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朵大朵淡粉色的铃状花朵被暮春四月的雨打落,石阶上厚厚一层落花。
春晓撑一把黑伞,胳膊下夹着书包,在石阶上重重跺了两脚,推开含芳阁的雕花格子门,扬声笑道:我回来了。
这都几点了?林太太从麻将桌上抬头看钟,手里捉着一只六条在桌沿轻轻的磕。
春晓嬉皮笑脸的凑上去,替母亲吃下这张六条,丢出去一张二条。
林太太调了两只牌,半惊喜半炫耀的骂道:你这孩子,聪明从来不用到正道上。
那三位默不做声摸牌,都不肯吃,随手丢出来。
林太太再摸,抬起含笑的眼扫视桌上那三位,推倒面前的牌跺,道:自摸。
妹妹们,不好意思,胡了。
三姨太一边数筹码一边抱怨道:大少爷,你一来咱们就输钱,这可不成,我不打了。
春晓笑嘻嘻替母亲收下三位庶母的筹码,笑道:三姨娘,明儿得空我替你看一天牌。
林太太忙推他道:快去吃点心。
替你留了两笼蟹黄汤包。
春晓两手插在裤袋里,吹一声口哨,笑道:真是饿了,各位姨娘失陪了。
并不理会才甩到小几上的书包,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吹口哨,出门顺着长廊慢慢踱到一间种满了茉莉和栀子的小院,一头冲进雨里,喊道:姐姐,我回来了。
他湿答答的跨进门,早有一条烘的热热的毛巾甩到他头上。
又忘记打伞了?说你总不听,明儿感冒了你母亲又要说我。
明明是发狠,软绵绵的语调却像娇嗔。
这是十七岁的春水。
春晓擦着头发,支使姐姐房里的婢女:小兰,去小厨房说,我在姐姐这里吃点心,再泡壶碧萝春来。
春水跟在小兰身后,看着她的身影出了院门,飞快的把门关上,对弟弟伸出摊开的手:拿来。
春晓从裤兜里掏出一个白纸信封,故意叹息:女大不中留哇,姐姐。
春水洁白如玉的脸上飞起一道红霞,把信封紧紧握在手里,乌黑的长辫划了一道弧,消失在卧房的门后。
春晓吃完了两笼小笼包,还嚷嚷着不够又叫小兰去下两碗排骨面,他的姐姐才红着脸甩过来方才那个信封,抱怨道:每次都说些有的没的胡话,哪个要理他,还给他,下回不许替他捎信。
他?哪个他?春晓一扬手里的信封,原来里边足足有四五张信纸,此时好像薄了些,忙道:那我也不要还给他,只和他说我姐姐不肯看你的信,就把它撕了如何?春水害羞,双手握脸,听得弟弟这样说,恨得直跺脚,忍不住从指缝里偷看,春晓早把那封信又揣回衣兜。
小兰捧着一只砂锅进来,后边大太太的使女阿银提着一只小篮子,笑道:太太也猜少爷吃不饱,这是过桥米线,方才叫老陈去馆子里买来的。
大小姐,有你最喜欢的金针菇呢,多吃一碗呀。
待她放下篮子去了,春水冲弟弟瞪眼,春晓两手一摊,学着学堂里的神甫的样子耸肩,道:先吃吧。
春水和母亲在昆明小公馆住到十一岁,母亲病逝才回大宅,素来不受大太太青目。
还好她和比她小两个月的弟弟春晓极投缘,看在儿子份上,大太太待她不冷不热,这一回阿银送来过桥米线,示好的有些莫明其妙,姐弟两个心里都疑惑。
默默吃了一小碗米线,春晓又替姐姐添了一碗,笑道:我妈今天赢了三妈钱。
大太太的声音从院子里传来:臭小子,就会说你妈的不是,请你一回客还要编排我赢了钱。
难不成我输了钱你就没有点心吃?春晓忙接出来,替母亲解下小斗篷,笑道:怎么没有?黄妈的大馒头管饱。
春水早倒了一碗茶送到大太太手边,低眉顺眼站着。
大太太看着和那个女人有九分像的少女,心里有声音在尖叫:贱人,你抢我的男人,我就叫你的女儿永世不得翻身。
这样想,心里就畅快了些,接过春水递过来的茶碗,笑着说:明天礼拜天,我请你们去看戏。
第一卷 盛夏 第一章 桃花镇(上)(全新版本)大明松江府有一处所在名唤桃花镇,出产极好的水蜜桃,每到初春二三月间,所谓万枝丹彩灼春融是也。
十里桃花盛开时,常有那附庸风雅的士子去吟诗做对,就是浑身上下铜臭味的商人们,也要借他几片桃花破破俗气,将一二个小唱,随三四个蔑片,去走七八里路儿,享那十里桃花的美景。
却说那桃花深处有一户王姓人家,搬来才几个月光景,小两口儿租隔壁秦老汉几亩地种棉花过活。
白日里两个手牵着手下地,到晚来家,点一盏油灯,男的读书、女的纺纱织布到二更,烫两杯自家酿的酒吃了去睡,极是恩爱。
这一天落大雨,秦老汉无事过来寻王小哥说话,见他桌上几本《论语》、《尚书》都翻烂了,感叹道:我家那两个孙子若得王小哥一半就好了。
王小哥笑道:老伯说哪里话。
他的浑家放下手里的木梭,搬了个方凳到窗边,请秦老汉坐了,又去灶前吊罐里舀了一大瓢开水,烫了两个茶碗,送上两碗白水来。
秦老汉站起来接过,笑道:听说县衙门口贴了告示,学道转眼就要来松江,小哥为何不去考考。
王小哥苦笑道:才搬来不久,衣食还不周全呢,哪敢痴心妄想。
秦老汉道:小老儿痴长几岁,也会看人面相。
小老儿看小哥的面相却是大富大贵呢。
小哥的文章也还过得,何不下场走一番。
就是考不上,也不过误几天工罢了。
王小哥有些意动,捧着茶碗半日,方道:虽是这样说,只怕人家攻我冒籍。
秦老汉笑道:这个小哥不必烦恼,我家大女婿在县里做书办,叫他与你做保山就是了。
王小哥大喜,拉浑家尚氏郑重与秦老汉作揖,又叫她去淘米杀鸡。
秦老汉道:紧邻何必如此。
家去说了一声,到底将了一尊酒过来。
尚氏下厨整治了一碗川炒鸡、一碟韭菜炒鸡蛋,又冒雨去村头豆腐店买了几块豆腐干回来,巧手煎炸,几样菜秦老汉吃得赞不绝口,大醉而去。
客人去了两口子方正经吃饭,王小哥把自家碗里并不曾动过的几块鸡和几块豆腐干都夹到娘子碗里,笑道:老人家喜欢吸筷子夹菜,这几块是我先夹出来的,你吃吧。
把那几盘残羹挪到自家面前,又笑道:有秦老做保山,我进了学再招几个学生,也省得真真你日夜操劳。
尚氏自灶台取来一碟咸菜,笑道:我若是图衣食富贵,嫁你做甚?阿菲,若不是我,你也不得日夜做活辛苦。
把那几个剩菜盘子搬到灶台边的泔水桶里倾了丢在锅里,回来又道:亏你怎么吃得下去,都是老人家的口水呢。
王小哥晓得她的素爱洁净,转口笑道:若真是进了学,还有花钱处,咱们还有多少银子?尚氏道:还有二十两整不曾动用,不晓得够不够?王小哥叹息道:省着些必是够了,只怪我当初不晓得生活艰难胡花海用,如今拖累你。
尚氏笑道:相公你又来,既是要考,还要抱抱佛脚儿,明日天晴了你休下地,只在家看书罢。
王小哥哪里肯,两口子抢着洗碗扫地烧猪食,因天色还早,王小哥替妻子把纺车移到门边,自家也捧了本书读。
第二日天晴依旧下地锄草,只早晚苦读。
苍天不负有人心,果然就教他进了学,有那二十两银子打点学官和县太爷的礼,人也不十分为难他。
镇上那几个十多年都不得进学的老童生酸气冲天,却怕秦老汉的女婿的权势,不过在家跳脚,背后骂几句罢了,当面还要和王秀才称兄道弟。
还亏得秦老汉约了村里人集分子,拢了约有十几千钱来贺他,因他打算将来教几个小学生,又替他两口子主张,在桃花镇上典了几间房居住,剩的几千钱买家什,修屋顶,随手都用尽了。
他那几间房外边有个大院子,墙根还有几棵大树。
秀才自然不好再租人家田种棉花,收拾出一间大房,摆了一张桌一把椅子,秀才娘子当了耳上一对一点油的金丁香换了一方砚两块墨几竿笔,王秀才取张纸写上私塾两个大字贴在门板上。
不到一个月就招了七八个小学生,无奈学生小束修不多,两口儿反倒过的不如从前种田织布。
这一日清早起来,王秀才扫地,尚氏当后窗放了镜子梳头,一边道:阿菲,自你进了学就不许我再纺纱织布,我闲了这许多时候,却是不惯呢。
不如把织布机收拾出来,也好补贴家用呢。
王秀才摆手道:从前那是没法子,叫你日夜操劳。
咱们苦这几日,到年底学生们送了年礼来就好过了。
尚氏微微点头,梳洗过两口子吃了早饭,秀才自去书房教孩子们,秀才娘子央邻居来收拾织机藏在厨房隔壁的一间空屋,又去旧主顾处赊来棉纱。
过了十来日,手里积了些钱,割了两斤肉、沽了几斤酒来家,叫相公去请秦老汉来吃酒。
王秀才问她:你又当了什么东西?尚氏笑道:不曾,不过替隔壁张家阿花姐织了几天布,她分了我些工钱。
王秀才道:无钱谢秦老叔也罢了,他晓得我家景况呢。
下回休要这样操劳。
尚氏还是点头,待秦老汉来了,数出几个钱来叫相公去买酱,央秦老汉道:自我家相公进了学,就不许我做活。
奴家晓得他是待我好,只是我不做活家里过不得。
如今又不用种地,白日里不过一日二餐,奴家却是闲得慌呢。
就是街东头刘秀才那般有钱,他家娘子女儿也要织布做活。
还请秦老合我家相公说说,叫我照往日做活就是。
秦老汉果真席间就合王秀才说:秀才娘子说在家也是闲,织几指布换些零钱也好。
妇人家多是好吃懒做,你有这样贤惠的娘子,禁她做甚?王秀才依了,送到秦老汉,回来抱怨娘子道:实是舍不得你操劳,为何还要央人来说?尚氏只是笑,笑得王秀才吹熄了灯抱她入房。
第二日早上两个高高兴兴起来,王秀才就先把织布机搬到堂屋光亮处,尚氏又照从前劳作,到得年关居然还存了两三吊钱,王秀才去买了个大瓮,把钱换成碎银投进去,泥封上留了小口,笑道:存到十两,请你吃鸡。
尚氏低头咬断线头,把换了新面子的棉袍拍了拍,笑道:前几日阿花姐说过了年不织布了,叫我合她一起织素绫,极是有赚头的,存十两却是容易,可怜那只鸡了。
过了年又有几个小学生来投,正月里束修自然要丰厚些,各家都送有一挂咸肉几条咸鱼,尚氏算计了许久,只留下一挂咸肉两条咸鱼,那些礼物都托阿花拿到她娘家镇上转卖,得来的钱投到瓮里。
她自家又肯吃苦,心思又灵巧,织出来的素绫一匹要比人家的多卖五分银子。
积够十两银子正是收丝的时候,她就拿去收丝,收得的丝并不卖给客人,却是送到当铺里边,把当的钱又去收。
如此反复。
等到大客人来时,她小小十两本钱滚出七八担丝来,除去利钱,十两滚成三十多两。
秋天收棉花,又是这般当当,到过年就有一百多两银子到手。
王秀才想买屋,尚氏不肯道:阿菲,这些银子留着明年去外镇收丝,怕不是又能滚出几百两来,到那时再买大屋如何?王秀才想了想,心里服气,笑道:我只会读几句死书,论做生意实不如你呢。
真真,你怎么想就怎么作罢。
尚氏叹息道:当初实是我不懂得生活艰难,带出来的数千金银都随手花去,若是早些开窍,也不叫你教书辛苦。
王秀才也自后悔当初,搂着娘子的细腰,笑道:换做才成亲的那年,我两个可想得到我会教书你会织布?尚氏轻轻笑起来,道:其实这苦日子也有滋味。
因火盆上热的酒沸了,推开相公提起酒壶,又去厨下蒸锅里取菜到卧房,两口子吃酒不提。
午后秦老汉亲自来请王秀才去吃酒。
尚氏独自在家,因是年下,也不到隔壁去耍,只掩着院门等相公来家,依旧在堂屋织绫。
才织了寸把,就听得有人在外头敲门,问:这里是王慕菲王秀才家?尚氏以为是人家送小学生来,忙高声应道:就是,王先生吃酒去了,大哥明日再来罢。
外头静了半日,才有一个熟悉妇人声音问:真真?尚氏闺名真真,也只自家丈夫无人时叫几声,听得有人这样叫她,手下抖得一抖,外头一闯进一个珠玉满身的妇人来。
头上是昭君套,上身是一件石青刻丝灰鼠披风,面容却和她有七八分相似,一边抹泪一边笑道:妹妹,叫姐姐好找,原来你在这里。
尚氏忙接出来道:姐姐……你是怎么寻来的?爹爹他,可还生妹子的气?尚莺莺拉着妹子粗糙的手,上下打量她,妹子浑身上下都是粗布衫裙,心痛道:当初你姐夫做不来事,叫你吃了这几年苦,爹爹其实想你呢。
不如跟姐姐家去罢。
尚氏满心喜欢,笑道:这三四年无一日不想念爹爹和姐姐姐夫呢,妹子就去叫阿菲回来,同去见爹爹。
尚莺莺却不回话,在妹妹几间屋里转了转,叹息道:没想到你过的这样穷日子。
尚氏低头看脚尖,好半日才道:妹子从前不懂事,不晓得银钱得来不容易,那半盒金珠都胡乱花费了。
其实……自阿菲进了学后,我们存了十两银,妹子做了些小生意,今年也挣了有一百两呢。
尚莺莺看妹子还似从前心直口快,捉住妹妹的手落泪道:一二百银算什么,如今却叫妹妹这样喜欢,还是跟姐姐回去罢。
那个王慕菲,由他去罢。
尚真真听姐姐意思是叫她弃了相公回家,立时甩开姐姐的手,道:虽然这几年过的都是穷日子,妹子合他真心换真心,过的却是快活。
爹爹若是认这个女婿,就有真真这个女儿,不然,只当真真死了罢。
尚莺莺劝道:妹妹休要糊涂,还是弃了他和姐姐回去罢。
尚氏咬唇,只是摇头。
姐妹两个相持不下,外头又走进来一个华服公子,却是尚莺莺的夫婿李青书。
李青书和真真对行礼毕,方道:方才我命人四下里访问,都说王秀才待浑家极好的,莺莺,何必为难妹子呢。
尚莺莺跺脚道:这是我尚家事。
李青书也不合她争吵,拖过妻子出门,对送出来的小姨子道:妹子休要伤心,容姐夫回去劝劝她。
必叫你合泰山大人合好。
马车走几步又停下,李青书跳下来递给小姨子一个小匣儿道:这里有几锭金子,你姐姐叫你将去零花罢。
尚氏摇头不肯接,李青书笑道:几时改了性子?因真真不肯接,想了想,用力丢进她家院子里,掉头去了。
尚氏站在门口一直望着马车出镇,才擦了眼泪回头从雪地里寻出那只匣儿,回房里取根铜簪拨开,里边除一把各色花样金裸子,还有乃姐方才戴在手上的两个宝石金戒指,两双金镶宝石镯子。
尚氏把匣儿收起来,随手搁到盐罐边。
心里感激姐姐,又想到老父,又掉下泪来,有心家去看看,只舍不下相公。
爹爹和姐姐不喜欢相公,要她弃夫回家,这些话自然不好合他说起,是以晚上王慕菲回来,她就不提姐姐来过。
晚间洗脚上床,王秀才合尚氏商议:真真,我去年岁考只在四等,府学里众生都说我中举没指望呢。
今年我偏要挣口气。
我早晚要读书张罗不到家里,还是要寻个使女与你做活的好。
尚氏摇头道:一个使女也要好几两银,还要张罗吃穿,总要十两吧。
挑水劈柴为妻做不动,一日几个钱寻人来做就是。
洒扫这些小事,也不消日日做得。
十两银的本钱能做许多事呢。
王秀才沉默许久,道:却是为夫的不是,叫娘子如今越发的会过日子了。
尚氏微笑道:只要相公青云得意。
奴家吃些苦算什么?王秀才心里感激,执娘子的手道:定当与娘子挣凤冠霞帔。
真真想起那匣金珠,几次要开口,又不好提她姐姐说的那些话;要叫她说谎,她又不是那样人,忍在肚里难受,在床上翻来翻去睡不着。
滚到天明,起来烧水做饭,看到那个匣子,越发觉得拿在手里滚烫。
就使砍柴草的砍刀在灶后挖了一尺深的坑把小匣埋起。
王秀才心里装的都是论语尚书,实不曾留心娘子异样。
却说镇上有一个富户要请王秀才去坐馆,赶着还在过年,一日清早来请他去吃酒。
尚氏送相公出去,就紧拴了院门回家。
要趁这几日空闲做几件春衣。
她在窗边飞针走线,听得外边她爹爹的声音喊:真真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