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恶汉 > 第一部 少年游 第三五0章 三学纪要

第一部 少年游 第三五0章 三学纪要

2025-04-02 08:40:17

手机电子书·飞库网 更新时间:2008-10-15 21:44:04 本章字数:6430案上,摆放着一摞用线装订起来的书卷。

经过特殊方法鞣质而成的牛皮封面上,写着四个苍劲古拙的小篆字:三学纪要。

薰俷没有去看书,而是呆呆的看着眼前的童子。

那童子,董俷却是认得的,正是那黄劭的独生子,黄融。

此刻的黄融,披麻戴孝。

身边站着一个五大三粗的人,是黄劭在池时买来的奴隶,也是黄家唯一的一个下人。

至少在搬去汉安城之前,他是唯一的下人。

薰俷只知道这个人叫老,黄劭很信任他。

和黄融是一样的打扮,披麻戴孝,面带悲戚之色,静静的跪在黄融的身后不说话。

薰俷感觉,心在抽搐。

融儿,你,你怎地这个打扮?黄融泣声道:爹爹,爹爹在我们十天前,去世了!什么?薰俷的脑袋嗡的一声,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黄劭走了?为什么没有人通知我?为什么连一点消息,都不知道?你爹爹……自入冬以来,爹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连天的咯血。

母亲说,要请华先生照看,但是爹爹说,他自己的情况,自己知道。

几乎每天在榻上,就是撰写这部三学纪要。

说这是关系到天下间寒门子弟的未来,更是关系到叔父您未来的大业。

黄融年纪小,对董俷的称呼,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月初的时候。

爹爹说想要回老家。

又不愿意惊动其他人,只带着我和母亲,还有老上了路。

可是到汉阳时,爹爹就……走之前要我带着这部书,交给叔父。

那带着童稚气地声音,每一个字就好像钢针一样地插在了董俷的心口上,久久没有言语。

黄劭。

还是走了!去年生病的时候,董俷把黄劭带到了汉安城,同时命人前往武陵山。

寻找张机。

只是张机在数年前。

完成了《伤寒论》之后,就一个人飘然的离开了。

他去了何处?无人知晓,除了留下伤寒论和脉经两部著作。

请人将来转交给董俷之外,就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据当地人说,张先生似乎是去了南蛮,而后就失去了消息。

自关中大战拉开序幕之后,董俷就一直忙于公务。

可没想到。

眼看着好日子就要来了,黄劭却走了……而且是走的那么无声无息。

低下头。

看着那本《三学纪要》,董俷的心头很沉重。

一个冬天,走了两个人……一个是他最尊敬的师长,另一个是他最信任地部下。

虽得了关中,可是董俷却觉得,他失去的东西,更多!你母亲,还有曾次的灵柩,如今在何处?母亲尚在汉阳,配备爹爹地灵柩。

只是命我前来送书,然后要扶爹爹地灵柩回益州。

母亲说,这是爹爹最后的愿望,所以我们一定要送爹爹回他的老家。

融儿,你且留下……薰俷站起来,对黄叙说:立刻告知儒宗,命伯俭立刻找到夫人,务必要请夫人留下。

曾次地灵柩,就由他来照管……你立刻找来孝直,就说我有重要的事情。

喏!孤儿寡母的,回到了益州,那日子该怎么过?不管黄劭是怎么想的,董俷绝不能让自己的老部下,老兄弟为自己奉献了生命,可到头来连老婆孩子都无人照顾。

不行,这绝不符合他董俷地原则,绝对不行!抚摸着黄融的头,融儿,我会命人接你母亲过来,你好好地留在长安。

我会命人每个月给你母子拨出钱粮,老,你一会儿跟媛容去找一处房子,我会再安排仆人照顾……曾次如我兄长,我一定会依照他的愿望,妥善的安排……融儿,等过些日子,我会在这里开设乡学。

到时候你继续进学,莫要弱了你爹爹的名头。

小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单纯。

黄劭曾不止一次的告诉黄融,董俷是他们一家人的主公,要听从他的吩咐。

所以,黄融也没有拒绝,点头答应下来。

至于黄劭的灵柩,自然无需去担心什么。

蜀中有张氏与西域勾连,这件事法正就可以安排好。

而且,董俷要在长安,为黄劭举办一次风风光光的葬礼,如此才能够心安一些。

捧着那《三学纪要》,董俷坐在花园的凉亭中。

所谓三学纪要,是黄劭临终前,根据董俷所说,经过和石韬等人反复商権后,总结出的各种措施和规章。

有已经开始执行的,也有后来补充,还未颁布的制度。

其中对于乡学、县学、太学的课程,以及种种缺失,都做了详细的叙述。

在三学纪要当中,黄劭建议取消太学,以郡学代替。

原因是,太学皆以名士为主,所讲述的东西,与乡学和县学有很多不同,甚至在某些地方,是相冲突的。

但是,太学不能撤销。

因为在一段时间里,董俷还不能和世族发生正面的冲突,必须要以太学来安抚。

而乡学、县学、郡学,这三学主要要面对的群体,是那些普通的百姓,寒门中求学无望的学子。

这些人所需要掌握的,和太学所教授的,属于两个层面的学问。

三学以实用为主!由三学出来的学子,未必是文采飞扬,未必是智谋出众。

但只要给他们一个框架,他们就能够在这个框架中,非常完满的执行各种条令。

这样当三学学子充斥于各个部门的时候,董俷就可以举办是说,那个时候就算天下士子对他进行全面的抵触。

只要政策不变。

依旧可以令各职能部门正常地运转。

这个过程,也许会有点长,但对目前而言,最为妥善。

以无声无息中,悄然地转变格局。

黄劭没有贪图里面的功劳,哪一个主意是出自谁的脑袋,他都做了清楚的记录。

同时。

他设计出了三学晋升制,也就是当时董俷随口说的那个考试制度。

黄劭认为,可以先行推行三学晋升制。

就等同于把科举细化。

微化。

等将来正是推出科举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理解,并且接受制度的变化。

更有好处。

这一部三学纪要,共分为十二册,分门别类地进行的归纳。

洋洋洒洒,共八万字,可以说是凝聚了黄劭一年来。

所有的心血。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不足。

也许是黄劭能力地问题,所以在他认为不足地地方,都留下了空缺,希望将来有人,能够在这个三学纪要的基础上,在来进一步的完善。

薰俷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着。

天黑了,董铁在凉亭中掌上了四根牛油火烛,而董俷全无半点觉察。

就好像是黄劭在他的面前,一个字一个字的念读一样,董俷的眼睛,却湿润了……天亮了!太阳从东方升起,露水打湿了董俷的衣衫。

他轻轻地合上了书卷,小心翼翼的把这十二册三学纪要包裹起来,而后站起了身。

能得这样一个部曲,实在是他董西平地福分啊!薰铁一直静静的在一旁守候,见董俷起身,他走上前来。

媛容,你说,老黄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我不知道,不过我猜想,老黄一定是觉得,主公能给他,还有更多人带来希望吧。

希望吗?薰俷负手而立,在凉亭台阶边上,沉吟不语。

他想了很多,从当年和黄劭第一次相遇,而后许多张面孔,接连浮现在眼前。

唐周、贾诩、陈到……活着的,死去的,他们来到了自己的身边,所要追求的,不正是那个听上去很缥缈,很虚无的‘希望’吗?而自己,大仇得报之后,这些日子来,却是太消极了些。

怎么对得起黄劭这些为自己奉献了性命的人?怎么对得起那些忠心耿耿,跟随自己一起走南闯北,还在竭尽心智,筹谋策划的人?小铁,我最近是不是很颓废?哦,这个嘛……好像是有那么一点!薰俷转过身,脸上却带着灿烂的笑容。

我发誓,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颓废了……我要让每一个跟随我的人,都能实现他们的希望。

薰铁那张千年不露任何表情的死人脸,也笑了!这才是自家的主人,这才是那个令天下诸侯,为之闻名而丧胆的虎狼之将啊!薰俷把《三学纪要》收好,走出了凉亭。

立刻命广元来书房见我,就说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和他进行商议。

喏!******汉帝刘协,在文武大臣的陪伴下,经过三日的斋戒,于许昌东郊,进行祭天大典。

正是立春日,自周朝以来,就有天子东郊八里出迎春的习俗。

自从到达了许昌之后,汉帝虽然依旧没有权柄,但是这日子,却似乎好过许多。

曹操却没有随行迎春,而是在书房中,翻阅着那本由刘洪编撰出来的《月令七十二集解》一书,不时的轻轻点头,对里面一些虽粗俗,却颇有深意的字句暗自赞赏。

忙里偷闲,眼见着对关中展开的战事已经筹谋得当,曹操的心情也很轻松。

待惊蛰日到,冀州袁绍、汉中张鲁,将会分别出兵。

想当初那董西平好大的一场谋划,竟然把自己给吓住了,接着卢植的死讯,忙不迭退出函谷关,端的可惜。

这一次,总不可能被你再吓住吧。

曹操想到这里,不免越发的志得意满。

把手中的书卷扔到了一边,刚走出了书房,就看见荀攸郭嘉程三人,匆匆走来。

主公。

大事不好了!出什么事了?这三个人。

再加上荀彧,可称得上是曹操手下的四大谋主。

虽然相比之下,程略显弱了一些,却深得曹操的信任。

三个人同时出现,而且神色匆匆,难道……曹操心里生出一种不详地预兆。

连忙把三人让进了书房里,分别落座之后。

曹操这才问道:奉孝,你们三位……荀攸开口说:青蛇死了!什么?曹操吃了一惊,下意识地说:怎么回事?青蛇不是去徐州了吗?怎么就死了?在曹操的麾下。

有一支机密人马。

名为盘蛇。

为何叫做盘蛇呢?蛇儿善于隐藏,毒性猛烈,出必伤人。

盘蛇。

是曹操在当初关东大战结束后成立的人马。

当时正好有史阿流浪至山阳,曹操深知此人的厉害,故而将史阿留下来,并且随后还成立了一支死士营。

所谓的死士营,在成立之处。

是专门负责刺杀之事。

史阿本就精于此道,加上他和曹操的长子曹昂。

有师徒之情分,自然也不会拒绝。

同时,由于他当初在阳刺杀董卓失败,使得恩师王越多年经营的英雄楼彻底被摧毁。

地人当中,不泛有史阿多年培养出的弟子,自然对董恨。

为了组建死士营,史阿可是下了功夫。

不但自己亲自训练死士,还请了不少关东的豪侠剑客加盟,而对外却少有人知。

后来,荀攸投到了曹操地麾下,接掌了死士营。

荀攸是那种心思阴沉,智谋深远地主儿。

接掌了死士营之后,就更名为盘蛇。

营中死士,皆以蛇命名,不复真名存在。

这盘蛇的性质,颇有些类似与董俷的闇部。

同样包括了老弱妇孺,还有各种奇人异士。

刺探,暗杀,潜伏……等等手段。

虽然其中地手段,在后世来看也许很幼稚,但是在这个时代而言,却已经是一个跨时代的存在,组织非常的高明。

当然,不论是闇部还是盘蛇,都不可避免的有着当时人的时代特点。

其实每个世族豪门,都存在这样地死士。

比如演义里就曾经有这么一段,孙策杀了许贡,许贡的门人在刺杀孙策地时候,会告诉他,我们是为了谁谁谁杀你。

死士,不泛有一种浪漫的英雄情怀。

青蛇的任务是,以婢女的身份,随刘老夫人一同前往徐州,等待时机,刺杀刘备。

关于这个计划,是经过了郭嘉等人策划后开始执行。

曹操之所以敢和刘备讲和,其中也有这样的一个因素存在。

可没想到……那刘老太如何了?死了!曹操倒吸了一口凉气,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的三人。

是谁做的?荀攸将一张纸片递给了曹操,上面写着‘间,二十六’四个字,让曹操有些茫然。

郭嘉轻声道:史校尉带人在毗邻下的一个山谷中发现了尸体,所有人都死了……根据史校尉的判断,所有人全部是中了一种药物,是被洒在烤肉上,当作调料下进去的。

不过刘老太和青蛇,全部是死于这种经过特殊制造的弩箭上。

说着,郭嘉小心翼翼的将一支小弩,放在了桌上。

我们已经请子扬和文公看过,这是一种利用机关发射出来的小弩,力道强劲。

不过他二人也说不清楚,这发射的原理,只是说如果这有这种机关,唯有出自西域。

是董西平吗?正是!荀攸说:这‘间,二十六’,是青蛇临死前留下的信息。

她似乎是想要提醒我们什么事情……我和奉孝、仲德,反复的推论过,而最有可能的答案就是……莫非是在我营中,有二十六个死间?众人轻轻点头,却让曹操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如纸。

郭嘉说: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刘老太死了……我们本是想要表现诚意,却不想出了这种事情。

如此一来,刘备岂能善罢甘休,定然会和我们死拼。

曹操没有出声,显得格外沉默。

这对他来说,无疑有一种巨大的挫折感。

在这样的一个时候,出现这样的一件事,如果真的是董俷所为,其目的不言而喻。

这边刚准备联合袁绍张鲁出兵关中,马上就发生了这件事。

很明显……特别是‘间,二十六’这几个字,更让他有一种崩溃的感觉。

试想一下,我营中竟然有二十六个死间。

那岂不是什么秘密都保不住,而且随时有性命之忧吗?以董俷所特产的精良武器,加上这些死间……曹操轻声道:能和刘备解释清楚吗?不好说!程沉声道:那刘备是个野心勃勃的主儿,但是死的毕竟是他的母亲,天晓得是怎样的反应。

而且这件事瞒不久,我等必须要尽快和刘备解决这件事情,否则的话,势必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麻烦……不过这样一来,只怕出兵之事,就要拖后了!曹操狠狠的一拍桌子,好一个董西平……刘备那边,就由仲德你来负责解决吧。

公达,当务之急我们要查出这二十六个奸细来,所有自西域,凉州,关中,朔方来的人,一个一个的给我盘查……还有那个董曦,更要给我仔细的审问。

喏!曹操苦笑一声,轻轻的揉着太阳穴。

薰西平,你够狠。

杀一个人,就迫的我不得不去改变计划,你可真不简单啊。

不行,你让我不好过,我也不能让你好过了!曹操沉吟片刻,轻声道:公达,你除了彻查此事之外,还要多放一些蛇儿入关中。

几方面需要注意:董俷的将做营;董俷的用兵动向;董俷即将实行的种种规章制度……还有,我估计董俷的手中,肯定有一支和盘蛇极为相似的力量,给我挖出来,否则太过于危险了。

喏!荀攸和程出去了,但是郭嘉却没有离开。

奉孝,还有什么事吗?郭嘉微微一笑,主公,嘉近来访得一位大贤,只不知道,主公是否有兴趣一见?—————————————————第一部 少年游 第三五一章 建安初年那些事儿手机电子书·飞库网 更新时间:2008-10-16 18:36:08 本章字数:5513肃鲁子敬!徐州临淮东城人,年二十五,曾师从六经博士郑玄,为人方正,善于言谈。

此人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家境富庶,颇有钱粮,在徐扬两地,很有名气。

陶谦曾数次想要请他,却被婉言拒绝。

去年时,刘备强取徐州,鲁肃因不满此人的名声,所以举家迁至长社。

曹操知道,郭嘉是个心气儿很高的人。

整个许昌的谋臣之中,能被他看上眼儿的也就是那么一两个人,其他皆是差强人意。

倒也不是说郭嘉的本领能有多么多么的厉害。

他的长处在于谋划,能从各个方面进行完善,但是并不适合作为一个主帅存在。

如果用后世的话,郭嘉是个参谋,而且是个极为老辣的参谋。

这鲁肃能被郭嘉如此赞誉,想必是不会差了。

曹操当下问道:奉孝,我当如何辟他出山呢?所谓的辟,就是征辟的意思。

这也是在当时,选拔谋臣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手段。

郭嘉却摇头道:凡有才能者,多性情古怪。

鲁肃此人,嘉观察良久,寡于玩饰,不喜俗物。

而且性情高远,当不易辟之……然此人极重情义,主公唯有亲自登门,与之结交后,当开诚布公,令其感动肺腑,再合以喜好,必可请之出山。

曹操不禁一蹙眉。

这鲁肃,真的值得自己花这么大的功夫吗?要知道他自起家以来,只亲自请过两个人。

一是已经故去地戏志才。

还有就是郭嘉。

而且听郭嘉地意思,想要请鲁肃出山,所有花费的心思,恐怕更多吧。

郭嘉没有再开口劝说,只是微笑看着曹操,轻轻的摇曳着手中的折扇,等待回答。

这鲁肃。

喜何物?此人酷爱读书,即便是骑在马上,也是手不释卷。

主公不是刚备注了那《孙武十三篇》。

何不以此为诱饵。

请他观之。

曹操的确是备注了一部《孙武十三篇》,而且在原有的孙武十三篇基础上,还做了许多发展。

这部书。

在后世被称作《孟德新书》,是曹操极为得意的一部作品。

想了想,曹操说:我正欲请人评价,奉孝所言,却是一举两得。

这话语间地意思。

也就是认可了郭嘉所说,决定好生谋划一番后。

再请鲁肃出山。

******曹操如何请鲁肃出山,暂且放到一旁。

却说西域汉安城中,蔡端坐于自家的花园里,看着满园盎然的春色,饮一觞酒,抚一下琴。

琴音悠扬,犹如天籁般回荡在苍穹之中,一派自得其乐地样子。

在他身旁,端坐一四旬宫装美妇人。

云鬓高耸,凤头钗,一颗夜明珠镶嵌钗头上,圆润地光泽映衬粉靥,平添妩媚。

伯,你为何不愿随昭姬他们一同前往长安呢?美妇人,正是西汉王刘辨的母亲,何太后。

自汉灵帝刘宏死后,何太后寡居宫中,历经了许多的磨难。

不过,那许多磨难却未曾令她容颜憔悴,却变得更加端庄秀丽。

别看何太后出身屠家,但本身地素养并不差,甚至比许多徒有虚名的名士更家的出众。

也难怪,能由一个屠家女,进入汉家宫廷,成为母仪天下的太后,可不仅仅是靠着她的脸蛋儿和身段儿。

这里面所要求地东西,端的是一言无法道尽。

自到了西域之后,太后倒是很惬意这西域地生活。

虽然朔风猛烈,却没有那当年宫廷中的你争我夺,还有整日介的去提心吊胆。

论辈分,蔡是刘宏的老师。

但这并不能妨碍太后对蔡的好感。

老儿在到了西域之后,生活也过的极为滋润。

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女婿又很能干,唯一有所缺憾的,就是这西域之中,能和他谈天说地的人,着实是太少了。

太后就是一个极好的听众。

论学问的话,何太后和蔡那是一个天一个地。

可是太后久在深宫,那察言观色,体贴说话的本领,岂能是普通人所能比拟?往往一句话,就能说到蔡的心坎上。

别看蔡年纪大,好歹当年也是个美男子,如今依旧是面色红润,别有风度。

这二人一个是有心,一个是无意……反正那层纸只要不捅破,别人就说不得什么。

西汉王马上就要摆驾往长安去了,蔡>前往长安。

但是蔡却不想回去了!听太后询问,他低声道:回去作甚?我在这里过的何等逍遥,何必回去受那些人的白眼儿。

卢老儿走了,元卓也病了……昔日的老的死,散的散,剩下的不是敌人,就是形同陌路,回意思?呵呵,反而不如留在这里快活。

那哀家……太后是想说:那哀家怎么办?可这话却显得有些太暧昧,到了嘴边就变成了,那哀家的王儿,谁来指点呢?不是有兴祖在吗?蔡喝了一口葡萄酒,沉吟了片刻,轻声道:太后可是担心西平会对汉王不利?何太后还真的是有这么一点想法。

这年头,满天下的枭雄倍出。

薰俷如今虽然没什么,可是万一将来……有蔡在,至少可以让董俷有些约束。

卢植走了,蔡又不在,谁能压制董俷?蔡叹了口气,太后,西平的性子,老臣还是了解的。

他重情义,也知道轻重……只是西汉王近来一段时间,似乎和那些僧人走的很近,只怕将来会有麻烦。

蔡所说的僧人。

是指那些龟兹。

还有来自贵霜国地僧人。

其实,佛法早在明帝时期就已经传入了中原。

甚至在更早以前地周朝,佛教就通过非正式的渠道,陆陆续续的进入了中原,只是当时佛教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明帝时,有天竺僧人竺法兰和摄摩腾在阳翻译了《四十二章经》。

汉室并专门为佛教设立了鸿胪寺,也就是在后世名扬天下的阳白马寺。

虽然说不上是非常的流行。

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开始了推广。

蔡自认为了解董俷!而且他也听女儿说过,董俷对那些宗教的看法。

不可否认,那佛教地经典颇能蛊惑人心。

虽是劝人为善。

可终归有些飘渺虚无。

他可是知道。

当年龟兹的僧人,靠着那些信徒的供奉,敛了不少地钱粮。

而这一点。

恰恰是薰俷最为反感地一点。

他讨厌不劳而获的人,讨厌那种把希望放在来世的空虚。

如果将来董俷和刘辨有冲突,那么最有可能地,就在这上面。

太后闻听,也是一蹙眉。

她并没有觉察到那佛教有什么不好。

相反劝人为善,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伯。

这件事真的很严重吗?蔡苦笑一声,这个嘛,说严重也许会严重,说不严重……呵呵,我说不好。

但是我相信,西平会有分寸。

太后不用为此而担心,俗话说的好,车到山前必有路。

是啊,为儿子操了一辈子的心!何太后也觉得很疲惫……明日你们启程后,我将西行康居。

听说子瑜他们在那边做的很不错,快要打到康居王都了……呵呵,西平说过,过了康居是安息,再往西行,还有辽阔天地。

我想去看看,看看那里地风土人情,在中原待了一辈子,老了才知道,天地竟是如此的宽广。

趁着自己还能走地动,我要走遍天下,方不负我这一生啊!你,要离开西域?何太后心里一动,轻轻咬着红唇,露出深思之色。

蔡微微一笑,把玉杯中的葡萄美酒一饮而尽,抚琴唱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古来征战,几人回?歌声沙哑,却有一种饱经沧桑,洞彻人世间情欲的睿智。

太后在蔡身旁,静静的聆听着,竟不由得……有些痴了!******回到汉安王宫,天已经黑了。

王宫中***通明,宫娥彩女们一个个忙碌异常。

明天就要启程往长安了,却发现这行礼啊,是怎么准备,都准备不完。

在长安待过的人,自然是兴高采烈;没有去过长安的人,同样也是异常的开心。

长安,那可是大汉朝的中心啊!听说那座城很大,听说那里非常的繁华,听说……看着那些兴高采烈的人们,何太后的心里面,却是一点高兴的意思,都没有。

这一走,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到蔡翁呢?汉王殿下呢?启禀太后,殿下正在庆安宫中,听摩兰大师讲法,还有羊太傅等人一起陪同。

何太后秀长的蛾眉微微一蹙,不由得想起了下午时蔡说过的话语。

辨需要董俷来兴复汉室,董俷也需要辨,来建立功勋。

这二人原本是极好的一对搭档,可是……摩兰大师又是什么人?启禀太后,那摩兰大师是龟兹僧人,佛法精深。

殿下每天除了正常的习文练武之外,大部分时间会和摩兰大师一起交谈。

恩,奴婢听说,这摩兰大师神通广大……闭嘴!太后突然怒了!摩兰,只怕又是个妖言惑众的家伙!辨为何与他走在一起?难道他忘记了吗?那该死的张角,是如何成就了太平道之乱?摆驾庆安宫!何太后大步向外走,可走了两步,又突然停了下来。

辨,已经长大了……我这样闯过去,是不是太不给他面子了呢?不行。

此事还要仔细的考虑一下再说。

慢着。

你去请林乡亭侯前来见哀家,就说哀家有要事和他商议。

喏!何太后坐了下来,静静的思考着。

许久之后,她眼珠子突然一转,却有了主意。

辨已经十八了,却只有两个美人,其中一个还是大月氏地王女。

如果在中原地话。

已经应该有王妃了吧。

是时候为他考虑一下,找个合适的王妃了。

正思忖间,门下侍婢禀报。

李儒求见。

何太后立刻让人把李儒请了进来。

林乡亭侯,哀家今日前来,是要请你杀一个人。

李儒没有想到。

何太后找他居然是为了这么一件事。

不由得一怔,下意识的问道:敢问太后要杀什么人?摩兰!您是说……李儒愣了一下之后,立刻反应过来太后说的是什么人。

身为闇部的执掌者,李儒自然知道有一个摩兰的存在。

只是他并没有太在意,一个僧人。

又能有什么危险?何太后说:就是那个龟兹妖僧!哀家希望王上能做中兴之主,而不是整天吃斋念佛的无用昏王。

再说了。

薰卿对这种妖僧是极为反感,哀家不希望将来,因为这件事让王上和董卿反目。

所以,哀家要你杀了那妖僧,不管用什么方法,杀了他。

有些时候,女人地心思,远比男人更加的缜密。

说实在话,何太后能想这么久远的事情,却是连李儒都没有考虑到地。

心里不由得一咯噔,暗道一声:着啊,我怎么把这件事给忘记了呢?这妖僧该死!太后放心,臣定不会让那妖僧活过今晚。

此事天知地知,你知,哀家知……总之,你需妥善处理,莫要留下什么尾巴。

喏!李儒领命而去,何太后走到了宫门前,抬头仰望星空。

有一个星星,非常亮,在夜幕中一闪一闪……刘元卓说那是我王儿地本命星,帝星闪烁,当预示着王儿他日,定能登上皇位。

帝星旁边,有一颗同样闪亮的星星。

刘元卓说那是董卿的本命星,是辅佐帝王之星地将星。

帝星和将星,交相辉映,则我汉室的气运将会延绵不绝。

若一日帝星和将星……哀家不允许有这种事。

骨子里,何太后还是会偏向儿子一些。

转过身来,看着空荡荡的王宫,心里面却生出了从未有过的空虚和寂寥……哀家已经照顾了王儿十八年,他已经长大了,可是哀家呢?难道要孤老这一辈子吗?来人,速去请昭阳夫人前来!昭阳夫人,是蔡>她封为昭阳夫人,以示对董家的厚爱。

何太后叹了口气……王儿,哀家能为你做地,都已经做了!以后该如何去走,还要看你自己的选择。

******第二天,王驾启程。

蔡披着一件大氅,立于山丘之上,看着一行车驾愈行愈远,心中不免有怅然若失之感受。

太后心意,我又怎能不知。

可是……罢了,从此以后,天高地远,再无相见之时……保重吧,我的太后!蔡翻身上马,跑下了山丘。

我们走!他此次西行,只带了五十名技击士,还有老管家蔡福。

除此之外,十几辆车驾上,是蔡>.;.爱的书籍。

车驾缓缓行进,朝着西边而去。

走了大约十余里路,一个岔道口上,却停着一辆马车。

赶车的,是一个太监。

蔡认得此人,是何太后身边最为亲近的心腹内侍。

不由得一愣,蔡勒住了战马,刚要开口询问,却听见马车中传来一个娇媚声音。

蔡翁,西行路远,一个人未免无趣,不知道哀家有没有这个福分,做蔡翁的同伴呢?车帘掀开,蔡……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