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头一看,见驩儿趴在石沿上,定定向外张望。
驩儿,你一直没睡?硃叔叔,你醒来啦? 驩儿回过头,眼睛闪亮,我一直没困,刚才那两个人又回来了,没停,也没往这边望,直接走了。
我就没叫醒你。
走了多久了?好一阵了。
硃叔叔,你伤口怎么样了?好多了,我们走。
嗯。
驩儿站起身,拎起背囊就要往身上背。
硃安世笑着要过来背好,手臂动起来还是扯痛:硃叔叔虽然受了伤,这点背囊还背得动,何况又经你这个小神医医治。
两人沿着草坡爬上坡顶,四处一望,到处黑漆漆、冷清清,只听得到草虫鸣声。
硃安世低声道:我们得先找个安稳地方躲一阵子。
两人向西南方向走去,硃安世腿上有伤,走不快,一路摸黑,走走停停,天微亮时,找到一处山洞,两人躲进去休息。
硃安世腿伤痛得厉害,坐下来不住喘粗气,驩儿走了一夜,也疲乏不堪,却仍去洞外找了些枯枝蔓草,把洞口仔细遮掩好,又解下硃安世背上包袱,取出皮毡,在硃安世身边地上铺好,才坐下来休息。
硃安世笑望着他:白天我们不能走动,天黑了再走。
赶了一夜路,你赶紧好好睡一觉。
我不累,硃叔叔,还是你先睡,我看着。
你再跟我争,硃叔叔就不喜欢你了。
驩儿咧嘴笑了笑,才枕着背囊乖乖躺下,硃安世取出一件长袍,替他盖好,自己也躺下来,伸臂揽住驩儿,轻轻拍着,驩儿闭起眼睛,很快便静静睡着。
* * * * * *司马迁忙到院门前,迎候御史大夫信使。
那信使下了车,却并不进门,立在门外道:御史大人请太史令到府中一叙。
司马迁一愣:何时?如果方便,现在就去。
好,容在下更衣,即刻就去。
司马迁回到房中,柳夫人忙取了官袍,帮着穿戴。
司马迁纳闷道:这新任御史大夫名叫王卿,原是济南太守【《资治通鉴》:是岁(天汉元年),济南太守王卿为御史大夫】,才上任几天。
我与他素未谋面,又不是他的属下,不知道找我做什么?柳夫人道:无事不会找你,小心应对。
司马迁道:我知道。
柳夫人边整理绶带,便叹道:谈古论今,当今恐怕少有人能及得上你,但人情世故,你却及不上大多数人。
这些年,多少人以言语不慎招罪?你虽不爱听,我还是要劝你,能少说一句,便少说一句。
他说什么,你尽管听着就是了,有什么不高兴,都放在肚子里,别露出来。
你别的不看,就看在你的史记才完成一小半,你也好歹得留着命完成它。
司马迁温声道:我都记在心里了,放心。
出了门,伍德已经备好了车,司马迁上了车,信使驱车在前引路,卫真骑马跟行。
路上,司马迁反复寻思,却始终猜不出御史大夫召见自己的原因,便索性不再去想,心里道:管他什么原因,我自坦坦荡荡,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说不出口的话。
除了一件事——私著史记,而这事他人并不知道。
念及此,他随即释然。
到了御史府,那信使引司马迁进了大门,卫真在廊下等候,有家臣迎上前来,引了司马迁穿过前厅,来到正堂,只见一个中年男子身穿便服,五十左右年纪,面相端严,正跪坐于案前翻阅书简,正是王卿。
司马迁脱履进去,跪行叩礼,王卿放下书简,抬起头端坐着受过礼,细细打量了片刻,才开口道:你可知我今天为何找你?恕卑职不知。
我找你是为了《论语》。
司马迁心中一惊,却不敢多言,低头静听。
王卿继续道:你上报说石渠阁秦本《论语》失窃了?是。
石渠阁中原先真的藏有秦本《论语》?是。
你读过?并未细读,只大致翻检过。
但这书目上并没有秦本《论语》。
王卿指着案上书卷。
司马迁抬眼望去,案上书简应是御史兰台所存的天禄、石渠二阁书目副本。
他心里暗惊:石渠阁藏书目录已经被改过,难道兰台书目副本也被改了?王卿见他怔怔不语,便问道:莫非是你记错了?司马迁忙道:卑职虽非过目不忘,但那秦本《论语》及石渠阁书目不止见过一次,断不会记错。
石渠阁书目我也查过,也没有秦本《论语》条目。
石渠阁、御史兰台都无记录,除你之外,也不曾有他人看过秦本《论语》。
秦本《论语》是用古篆书写,今人大多不识,所以极少人读过它。
你能读古篆?卑职也只粗通一二。
难怪,想来是你一知半解,读的是其他古书,却误以为是《论语》。
这事定是你记错了,以后莫要再提。
司马迁正要据理力争,但念及妻子嘱托,只得忍住,低头应道:是。
王卿又道: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今后无关于太史之职的事,你都不要再去管。
是。
好了,你回去吧。
* * * * * *湟水岸边,西平亭【西平亭:今青海省西宁市。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为阻断南北、隔绝羌胡,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湟水,建西平亭,设临羌、破羌二县,西抵青海湖,东接金城,以防卫西羌,湟水流域自此纳入汉朝疆界】。
西平亭建在高台之上,四周以坞壁围合,如一座小城。
坞内有官守、屯兵和居人房舍,坞上可举烽火。
设护羌校尉,主管练兵守备诸事,另有督邮,督察属吏、查验刑狱。
西羌以游牧为生,自当年败退西海之后,虽偶有侵犯,却都是零星掳掠,近年并无大的战事,因此,这里常年清静,岁月寂寞。
这天午后,护羌校尉和督邮正在亭上饮酒,忽然听到一阵急促蹄声,举目眺望,一匹马由东疾奔而来,看鞍辔及骑者衣冠,依稀可辨是驿骑。
这里地处边塞,又少战事,难得有驿使前来,两人忙一起下亭。
很快,那驿骑驶进了东门,来到两人面前。
驿使下了马,呈上驿报,两人一起展开阅读,原来是执金吾杜周从长安发来的紧急公文。
西平亭到长安有两千五百多里路,驿骑站站接替,日夜兼程,竟只用了六天半时间。
护羌校尉读罢驿报,与督邮商议:原来是我们这里一个老戍卒流窜到京畿,不知道犯了什么事?执金吾千里迢迢送来急报,恐怕事情不小。
老戍卒该由你管,烦劳你去查一下。
好说,这里一共才几百户屯戍的犯族,又有簿记,这事好查。
这督邮名叫靳产,出身穷寒,却位贱心高。
他因见公孙弘一个牧猪之人,五十岁才学《春秋》,却能官至丞相,心中羡慕,十几岁便立下死志,抛家舍亲,四处求师。
交不起学资,就以劳力充抵,清厕掘粪,都在所不辞。
学了近十年,勉强习了点《春秋》,又百般干求,谋了个小吏之职。
尽心尽力十来年,才得了这个督邮之衔。
奈何这里偏僻荒冷,一年之间,连生人都见不到几个,怎么能长久安身?现在终于有了这桩差事,他欢喜无比,一遍遍诵读那驿报,见那一行行墨字,恍如一级级登天之阶。
他忙唤了书吏来,命他查检屯戍户籍。
没用多久,书吏就查好回报:据驿报所言,那老儿应当是随骠骑将军西征来此的犯卒,那批犯卒都聚居在湟水边曲柳亭,我已经命人传报那里的亭长,让他查问失踪人口。
不到一个时辰,曲柳亭亭长就赶来禀报:曲柳亭除死丧者外,这两年只有一人失踪,此人名叫申道,原籍琅邪,现年六十一岁,是当年淮南王一案从犯,来这里屯戍已经有二十一年。
据其家人说,他是七月离开,回乡奔丧。
靳产道:应该是此人,他家中还有何人?亭长道:还有五口人,一个老妻,儿子,儿媳,两个孙子。
儿子是戍卒,现不在家,在西海临羌戍守。
靳产听了,转着眼珠寻思半晌,命那亭长暂莫回去,听候吩咐,自己忙去见护羌校尉。
护羌校尉听后道:定是此人无疑,就写了呈报传回长安吧。
这样是否过于简率了?驿报让我们查找老儿身份,现在已经查明,还能如何?这穷寒之地,连鬼都记不得咱们,现在好不容易有长安大官交差事给咱们办,正好应当多尽些力。
话虽如此说,但这差事就算想使力,也没处使。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什么?至少有两桩事情可以再挖它一挖:其一,这老儿来历;其二,这老儿去因。
你刚才不是已经说过,这老儿是受淮南王一案牵连,被遣送到这里屯戍,那老儿家人又说他是回乡奔丧。
这其中还有两个疑点:一、他当年与淮南王是何关系?二、他原籍琅邪,既说回乡奔丧,为何在京畿犯事,还带了一个小童?这些事我是摸不着门道,你若有兴致,就再去追查一下,有功劳就归你。
靳产巴不得这句话,忙欢喜告辞。
wWw:xiaoshuotxt?com_t_xt,小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