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 赵旸已经习惯了太学里的生活,并且和太学里的先生和学子们都混熟了。
太学里的先生和学子们都很喜欢赵旸这个漂亮又机灵的小娃娃。
有什么好玩的, 好吃的,好看的都会拿给他。
这两天也足够让赵旸了解太学的教育制度。
他不知道以前的太学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样的,但是现在的太学的教育制度还酸不错,最起码他要求的几点全部做到了。
苏轼他们上两天的经史子集,第三天下午就会在太学的院子里种地、种菜。
每个月的月末的最后两天,苏轼他们还会去田间,了解庄稼的情况。
他们不仅要详细地了解, 还要详细地记载。
然后从田间回来,他们还要写类似读后感的文章。
他们记录的内容并不会扔掉, 会整理好编成书籍,然后存入藏书室里。
太学里还有自己的田地, 学子们也要经常下田除草、除虫。
前段时间, 汴京城一直没有下雨, 田地变得越来越干,学子们还着急担心田地里的禾苗会枯死。
那个时候, 学子们从学校的小池塘里一桶一桶地装水, 然后浇灌田地里的禾苗。
不过,后来太子水车的出现, 解决了灌溉的问题。
学子们对自己种的田地,十分上心。
每天都会去看田地里庄稼的情况,如果庄稼出了什么问题,他们要是解决不了, 就会特意去请教经验丰富的农民。
因为种地这件事情, 学子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的不易, 也明白种庄稼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也让他们知道以后要是考中,入了仕途该为老百姓做什么。
当然,也有一些学子了解到种田的不易,下定决心好好读书,一定要考中。
还有,一向高高在上的学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轻视或者看不起农民。
这点,非常让赵旸满意。
虽然太学的教育制度还有不少问题,但是总的来说要比以前好很多。
再说,改革只能慢慢改,不能一次性改太多,不然会引起强烈的反对。
就目前改革的结果来看,赵旸还是比较满意。
至于还有剩下的漏洞,以后再慢慢修改。
现在,就先这样吧。
如果不是因为身份的问题,赵旸还真想在太学里读书。
太学的读书气氛非常好,学子们也非常勤奋,先生们也非常负责。
虽然有很多官宦子弟,但是并没有赵旸想象中的勾心斗角和拉帮结派。
大多数的官宦子弟读书也非常勤奋,没有对同窗摆出优越的态度。
不过,少数的官宦子弟还是自视甚高的,看不起出生平民的学子。
这种情况,避免不了,也改变不了。
这日,赵旸睡了一个午觉醒来,发现苏轼他们已经去学堂读书了。
虽然来到太学读书,但是赵旸每天下午还是会睡一个时辰的午觉。
不管有多忙,每天下午雷打不动的睡一个时辰的觉。
小桌子摆放了好几盘点心和几盘蔬果。
这些吃的都是苏轼他们兄弟俩的同窗,或者其他学堂的学子送来的。
赵旸醒来后,没有急着去学堂,而是先吃了一会儿点心。
等吃完点心,喝完茶,他终于清醒了。
学堂里还在读书,赵旸没有急着进去。
再过一会儿,苏轼他们就会休息,他待会再进去。
离休息还有一刻钟,他就去附近走了走,看了看。
明日一早,他就要回宫了。
下次再来太学,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赵旸没有走远,就在苏轼他们的学堂的附近。
走了一会儿,迎面走来一个老先生,是一个没有见过的生面孔。
就在他准备行礼的时候,没想对方却先给他行礼:臣见过太子殿下。
您认识我?赵旸一脸吃惊,他没想到太学里竟然有人认识他。
来人正是周教授,他今日特意过来见曹家旁系的孩子,没想到这个孩子竟然是太子殿下,着实把他吓了一跳。
臣曾经进宫见过您。
周教授身为太学的教授,偶尔是要进宫的。
他之前进宫的时候,远远地见过赵旸好几次。
刚刚看到赵旸的时候,周教授还以为自己看错人,但是走近一看,发现果然是太子殿下。
见过我,那我怎么没有见过你?对于自己见过的人,赵旸绝不会忘记。
您没有注意到臣。
周教授又朝赵旸行了个礼,臣没想到是殿下您。
原来是这样啊。
赵旸疑惑地问道,你是谁?臣是太学的教授周敦颐。
周敦颐?!北宋的理学家?!赵旸心里十分震惊,但是面上却没有表现出来。
我听晏先生提起过你。
原来晏先生口中的朋友,就是周敦颐啊。
殿下,可以请您去坐一坐吗?周敦颐一直很想见赵旸。
好啊。
赵旸正好也想跟周敦颐说,毕竟周敦颐是太学的教授。
不过,要等一会儿,我跟我朋友说一声,不然他们待会见不到我,会着急的。
那臣陪您等一会儿。
赵旸带着周敦颐在苏轼他们的学堂的廊下坐下来,等苏轼他们休息。
殿下,您这几日在太学过的怎么样?挺好的。
赵旸笑着说,太学的改革比我想象中要好。
听到赵旸这么说,周敦颐在心里松了一口气。
太学的学习氛围也很好……赵旸先把他这几天看到的太学的优点跟周敦颐说了说。
周敦颐听到太子殿下对他们的改革充满肯定,心中自然高兴。
就在这时,苏轼他们休息了。
赵旸先进去跟苏轼他们说一声,说周教授找他有事,暂时就不跟他们读书。
一听是周教授找赵旸有事,苏辙他们微微惊讶了下:周教授找你做什么?不知道。
赵旸不好跟苏轼他们说实话,我先跟去看看。
你去吧。
赵旸跟苏辙他们打完招呼后,就跟周敦颐离开了。
跟周敦颐聊了一下午,直到沈括他们下晚学才结束。
赵旸婉拒周敦颐的邀请,去找苏轼他们一起用晚膳。
周敦颐在心里感慨,同叔说的一点都没错,太子殿下聪慧过人,又心有沟壑,日后他一定会创造属于大宋的盛世。
赵旸去饭堂找到了苏轼他们,和他们一起吃了晚饭。
吃完晚饭,他们一行人回到学寝休息了一番。
周教授认识我家里人,把我叫去问我这几天在太学过的怎么样,还问我想不想留在太学读书之类的。
当然,这是假话。
下午,赵旸跟周敦颐一直在聊太学改革的事情,还有他对太学学子的期待。
那你怎么说的啊?我说太学很好,我很喜欢太学的学习氛围,等我再长大几岁,再来太学读书。
赵旸说道,现在我还太小,暂时不适合来太学读书。
福慧,四年后我们和沈大哥都要参加秋闱,你可要在我们参加秋闱之前来太学读书啊。
苏辙觉得四年后,他们参加秋闱考试一定能考中。
那肯定啊。
赵旸想了想,他可以抽个空来太学读半年,或者一年的书。
对了,明日我就要回家了,暂时不能陪你们了。
虽然知道福慧明日要回去,但是苏轼他们心里还是非常舍不得。
苏辙说道:福慧,你能不能不回去啊?我也不想回去,但是我爹爹和嬢嬢不放心我一直住在外面。
如果他明日不回宫,日后想要再来太学,那嬢嬢肯定不会同意。
我这几日都没有跟先生读书,也该回去跟先生读书了。
苏轼笑了笑说:等你有空了再来太学找我们。
你们放心,我以后每个月都会来找你们。
赵旸笑着说,当然会给你们带好吃的。
他现在不用上早朝,不用看劄子,时间就变得多了起来。
等到月底的时候,福慧你来找我们,我们一起出去玩。
汴京城里还有好多地方,他们都没有去过。
月底的时候,我们可以休息两日。
行啊,到时候我带你们游玩汴京城。
好啊好啊。
四人又聊了一会儿,随后去了学堂。
这几日,虽然没有跟晏殊和欧阳修读书,但是跟苏轼他们一起读书,也让赵旸学到了不少东西。
读书到亥时初,赵旸他们就去了澡堂。
四人在澡堂里玩了一会儿打水仗才回到学寝。
回到学寝,苏轼、苏辙、沈括三人抓阄。
谁抓到了阄,谁今晚就和赵旸一起睡觉。
沈括运气不错,抓到了阄,获得了跟赵旸一起睡觉的机会。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羡慕嫉妒恨地看着沈括把赵旸牵走。
睡觉前,赵旸跟沈括聊起了算术。
历史上的沈括对数学非常有研究,还发现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
现在的沈括虽然还没有发明隙积术和会圆术,但是他在算术上已有了一番造诣。
沈括发现福慧虽然很小,但是却对算术非常精通。
他每次跟福慧聊算术都受益匪浅。
赵旸聊着聊着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临睡前,他想到了九九乘法表,想着等回宫后就把九九乘法表写出来,然后推广开来。
沈括聊着聊着就发现福慧不说话了,这才注意到福慧已经睡着了。
他见时候不早了,也不打算再看书了。
他上了床,吹灭了蜡烛,把福慧抱进怀里。
没一会儿,他也睡着了。
翌日早上,在苏轼他们依依不舍中,赵旸离开了太学。
他临走前,还特意跟几位先生和周教授打了一声招呼,感谢这几天他们的教导。
几位先生对于赵旸的离开也非常不舍,希望他能留下来读书。
周教授亲自把赵旸送到太学的门口,欢迎赵旸下次再来太学试学。
赵旸走到太学的门口,见曹许和褚越守都在门口等候,微微讶异了下,随后再次向周敦颐道别。
曹许跟着上了牛车,乖乖地坐在赵旸的身边。
想好了?对于曹许再次回到他的身边,赵旸自然是十分高兴的。
曹许用力地点了点头:想好了。
说完,他神色非常郑重地又说道,殿下,我绝不会让你失望的。
赵旸仔细地端详了曹许,发现几日不见,曹忽然之间变成熟稳重了些。
原本一双懵懂的双眼,此刻变得非常坚毅。
看来,你这几日想了很多啊。
爹爹和兄长他们跟我说了很多。
曹许说到这里,脸色变得羞愧起来,殿下,我以前太天真单纯了。
赵旸没有问曹许,曹班他们跟他说了什么。
其实,他大概能猜到。
我就知道你会想明白。
阿许虽然单纯了些,但是还是非常聪明的。
他之前嫌弃阿许笨,主要是因为阿许还没有开窍。
不过,阿许这次回到曹家,被家里人点醒了,也该开窍了。
没有让我失望。
听到赵旸这么说,曹许的心里狠狠地松了一口气。
接着,双眼微微红了。
殿下,我以为你……以为我不要你啊。
赵旸把曹许没有说完的话说了出来。
曹许可怜巴巴地点了点头。
赵旸屈指弹了下曹许的额头:我怎么可能不要你。
如果曹许没有想明白,赵旸不会让他留在他身边做伴读,但是会培养曹许成为一名大将军。
阿许,我没有兄弟,你虽然是我的表兄,但是我一直把你当做亲兄弟的。
殿下……曹许眼中含泪,拼命忍着不要自己哭出来。
男儿有泪不轻弹,不许哭啊。
赵旸装作很是嫌弃地样子说道,你以后可得变聪明点。
殿下放心。
曹许吸了吸鼻子,把差点夺眶而出的眼泪逼了回去。
殿下,我去看了爹爹他们买回来的战马。
怎么样?赵旸问道。
非常高大,也非常有劲儿。
曹许神色认真地说道,马夫仔细检查过了,都是好马。
赵旸轻点了下头:那就好。
爹爹他们挑选出最好的几匹马配|种。
曹许继续说道,杀破狼军前两日就开始训练骑马了。
等皇城司那边把战马买回来,到时候就能好好地培养属于我们的战马,还有骑兵。
曹许又跟赵旸说了战马的事情。
说完,又和赵旸说了说曹家军和杀破狼军的训练情况,以及折家他们几家的训练状况。
自从折家他们几家按照赵旸的训练方式训练,发现他们的将士犹如脱胎换骨一般,一个个都变得非常有精气神。
殿下,祖父已经把您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决定跟折家他们几家说了。
曹许说道,折家他们几家非常支持,并且向您保证一定会好好训练将士。
祖父和他们几家商量,每半年都会举办比试,比比哪家的将士训练的好。
赵旸听到这话,眼前一亮地说道:这个主意不错。
祖父的意思是,由您出奖赏,这样大家才能更好的训练。
我出奖赏可以啊,叔祖父又说想要什么样的奖赏吗?祖父说您随便奖赏点什么都可以。
行,我明白了。
曹许又跟赵旸说了一些曹家和折家他们的训练情况。
这些事情都是曹许主动去询问的。
换做是以前,他是不会想到这些事情的。
对了,让叔祖父他们好好研究西夏的情况。
赵旸说到这里,忽然阴森地笑了笑,我们先干掉西夏。
西夏和大辽相比,势力弱了些。
所以,先收拾西夏。
是,殿下。
曹许猜到赵旸会先收拾西夏。
殿下,你这几日在太学怎么样?挺好的。
赵旸简单地跟曹许说了说他这五天在太学发生的事情。
殿下,下次我也要跟你去太学试学。
行啊。
没过多久,赵旸他们就回到宫里。
他先去福宁宫见宋仁宗。
之前决定去太学待几天,赵旸只跟曹皇后商量,没有跟宋仁宗商量。
临走的时候,他让元松去跟宋仁宗说一声,自己没去说。
赵旸猜到他回来,爹爹一定会非常生气。
果然被他猜中了,宋仁宗对他不告而别跑去太学待几天一事很不满。
哄了半天,赵旸终于把宋仁宗哄开心了。
其实,宋仁宗并不是很生气,他就是气儿子不跟他商量。
被儿子一番甜言蜜语哄好后,宋仁宗就关心地询问儿子这几日在太学待的怎么样。
赵旸非常认真又详细地跟宋仁宗说了说他这五天在太学试学的真实感受。
总的来说,太学这次改革改的还算不错。
听你这话的意思,还有很多地方让你不满意?嗯,有一些地方让我不满意。
赵旸神色严肃地说道,太学培养出来的都是文臣,而没有将士。
宋仁宗被儿子这句话逗笑了:太学怎么可能会培养出将士?说完,他又说了一句道,军营里才能培养出将士。
赵旸想了想说:以后还是建一所军校吧,专门培养将士。
既然太学不培养将士,那就另外建一所军事学校。
宋仁宗微愕道:军校?对,军校……接下来,赵旸非常具体地跟宋仁宗讲解军校的用处。
宋仁宗听完后,先是一脸惊愕,随后一脸震惊。
你这个想法很好。
那爹爹你赞成吗?建立军校是他刚才突然想到的。
不过,仔细想想,很有建立军校的必要。
爹爹支持你建立军校,不过你这个想法会遭受到大臣们的反对。
他们反对就反对呗。
在军事这方面,赵旸是不会在乎文臣们的想法。
你想现在建是不可能的。
我不会现在建,等我长大了再建。
现在建军事学校,就等于明晃晃地告诉文臣们,他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现在并不是时候让文臣们知道这件事情。
在建军事学校之前,还得好好地准备一番,没个几年是不行的。
你好好准备,等一切都安排好了再跟朕说。
好,爹爹,这几□□中有发生什么事情吗?没什么大事情,都是一些小事。
宋仁宗挑了几件小事跟赵旸说了说,对了,韩琦和包拯下个月要回来了。
真的吗?赵旸满脸欢喜地说道,他们终于要回来了。
韩琦还有半个月的路程,包拯还有二十天的路程。
宋仁宗从一堆劄子中,拿出两本劄子递给赵旸,这是韩琦和包拯写给你的劄子。
远在归来途中的韩琦和包拯暂时还不知道宋仁宗恢复上朝一事,还以为是赵旸在监国上朝。
我看看啊。
赵旸接过劄子,专注地看了起来。
韩琦先在劄子里给赵旸请安行礼,接着跟赵旸说了说他在回汴京的途中的所见所闻,最后他说给赵旸带了礼物,请赵旸期待。
包拯也先在劄子里问候赵旸,接着写他在回来的途中见到太子水车一事,最后又把赵旸夸赞了一番。
等韩琦回来后,让他教你《春秋》。
宋仁宗说道,包拯回来,教你大宋的律法。
赵旸对此没有任何意见:好啊。
宋仁宗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江南那边还在下大雨,我们担心的情况怕是要发生了。
赵旸闻言,眉头顿时拧了起来:之前让江南那边保护好粮食和药材,他们做了吗?已经在做了。
宋仁宗又言道,皇城司还没有把水泥做出来,怕是要赶不上了。
还没有做出来吗?在赵旸看来,水泥要比水车好做,没想到皇城司到现在还没有做好。
做出来的效果不好。
那就只能再等等了。
宋仁宗又跟赵旸说了些朝堂的事情,随后赵旸才去坤宁宫。
五日没有见到儿子,曹皇后心里还是有些想念和担心的。
见儿子一脸开心的模样,曹皇后就知道儿子这几日在太学待地很开心。
赵旸跟曹皇后说了说他这五日在太学做了什么事情,嬢嬢,我有一个想法。
什么想法?让曹家的孩子去太学读书。
赵旸一脸深意地说道,打入敌人的内部。
当然,他说的敌人是指文臣。
太学的学子是未来的文臣。
曹家的孩子要是去太学读书,就能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这些未来的文臣们。
同时,曹家的孩子多读书也是好的。
曹皇后瞬间明白儿子的意思,思索了一番说:我让你叔祖父安排。
说完,她想到几日前进宫的三个姑娘,对赵旸说道,待会你见见折家、种家、杨家三个姑娘。
啊?赵旸惊了下说,没必要见吧。
你不想见?嬢嬢,你不是还没有选出来么,我现在见她们做什么。
你就不好奇?曹皇后对儿子这副无所谓的态度感到无奈,她们中会有一个人陪伴你长大,你不见见怎么行。
听到曹皇后这么说,赵旸只好说道:那就见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