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天还没有亮,赵旸就带着曹许回宫。
因为要上早朝,他们必须在上朝前赶回宫里。
刚走到宫门口, 就遇到韩琦和包拯他们。
韩琦他们见在宫门口见到赵旸,都非常讶异。
见过太子殿下。
都起来吧。
赵旸说完,朝包拯他们作了个揖, 各位先生,早啊。
虽然韩琦他们是臣子,但是他们也是赵旸的先生。
赵旸身为学生,见到先生们还是得行礼的。
殿下,快快请起。
包拯走上前一步,伸手扶起赵旸,随即关心地问道,殿下, 昨日没回宫?昨日给朋友庆祝到很晚, 就没有回宫。
戌时末, 宫中大门就关闭。
届时能让宫中大门敞开的只有皇帝,哪怕是皇后娘娘和皇太子也没有资格让紧闭的大门打开。
赵旸说着没有形象地伸了伸懒腰, 笑着说:偶尔住在宫外, 早上能和先生们一起上朝也是不错的。
殿下, 看来昨日玩的非常尽兴啊。
韩琦笑着说道。
是挺尽兴的,不过也挺感慨的。
赵旸边走, 边和包拯他们说道, 昨日在太学, 看到那些没有考中的学子嚎头大哭, 心里很是不是滋味。
听到赵旸这么说, 韩琦和包拯的神色一瞬间变得非常柔和。
殿下, 您也知道科举考试对学子们来说有多重要。
考中者,自然欢喜万分。
考不中者,自然伤心难过。
唉……赵旸轻叹一口气说道,万千学子把自己的命运交付在科举考试上,真是不容易啊。
说完,他好奇地望向韩琦和包拯他们,你们当年考科举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景象?回想当年考科举的情形,韩琦到现在还心有余悸。
紧张害怕吧,怕自己考不中,怕自己对不起先生和家人的期望。
包拯在一旁附和地点头: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考中。
所以科举考试必须公正,不然就对不起天下的读书人。
赵旸的神色忽然变得非常肃穆,靠着父辈的荫补被赐进士,进入仕途,这对寒窗苦读十年的学子们来说不公平。
殿下,荫补制度自古就有,本朝沿袭使用这个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啊。
韩琦也觉得荫补制度不好,但是想要取消荫补制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直沿用荫补制度并不是对的。
赵旸微微皱眉说道,从老祖宗开始到现在,这朝中的官员有三分之二是荫补制度出身的,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混吃等死之辈,于朝廷,于百姓毫无用处。
不仅如此,朝廷还要花钱养他们。
殿下所言极是。
包拯也不满荫补制度。
他曾经向宋仁宗废黜荫补制度,但是被宋仁宗驳回去了。
殿下,官家应该不会取消荫补制度。
之前,官家提出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用荫补,就遭受到大臣们的反对。
好在官家这次比较强硬,那些反对的大臣们也无可奈何。
爹爹不取消,以后我取消。
赵旸继续说道,一视同仁,还有军营里也要取消荫补制度。
殿下,您不是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吗,如果你取消军营里的荫补制度,只怕会引起那些武将不满。
赵旸冷声道:他们不满就给我憋着,我是一定要取消所有荫补制度。
说完,他想起另外一件事情,两位先生,你们好好想想官员考核一事。
官员考核?韩琦和包拯都面露疑惑,殿下,官员考核怎么了?赵旸双手抱胸地说道:现在的官员考核繁复,而且还官官相护,根本没有什么用。
他沉冷着一张脸,继续说道,你们想个简单又有用的考核制度出来。
韩琦和包拯神色一凛,连忙说道:是,殿下。
我会让晏相他们帮你们。
虽然赵旸只有四年前才代替宋仁宗上过一段时间的朝,但是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对宋朝的官员制度了解极为了解。
不过,那个时候他还小,又没有真正的上朝,所以不好插手管政事。
如今,他已上朝,可以管一些事情了。
那些混吃等死的官员可以淘汰了,让真正有能力的官员提上来。
殿下放心,臣等一定尽心尽力修改官员考核制度。
那就交给你们了。
赵旸说完官员一事,想到他过段时间要办免费学堂,就问包拯他们,你们有认识的人能教小孩子读书识字的吗?这个问题问的包拯他们愣了愣,殿下,您问这个做什么?我想要在汴京城办一个免费的学堂,收那些家里贫困无法读书的孩子,你们有认识的人可以教孩子们读书识字的吗?免费学堂?!包拯和韩琦被赵旸这句话震吓到了。
对。
赵旸见已经到宫中了,对包拯他们说道,我先回东宫换一身衣服,关于免费学堂一事,下了朝后,我们再说。
是,殿下。
赵旸正准备回东宫换朝服,就见折筠把他的朝服拿了过来。
殿下,我把你的朝服拿了过来,你直接去福宁宫换吧。
谢了。
赵旸拿着朝服就前往福宁宫。
东宫离垂拱殿有些远,如果赵旸真的赶回东宫去换朝服,只怕上朝会迟到。
宋仁宗见儿子回来了,忙问道:旸旸,你早膳用了吗?没来得及用,我一起来就赶回宫里。
赵旸边说,边张开手让张茂实和梁寅伺候他穿衣。
宋仁宗对张茂实吩咐道:待会让御厨房准备早膳。
是,官家。
昨晚玩到几时?宋仁宗问道,不会玩到子时吧?没有,玩到戌时末。
这时,赵旸已经换好朝服,就算我想到子时,苏伯父也不会让阿轼他们玩到子时,他们必须在亥时前回家。
宋仁宗走上前来,伸手给赵旸整理了下衣领。
怎么,你还真的想玩到子时啊?赵旸伸手拉住他爹爹的手,往福宁宫外走。
我可不想玩到子时,我到了亥时要睡觉的。
昨日一整天玩了什么?宋仁宗忽然想到了什么,语气不太好地问道,你们不会去了群芳阁吧?别看宋仁宗整天待在宫里,但是对汴京城里一些八卦的事情还是比较了解的。
他知道不少文人学子喜欢去群芳阁风流快活。
昨日是解试成绩公布的日子,肯定有不少文人学子去群芳阁祝贺。
怎么可能?赵旸朝他爹爹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说道,就算我想去群芳阁,阿轼他们也不愿意去啊。
宋仁宗伸手揪了下赵旸的耳朵:你还真想去群芳阁啊?赵旸一个扭身,把自己的耳朵从宋仁宗的手中救了下来。
我什么时候说我想去群芳阁了啊,我才十岁,还是个孩子,我去群芳阁做什么。
他之前是对群芳阁好奇,不过也就好奇一时,后来就忘了去群芳阁一事。
宋仁宗伸手点了点儿子的额头,语含警告:你现在不许去,以后长大了也不许去。
不去。
赵旸懒得再跟他爹爹废话,快要上朝了,我们赶快走吧。
等父子俩赶到垂拱殿时,大臣们早已经列队站好。
宋仁宗坐在龙椅上,赵旸站在左边列队的首位。
随着张茂实一声上朝,今日的早朝正式开始。
每天的早朝的事情不少,但是大事情并不多。
赵旸一只耳朵听大臣们上奏朝事,另一只耳朵就放飞思绪听外面的动静。
今日早上起来的太早,又听大臣们啰嗦,赵旸有些犯困了。
宋仁宗一边听大臣们说事,一边留意赵旸。
见儿子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就知道他又走神了。
解试的成绩已经公布,那么接下来就是省试。
大臣们在为接下来的省试议事。
说到省试,赵旸觉得宋朝的科举制度不够好。
虽说明清科举考八股文很迂腐,但是不可否认明清的科举制度是历朝历代最好的。
赵旸觉得可以借鉴下明清的科举制度,不过考八股文就算了。
科举考试,不能只考经史子集和策论,也得考理工科一些的东西。
他认为可以参考后世的高考。
看来,得跟爹爹说说改革科举考试一事。
要是改革科举考试,只怕大臣们又要啰里啰嗦。
随他们啰嗦,看看能不能在两三年里把科举考试给改革了。
说到科举考试,赵旸又想到了办免费学堂一事,等会下了朝,得好好跟包拯他们商议。
对了,还得跟爹爹说一声,毕竟办免费学堂不是一件小事。
想到那些贫困却无法读书的孩子,赵旸又想到了那些无儿无女沦落乞丐的老人们。
无父无母没有家人的孩子们可以去举子仓,但是无儿无女的老人们却无处可去。
他记得明清时期有专门赡养无儿无女的地方,好像叫救济院。
如今朝廷有能力,也有钱,倒是可以设立救济院,救助赡养这些孤苦无依的老人们。
等等,举子仓。
每年,赵旸都会派人去举子仓□□,然后送去杀破狼军。
如今,举子仓里的孩子并不多,空出了不少房间,倒是可以让那些可怜孤苦的老人们住进去。
把举子仓和救济院合并在一起,专门收助这些可怜人。
再者,老人们有孩子们陪伴也不会孤单,孩子们有老人们陪伴也好。
赵旸觉得自己这个主意很不错,决定待会下朝后就跟宋仁宗说说。
太子!太子!太子!宋仁宗连叫了三声,这才把赵旸叫回神来。
怎么了?赵旸回过神来,茫然地望向宋仁宗。
宋仁宗颇为无奈地看向儿子:朝堂之上,你在想什么?赵旸思索了下,决定不如直接在朝堂上禀告。
我刚刚在想汴京城里有不少无儿无女孤苦伶仃在街上乞讨的老人们。
宋仁宗问道:这些老人们怎么了?爹爹,这些老人们没有人照顾,基本上不是病死,就是饿死。
赵旸一脸认真地说道,我刚刚在想无父无母的孩子可以送去举子仓,但是这些孤苦的老人们却只能乞讨,病死在街头。
孟子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还有一句俗话叫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们不该惨死在街头。
他这话一说,宋仁宗和大臣们都露出惊讶的神色。
宋仁宗又问道:你有什么想法?我刚刚在想由朝廷出面建一所救助院,专门救助孤儿和孤苦伶仃的老人。
赵旸说道,其实就是把举子仓改建一下,这样不仅能收养孤儿,也还能赡养那些无儿无女的可怜老人。
晏殊率先说道:官家,臣认为太子殿下这个提议非常好。
庞籍和文彦博他们立马附和,范仲淹和韩琦他们也非常赞成。
宋仁宗也觉得儿子这个提议好,就让赵旸具体写个章程呈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