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元年,即1908的初夏,在安阳通往开封尉氏的南北大官路了,一辆暗红色的油蓬布马车,正不紧不慢而又孤独地行驶着,它的周围,虽没有前呼后拥之扈众追随,却仍不失尊贵之威仪。
在这辆孤独而威仪的马车里,却端坐着一位体魄健硕之中老年男人,他五官圆润,却双眉不展;他双目虽灼灼炯炯,但眉宇之间,却溢露着一种无可奈何,一种不甘心,一种壮志未酬的忧郁,却又毫无悲观绝望之虞;他冷寂静坐于不华而贵的马车里,沉静独思,随着马车的颠簸,他有时会移动健硕得有些笨重的身体,将饱满圆润的五官,缓缓地探出车窗外,皱眉凝望着遥远的地平线,和近处一闪而过的原野乡村,然后,望了望遥远的前方,笨拙而不失稳重身体又缩回车内,重新端坐静思。
他,便是青霞曾捐巨资于豫学堂的发起人袁世凯。
只是,与十多年创办豫学堂不同的是,他现在已不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而是一介下野的草民。
袁世凯,老家本是河南项城人,青春年少时,曾数次科举不弟,年轻气盛的他一怒之下,撕碎书课,离家出走,弃笔从戎,借祖父袁三甲故交,依附于淮军吴长庆门下。
常言说,山不转水转。
数次科举不弟的袁世凯从军之后,恰蓬大清的属国朝鲜内乱,朝鲜求助于大清,袁世凯便随平乱清军入朝。
因为他头脑灵活。
做事机敏豪爽,重情重义。
在朝鲜平乱欺间,又表现了非常卓越地外交才能和军事才干,深受朝鲜当地的黎民百姓所拥戴敬仰。
和朝鲜官员们地尊重和敬佩,被当时任的李鸿章保举,荣升为驻朝鲜总理大臣。
年轻有为的袁世凯意气风发。
时走大运,荣升驻朝鲜总理大臣地第二年。
便被授命于道员衔赴,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
在新式陆军里,袁世凯如鱼如水,如虎添翼,他身体里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运用。
紧随其后,他便擢升为山东巡抚。
直隶总兼北洋大臣地鸿章病世之后,再加上八国联军攻陷京城时的护驾有功,袁世凯理所当然接替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
军事才能横溢地袁世凯,在施展军事才能的同时,身体里的政治才能也随机而发。
他在天津督练新军的同时。
扶持了属于他自己的巨大势利,再加上权重一时。
清政府恐惧他手握重权又势力旺盛,便采取明升暗降的计谋。
将他调离直隶,到京城做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
只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天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早在袁世凯督练新军时,大清光绪皇帝因为听从康有为的唯有变法,才能强国的陈述之后,准于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事项,与顽固派为首的慈禧太后所不容。
慈禧随决定趁赴天津阅兵之时,发动兵变,逼光绪皇帝退位,另立新君。
变法首领康有为得知此事后,焦急万分,可他只是个总理衙门章京之职,没有兵权,无法保护光绪皇帝。
走投无路之时,康有为想起了袁世凯。
康有为虽说与袁世凯不识,却早就听说袁世凯是一位礼贤士,顾及下属,豪爽仗义、又重情重义之人,现在的袁世凯又是手握新军兵权地新式陆军督练,再加上慈禧太后又是趁到他所督练地新军去阅兵时发动兵变的,所以,康有为立即想起了他:如果他肯相助地话,那光绪皇帝才可稳保皇位,变法才能继续下去;可是,如果袁世凯拒绝效忠光绪皇帝怎么办……康有为百思千虑,千思百虑,无计可施、无良策可行的时候,还是决定派遣维新派地谭嗣同赴天津新军处,劝说袁世凯效忠光绪帝,拒绝替慈禧太后发动兵变。
可当时的袁世凯,因为深受李鸿章保举之恩,李鸿章呢,又是慈禧太后跟前的红人,而当时的光绪皇帝虽贵为君主,却孤立无依,没有实权,让所有的大臣都看不到半点希,他仅靠几个变法的举人学生,怎么能成得了气候呢!基于这些考虑,袁世凯便表面上答应谭嗣同提出的要求,待谭嗣同一离开,他马上向当时的直隶总督劳禄告密,出卖了谭嗣同。
导致了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谭嗣同等六位变法之人被腰斩于京城宣武门外菜市场口的刑场上,而变法的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则逃亡日本。
袁世凯每每想起此事便后悔莫及,当时的他只是出于忠心,只是出于李鸿章曾经的保举情义,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会牵连无辜生命被斩。
因为后悔莫及,袁世凯时时惊恐,夜梦乱挠。
他最担心的就是,毕竟慈禧太后年事已高,保不定哪一天一命乌呼了,一旦垂暮的她太后早死在光绪皇帝前边,那年轻的光绪皇帝便苦尽甘来了,他光绪皇帝一旦得势之后,恐怕就要先拿他袁世凯试问了。
到时候,他的下场不次于被腰斩于菜市口刑场上的谭嗣同等人了。
令袁世凯欣慰的是,年轻的光绪皇帝终于没有熬过垂暮的慈禧太后,早慈禧太后几个时辰先走一步了。
可同样令袁世凯惶惶不安、心情肉跳的是,可恶的慈禧太后临死之前,竟然指定由光绪的同胞弟弟,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续大统,而载沣又被临死之前的慈禧太后指定为监国摄政大臣。
载沣做监国摄政大臣的第一件事,就是报袁世凯当年告密之仇。
立即宣袁世凯进宫议事,将袁世凯软禁于宫,以便罗织更多的罪名,将他名正言顺地处死及招家灭族。
因为袁世凯的告密,他的同胞哥哥虽贵为皇帝,却被囚禁瀛台,忧郁而终。
所以。
这些年,连他这个做弟弟地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噤若寒蝉。
谨小慎微地如覆薄冰,不敢直直起腰杆去做人做事。
现在,朝权终于在手。
载沣恨不得立即将袁世凯碎尸万段,满门招斩。
但是,载沣知道。
袁世凯在朝野之中,威望之高。
无人能比,他身居要职的幕僚、亲信和下属,不但对袁世凯言听计从,忠心耿耿,同时又手握重权,如果他载沣大张旗鼓地公开处死袁世凯,他又害怕失臣心,引起袁世凯那帮幕僚、亲信和下属地共愤,导致他们发动兵变。
载沣千思百虑,决定效仿康熙先帝除权臣傲拜的计谋。
以下圣旨以宣袁世凯进宫议事之由。
先将袁世凯监禁起来,在观风望火的同时。
以罗织更多袁世凯地罪名,好名正言顺地将他处死。
载沣主意拿定。
连天亮都等不到的他,立即连夜宣袁世凯进宫。
袁世凯一接到宣他时宫的圣旨,便预知大事不好,吓得胆颤心情,怕鬼偏偏来鬼,让他惶惶不可终日地事情还是在他的担心拒绝之中出现了。
但他不甘心就此走上不归路,出门进宫之前,他如赴黄泉一样绝望,悲痛地吩咐长子袁克定:如果天亮之前我没有回府,立即通知段芝泉(段祺瑞)赴京!袁克定深知其中厉害。
天亮见父亲没有回府。
立即发急电给任陆军统制并兼任保定陆军学堂地段祺瑞。
段祺瑞。
1865年生人。
原名段启瑞。
字芝泉。
安微合肥人。
十七岁投奔在威海驻军中任营管带地族叔段从德。
被安排在营中当司书。
二十一岁考入天津武备学堂。
为一欺预备生。
随后又被分入炮兵科。
从武备学堂毕业之后。
又被官费保送到德国柏林军校学习。
学成归国之后。
先在北洋军械局任职。
次年。
调往威海。
任随营学堂教习。
而袁世凯。
在危难之际地关口。
之所以选择段祺瑞做为救自己于危难地天神。
是因为袁世凯早在天津任新军督练时。
段祺瑞也被分到了新式陆军里。
袁世凯第一天走马上任。
点名唱卯。
连喊数声段祺瑞地大名。
却始终无人应声。
经询问。
才知道段祺瑞在没有向任何人告假或让人代替告假地情况下。
私自己离开军营。
回合肥老家大婚去了。
在所有人都认为袁世凯会怒发冲冠地开了段祺瑞地时候。
而袁世凯地那张饱满圆润地大五官。
却是满面地微笑。
立即吩咐人从他地俸饷中拿出一百两银子作为贺礼。
亲自带人送到段祺瑞老家。
私自回家完婚地段祺瑞本来就惴惴不安。
担心恐慌。
他怎么也没想到。
袁世凯会如此大度宽容。
亲自己带人赴自己地婚宴。
那一刻。
他便在心里民誓:对袁世凯死心塌地。
言听计从。
特别是从德国学习归来地段祺瑞。
因为军事才能过硬。
他一直是袁世凯手下地得力干将。
其军事才能和军事实力无人能出其右。
段祺瑞接到袁克定地急电。
立即赶往京。
了解了事情地经过之后。
向袁克定保证说:我呆在京城无大用。
常言说。
虎不离山。
龙不离水。
我现在就回保定。
和实力为袁大人说话!段祺瑞回到保定。
得知载沣真地是要对袁世凯下手。
立即集合部队。
准备发动兵变。
威逼载沣网天一面。
放袁世凯一马。
但段祺瑞手下地谋士徐树铮认为。
段祺瑞冒此大险。
很可能于事无补。
他极力阻止段祺瑞说;食君之禄。
忠君之事。
贸然发兵。
毫无取胜之把握。
倒终身背上大逆不道。
判变朝廷之罪人地名号……对于谋士徐树铮的劝说,段祺瑞言听计从。
他征求过徐树铮的计谋之后,便向大清朝廷称病开缺,却暗中吩咐属下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到处动兵动枪动刀的。
如果日后朝廷查起来,他便称自己养兵在家,不知其中内情,借以推卸一切责任。
而大清的皇宫后院,光绪皇帝和慈禧大后同时大丧,而段祺瑞所统管的陆军兵营却举行真枪真炮的冬季大演习,载沣知道段祺瑞是为袁世凯而来,可他也给段祺瑞较上劲了,就是不放袁世凯,因为他不相信,大清立国近三百年,军队就那么死心塌地听从袁世凯和段祺瑞的摆布。
而段祺瑞见载沣不买账,立即决定给他动真格的,借故京城第六镇陆军兵因饮酒闹事为兵变,名正言顺地出兵进京镇压判乱了。
大清朝野上下,皆知段祺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纷纷劝说载沣,不要因为袁世凯而让激变成真实的兵变,让他立即放了袁世凯。
载沣终于撑不住了,他也早就听说段祺瑞是个讲义的浑人,天不怕,地不怕,今天他载沣算是见识了。
于是,载沣立即做了让步,以足疾为由,除去了袁世凯所有官职,让他回河南老家,安心养病。
因为段祺瑞的奋力相救,袁世凯才拣回了一条命。
但他害怕夜长梦多,不敢在京城多逗留一刻,连夜带着全家老少,逃难似的离开京城。
因为陡失权贵,他一路北行,连一个送行之人也没有。
直到路过保定时,突然看到段祺瑞带着袁世凯的全班幕僚,站在夜色茫茫之中,恭候谒见袁世凯。
袁世凯感动得泪流满面,一把握住段祺瑞的手,哽咽不成语地说:芝泉,这次多亏了你呀!袁世凯回到河南,隐居在安阳。
而他是项城人,之所以隐居在安阳,第一是因为,袁世凯不是嫡生,他的生母去世入葬时,因为他的嫡生大哥地老家主持家务,认为袁世凯生母不是正房,紧决不让走正门出殡,袁世凯生母的灵柩也不能入祖坟正**和袁世凯的父亲袁正保合葬。
当时,袁世凯已是山东巡抚,可他的同父异母大哥就是不买他的巡抚帐,袁世凯与大哥争执不下,甚至跪下哀求大哥,但终终都没有得到大哥的同意。
袁世凯一怒之下,只得另拙坟地,安葬了生母。
因此,他与大哥闹翻了脸,盛怒之下发誓,永不回项老家。
袁世凯隐居安阳洹上的第二个原因是,安阳洹上位于河南直隶交接处,交通方便,离京城又近。
再就是,相传商朝名相伊君在朝中遭人诽谤,就是到安阳洹上村隐居三年,后来,商王亲自己到洹上村迎他复位。
还有就是,安阳也是袁世凯的远祖---汉朝大将军袁绍的发祥之地。
袁世凯早在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之时,就发现了洹上村这块风水宝地,当时他就在这里购买了几百亩田地。
只是他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并且,还差点送了不是太老的命。
袁世凯最初隐居的这几个月,因为他颐养天年的养寿园由他的长子袁克定来监督筑建,所以,门可罗雀的他无事可做,忽然想到了多年之前,为他发起创办的豫堂捐巨资的马吉樟小妹。
当时他就对青霞敬佩不已,再加上他回到洹上村之后,经常看到报纸上宣传青霞热心公益,捐款贫穷的事迹,特别是青霞独立出资,创办的河南省唯一的一所华英女校,从内心里佩服青霞,心想,如果自己永远学寂于安阳洹上村的话,还不如学一学吉樟小妹青霞呢!基于这些考虑,袁世凯便趁他的养寿园还没竣工,再加上正遇着初夏的好时光,便只带一两个保镖,驱车从安阳出发,直赴尉氏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