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窦昭的话,双枝看着窦昭的眼神带着几分惊恐。
窦昭并不在意。
只要母亲和长辈们不起疑心,仆妇们再怎样议论也不过是议论而已。
窦昭指挥妥娘抱自己回了屋。
西窦人事简单,鹤寿堂那边的剑拔弩张虽然让仆妇们很紧张,但还远没有达到惊慌失措的地步。
双枝把妥娘和香草会到窦昭屋里当差的事一说,大家的注意力很快就放到了她们两人的身上。
有的笑骂道:香草那小蹄子,到底让她得逞了。
也不知道是走谁的路子?更多的却是和妥娘见礼,纷纷自我介绍着我是银杏、我是丁香,又有人问:姐姐原是哪个屋里当差的,怎么突然就被拨到了四小姐屋里?妥娘不惯这样的热情,喃喃地作答。
听说她是浆洗房的粗使丫鬟,大家面面相觑,有些不知所措。
妥娘见了,更是拘谨。
好了,双枝笑着给妥娘解围,有什么话你们等会再说。
现在先让妥娘安顿下来。
然后思忖道,我和含笑姐姐屋里还有两张床,今天七奶奶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四小姐身边却不能断人。
我看,就让妥娘先睡我们屋里,等七奶奶示下了再说。
妥娘松了口气。
众人也回过神来,或自告奋勇地要去帮妥娘收拾东西,或是主动帮妥娘去铺床。
妥娘一步也不肯离开窦昭:小姐身边谁服侍?我还是等香草来了再说。
窦昭微微地笑。
妥娘认死理。
她嫁去济宁侯府的时候,前程未明,没敢把妥娘带过去,等她在济宁侯府站稳了脚想接妥娘过去的时候,妥娘却病逝了。
想到这里,她眼眶微红,轻轻地握了妥娘的手。
妥娘严肃地望着她,郑重地道:四小姐,您放心,我会寸步不离地守着您的。
说得其他人好像都是坏蛋似的,屋里的人脸色俱是一黑,看妥娘的目光就有些不善,妥娘却毫无所觉,正色地守在她的身边,不为所动。
双枝只好悻悻然地吩咐丫鬟去浆洗房报信,把妥娘歇息的地方收拾出来。
大家分头行事,没有谁再和妥娘搭讪。
窦昭和妥娘则大眼瞪小眼地待在内室。
不一会,香草跑了进来:四小姐,七奶奶和俞嬷嬷他们回来了!却没提父亲。
窦昭心中一沉,问:父亲?香草抹了抹额头的汗,道:七爷、老太爷、三爷和三太太还在鹤寿堂。
是在商量纳妾的事?还是在商量怎么让母亲松口?窦昭有些着急,在妥娘的帮助下下了炕,撒腿就朝外跑。
妥娘和香草紧紧地跟在她的身后。
沉着脸的母亲由俞嬷嬷搀扶着,面无表情走了进来。
娘亲,娘亲!窦昭扑了过去。
母亲面色微霁,弯腰抱起了窦昭,亲了亲她的小脸,然后把她交给了身后的含笑:陪着四小姐玩翻绳去。
含笑忙抱过了窦昭。
窦昭却拉着母亲的衣襟不放。
母亲骤然间变很不耐烦: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娘还有事,你和含笑玩。
说着,抬眼看见了妥娘和香草,抬手指了两人,要不,和她们两个玩去。
窦昭知道母亲现在没有心情哄她,乖乖地由含笑抱着,等母亲和俞嬷嬷进了内室,她从含笑的怀里溜下来,往内室跑去。
值守的丫鬟不敢拦她。
她顺顺当当地进了内室。
母亲正伏在炕桌上哭:……你都看见了,人还没有进门,他就这样护着,生怕那人受了一点点的委屈。
我还能说什么。
我就顺了他的意,让那个女人进门好了!我倒要看看,那女人有什么本领,使得什么手段,怎么就把他迷得父母妻儿、名誉气节全都不要了!俞嬷嬷目光微闪,低声道:七爷纳妾,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您看,是不是派个人跟舅爷说一声……不行!没等俞嬷嬷的话说完,母亲猛地抬头,急急地道,哥哥开年就要进京参加春闱了,此刻正闭门读书。
若是知道我嫁过来不过三年万元就要纳妾,以哥哥的脾气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不能为了我的事,把哥哥的前程耽搁了。
又反复地叮嘱俞嬷嬷,你是服侍我母亲的人,若是其他的事,你背着我干了什么我也不会和你计较,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
可这件事却非同小可。
我们赵家已经有四十年没有出过进士了。
若是因你之故惹出什么事端,你就是陷我于不义,让我做赵家的千古罪人!俞嬷嬷点头,转过身去拭着眼角的泪水。
舅舅有这么好吗?窦昭撇了撇嘴,暗暗对母亲道:你直管去打扰他好了。
他是丁未科的进士。
而且一考取功名就谋了个西北的实缺,带着全家去了任上,再也没有回过真定。
她只在自己成亲的那天见过舅舅一面。
娘亲有舅。
辞别亲人的时候,她看在母亲的份上,恭恭敬敬地给舅舅磕了三个头。
舅舅情绪好像很激动,看她的目光给她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错觉。
她当时欢喜得不得了,想着舅舅在西北做官,路途遥远,联系不便,继母眼里又只有自己娘家的兄弟,舅舅是读书人,肯定心高气傲,不愿意受这个辱,所以才不登窦家门的。
这次舅舅从任上赶来送她,可见心里还是有她这个外甥女的。
她甚至打算趁着这次重逢的机会好好地孝敬孝敬舅舅,让他给自己讲讲母亲当年的事。
没想到她前脚出门,舅舅后脚就返回了西北,而且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只言片语给她。
如果从前舅舅顾忌继母,那她嫁到了济宁侯府之后他还有什么忌惮?窦昭怎么也想不明白。
后来舅舅家的大表姐赵碧如随着夫君在京都的任上寓居,曾经拜访过她,让她用三杯茶打发了。
这样的一个人,能指望得上吗?窦昭怀疑,躲在落地罩的幔帐后面沉思。
母亲既然同意父亲纳妾,难道继母是被扶正的?可继母每次说起来都称自己是窦家明媒正娶、用八抬大轿迎进来的,听了她这话人也没谁反驳啊!继母可以遣散母亲的忠仆,可以威胁利诱窦家的仆妇,不可能连真定县那些有头有脸的官太太们也跟着睁眼说瞎话吧!难道中间还有个女子?那也不对啊,继母进门有喜,妹妹窦明只比她小两岁七个月……窦昭越想越糊涂。
含笑走了进来。
七奶奶,她小心翼翼地道,三太太过来了。
母亲忙擦了擦眼泪,一面吩咐她快请三堂嫂屋里说话,一面起身去迎。
三伯母表情严肃地由两个丫鬟簇拥着走了进来。
看见母亲,她眼眶一红,挽着母亲的手上了炕。
屋里服侍的都乖巧地退了下去。
三伯母没等俞嬷嬷上茶已道:我知道你心里难过。
我也不劝你,你想哭就哭一场好了。
可哭完了,要打起精神来才行,瞧七叔这样子,你以后还有硬仗要打!我知道!母亲说着,眼泪忍不住又落下来,她没有诉苦,而是歉意地对三伯母道,三伯那边,还请三嫂帮我说几句话。
我是气极了,才会对三伯说那些话的。
请三伯看在我年轻,没经过什么事的份上,不要和我一般计较!你这样说,就把我和你三哥见外了。
三伯母也跟着落泪,说来说去,都是你三哥的不对!要不是你三哥鲁莽,七叔也不会闹出这一折来……这与三伯有什么关系?母亲抽泣着打断了三伯母的话,说的是从兄弟,可三伯把万元当儿子似的,万元有什么事找去,三伯还能袖手旁观不管不成?说来说去,还是万元的不是,他鬼迷心窍……我就是恨……我们从小一起长大的,论情份,应该比其他夫妻更好才是。
他要纳妾,为何不先与我商量?我不同意,他就跪在雪地里不起来……公公四十二岁才添了他这根独苗,他把我当什么人了?又把我置于何地?我想想就心寒……伏在炕桌上又哭了起来。
不哭,不哭!三伯母抱了母亲,这人一辈子啊,谁没个沟沟坎坎的?七叔还年轻,难免有糊涂的时候。
我也不怕你笑话,你大伯那个人,该是沉稳内敛吧?刚中进士的那会,还不是学着人家出书、纳妾,大嫂当时也气得哭,可再过几年你看,过了那阵轻狂,知道还是家里好,一心一意地和大嫂过日子。
大嫂快四十岁的人,竟然添了兰哥儿……可见有的时候,得以柔克刚,不能硬碰硬!三嫂说的我都明白。
母亲听着,坐直了身子,擦着眼泪道,我是有件事,想求三嫂。
并没有和三伯母继续这个请题。
三伯母有些意外,忙道:你说,你说。
只要我帮得上忙的。
那女人既然要进我们家的门,我怎么也要相看相看吧!母亲道,我想请三嫂和大嫂到时候作个陪。
这原本是大户人家的规矩,就算是答应了丈夫纳妾,也要先看看人,若是什么风尘女子或是品行有瑕,做妻子的就算拒绝丈夫的要求也不在善妒之列。
不比那暴发的商贾,没什么讲究,喜欢就可以带回家。
三伯母恍然大悟:好,好,好。
我这就去跟大嫂说去。
那就有劳三嫂了。
母亲说着,站了起来,我这就跟万元说,让他把人从京都接到真定来。
三伯母没有接话,笑咪咪地拍了拍母亲的手,道:七弟妹也长大了!语气半是感慨,半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