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三国 > 第四章群雄割据 第四十三节 背信

第四章群雄割据 第四十三节 背信

2025-04-02 09:45:31

一阵倦意涌上来,刘备转头看看典韦,只见陪着他彻夜未睡的典韦,也在努力撑大眼睛,身体似乎还在摇晃。

乐涛(典韦),忙了一夜,我们先歇会,告诉元直,陶恭祖来了他先接待,没事不要唤我。

如今再谈青徐两州统一货币的事,攻守之势已易位,没必要讨好陶谦。

为了争取最好的条件,先把他凉凉,等他着急了,再说。

睡房内,刘备正拿着《吕氏春秋·典论》,无心地翻阅着,只等倦意上涌,好倒头就睡。

门外,突然响起了拍打大门的声音:主公,太史子义(太史慈)星夜急报,紧急军情。

看来,是孙坚的消息到了。

刘备起身拉开大门,徐庶劈头就说:太史子义星夜急报,孙坚退兵太谷,稍作停留,复起兵向汝阳进发。

其行军匆匆,路线诡秘,子义怀疑:袁术新败后可能召回孙坚,意图对我方不利,提醒主公速速戒备。

刘备睡意顿去,怒火上涌:文台竟敢如此欺我。

乘势偷袭青州,孙坚显然做不到,然而,他打着拯救张嫣儿小姐的幌子,从刘备那里骗取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获得传国玉玺,就开始背盟弃约私自撤兵,传国玉玺的魅力这么大吗,为了它可以不顾友情恋情?恨啊,我恨不得亲自披甲上阵。

刘备长叹道。

徐庶意会。

刘备这是说,自己后方不稳,诸侯图谋之心不死,故此不能亲至前线,只能依靠代理人,打一场代理人战役。

为了加强自己的影响,甚至不惜派出青壮(佣兵)化身为士卒,参与战斗。

然而,显然这种控制方式效果不佳。

元直,你速速带翼德前往汝阳,截下青州童子军,就说:新年将至,童子们必须回家探望父母。

若孙坚不允,你给我斩杀孙坚,躲其军,灭其卒。

刘备咬牙切齿地吩咐道。

此举不妥徐庶毫不犹豫地否决说:我军距离汝阳至少七日路程,等我军到达汝阳,孙坚可能已不知去向。

再者说,我军孤军远征,胜负极其难料。

孙坚,江东之虎也,董卓亦败在其手下,非主公亲至,我军难以取胜。

就这样,金蝉脱钩了。

刘备不甘心地走到桌案前,仔细地察看着地图。

徐庶的声音遥遥传来:太史子义还报告:邙山一战,由于我军未及赶上,童子军没有铠甲赤膊上阵,使用成年人的巨弓大弩作战。

什么?刘备吃了一惊,急问:伤亡多少?童子军力弱,使用成年人的弓弩,意味着几次射击后,童子军将无力张弓,只有等待敌人屠戮,伤亡可想而知。

徐庶躲躲闪闪地回答:伤亡过半,童子军尉许灵阵亡。

刘备暴走了,拿起桌上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五年,五年了,济南3000名童子才选出这200人,我训练了他们五年,教导了他们五年。

五年的心血啊,孙文台,还我童子军来。

徐庶不敢相劝,闪入墙角看着刘备像风暴一样刮过屋内,所过之处,桌毁椅亡。

此刻,陶谦正好进入刘备府邸,见到府中之人战战兢兢,心中疑惑。

也正因为府内人心惶惶,无人阻拦陶谦。

仗着地理熟悉,陶谦带人扬长而入,走进刘备后院。

才一接近刘备寝室,就听见刘备呜咽的声音:孙文台,把我的军团带回来,把我的孩子还给我……陶谦一惊,孙坚军中有刘备的孩子?阿弥陀佛,陶谦身后,一个光头壮汉闪身而出:这位施主暴怒伤肝,待贫僧前去劝解。

陶谦点点头,看着那个僧人昂然进入刘备房间。

半晌,徐庶走出房间,向陶谦施礼:我家主公一时失态,见笑了。

请陶公随我到会客室,主公将整衣相见。

陶谦稍待片刻,刘备匆匆而至。

恭祖公,那个光头者何人也,怎么私入我房内?请教恭祖公,该如何处置?刘备不悦地询问。

陶谦连忙回答:他是随我而来的僧人,听到玄德公暴怒伤身,一时情急,闯入屋内,还望玄德公原谅。

僧人,这时代尚有僧人?刘备疑惑地缓缓坐在椅子上,心头嘀咕:正是僧人喜欢私闯民宅,造成了其后通奸行为不断,看来,必须早早立个规矩,禁止僧人入私宅。

自明帝(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第二任东汉皇帝)时代,楚王英(佛教信徒)谋反,朝廷大杀僧人,因此案‘坐死徙者以千数’,自此之后近百年,中原之地再也找不见僧人。

史籍不再有关于佛教在中土传播的记载。

恭祖公那里找见的这个僧人,竟敢私闯我的寝室。

刘备仍不满地说。

陶谦身后闪出一个年轻人,朗声道:佛祖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朝廷虽禁,信众仍口口流传,生生不息。

这会,连徐庶都皱起了眉头,陶谦轻声呵斥道:我与玄德公说话,世高休要多嘴。

那青年恭顺地退下,刘备却发现,这青年退下时,嘴角抽动,眼中闪过一抹寒光。

世高?此何人也?刘备讶问。

此乃下邳相笮融陶谦解释说:黄巾以太平道搅乱人心,我平定徐州黄巾之乱后,以笮融督管广陵、下邳、彭城钱粮,起大浮屠寺(佛寺),命百姓悉课读佛经,信佛者免役,以此抵消太平道的影响。

陶谦意犹未尽,道:听说玄德公在青州也宣讲宗教,我与玄德公也可算是不谋而合。

笮融,原来此人是笮融。

佛经《三藏记集录,五慧睿喻疑论》记载,笮融与广陵、彭城二相均是出家人,然而,这一出家人的身份却是业余的,他的主业还是做官。

广陵、下邳、彭城都是产粮大郡,笮融利用手中掌握的粮食,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者且万人。

一时上至守相,下至黎民,个个口念佛号。

佛教因此才得以在中原再度兴盛。

然而,他这种行为却是为了侵吞三郡粮食。

笮融的宅院修建的豪华奢侈,也是苏州历史上最早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之风,从他开始风靡后代。

《王题问贤》一书中说道:此人就是三国时代第一活宝,其行事之龌龊古今罕见(现在已不罕见)。

他身为一个佛教徒,在兴佛事,布善举之余,纵容部下四下劫掠肆意杀戮,自己利用职权中饱私囊。

身受陶谦提拔,自一小卒成为国相,然而却在曹操讨伐徐州时,见形势不妙,另觅高枝。

私逃途中,广陵太守赵昱不顾陶谦反对,以上宾之礼相待笮融。

可笮融却起歹念,借一次宴会,酒酣之时杀了赵昱,并且纵容部下劫掠广陵,然后过江投靠薛礼。

这样一个人,口口声声宣扬佛教教义,宣扬与人为善,自己却危急时弃主而他往,又杀人夺城,无信无义,可谓卑鄙无耻之极,简直就是一个古代慕绥新、马向东。

不过,这人却是一个中国应然道德和实然道德相互割裂的范本。

他所提倡的道德,只是他认为别人应该具备的,但自己却决不身体力行。

他所希望的,只是别人学雷锋奉献,而他来索取。

这样一个人,还带着僧人,来连云港干什么?陶谦接着问:玄德公,大师也是出自好心,想劝解玄德公息怒,故此才私入玄德寝室,还望玄德公谅解。

刘备淡淡地回复说:既有恭祖公做主,我原谅他了。

来人,好好安葬大师。

什么?安葬?陶谦嚯地站起,惊问。

刘备微笑着答:按青州律法,私入他人住宅,非奸既盗,屋主有权就地格杀。

当时,元直证明我与他素不相识,我斩杀他符合律法。

我一时手快,嘿嘿……现在,既然原谅他了,我就出资好好安葬他。

说完,刘备凶狠地瞪着笮融,眼中露出浓浓的杀机:笮融带着僧人来,肯定是想借宗教权力,控制连云港。

这一举动肯定的到了陶谦的默许。

如此卑鄙小人,决不能让他插手。

笮融见到刘备态度不善,还以为是自己刚才随意插嘴,惹来刘备的怒气,紧往陶谦身后靠了靠。

陶谦会意,叉开话题为刘备介绍随行人员——徐州别驾从事、东海朐人(连云港古称朐县)糜竺糜子仲,徐州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孙乾孙公祜,以及糜竺的兄弟糜芳糜子叔,随队护卫的徐州大将曹豹。

除了陈登陈元龙,陶谦手下的重臣都到了。

一番介绍完毕,总算缓和了大堂内的气氛,可是,此时,再也不适合谈论统一货币的事。

陶谦与刘备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天,双方都心事重重。

不一会,赵云入内禀报:近卫军左师团已准备妥当,正等下令出发。

刘备沉吟半晌,询问道:元直(徐庶),你看,追不追?徐庶答:天寒地冻,追之不及,奈何?如此放过孙文台,我心有不甘刘备狠狠地说。

主公如不甘心,那就追吧。

徐庶宽容地说。

刘备想了一想,终于下了决心:既如此,那就放过他。

传令,士兵解散,各自回营。

陶谦实在憋不住,问:玄德公为何要追孙文台,刚才进府之时,我听说孙文台拐带了玄德公的孩子,确有此事吗?刘备详细地向陶谦解释了一番,陶谦惊问:孙文台在洛阳连战皆胜,再有玄德公支持人力物力,战胜董卓指日可待,为何如此匆忙退兵,行军路线又如此诡秘,难道他真是图谋徐州青州?传国玉玺,刘备脱口而出,话一出口就知道坏了是,嘎然而止。

什么?,陶谦极度震惊:玄德公的意思是:孙文台在洛阳得到了传国玉玺?此言一出,陶谦才体会到他说了什么,再吃一惊:传国玉玺?传国玉玺,这四个字像重锤一般,擂响了众人的心扉——传国……徐庶目瞪口呆地嘟囔着。

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

刘备掩饰说:中常侍之乱,传国玉玺失踪,孙文台进入洛阳后,整修宫室和皇陵,突然之间停工,紧接着就急急退兵,我推测他退兵的理由,其中一项就是他发现了传国玉玺。

否则,以孙文态好斗的个性,怎会在形势大好之时突然退兵呢?这猜测如此匪夷所思,玄德公如何想到的呢……不过,好像很有道理耶。

陶谦重重地坐在椅子上,叹了口气,脑海中还在回响着那四个字:传国玉玺。

军情急报,洛阳来的。

管亥匆匆跑入大堂,递上一封书简。

徐庶结果书简草草地扫了两眼,突然失声惊叫,书简坠落在地上。

怎么回事,何时如此惊慌。

刘备问。

徐庶不顾礼仪,瞪着刘备半晌,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元直,怎么了?刘备也有点心头慌乱:我们遭到董卓突袭了吗?损失怎么样?徐庶缓了口气,道:不是董卓突袭,太史子义星夜补报军情,主公,你猜怎么样,竟如主公亲眼目睹一般,孙文台真的拿到了传国玉玺。

什么?堂内众人闻听这话,跌倒了一片。

世事难以预料,我竟真的预料到了刘备满脸沉痛地表演着:可惜,孙文台一代英豪,命不久矣。

信上怎么说?陶谦爬起来,不甘心地问。

太史子义来报:孙坚在洛阳宫室内凭吊,忽见城南有一道五色豪光,向空冲起。

故派人前往打探,乃是一个井口发光,井栏上面镌有甄官井三字。

军士们将井水汲干,打捞出一个匣子,匣内有一方玉玺,回圆四寸,上有五龙交纽,下有篆文,镌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旁缺一角,用金镶补,遂认得是秦汉二朝的传国玉玺。

缺一角乃王莽篡位时,向孝元皇后讨要传国玉玺,孝元皇后掷给玺绶,导致玉玺缺一角,后用金镶补。

孙坚打捞出玉玺后,立刻召集心腹将领关门密议,第二天全军开拔。

当日参与打捞玉玺的士兵随后逃归洛阳,向子义将军报告了情况。

陶谦心惊肉跳地问:玄德公如何猜测到孙文台会得到玉玺的呢?刘备微微一笑,答:昔日中常侍之乱,少帝为张让所逼,由北宫出走小平津,仓猝间不及携玺。

我料玉玺仍在宫内,或者是那掌玺的内侍恐被人夺去,投入井中。

后来,这太监被人所杀。

玉玺不之所终。

孙坚入洛,整修宫室,得到传国玺,也是一种可能。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孙文台的奇怪举动。

陶谦再问:刚才,玄德公所说,孙文台命不久矣,此话何意?刘备站起身来,悠悠地说:汉代秦,历四百年矣,传国玉玺岂是福薄之人能够私匿。

王莽篡汉夺玺,王朝何其短命。

太监私藏玺绶,不久身首异处。

孙坚嘛,私匿玉玺南归,还不小心传的尽人皆知,我料天下有心无心之人,必鸣鼓而攻之。

所以,孙坚必死,今后,凡得玉玺者都不得善终,不信,走着瞧。

乱世开始了,连孙坚这样的忠臣,也开始准备培养自己的势力。

在这乱世里,谁关心一个小女子的命运,张嫣儿,蔡昭姬,以及无数我大汉仕女就此流落草原,蓬头垢面为大字不识的异族放牧,生子。

当时,一首乐府诗是这样唱的: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鲢,相教慎出入。

以鱼拟人,似是遭遇祸患的人警告伙伴。

然而,乱世人命贱如草,灾祸,是人想躲就能夺得掉的嘛?孙坚退兵了,嫣儿小姐还没找见,他就退兵了,孙文台,骗走了我军需粮秣和兵士,他退兵了。

刘备哀伤地呻吟着,再度提起这个话题,怒火不住上涌。

陶谦与手下面面相觑:早有传言刘备打董卓是为了一个女子,如今看来,传言或许是真事。

看到刘备渐渐有点失控,陶谦急忙劝解:我听说,左匈奴单于于扶罗新近归附了上党太守张扬。

董卓劫掠洛阳时,他正在京师。

玄德公不如去信问问张雅叔(张扬),看看于扶罗是否知道洛阳的消息。

ps:新书《秘界》上传了,大家快去砸票!点击察看图片链接:第四章 群雄割据 第四章群雄割据 第四十四节 凶意(上)。