个小没良心的,爹爹这五日可都是天天想你,再让爹爹抱一会儿。

真是拿你没办法,再让你抱一会儿。

又抱了一会儿儿子,宋仁宗才放开。

他站起身,抱起儿子坐在椅子上,开口关心地问道:你这五日去哪了?去庄子玩了。

赵旸笑嘻嘻地说道,跟大表兄他们在庄子玩。

宋仁宗反对他把他的亲卫军交给曹家训练,所以他不能告诉他去曹家庄子是为了看他的亲卫军。

玩什么?跟大表兄他们一起挖野菜啊……赵旸胡扯八道地跟宋仁宗说了一通。

等说完后,他想到了春耕,爹爹,我今年能不能和你们一起去春耕啊?你还小,不能下田插秧,等你再大一些,爹爹再带你去春耕。

爹爹,我不小了,我能下田插秧。

赵旸拉了拉宋仁宗胸前的衣服,爹爹,今年的春耕,你应该当大臣们多插几天的秧,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农民种田的不易。

这是为何?你们每年春耕下田插秧就插那么一会儿,根本无法让大臣们体会到农民的不易。

赵旸小脸认真地说道,朝中不少大臣根本不了解百姓的不易,只有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百姓的不易,他们才会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做事。

宋仁宗觉得儿子的这番话说得很对,问他:你打算让他们插几天的秧?最起码三天吧。

不止如此,日后爹爹你还要带他们去除草、除虫。

赵旸掰着手指说道,然后等到秋收的时候,你再让他们下田帮老百姓割稻子。

对了,还要让太学的学生这么做,这样他们才能知道民间的疾苦,知道他们是为了造福百姓而读书,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读书。

宋仁宗觉得儿子这个想法很好,点点头赞同地说道:好,按照你说的做。

说完,他又问道,你还有什么主意?还有让太学的先生带着学生去体验民间的疾苦。

体验后,让学生写下他们的感受。

赵旸刚刚说完,脑子里又闪过一道灵光,最好搞几块田地,让太学的学生们自己插秧种稻,然后自己收割稻子。

还可以让他们再种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说菜,或者果蔬什么的。

这个主意不错。

爹爹会吩咐下去。

宋仁宗问道,还有吗?太学学生种的东西,他们可以自己吃,也可以送给贫苦人家。

赵旸捏着下巴说道,要让太学的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成就感。

宋仁宗伸手摸了摸儿子的小脑袋,一脸欣慰地说道:你这个想法很好。

爹爹,你以后有时间也带我多去田间走走,了解民间的疾苦。

没想到儿子会有这份心,宋仁宗心里非常高兴:好,以后爹爹多带你去田间走走。

说完,他想到马上就要犁地了,再过几日,爹爹带你去犁地,好不好?好啊。

这段时日,农民们正在犁地,为春耕做准备。

会很累的。

爹爹,我不怕累,你怕累吗?不怕。

对了,过两日,爹爹带你去放纸鸢,好不好?好啊,放完纸鸢,我们就去犁地。

行。

见儿子对犁地这么感兴趣,宋仁宗心中很是宽慰。

虽然到时候儿子一定会嫌累,但是他能有这份心,真的很不错。

翌日,晏殊下了朝后,就急急忙忙地前往东宫。

他今日来东宫,难得没有被大白和大黑戏弄。

先生,早。

晏殊见到赵旸,先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臣见过太子殿下。

先生,请起吧。

赵旸说完,也向晏殊行了个礼,先生,抱歉,这几日没跟你读书。

虽然他不愿意跟晏殊多学,但是并不代表他讨厌晏殊。

相反,他很喜欢晏殊,也很尊敬晏殊这个先生。

他这五日没有读书,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向晏殊赔不是。

晏殊微微惊讶了下,随即连忙伸手扶起赵旸。

太子殿下回来就好。

他握着赵旸的手,关心地问道,殿下和官家和好了吗?和好了。

赵旸笑着说,再不和好,爹爹就要哭了。

晏殊被赵旸这句话逗乐了:这几日,官家很担心你。

先生,担心我吗?担心。

晏殊满眼欣慰地看着赵旸,太子殿下,臣很高兴你这么敏锐,拒绝了官家的提议。

先生,我可是很聪明的。

赵旸骄傲地挺起小胸膛,满脸得意地说道。

太子殿下聪慧过人。

两人来到书房。

元松端来茶。

赵旸让晏殊先喝口茶,待会在教他读书。

晏殊喝完茶,也没有急着教导赵旸读书,而是问道:殿下,昨日回宫前去了禁卫军营吗?赵旸前脚去了禁卫军营,后脚朝中的文臣们就得知了这件事情。

听到晏殊这么问,赵旸一点也不意外。

对啊。

殿下,您去禁卫军营做什么?晏殊猜测是曹家人带赵旸去禁卫军营里。

曹家、石家、高家、王家、张家一直以来都没有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

没想到他们现在把主意打到太子殿下身上。

曹家是太子殿下的外祖家。

曹家想利用太子殿下,让太子殿下以后答应他们去收复燕云十六州。

果然,不该让太子殿下跟曹家走得很近。

但是,曹家是太子殿下的外祖家,他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阻止太子殿下和曹家亲近。

去看禁卫军营里的将士啊。

赵旸一脸无辜又可爱地说道,鼓励他们好好训练。

一定是曹家让太子殿下这么做的!曹家果然没有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殿下,您怎么想去禁卫军营里,鼓励将士们好好训练?赵旸奇怪地看了一眼晏殊,不解地问道:先生,我不该去吗?这个问题问得晏殊愣了愣,他不能说太子殿下不能去,但是……殿下,您去了禁卫军营,有什么感想?感想?赵旸思索了下说,没有什么感想啊。

没什么感想吗?晏殊又问道,殿下,您会不会觉得军营很好玩,或者很严肃?先生,用好玩这个词来形容禁卫军营不合适吧。

赵旸耸了耸肩说,我没有什么感想,他们和宫中的禁卫军一样。

见太子殿下对禁卫军营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想,晏殊在心里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先生,我应该有什么感想吗?晏殊摇摇头说:我担心殿下会被吓到,毕竟军营里有那么多人,还舞刀弄枪的。

先生,我的胆子可没有这么小。

赵旸不服气地说道,宫中的禁卫军也舞刀弄枪,他们的职责是为了保护宫里的安全,有什么好怕的。

殿下说得对。

晏殊没有再说这个话题,殿下,我们继续说颜渊篇吧。

先生,请讲。

今天,晏殊给赵旸讲解颜渊篇的内容时,说了不少关于战场残酷的事情。

他还对比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和实行仁政对老百姓带来美好的生活。

赵旸装作听不懂晏殊话里的暗示。

在晏殊讲解之前,他就猜到晏殊会跟他说战争的残酷。

殿下,战争是残忍的,一旦发动战争势必会让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晏殊说完,又举例说魏晋南北朝时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弄得生灵涂炭。

殿下,一旦发生战争,国家就会变得动荡,老百姓就会受苦,所以为了老百姓,不能轻易发动战争。

赵旸点点头说:这是自然。

在打仗这方面,赵旸懒得跟晏殊争辩,因为没有意思。

见太子殿下把他的话听了进去,晏殊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继续说如何实行仁德。

午时,晏殊才停下来,殿下,不知道下午您有没有空?赵旸刚想说什么,却被晏殊打断了,殿下,您五日没有跟臣读书了,今日下午能不能继续跟臣读书?先生,你下午有空?听到赵旸这么问,晏殊心里一喜,臣下午有空,殿下您下午有空吗?有啊,那我下午跟您继续读书。

毕竟他五日没有跟晏殊读书,今天下午应该跟他继续读书。

臣下午再来东宫。

好,我先去坤宁宫了,先生你慢走。

殿下慢走。

晏殊没想到今天的赵旸这么好讲话。

他准备了一肚子的话劝说殿下,结果完全没有派上用场。

殿下答应他下午继续读书,晏殊心情很好地回到御书院。

晏相,心情不错啊,看来上午教导太子殿下很顺利啊。

说完,文彦博想到昨日太子殿下去禁卫军营一事,忙问道,太子殿下昨日为何会去禁卫军营?曹家人带殿下去的,不过殿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晏殊把赵旸上午和他说的话,跟文彦博他们说了说。

文彦博他们听完后,心里便放心了不少,不过……曹家果然没有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

他们见官家不会答应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把主意打到太子殿下身上,真是可恶。

曹家是太子殿下的外祖家,曹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绝不能让曹家他们的如意算盘成功。

晏相,你平日里教导太子殿下时,要更加用心了,不能让他被曹家骗了。

你们放心,我心里有数。

晏相心想他绝对不会让曹家他们的阴谋得逞。

赵旸去坤宁宫用午膳,宋仁宗也过来了。

他跟曹皇后他们说了下晏殊知道他昨日去禁卫军营一事,还说了下晏殊今天上午教了他什么。

晏相他们一直反对收复燕云十六州,反对跟辽夏开战。

宋仁宗听了,心里一点也不意外,你去禁卫军营,他们当然会紧张。

有宋仁宗在,曹皇后没有说什么。

我就是去看看,又没有做什么,他们干什么这么紧张。

赵旸觉得晏殊他们太惊弓之鸟。

因为曹家。

宋仁宗深深地看了一眼曹皇后,没有避开她说,曹家和石家,还有王家他们一直都没有放弃过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

曹皇后听到宋仁宗这话,眼睛都没有抬一下,低着头继续用她的膳。

好吧。

赵旸这次去禁卫军营,一方面是看禁卫军营里将士的训练怎么样,另一方面就是试探文臣们的态度。

果然,文臣们的态度没有让他失望。

宋仁宗刚想说什么赵旸抬手打断他:爹爹,关于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事,我们之前讨论过,不用再说了。

你啊……我暂时不会去禁卫军营了。

文臣们的态度,他已经知道了。

在他长大之前,他不会让文臣们知道他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事。

宋仁宗微微点头:那就好。

用完午膳,赵旸回东宫午睡了一会儿。

一觉醒来,继续跟晏殊读书。

接下来的两日,晏殊一直在跟赵旸说颜渊篇和子路篇的内容,教导赵旸如何成为一名仁君。

第三日,宋仁宗带着赵旸和福康公主去了相国寺的后山放纸鸢。

下午,他亲自带着赵旸去犁地。

犁地的时候,赵旸发现大宋现在使用的犁具不够锋利,不太好用,而且效率不太好。

他得想办法改良下犁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