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2025-04-02 01:19:19

用完午膳, 赵旸和曹许认真地帮曹皇后看画像。

他们表兄弟俩每看一个都能挑出不好来。

他们把所有画像都看完了,却一个都没有看上。

嬢嬢,你找的这些人都不行啊。

赵旸满脸嫌弃地说道, 全都是歪瓜裂枣。

曹许在一旁疯狂地点头赞同:就是,全都是歪瓜裂枣,没有一个好的。

没有一个配的上的姐姐和表姐。

赵旸对他未来的姐夫和表姐夫的要求非常高, 嬢嬢,你重选吧。

姑姑,你选一些好的啊。

曹皇后被赵旸和曹许的话气笑了:我选的这些人都是汴京城的青年才俊。

什么,这些都是汴京城的青年才俊?赵旸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 汴京城里的好男人都死绝了吗?姑姑,你开玩笑的吧?曹许也是一副被雷劈的表情。

曹皇后瞪了两眼赵旸他们,好气又好笑地说道:我给福康和滔滔选夫婿, 当然要挑全汴京城最好的青年才俊。

嬢嬢,这些人不配叫青年才俊。

这些人还不配叫青年才俊?曹皇后没好气地问道, 那你说说什么样的人才配叫青年才俊?为了福康公主和高滔滔的婚事, 曹皇后一直以来都是搜罗汴京城里青年才俊, 然后再从这些青年才俊中选出最好的。

毫不夸张地说,画像上的这些青年才俊是经过一层一层选拔选出来的,绝对是汴京城里最好的青年。

赵旸想了想说:最起码要跟大表哥一样吧。

曹许又在一旁用力地点头:对,大哥那样的才算青年才俊。

只有像大哥那样的人才配叫青年才俊。

评儿那样的?曹皇后又被赵旸他们的话气笑了, 评儿那样的,全汴京城只有一个。

如果按照评儿那样的找,福康和滔滔就不用嫁人了。

撇开曹评的家世不说,就说曹评他本人, 长相十分俊逸, 又非常有才华, 是汴京城里万千少女的梦中情郎啊。

好吧,大表哥那样的的确不好找,退而求次找二表哥那样的不难吧。

对啊,找二哥那样的也不错啊。

要是让诱儿听到你这么说他,他一定会跟你们没完。

曹皇后无奈失笑道,诱儿那样的也不好找。

曹诱虽然没有曹评长得好看,但是长相也十分俊朗。

再加上,他身材高大威武,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帅哥。

二表哥这样都不好找,看来汴京城里的年轻男人死绝了。

赵旸用无比可惜的语气说道,那就只能在全大宋找了。

你这是要把福康和滔滔嫁到外地去啊?可以让他们来汴京啊,我觉得他们会很乐意来汴京。

赵旸一本正经地说道,我就不信全大宋就没有两个年轻男人能配得上姐姐和表姐她们。

曹皇后气得伸手戳了下儿子的额头:你这是要累死我啊。

嬢嬢,为了姐姐和表姐的幸福,你就辛苦点。

算了,问你们等于白问。

曹皇后很是嫌弃地对赵旸他们挥了挥手,走走走,你们两个赶快走。

嬢嬢,你怎么还生气了啊?你们在给我捣乱。

曹皇后说完,又赶赵旸他们走,行了,你们快走吧。

就这样,赵旸和曹许被赶出了坤宁宫。

殿下,姑姑不会真的从刚才那些画像里选人吧?看嬢嬢的意思,应该是的。

姑姑太乱来了吧。

赵旸抬手拍了下曹许的肩膀,阴森森地笑了起来:不急,等嬢嬢选好人后,我们亲自去检验检验。

曹许瞬间明白赵旸的意思,脸上露出同款坏笑:殿下,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检验。

站在一旁的元松和元柏被赵旸和曹许脸上的阴笑吓到了,两人同时在心里同情未来的驸马。

回到东宫,赵旸和曹许就去睡午觉了。

一个时辰后醒来,欧阳修已经在等了。

先生,你觉得阿轼他们高中的可能性大不大?今年,苏轼、苏辙和沈括他们都参加科举考试。

解试和省试,赵旸觉得苏辙他们一定能通过。

殿试的话就不一定了,毕竟能参加殿试的人都是佼佼者。

可能性很大。

欧阳修对苏轼他们三个非常有信心。

听到欧阳修这么说,赵旸心里就放心了。

那就好。

其实,他对苏轼他们也很有信心,但是在历史上的这个时候,苏轼他们并没有来参加科举考试。

他怕出现意外的情况,所以才会这么问欧阳修。

殿下,您对苏轼他们没有信心吗?我对他们当然有信心,不过心里还是忍不住担心。

殿下,您这就叫关心则乱。

欧阳修安慰道,殿下放心,苏轼他们考中的可能性很大。

先生这么说了,那阿轼他们肯定能考中。

赵旸说道,这四年来,也多亏了先生你教导他们。

殿下,我教导他们并不多,主要还是靠他们自己。

欧阳修真的很喜欢苏轼他们,也非常欣赏他们的才华,这四年来,他们一直都在勤奋的读书。

这倒是。

赵旸笑道,皇天不负有心人。

欧阳修想到一件事情,神色变得揶揄起来:殿下,阿轼他们还不知道您的真实身份,等他们考中后就会知道您的真实身份,届时您打算怎么办啊?希望到时候不要吓到他们。

阿轼他们一直以为他是曹家的孩子,和太子殿下是表兄弟。

如果他们知道他就是太子,只怕会大吃一惊,希望到时候他们不要责怪他向他们隐瞒真实身份一事。

只怕会吓到苏轼他们。

先生,如果到时候阿轼他们怪我不告诉他们真实身份,你可要帮我美言几句啊。

赵旸不希望苏轼他们得知他的真实身份后,就和他疏远起来。

不过,他心里也清楚,苏轼他们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肯定不会像以前那样对他,毕竟身份地位悬殊。

但是,他还说希望能和苏轼他们继续做朋友。

见赵旸一副担心不安的表情,欧阳修对他慈爱地笑了笑:殿下放心,臣到时候一定帮您说好话。

有先生这句话,我心里就放心了。

阿轼他们非常尊敬欧阳修。

再者,欧阳修和苏洵早已成为了好朋友。

欧阳修不仅是苏轼他们的先生,还是苏轼他们的伯父。

四年前的秋天,苏洵带着妻子来到汴京后,得知两个儿子拜了欧阳修为先生,自然要亲自登门拜访。

欧阳修很欣赏苏洵的才华和他的为人。

两人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为了好友。

如今,两家的关系非常好,经常来往走动。

之前,欧阳修还推荐苏洵去太学做先生,不过被苏洵拒绝了。

其实,苏洵很适合去太学做先生,但是苏洵觉得自己不够格。

他觉得自己能教好两个儿子,是因为他是父亲。

至于教其他人,他没有信心。

苏洵后来在赵旸的推荐下去太阳书局做编辑,专门负责《文学集》杂志。

再者,他自己平时也喜欢诗文,经常在《文学集》上刊登。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也经常在太阳书局的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诗文和话本,他们一家人靠稿费就能养活自己。

苏洵他们父子三人在这四年里的名声非常好,是汴京城文人圈子里响当当的人物。

他们父子三人只要一发表诗文,就会惹得文人学子们观看。

这四年来,他们父子三人写的诗词,一直被群芳阁的姑娘们传唱,而且久唱不衰。

得知今年苏轼他们兄弟俩要参加科举考试,汴京城的文人学子们都打起赌来,赌苏辙他们能不能考中状元。

不仅如此,汴京城里的各大赌坊也在赌他们能不能考中状元。

大部分的人是赌他们能考中状元,只有小部分的人堵他们考不中。

由此可见,汴京城的人对苏轼他们充满信心。

跟苏轼他们兄弟相比,沈括就显得没有什么存在感。

其实,沈括是非常有才华的,但是他的才华并不在诗文上。

他喜欢研究其他东西,也就是别人眼中的杂学。

在文人学子们眼中,只有四书五经才是正统,算术和天文什么的都是杂学。

对于杂学,大多数的文人学子们是瞧不上的。

不过,沈括对此毫不在意。

自从他看了太阳书局的《大宋工科》这本杂志后,就喜欢上研究杂学。

这四年来在赵旸的影响下,沈括在算术上的造诣又进了一步。

说到算术,就得说到四年前赵旸把九九乘法表推广一事。

当年,九九乘法表的出现可是掀起了犹如惊涛骇浪般的轰动。

九九乘法表,不仅朗朗上口,还非常实用。

一出现就受到喜欢和推崇。

虽然文人学子们不用学九九乘法表,但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要用到算术啊。

九九乘法表的出现,真的是太方便了。

九九乘法表还被编成了儿歌,汴京城里的小孩子们都会唱,哪怕是没有读过书的小孩子也会唱。

再者,有了九九乘法表,就连是没有读过书的人都会算数。

扯远了,言归正传。

沈括这四年来,不仅勤奋地读书,也刻苦地研究他感兴趣的东西。

虽然他还没有研究出会圆术,但是已经有苗头了。

赵旸相信用不多久,他就能研究出会圆术和隙积术。

关于隙积术和会圆术这两件事情,赵旸并没有直接告诉沈括,也没有自己弄出来,而是等着沈括自己研究出来。

此刻,折筠拿着刚刚做好的点心来到东宫。

元柏见折筠来了,连忙走上前去迎接:折姑娘,您来了啊。

虽然折姑娘还没有被官家赐婚给太子殿下,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折姑娘是未来的太子妃,所以宫里的每个人都对她十分恭敬。

折姑娘并没有因此就摆未来太子妃的架势,对宫里的每个人都非常温和有礼。

元柏先生,我来给殿下送点心。

折筠的态度非常客气。

殿下还没有休息,不过快了,折姑娘您再等等。

折筠想了下说:那我等等。

她原本打算送完点心就走,但是想到今天还没有见到太子殿下,就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