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077.《遗孀》 > 第122章:建功德牌坊,增尉氏荣耀

第122章:建功德牌坊,增尉氏荣耀

2025-04-02 08:18:09

青霞所创办的华校,因为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再加上各省报刊的纷纷报道。

所以,第二年招新生的时候,已不用朱炳麟、燕斌、高山爱子和刘恒泰这些教师们,再抛头露面的到大街上去做宣传了,更不用青霞在报纸上登招生启示了,许多开明人士和家长,不等学校开学,便主动把家里的女孩子,送到华英女校住校读书。

青霞和女校的教师们,激动得度过数个不眠之夜后,青霞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把华英女校的规模再扩大,让女校的知名度更高更响亮些。

于是,青霞又报请政府的批准,在华英女校里创办了一个师范班。

因为华英女校原有的巨大知名度,青霞新创办的这个师范班,很快便招够了所预想的四十名女生。

如此一来,青霞在中国教育界的名声,如日中天,全国各大报刊,也纷纷报道青霞这一壮举。

其中的《开封简报》是这样报道的:尉氏县一品命妇刘马氏,独立捐助创设华英女校,先办初等一班,颇着成效也。

欲开竣知识,养成家庭习惯起见,遵章在该校附近设师范一班,招考学生四十名,初定二年毕业,刻已开堂授课。

青霞待师范班稳固之后,便把华英女校的一切事宜,皆交给远门族孙刘恒泰来操作。

之后,她带着儿子和淑女,长期住在开封。

青霞之所以常住开封,是因为她知道,上次刘宪德和刘少德在暗中举报大河书社。

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杀鸡给猴看,是真对着她刘青霞而来的。

之所以真对她刘青霞,是因为她支持大哥与外商竞标新煤矿开采权的二百万两银子。

试想一下,她青霞捐助几千两银子、几万两银子,刘氏族人还撞进家里摔盆砸碗地撒野,翻箱倒柜的抢劫;这一下子支持大哥二百万两白银,那刘氏族还不是像剜了心一样疼吗!像挖了双眼一样仇恨吗!只是刘氏族人惧于自己一品诰命夫人的封号。

惧于上次的马知县假冒皇上口喻,假冒省府下的公文。

所以,才不敢冒然出手。

如若不然,恐怕是早把她刘青霞给撕成碎片了。

早把她青霞给暗坑害成死尸了。

青霞更知道,虽说刘氏族人的举报诡计没有得呈,但他们肯定还会另生事端,来找她青霞的麻烦。

常言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那仇人如果不相见呢!他们的眼睛可能就不会红得那么厉害了。

眼情不红了。

心里也就平衡了,也就没那么大地火气了。

所以,青霞介于这些担心和考虑,便决定长期居住开封。

因为开封至尉氏,相距近百里之遥,不像尉氏距大桥,只有二里之路程。

那些吃饱饭没事干的刘氏族人,说来就来。

甚至很随便地转个身,就能转到尉氏。

转到她师古堂的大门前。

所以,在开封居住的日子。

青霞和淑女都感到了一种胶离灾难火坑地幸福和舒适。

特别是淑女,她眼角和额头。

因刘铁离世而生出来的皱纹,竟然慢慢舒展开了,脸色也变得红润了,甚至性格会在突然之间回到青春年少的年龄:会突然毫无顾及地大声笑,会在无有旁人在场的时候突然跳跃起来,会没大没小的与青霞喜戏……虽说在开封,也有刘氏族地公茂典和商行,但开封乃七朝古都,又是河南省府,城池繁华庞大,街道纵横交错,胡同盘根错节,行人川流不息。

再加上她们居住的地方,离刘氏族的公茂典不在一条街上,并且还相距甚远,所以,在开封居住的几个月里,竟然没有看到刘氏族人那可憎的面孔,没有听到刘氏族人那侮辱性的谩骂。

这样幸福而舒适的日子,已经让青霞很满足了。

她除了利用打理生意之便,把刊有进步思想地革命刊物的书籍,带到所能带到地角角落落,还经常在利用到开封学堂参观视察的机会,传播进步思想,发展同盟会会员。

就在青霞感到很满足地时候,尉氏师古堂突然来人,急急慌慌地向她禀报:太太,家里有喜事了,太太快回尉氏吧!哦?喜事?青霞不相信地望着因赶路急而上气不接下气、汗流满面地家人。

忍不住迷惑。

近似嘟囔地惊问。

尉氏能有什么喜事?如果族里地人不到师古堂找茬。

就是天大地喜事。

家人急欲接着禀报。

青霞急忙冲家人摆了摆手。

示意气喘吁吁地他。

坐下来稍做歇息。

喝过茶水之后。

再接着禀报。

自居住开封以来。

青霞做好地思想准备是:尉氏地家里来人。

会在某一天。

突然满脸泪痕地来到开封。

痛哭流涕地向她禀报。

刘氏族人如何像恶狼一样。

欺到师古堂横行撒野;刘氏族人如何像强盗一样。

欺进师古堂疯抢打砸;刘氏族人如何像畜生野兽一样。

欺进师古堂去胡作非为。

可现在。

她从家人地禀报里。

不但没有听到刘氏族人地暴行恶骂。

反而是向她禀报。

家里有喜事了。

这可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对于青霞来说。

只要刘氏族人不寻事。

那就烧高香了。

那就是天大地喜事。

还会有什么喜事呢?再说了。

自丈夫耀德离世之后。

家里从来就没出过喜事呀!青霞只稍做了喘息。

顾不上喝水。

便急慌地接着禀报:太太!马知县派人到师古堂通知说。

京城来了钦差大臣。

说是皇上赏赐给太太乐善好施地牌额。

让太太快回去接旨受赐。

因为钦差大臣还在县衙等着太太呢……哦!青霞惊恐得腾然站起。

不错。

是喜事。

真是喜事!并且。

这还是千真万确地喜事。

青霞之所以确定这时千真万确地喜事。

是因为。

她在去年地《河南教育官报》上。

看到过河南抚院向皇上奏请地抚院吴附奏尉氏命妇刘马氏捐助女学经费请建牌坊片地折子:再据尉氏知县马俊生禀:该县一品命妇刘马氏。

以邑中女学堂尚属阙如。

愿将西门内管业房屋一所改建初等小学堂。

额定学生五十名。

延聘女教员三人。

四年毕业。

于本年二月间开学。

一切遵照定章办理。

共计开办费合银五千两。

每岁额支需银二千五百两。

计四年已需几万两。

均经筹备。

另储禀请立案等情。

经臣饬由提学使查核。

详情奏奖前来。

臣查士民捐地方善举。

银至千两以上例得请旨建牌坊。

给予乐善好施字样。

今该命妇刘马氏创设女学。

需费数万。

核与建坊之例相符合无仰恳样。

于本籍自行建坊。

以昭激劝。

出自鸿慈除分咨外。

谨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训示谨……家人见青霞陷入沉思,越发急慌地催促说:太太,我临来时,马知县可是反复叮嘱我说,让太太接到禀报之后。

即刻起身回尉氏,因为钦差大臣还县衙候着呢!嗯!马青霞突然从思绪中回过神来。

立即冲家人点点头,即刻起程!青霞稍做整理。

留淑女和儿子在开封,她便带着几个贴身家人。

快马加鞭地赶回尉氏,没迈入师古堂。

她便支派家人到县衙,去禀报马知县。

马知县接到青霞回尉氏的禀报,立即与钦差大臣一起,来到师古堂。

青霞也早率领众家人,来到师古堂的大门外,恭候钦差大臣和马知县。

在众人齐唰唰的跪拜之中,钦差大臣敬畏地展开圣旨,是满脸和庄重和神圣。

他居高临下地环顾了一眼脚下顶祠膜拜的众人,貌似很满意地微微一笑,便开始气宇轩昂地高声宣读宣统皇帝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查河南尉氏一品命妇刘马青霞乐善好施,屡有义举,贤德广布京津、河南,受人钦仰,去载又费巨银创办豫省惟一女校,开女子教育风气,功德无量。

特准地方所奏,赐刘马青霞乐善好施牌额,恩准尉氏县自行建坊以昭激劝。

钦此。

青霞恭敬地接过皇帝赐赏她地乐善好施的金色牌额,递于身后的家人,恭送钦差大臣和马知县离开,这才率众家人回到师古堂,将皇帝赐赏的乐善好施牌额,恭放于客堂之上。

青霞在接到圣旨地第二天,便在马知县的关照指点之下,开始在尉氏购选地皮,筑建乐善好施牌坊。

因为马知县早已得知青霞支持娘家大哥巨银、用以竞标煤矿的壮举,他为了防止刘氏族人在青霞筑建乐善好施的牌坊之,无事生非,寻畔闹事,所以,在整个筑建之中,他不但派遣几名衙役公差到工地上,全天监护,他本人也三番五次地到工地上视察参观。

马俊生知县之所以如此关心乐善好施牌坊的筑建,是因为牌坊来是一种至高无上地荣耀,是一种皇帝对臣民的表彰,是一种对功德的肯定,是一种对行为的认可。

而皇帝踢赏给青霞的这块乐善好施的功德牌额,在尉氏的历史上,是第一块;青霞所筑建地乐善好施牌坊,在尉氏的历史上,也是第一座。

而刘氏族人,尽管每天都在筑建之中地牌坊工地周围,逡巡窥视,尽管经常在工地上,看到青霞的身影,可是,他们终归是慑于有衙门公差地全天维护,更慑于牌坊是经皇帝恩准筑建的,还慑于代表圣皇地钦差大臣赐赏青霞的乐善好施牌额,他们只有将冲天地的怒火和仇恨压抑在身体里,却不敢伺机忘动。

一个月之后,乐善好施的牌坊筑建完工。

青霞给工匠们结清工钱,又大加犒赏,之后,她不给刘氏族人任何寻畔闹事的机会,立即乘车回到开封。

回到开封的青霞,好像是才刚刚坐定,李锦公便风风火火地撞了进来,递给青霞一封来自日本的长信。

青霞迫不及待地掏出信纸,急切地看起来。

看过信之后的青霞,仰着向天,她心中却有个声音在激动地高呼:终于盼到了!终于盼到他了!也仿佛只是刹那之间,青霞听到了心里百花盛开的声音,感受到了心里的鸟语花香的,看到了一个斩新的美妙世界,看到幸福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