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2025-04-02 01:19:19

前段时日, 宋仁宗下了一道旨意,让太学的学生每个月去田间体验民间疾苦,还让太学的学生和先生一起种地种田。

这道旨意下达后, 太学的学生和先生虽然很懵, 不明白官家为什么会下这样的旨意, 但是圣旨是必须遵从的。

再者,太学学生种田种地还要算在平时表现里,也就是后世说的学分。

太学的学生每个月一次私试,类似于后世的月考。

每年一次公试, 两年一次舍试。

每次考试的成绩也会算在表现里,也就是说考试也会算学分。

以前,太学学生的表现好不好, 完全看考试考得好不好。

考得好会有奖赏, 考得不好, 自然有惩罚。

太学每个年级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班。

当然甲班是最好的班,丁班自然是最差的班。

每个月的私试,考得好学生能从差班进好班, 好班的学生也能掉到差班。

如果一个学生, 一年十二次私试都考得非常差,并且一点进步都没有,就会被太学开除。

这就导致, 太学里的竞争非常激烈。

学生们要努力拼命读书, 不能有一丝的懈怠。

原来的太学只收七品官以上的子女,不收平民老百姓的子女。

几年前, 范仲淹他们推出新政, 其中就一条新政是关于太学的。

范仲淹下令改革太学, 开始招收平民老百姓的学生。

不仅如此, 他还设置了考试淘汰制,就是前面说的好班的学生掉到差班。

赵旸一开始得知太学搞这种淘汰制的时候,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因为这个跟后世的淘汰制是一样,没想到在宋朝学生们都这么卷。

对了,太学的学生除了学习经史子集,还要学习琴棋书画。

当时,他深深地同情了一把太学的学生。

虽然太学教导学生全面发展,但是赵旸觉得还是太学教出来的学生不是书呆子,就是官迷,而且太过高高在上,对民间一点都不了解。

所以,他才会让太学的学生去体验民间疾苦。

他日后想要的官员,是能了解民间疾苦,对种田种地也非常了解。

因为只有这样,官员们才能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做事。

太学的学生对于这个安排是十分反对的。

一是,他们觉得自己平时读书都非常忙,都没有闲暇的时间出去玩,哪里有时间去体验民间疾苦。

二是,他们觉得自己是读书人,怎么能像农民一样去种田种地。

虽然太学的学生反对,但是这是圣旨,他们必须照做。

太学的办事效率非常快,没多久就弄了几块田,几块地让学生们种。

一开始种的时候,太学的学生们是非常抗拒的,但是种了一段时间,他们就找到了乐趣,不少学生喜欢上了种田种地。

不过,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愿意的。

赵旸得知太学的学生们很好地在种地种田,心里很是欣慰。

这段时日,他和曹皇后他们也在宫里种起菜来。

上辈子赵旸的爷爷和奶奶非常喜欢种花、种菜。

他受爷爷奶奶的影响,平时也会种花。

有时候帮爷爷奶奶种菜。

虽说他在种菜方面不是高手,但是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菜鸟。

春天能种的菜非常多,坤宁宫和东宫里挖出不少空地来种菜。

曹许一开始跟赵旸种菜很是嫌弃不愿意,但是种了一会儿就真香了。

他现在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菜地看看菜有没有长出来。

每天菜地里的菜都会发生变化,一天比一天长大些,这让他看了非常有成就感。

晏殊他们对赵旸提出让太学的学生们种田种地一事很赞成。

种田种地的风潮不仅在太学和宫里风靡,也在各个大臣家里流行起来。

现在,大臣们见面,第一件事就是问对方家里的菜种得怎么样。

种得好的大臣会很得意地炫耀,种得不好的大臣暗地里下决心一定要种好。

此时,赵旸正在考试,考得正是《论语》。

前两日,晏殊教赵旸读完《论语》。

在学习《孟子》之前,得好好地考核赵旸对《论语》的理解。

昨天,赵旸先是把《论语》每篇内容全部默写了下来。

今天,他要《论语》每篇内容的含义写下来。

明天,他要以每篇《论语》的内容写一篇文章。

曹许身为赵旸的伴读,自然也要一起考核,可把他为难死了。

不过,好在晏殊对他没有什么要求,他考得好不好都无所谓。

连续考了十几天,赵旸终于把《论语》所有内容考完了。

考完试后,又到了每个月去相国寺学习的日子。

晏殊把赵旸写的文章拿给文彦博他们一起批阅。

虽然赵旸写文章时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但是他朴实的词汇却非常触动人心,有时候一针见血。

看完太子殿下的文章,晏殊他们内心深处非常触动。

这么说吧,太子殿下的文章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到湖水中,溅起一圈圈的涟漪,这涟漪久久无法散去。

大才啊,太子殿下大才啊。

文彦博他们看了太子殿下的文章,久久无法平静,这真的不像是六岁孩子写出来的文章。

庞籍看向晏殊,揶揄地笑道:太子殿下不愧是晏相的学生啊。

晏殊从小也非常聪明,七岁就能写文章,并且十四岁考中进士。

晏相七岁会写文章,太子殿下六岁写出文章,真是名师出高徒啊。

晏相被好友们夸奖,谦虚地笑了笑:我六岁时可不会写文章,太子殿下比我聪慧。

文彦博笑道:这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庞籍赞道:还是晏相教得好。

晏相摆摆手说:还是太子殿下聪慧,一点就通。

太子殿下比官家小时候聪明多了,只要好好地教导太子殿下,太子殿下日后会比官家更有成就。

说实话,我也没想到太子殿下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虽然太子殿下用词普通,但是这些普通的词汇变成一个句子的时候,却非常地打动人心。

准确来说,能触及到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让太子殿下写文章,也是我的突发奇想,没想到太子殿下还真的写出来了。

他原以为自己很了解太子殿下的聪慧,没想到太子殿下还能给他惊喜。

太子殿下就像一个宝藏,每次都能让他发现惊喜。

看来,以后得多挖掘太子殿下的聪明。

文彦博看着手中太子殿下的文章,忽然想到一个好主意:我建议让太学的学生看看太子殿下写的文章。

庞籍非常赞成:这个主意好,让太学的学生们好好看。

等给官家看过后,就送去太学。

晏殊拿着赵旸写的好文章,对庞籍他们说道,我现在拿去给官家看看。

官家会非常高兴的。

等晏殊离开后,庞籍感慨道:官家给太子殿下取名为【旸】,真是没有取错。

太子殿下天资聪颖,日后一定能成为大宋的太阳。

文彦博轻笑道,不过,太子殿下还小,现在只能算是刚刚升起的朝阳。

福宁宫里,宋仁宗认真地看着儿子写的文章,边看边惊叹道:好!好!好!写的好!等宋仁宗看了两三篇文章后,晏殊这才开口说道:官家,太子殿下可比您小时候聪明多了。

哈哈哈哈……宋仁宗开心地笑道,旸旸这孩子本来就比朕小时候聪明,不过朕也没有想到他这么快就会写文章了,这是晏相你教的好啊。

主要还是太子殿下聪明。

晏殊也是满脸骄傲的笑容,太子殿下真是每一次都能给我们惊喜。

能教导太子殿下这么聪明的学生,晏殊心里骄傲欣慰的同时又觉得非常荣幸。

这孩子聪明着,但是同时也非常狡猾,他不想我们发现他有多聪明,晏相你以后可以多多发掘他的过人之处。

臣一定会多多发掘太子殿下其他的聪慧之处。

晏殊又跟宋仁宗说了下,把赵旸的文章拿去给太学的学生观赏一事。

宋仁宗当然不反对,相反非常乐意。

他巴不得世上所有人都能看到他儿子写的文章。

当天下午,赵旸写的文章就传到了太学里。

太学里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才华,准确来说他们都是精英,毕竟太学的入学考试非常难,没有一定的才华是考不上的。

太学的先生们并没有一开始告诉学生们这是太子殿下的文章,而是先让他们品鉴文章。

学生们都觉得这些文章写得非常好,就是用词太过朴实。

在宋朝,绝大多数的文人学子们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写文章或者写诗词,好像只有用华丽的辞藻才能彰显出他们的才华。

不过,用词华丽这件事情被宋仁宗批评过。

现在也一些文人雅士写文章或者写诗词不再讲究用华丽或者秀丽的辞藻。

在他们看来,能用最平凡最普通的词汇写出好的文章或者好的诗词,才是好文采。

等学生们品鉴完,先生告诉他们,用最朴实词汇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才是真本事。

之后,又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六岁孩子写的文章。

这话一说,哗然一片。

学生们一个个瞪大双眼,张大着嘴巴,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

学生们惊愣了一会儿才回过神来,纷纷表示这不可能,绝对不是一个六岁孩子写的文章。

这些文章,明明是一个成年人写的。

见学生们不相信,先生又告诉他们是当今太子殿下写的。

学生们再次被震撼到了,六岁的太子殿下竟然写出这么好的文章,这……太惊人了!先生告诉学生们,年仅六岁的太子殿下能写出这么好文章,他们身为太学学生不能输。

学生们被先生的话激励到了,纷纷表示他们一定会努力学习。

第二天,赵旸写的文章在整个汴京城的文人圈子里传开了。

太阳书局的老板非常机灵,亲自去相国寺找赵旸商议,把他写的有关《论语》的文章刊登出来。

赵旸没想到他考试写的文章居然在汴京城里传开了,而且还备受赞扬,这让他很是愕然。

然后,还有点羞耻。

他并不觉得自己写的文章有多好。

在太阳书局老板的再三劝说下,赵旸最终答应刊登他写的文章。

因为文章一事,赵旸这个皇太子忽然火了起来。

身为皇太子的他,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不过,因为他太小,很少出现在大臣们或者老百姓的面前,大家对他不怎么了解。

如今,得知他们年幼的太子殿下非常聪慧,又非常有才华,他们非常高兴,又非常骄傲。

汴京城里的各个茶楼的说书先生都在说赵旸写的文章一事,把赵旸夸上了天。

宋仁宗得知民间夸赞赵旸是天才,他心里非常得意,忍不住跑去跟曹皇后和苗昭容说。

曹皇后和苗昭容听了后,自然也非常开心。

不过,曹皇后还有些担心。

她知道儿子最不愿意被人说是天才,一旦被人说是天才,人们对他的期望就会拔高很多。

如果儿子以后做出什么事情不符合天才的行为,人们就会对他失望,并且指责责怪他。

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想要阻止也阻止不了了。

相国寺里的赵旸也从香客的嘴里得知自己变成了天才皇太子,心里没有一点喜悦,反而后悔了。

空净大师见赵旸一副愁眉苦脸的表情,好笑道:说你的是天才,不好吗?不好,一点也不好。

赵旸的表情非常苦恼,而且我也不是天才。

他聪明,是因为他活了两世。

真正的天才是王胖胖,而不是他。

他跟真正的天才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都怪晏先生让我写文章,我自己也大意了,没有意识到六岁的孩子写不出文章来。

考试的时候,他没想到这么多,就把写文章当做作文来写。

写作文这件事情,上辈子从小学写到大学,信手拈来。

六岁的孩子能写出文章来,只是没有你写的好。

赵旸下巴抵在桌子上,双手抱着头,一脸懊恼:失算了。

事情已发生,你后悔也来不及了,不如往好处想。

空净大师捋着胡子,别有深意地笑了笑,你这个太子有了才名并不是一件坏事。

师兄,要是我以后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会被人骂的。

空净大师问道:你怕吗?赵旸被问得微微怔了下,随后坐直身子,一脸无所谓地说道:不怕,我也不在乎。

是天才也好,不是天才也罢,他一点也不在乎。

他要做的事情,不会因为这些名声而停止。

随他们说去吧。

空净大师满意地笑了笑:这才对。

师兄,我们继续吧。

想通了,赵旸就不会在意这件事情。

好。

此时,一个长相俊秀的青年来到相国寺。

青年第一次来汴京来游玩,自然要来汴京城里最有名的相国寺看看。

小伙子,这就是相国寺。

一个弓|着腰,杵着拐杖的老婆婆对青年说道。

青年感叹道:不愧是名寺。

只是站在相国寺的门口,一股神圣又威严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肃敬,婆婆,我们进去吧。

好好好,我带你去拜菩萨。

青年扶着老婆婆,步伐很慢地走进相国寺。

老婆婆是青年在来相国寺的路上遇到的,他见老婆婆走路不便,就上前搀扶。

老婆婆一听他的口音是外地人,得知他是来汴京游玩,特意来相国寺的,就热情地给他介绍相国寺。

青年在老婆婆的带领下,没有失礼地拜完了所有佛像。

第一次来相国寺的人,如果没有指导,会行错拜佛礼的。

不是每个寺庙的拜佛礼都是一样的,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拜佛礼。

小伙子,你要是秋天来,就能看到相国寺最有名银杏树。

老婆婆指了指不远处高大又绿葱葱的银杏树,到了秋天,银杏树的树叶会变成金黄色,非常的漂亮,每年有很多人来相国寺观看。

青年看了看不远处的银杏树,第一个感觉非常高大,这是他见过最高大的银杏树。

这么说的话,那真是有点可惜。

小伙子,你可以秋天再来。

老婆婆一脸和蔼地笑道,小伙子,我要去听大师们讲经,就不陪你逛了。

你要是迷路,可以询问寺里僧人,他们会告诉你的。

谢谢婆婆。

小伙子,有缘再见。

老婆婆说完,杵着拐杖慢慢地离开了。

和老婆婆道别后,青年想了想,还是决定去看看银杏树。

虽然看不到金色的银杏树,但是近距离看到这么高大的银杏树也不错。

青年不急不慢地走着,边走边欣赏相国寺的风景和建筑。

刚走到银杏树所在的地方的门口,就看到一个小僧人和一头羊,一直大白鹅踢蹴鞠。

只见小僧人把蹴鞠踢给羊,羊用它的脑袋顶起蹴鞠,然后又传给了大白鹅。

大白鹅竟然用它的背顶起蹴鞠,之后非常灵活地传给了小僧人。

小僧人用脚勾住蹴鞠,用脚背颠了颠,之后又传给羊。

青年站在一旁,目瞪口呆地看着一人一羊一只大白鹅踢蹴鞠。

大白,用你的头顶球。

大白听了这话后,用它的小脑袋顶起了蹴鞠,并且还颠了好几下,之后传给大黑。

赵旸忽然看到不远处有个人在看他们,脚下的动作不由地顿住了,对站在不远处的青年说道:施主,你是迷路了吗?相国寺非常大,第一次或者来了好几次的相国寺的人很容易迷路。

青年回过神来,朝赵旸他们走了过去,对赵旸双手合十:小师父。

赵旸立马双手合十回礼:施主。

小师父,我没有迷路。

青年发现眼前这位小师父是代发修行,长得非常精致漂亮,让人看了忍不住喜欢。

我是特意来看这棵银杏树的。

近距离看,发现这棵银杏树更加高大。

特意来看银杏树的么?赵旸对青年微微笑了笑,这位施主,如果你秋天来,会被金色的银杏树惊艳到。

可惜,我来早了。

青年伸手摸了摸银杏树的树干,这棵银杏树应该有几百年了吧。

嗯,几百年了。

赵旸对青年指了指银杏树的树叶,施主,你可以摘几片银杏树树叶带回去,会给你带来好运的哦。

是吗?青年轻笑一声,那我要摘几片回去。

赵旸仔细地打量了下青年。

青年长相俊秀,身材瘦弱,皮肤有些苍白,看起来有些弱不禁风。

施主,你从哪里来的啊?听口音像是浙江那边的,杭州来的吗?正是,小师父好厉害。

青年是杭州钱塘县的人。

每年有很多杭州的香客来相国寺焚香祈福,所以我能听出来。

青年这才意识到自己没有介绍,有些失礼,连忙说道:在下沈括,杭州钱塘人,不知道小师父怎么称呼。

沈括?这个名字好熟悉,但是一时间却想不起来是谁。

赵旸说道:我叫福慧。

福慧?沈括微笑道,真是一个好名字。

谢谢夸奖,沈施主,你是来汴京游玩吗?看沈括的年纪,应该有十六七岁。

这个年纪的人,基本上都在读书,但是明年才举办秋闱。

今年就来汴京,应该不是为了秋闱做准备,而是来游玩的。

不过,话说回来,在秋闱的前一年来汴京游玩,这心有点大啊。

我四处游历,顺便来汴京看看。

年纪轻轻就四处游历,真是洒脱自由啊。

赵旸心里羡慕了,同时又嫉妒恨了。

因为他也想四处游历,但是他的身份不允许他四处游玩。

汴京没有什么好的风景,不过有很多好吃的。

汴京城里,唯一的风景,大概就是热闹繁华的夜晚。

沈施主,晚上可以逛一逛汴京城。

沈括这个名字非常耳熟,但是他就是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

早就听闻汴京城夜晚繁华,我晚上一定要去见识。

那我可要给你推荐几个地方。

赵旸非常热情地向沈括介绍瓦舍和州桥夜市,并且非常详细给他介绍了不少美食。

对了,强烈建议你去太阳书局,那里有你意想不到的书。

谢谢小师父推荐。

赵旸待会还有事,跟沈括聊了一会儿就离开了。

临走前,他让沈括一定要尝尝相国寺的点心和斋饭。

如果他不知道路,可以找其他僧人带他去。

沈括见赵旸骑着羊离开了,又被惊到了。

真是一个有趣又充满灵性的小师父。

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银杏树叶,扬起嘴角笑道,今天还真是幸运啊。

先是遇到一个慈祥可亲的老婆婆,然后又遇到了漂亮可爱的福慧小师父。

赵旸玩了一会儿就回去,继续跟空净大师读书。

遇到谁了,这么开心?空净大师问道。

遇到一个叫沈括的人……赵旸的话还没有说完,脑子里忽然闪过一道灵光,他终于想起来沈括是谁了。

卧槽,沈括啊,《梦溪笔谈》啊。

他抬手拍了拍自己的额头,神色非常懊恼。

遇到了沈括大佬,他竟然想不起来是谁,真的是……他是谁?一个很厉害的人,以后会有很大的成就。

沈括可是宋朝的科学家啊,他居然忘记了,真的是……不过,他们以后还会遇见。

空净大师慈祥对赵旸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们既然遇到,那就说明你们有缘,以后还会有缘遇见。

赵旸笑了笑,语气笃定地说道:以后肯定会遇见。

我们继续。

沈括听了赵旸的话,留在相国寺里用了午膳,也吃了点心。

当然,他跟相国寺的人说是福慧推荐他来吃的,不然他是吃不到的。

赵旸临走的时候,告诉沈括,如果他想要在相国寺用膳,吃点心,就跟僧人说是他介绍的,他就能吃到。

沈括没想到相国寺的饭菜和点心这么好吃。

他经常陪母亲去寺庙烧香,也经常在寺庙里用膳,但是从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

连寺庙里的饭菜和点心都这么好吃,那福慧小师父介绍的州桥夜市里的东西一定会更好吃。

今晚,他一定要去尝尝。

在相国寺用完午膳,沈括就离开了。

他原本想临走前跟福慧小师父道别,但是其他僧人告诉他,福慧小师父这个时候正在忙,他只能请僧人帮忙转达。

离开相国寺后,沈括就去了太阳书局,然后被深深地震撼到了。

太阳书局的一切都让沈括吃惊,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书局,也没有见过报纸和杂志。

这一切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新奇了。

沈括听完书局里的伙计介绍完后,在心里惊叹,汴京不愧是汴京,他这次来汴京游玩来对了。

他一下午和一晚上都待在太阳书局看书,直到太阳书局打烊,他才离开。

因为在太阳书局看书看得太投入,早就把去瓦河和州桥夜市一事抛之脑后了。

第二日一早,他又早早来到太阳书局看书。

赵旸见从那日后,沈括就再也没有来相国寺,猜到他应该泡在太阳书局了。

凡是读书人,只要去了太阳书局,就会整日整日地待在那里。

太阳书局的阅读室里,每天都会挤满人。

太学的学生下了学后,也都会跑到太阳书局里看书。

一连在太阳书局呆了半个月,沈括终于把太阳书局有史以来刊印的报纸和杂志全部看完了。

看完后,他的心情非常激荡。

不止如此,他的视野也开阔了不少。

福慧小师父说的没错,太阳书局真的是一个好地方。

沈括非常喜欢太阳书局,有些舍不得回去了。

他想要留在汴京城,这样他就能每天来太阳书局看书。

不过,留在汴京城是一件大事,他还是得回去跟父母商量。

他下了决心,就不会再犹豫,很快就启程回去了。

临走前,他在太阳书局买了些报纸和杂志。

在沈括离开汴京城后的二十多天后,苏洵他们父子三人终于抵达汴京城。

这次来汴京城是打算长住的。

苏洵他们父子三人抵达汴京城后,就忙着收拾安顿。

等安顿好后,苏轼和苏辙这才来相国寻找赵旸。

不过,他们来的不巧,赵旸并不在相国寺。

这个月,赵旸已经在相国寺学完十天,回到宫里了。

来相国寺没有见过赵旸,苏轼他们兄弟俩很是失望,还有他们并不知道赵旸的家在哪里。

好在相国寺的僧人说可以帮他们送信,苏轼把他们在汴京城的地址告诉了僧人,请僧人转告赵旸。

苏洵见两个儿子这么快回来,有些讶异地问道:你们怎么这么早就回来呢?没见福慧,他不在相国寺,他回家了。

苏轼原本想给赵旸一个惊喜,没想到没有见到赵旸。

不过,我们已经请相国寺的僧人帮忙转达我们来到汴京的消息,明日他应该会来找我们。

哥,我就说应该提前跟福慧说,这样福慧就会在相国寺等我们。

我没想到福慧不会一直待在相国寺。

苏轼心想失算了。

福慧是代发修行的,不会长时间待在相国寺。

苏洵安慰两个儿子道,明日,福慧会来找你们,你们也不要泄气。

现在,我带你们去太阳书局。

这几日,一直在忙着收拾整理新家,他们父子三人忙得哪里都不去。

一听要去太阳书局,苏轼和苏辙立马就变得激动起来。

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去了太阳书局,被太阳书局的规模震惊到了。

虽然赵旸在信里详细地介绍过太阳书局,但是亲眼看到是另外一回事。

等进了太阳书局,苏洵他们父子三人又一次被震撼到了。

这里的一切都超出他们的想象。

书局里的伙计见苏洵他们父子三人第一次来太阳书局,非常热情又详细地向他们介绍太阳书局,听得苏轼他们一愣一愣的。

等介绍完太阳书局,伙计又向苏洵他们父子人介绍了太殿下写的文章。

一听太阳书局里有太子殿下的文章,苏轼他们自然要看。

等看完太子殿下的文章,苏洵他们感慨道,汴京城里真是卧虎藏龙,连六岁的太子殿下都这么有才华。

不过,他们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他们的太子殿下这么有才华。

在太阳书局待到晚上,苏洵他们父子三人才回到家里。

今天在太阳书局看到的一切,太让苏轼他们吃惊,直到现在他们的心情都没有平复。

苏洵说道:让你们来汴京是对的。

之前,苏洵还不太愿意让两个儿子来汴京考太学,但是去了一趟太阳书局后,他改变了想法,觉得让两个儿子来汴京,真的是太对了。

福慧说的没错,只要我们去了太阳书局就会觉得来汴京是对的。

苏轼之前觉得福慧的话有些夸张了,但是今天去了太阳书局,他发现福慧说的一点没有言过其实。

三年没来,汴京变化真的好大。

苏辙连连点头:在汴京,我们能和很多学子们交流。

爹爹一直说读书不能闭门造车的读,要经常出去走走看看,还要经常和人交流,这样才能进步。

等你们考上太学,我就回眉州接你们母亲过来。

不止苏轼和苏辙爱上了太阳书局,就连苏洵也喜欢上了太阳书局。

见爹爹突然变得这么积极,苏轼和苏辙不由失笑。

不过,这几日你们不要去太阳书局看书,待在家里复习。

苏洵神色严肃地说道,你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考上太学,在考上太学之前,你们两个哪里都不要去,待在家里好好复习,知道吗?苏轼和苏辙他们自然知道孰轻孰重,两人乖巧地点点头:爹爹放心,我们这几日一定会好好复习。

前几日,苏轼他们一到汴京,就先去了太学,报名参加太学的入学考试。

太学的入学考试没有规定死时间,随时来就能随时考。

还有一点,太学的入学考试非常人性化。

来报名参加太学入学考试的学子,可以任意选择在什么时候考。

苏轼他们选择在月底考。

现在离月底还有十天。

这十天足够他们复习。

宫里的赵旸,收到了相国寺送来的信。

见苏轼他们来汴京了,他非常惊喜。

这三年来,赵旸可是一直在信里各种劝说苏轼他们来汴京考太学,但是苏轼他们一直拒绝,就在他以为他们真的不会来汴京考太学时,他们竟然悄悄摸摸地来汴京了。

苏辙他们居然还瞒着他,没有提前告诉他,看来是想给他一个惊喜。

这个惊喜,他很喜欢。

赵旸原本打算下午就去找苏轼他们,但是想到他们十之八|九会去太阳书局看书,就放弃了。

他决定明日一早去找他们。

曹皇后见儿子心情不错,好奇地问道:发生了什么好事?嬢嬢,苏轼他们来汴京了。

赵旸笑嘻嘻地说道,他们终于决定来考太学了。

曹皇后愣了下,想了一会儿才想起来苏轼是谁。

三年前来汴京游玩的父子三人?对,我这三年一直劝他们来考太学,他们终于来考了。

一想到以后能经常去找苏辙他们,赵旸的心情就非常美好。

太学可不好考啊。

以苏轼和苏辙的才学,一定能考上太学。

赵旸说得非常肯定,我对他们非常有信心。

既然你这么喜欢他们,不如让他们陪你一去读书。

曹皇后见儿子这么高兴朋友来汴京考太学,就想到这个主意。

这样,你们可以一起读书。

让他们做我的伴读吗?赵旸倒是没有想过这点。

曹皇后微微颔首:对,这样你们就能天天在一起读书。

赵旸认真地想了想说:还是算了吧。

为何?他们来汴京考太学,是为了以后考科举。

赵旸一脸认真地说道,他们跟在我身边读书只会耽误他们。

再说,他们去太学读书,能跟同龄人交流,还能跟其他学子成为朋友,跟我的话就有各种各样的束缚,对他们不好。

像苏轼他们家里没有人当官,是没有荫补的,是不会被赐进士出身,只能自己参加科举。

曹许跟苏轼他们不同。

虽然曹家没有人在朝廷任要职,但是凭曹家的地位,还有曹皇后,他以后想要进士的话,也能被赐。

王胖胖也是。

等王安石从舒州回来,就会升官加爵,届时王胖胖也能得到荫补,不用参加科举就能被赐进士出身,所以他能做赵旸的伴读。

曹皇后见儿子为他的两个朋友考虑地这么周全,心里很是欣慰。

既然这样,那就让你的两个朋友去太学读书吧。

我明日一早就去看他们。

坤宁宫里,赵旸收到了两个好朋友来汴京考太学的好消息。

福宁宫里,宋仁宗也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算是好消息吧。

前段时间,王太医陪派去给陈氏的官人看病。

这一去就两个多月没有回来。

这两个多月,王太医一直在吴家,尽心尽力给陈氏的官人治病。

在他精心的治疗下,陈氏的官人的病终于治好了。

治好了病,王太医原本以为没有他的事情,他可以回汴京了,没想到陈氏的官人要跟陈氏和离。

陈氏不愿意和离,但是她的官人如果她不愿和离,他就休了他。

见她的官人坚持要和离,她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同意和离。

和离后,陈氏就请王太医带她一起回汴京。

就这样,王太医带着陈氏母女一起踏上了回汴京的路程。

宋仁宗收到消息后,不放心陈氏他们,就让张茂实派皇城司的人去保护他们。

张茂实觉得陈氏的官人坚持和陈氏和离,怕是知道陈氏和官家的事情。

如果陈氏的官人因为官家的关系,不敢再和陈氏做夫妻,那还好。

如果陈氏的官人打的是另一个主意,那就不太妙了。

一直以来,官家对陈氏念念不忘。

哪怕陈氏嫁人生子,官家也一直关心她。

再者,官家也有些后悔当年放陈氏出宫嫁人。

如今,陈氏和离,官家只怕会让陈氏进宫为妃。

张茂实想了想,决定把这件事情告诉曹皇后。

曹皇后得知这件事情后,心里并没有任何波澜。

我不反对。

皇后娘娘……张茂实没想到曹皇后不反对。

官家的性子,你了解,我越反对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对曹皇后来说,只要不伤害到她儿子,不管宋仁宗做什么事情,她都不会在意,也不会管。

再说,他想要纳陈氏为妃也不会来询问我的意见,我答不答应对他来说不重要。

这倒是。

张茂实沉默了。

大臣们肯定会反对,但是反对也没用。

曹皇后是真的了解宋仁宗的性子,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官家后悔之前放陈氏出宫嫁人,那么这次官家就不会再错过陈氏,一定会让陈氏进宫的。

皇后娘娘,这个陈氏可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如果她安安分分地做她的宠妃,不做对旸旸不利的事情,我不会对她做什么。

曹皇后眼里一片冰冷,沉声道,如果她要对旸旸不利,我是不会放过她的。

到时候她连官家都不会放过。

只怕就像娘娘您说的这样,官家一定会让陈氏进宫。

张先生,你也不要管,随官家闹去。

不管宋仁宗再做出什么荒唐的事情来,在曹皇后的眼里都是正常的。

小人听娘娘的。

希望陈氏进宫后老实些,不要像张氏那样对太子殿下不利,不然她只有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