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恶汉 > 第一部 少年游 第四三三章 活字

第一部 少年游 第四三三章 活字

2025-04-02 08:40:20

手机电子书·飞库网 更新时间:2008-12-6 0:02:09 本章字数:5145董离开了杜邮堡,策马缓缓,心中满是迷茫。

原本是想要来向贾诩求教,可是一席长谈后,这心里面反而增添了许多莫名的烦恼事。

出门时,贾诩那一声幽幽的叹息,董不是没有听见。

虽然他听不到贾诩的心声,却能从那叹息中,体会出贾诩的意思。

儿子一天天的在长大,一眨眼的时间,最小的孩子都快十岁了。

但说句实在话,董真的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他很爱他们,可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和他们沟通。

拥有后世印记的董,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会努力的把自己所能拿出的最好的物品,放在孩子们的手里,但是却无法去了解他们。

一方面是他真的很忙,另一方面,却是他不会……天黑漆漆的,已经快到寅时。

这时候,长安的城门还没有打开,董也就不急着赶路。

随着季节的变化,天亮的时间也在不断的变化。

等董抵达长安时,城门开启,可是天还未亮。

自有李逵已经秘密通报长安城门校尉,所以一行人神不知鬼不觉的,就进入了长安城。

不是董想要搞什么花样,而是他不想声张。

可以猜到,只要他回长安的消息一传出去,那么立刻会忙乱起来。

他想要安静的和家人待上一段时间,所以让李逵出面,只说是奉命回家中报信,但是却没有说明董也随行回来。

大都督府,朱红大门紧闭,上面镶嵌着一枚枚锃光瓦亮的铜钉。

两盏气死风大红灯笼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显得格外醒目。

董没有走仪门……那太明显了!整个长安城中,能让大都督府打开仪门的人物不多,只要这仪门一开,立刻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所以,已经得到了李逵提前通报的董府家人。

打开了小巷中的角门,等候董到来。

就算是有人盯着大都督府也不怕。

狮鬃兽没有随行,在巨魔士的掩护下,董在角门外下马,迈步走进了家中。

是的。

家中……虽然没有在这座府邸中待多长的时间,可这里是他地家。

特别是当他走进角门后,看到蔡琰董绿和任红昌三女,领着几个儿女在门后微笑的站立等候时,董的心,流过一股暖流。

夫人,你清减了!到了三十岁,董已经没有早年的那种奔放感情。

他学会了内敛。

但只是这一句淡淡的问候。

却让蔡琰泪流满面。

走上前去,上下打量董。

阿丑,你也瘦了许多。

瘦了吗?董倒是没有感觉到,想必……也许。

瘦了一点吧。

和董绿任红昌问过好之后,却见小文姬带着三个弟弟上前问安。

一晃两年,孩子们都长大了。

董铁和夫人济慈也在府内。

自从董出征之后,这大都督府里地安全,就交给了董铁掌控。

后来。

济慈索性也住进了大都督府。

平日里和蔡琰三人谈笑解闷儿。

晚上也留在府中。

董铁的儿子,已经有五岁了。

董铁现在是三个孩子的父亲。

其中有两个女儿,只一个儿子。

女儿分别叫做董维和董休,一个六岁,一个八岁。

儿子名叫董砚,据说当初董铁想要儿子长大后学文,所以才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可不成想,他那小子,却是天生对剑,痴迷不已。

董感觉到了,那只有家才有的温暖。

董府的家人,都是经过严格选拔。

吸取了当年董卓的教训,董对这方面非常的在意。

不仅仅要求忠心耿耿,还要有些本事。

也正因此,董府中的家奴丫鬟,加起来也不过只二百人。

一进院落中,是巨魔士驻守;家奴居于二进院落,以一些伤残或者因某些原因无法成为技击士地剑手为主,辅以三十名身高体壮地昆仑奴,共九十余人。

这些剑手,从技击营中出来,无处可去。

同时对董又忠心耿耿,才有资格进入大都督府。

人数不多,却战力极强。

三进院落,就是内宅。

以当年从鸾卫营中退出来的女兵为主,辅以一些从西域带过来地丫鬟,由董绿任红昌掌控。

所以,董也无需担心,自己回到长安的消息传出去。

和家人一起走进了书房中坐下,小文姬溜溜达达的就跑到了董地身边,依偎着她的老子。

这丫头,都已经十八了,却和小时候一样,喜欢粘着父亲。

西平,你偷偷摸摸的溜回来,究竟是想干什么啊。

连回自己的家,都要好像做贼一样。

蔡琰有些不满,轻声的嘀咕。

董笑道:我能想做什么?无非是想要多陪陪你们而已……你也知道,若是让人知道我回来,怕是这家里马上就消停不住。

到时候,我哪有时间陪伴你们?咦,怎么好像少了个人?黄月英不在这里!按道理说,董回来了,黄月英也应该出来迎接啊。

这客厅里都是家里人,蔡琰叹了口气,轻声道:你回来地正好,去劝劝那个丫头吧,好像入魔了一样。

这两年整天地呆在她那院子里,也不出门……人神神道道,谁也劝说不住。

董一怔,她在干什么?干什么?还不是鼓捣你那印刷机?啊?任红昌轻声道:其实,年初的时候,黄家妹子已经鼓捣出了那个什么印刷术!董闻听,惊喜地说:不会吧,这么快就弄好了?你出征打仗了两年,黄家妹子就鼓捣了两年……本来是已经弄好了,可后来不知道是中了什么邪魔,总觉得有问题。

前些时候,又弄了一大堆东西过去,整天在院子里。

根本不出门。

董呼的站起来,往外面走。

我这就过去看看!阿丑,你先别着急……我还有事情要和你说。

蔡琰拉住了董,说起黄家妹子,我觉得你这次回来。

是不是应该考虑,给她一个名分了?啊……黄家妹子已经二十有二了,年纪老大不小的,你总是这么拖着,确不是个事情。

去年,她父亲曾过来了一趟,看那意思嘛……是有点着急了。

只是你当时在雒阳交锋,黄家妹子就拦着先生。

不让他提此事……阿丑。

那丫头是个实心眼儿,你可万万不能够辜负她啊。

董沉默了一下。

又看看董绿和任红昌。

你们……董绿笑道:夫君莫要问我们。

一起住了这么久,就算不是姐妹,如今也已经变成了姐妹。

如此的话。

就请姐姐出面,代我想黄公求亲吧。

恩……十一月二日,是好日子,如何?恩,我看可以。

既然你答应了。

那我就开始着手安排。

蔡琰说完。

就不再管董了。

董走出书房,拐了两拐后。

来到了黄月英住的地方。

还是那个小院子,不过看上去里面的东西似乎比以前更多了。

很多玩意儿,董根本叫不出名字,一时间竟呆在了院门口。

这时候,天已经亮了。

从一间厢房中,走出两个少女,一个是小鱼儿,一个是小木头,黄月英的两个丫鬟。

看到董的时候,二女吃了一惊,旋即上前行礼,却被董给拦住了。

小姐可起了?启禀老爷,小姐……还不清楚。

怎么,家里没有告诉她,我今天回来吗?小木头苦笑道:通知了,可是昨夜小姐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一个人在书房中着魔似地……我是说,这两年小姐经常这样子,一俟想到了什么之后,什么事情都忘记了,甚至茶饭不思。

小鱼儿也说:我们昨天通知了小姐地时候,她还很高兴。

可到了晚上,她就一个人在书房里想事情。

我们催她早些休息,她只是答应……后来还把我们赶了出来,所以也不清楚她现在……好了,我进去看看!说着话,董就要推门走进黄月英的书房。

小木头却拉住了他,老爷,你小心一点。

小姐思考问题的时候,脾气会非常的暴躁……有点,有点六亲不认的架势。

去年老老爷来看望小姐,正好逢小姐在思考事情,结果一进去,就被小姐用东西给砸了出来,脑袋上还砸出了血……不过老老爷没生气,反而挺高兴地。

老老爷,想必就是黄承彦吧。

和黄月英认识也有年头了,董还真没有见过小木头所说的情况。

心里不由得一咯噔,也多了一份小心。

轻轻的推开书房的门,还好……没有出现不明飞行物。

牛油蜡烛已经熄灭了!外间不见黄月英的踪迹,想必是在她的那个工作间。

董轻手轻脚的走了进去,却被屋子里乱糟糟的景象吓了一跳。

墙边,地面……摆放着一面面刻着字地模板。

还有许多好像印章一样地东西,散落了一地。

黄月英趴在工作台上,似乎是睡着了。

在她的手边,放着一摞纸张。

董轻手轻脚地走过去,从身上解下大袍,披在了黄月英的身上。

这丫头毫无反应,只是吧唧了一下嘴,发出均匀的鼾声。

看样子,真地是累坏了。

纸张上,散发出淡淡的油墨香。

董眼睛不禁一亮,立刻就看出了这与普通书籍的不同之处。

是印出来的……而非是手抄或者拓片出来。

任红昌之前,曾和他说过,黄月英已经弄成了印刷。

董坐下来,轻轻的翻阅手中这本也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本印刷出来地书籍。

是《道德经》。

心中不禁感到有趣。

当年他第一部注标点地书,不就是《道德经》。

也许是觉察到了什么……黄月英突然间挣开了眼睛,顺手抄起一把裁纸用的匕首,扭身看去。

董大哥……啊,月英。

你醒了?黄月英惊喜异常,你怎么回来了?不是说那人马才抵达重泉,董大哥你……啊,我忘记了!董被黄月英地话,说的糊涂了。

忘记什么了?昨天蔡姐姐和我说过。

你要回来……脸上有疲惫之色,还沾着一块油墨。

董轻轻地叹了口气,从怀中取出一块自制的锦帕,想要为黄月英擦去脸上的污渍。

黄月英的身子本能的一缩,脸刷地一下子,就红透了。

不过,董还是坚决的为她擦去油墨,轻声道:你这个小迷糊。

天已经亮了。

我自然就回家了。

黄月英……嗯了一声。

片刻之后,她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

一把抓住董的胳膊。

董大哥,我成功了,我成功了!什么成功了?印刷啊。

就是你说的印刷,我成功了!董脸上,露出少有的温和笑意。

扬了扬手中的书,轻声道:我都已经在拜读大作了呢。

不是,不是……黄月英连连摇头。

看上去非常兴奋的说:董大哥手里的书。

和之前地书,不一样啊。

我知道。

是印出来啊。

黄月英摇头,不一样,不一样地。

她似乎不知道该怎么向董解释,干脆站起来,拉着董在一块模板旁边,蹲了下来。

董大哥,你看……这是我在去年时弄出来的。

我请蔡姐姐抄写了一章论语,然后贴在模板之上,字体就成相反地形状,笔迹也非常清楚。

然后有找人,用刻刀刻出凸出的字体,我称之为阳文,与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不一样。

印刷地时候,只需在上面涂上油墨,就可以了。

董有点发懵。

什么阳文,阴文的……他是不明白。

不过看黄月英说的高兴,他心里面也充满了喜悦。

这不是挺好?不好!黄月英摇了摇头,我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许多缺点。

比如在刻板的时候,非常费力……还有,大批书板存放起来很麻烦。

而且如果出现错字的话,更正起来也很吃力。

古人于治学方面,是非常地严格。

不似后世地出版业,即便是有一两个错字,也能照样出版。

他们对于书版的正确性,要求格外地高。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黄月英,对此也非常的注重。

故而对她的作品也是很不满意。

去年,爹爹曾来了一次,也提出了这方面的问题。

所以,我就在想,怎么解决呢?黄月英笑嘻嘻的说:不过,我真的很利害,终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董大哥,你看……我请蒲元帮忙,用胶泥做出了许多规格一致的毛坯。

在一端刻上反体的阳文,用火烧硬。

同样的文字,我可以烧出许多,然后按照文章进行排列,套在专门制作的模板上面……董一开始,听得晕晕乎乎,有点听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可是随着黄月英的操作,他渐渐的看出了一些门道。

心里面不由得咯噔了一下,吃惊的向黄月英看去。

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活字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